《2023年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 教学反思是老师们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撰写教学反思能够增加老师的教学实力,以下是我细心为您举荐的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纳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沟通时发觉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特别顺当,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学问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打算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供应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老师应在敬重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依次上,变更了教材编排的依次: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探讨。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行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依次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敬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3、。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视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学问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获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奇,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究的爱好。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干脆影响新学问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
4、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安排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相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觉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相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2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驾驭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阅历,让学生亲身经验这一规律的发觉过程,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验有效地探究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
5、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留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老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主动思索,发觉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组内沟通探讨,举例验证猜想老师引导学生思索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当举多少个?意在渗
6、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多数”的概念。 在小组探讨的同时,老师刚好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实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3、练习层层深化,巩固所学新知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学问,为学生供应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驾驭的学问。
7、本节课使学生由简洁应用到敏捷应用的练习中,驾驭本节课的基础学问,同时又培育了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视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如下: 1、在引导学生思索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索,是老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
8、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老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行以,肯定要举多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连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随意数。这样,我想比老师生硬地说明,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奇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
9、学效果。学生不但驾驭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3 得:(1)通过仿照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依据仿照,学会了依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学问,其实也就是在经验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非常重要。 (2) 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觉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沟通发觉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变更。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
10、全部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精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觉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验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识,从而培育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留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
11、应当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的学问点相对来说比较简洁,因此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驾驭的还是比较好的。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用喜爱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两个班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想到了好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交换律,这期间当然也有我想要的字母表达式。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这也是本节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仍旧是我们接着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探讨中得出想要的结果,而且还能得到充分的熬炼,熬炼孩子们能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熬炼他们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等等。本
12、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项工作了。 然而,教学总是有缺憾的,今日的课支配的不是很充溢,课程上完了还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我的设计意图也是这样,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做一下今日的作业,一方面他们回家以后作业就没有那么多了,另一方面作业中的一些稍难一点的题我也能够做一下指导。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又能说明本节课设计的还是不够充溢,没有拓展方面的题让学生在课上训练,尤其是对于五班的同学来说,这节课几乎是吃个半饱,假如本节课能针对五班学生的特点再加入一些提高性训练的话,这节课应当会上的更完备,换句话说,本节课中分层教学又体现的不是很充分了。 总之,假如再次教学本课的时候,应当针对本节课学问点简洁的特点有
13、针对性的加入一些拓展的题让学生充分驾驭和巩固的 ,这不仅是要体现分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那一部分“没吃饱”的同学得到满意!教学就是老师在打仗,每一场下来都要总结自己的阅历为下一场战役做打算,希望能达到百战百胜的目的!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相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让学
14、生依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这样既培育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建性地运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视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激励学生用自己最喜爱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加到好玩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到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觉还有许
15、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刚好。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这位学生之所以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特别简洁,便利计算。但是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肯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此时假如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 ,“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培育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不能进行精确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法交换
16、律的本质特征: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是加数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同时,也发觉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许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灵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6 今日,我上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须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境况生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索,同桌的沟通,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索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明显提出的乘车方法也就许多,但针对这节
17、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究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仔细视察孩子的笔算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肯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
18、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特别重要,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沟通依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桌之间沟通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便利。赐予学生所说
19、,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学问的生成过程。 4、巩固练习以基本的笔算起先,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相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笔算算理的理解。 总之,反思自己的课堂,感觉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之中,把学生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到5加法的教学反思篇7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其次单元其次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驾驭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
20、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和培育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学问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沟通。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常常采纳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学问技能基础上对新学问、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主动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获联系和发觉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验了学问阅历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学问,又发展了思维,培育了
21、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胜利,体验了学习的欢乐。 另外,依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新奇心强,留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夺红旗竞赛、“争当小医生”等嬉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依据例题教学后,有的学生能融会贯穿,有的学生基本学会的状况,还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种题型,因人而异,速度快的学生两项都做,速度慢的学生可以只做必做题。 在教学时,我针对计算难点,简单混淆的地方,特殊作了个具体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留意点,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反复强调。但课堂练习交上来一看,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
22、计算速度很慢,许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娴熟,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忽然让我大失所 望,究竟是什么缘由,使我的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仔细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当归因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终归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当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教材上的练习少,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在课堂上得由老师扶着做,在家里得由家长扶着做,学生自主思索的时间就太有限了,因此,每天光课本和配套练习的作业都让师生力倦神疲,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娴熟,导致了在计算
23、时不行避开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其次,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每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育还是很不够的。特殊是在读题的问题上。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马马虎虎读一遍就匆忙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峻。另外,在家里孩子题目做错了,都是家长检查的错误,孩子们也养成了“做完就放到边上等待家长检查”、“错了可以随时改正”的坏习惯,从来不自己检查,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独立计算后不检查,错误百出。 第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们终归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的,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
24、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牵强还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们做题时常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来的1”等要点。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要点联系起来,一不留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行避开的,有时老师的提示还是会起到肯定的作用的。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即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沟通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节奏慢的局面。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问题简洁,自己都会,就没有专心的听讲,导致计算过程中以前怎么错的现在还是这么错的,特殊是在对向前进 “1”的处理,不是多加一次,就是遗忘加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接着钻研教材,扎实备课,仔细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找寻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