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319974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docx(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默写(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默写(鲁教版) 1、报君黄金台上意,_。_,_。2、_,游子不顾返。3、知汝远来应有意,_。4、_,_。_,对影成三人。5、_,行乐须及春。6、永结无情游,_。7、驱鸡上树木,_。8、手中各有携,_。“_,_。_,儿童尽东征。”9、登楼颔联:_,_。颈联:_,_。尾联:_,_。10、_,一川碎石大如斗,_。11、将军金甲夜不脱,_,_。12、马毛带雪汗气蒸,_,_。13、_,料知短兵不敢接,_。1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颔联:_,_。弃捐勿复道,_。颈联:_,_15、16、时难年荒世业空,_。17、望月有感

2、颔联:_,_。18、望月有感中运用比方表达诗人离散之情的句子:_,_。19、黑云压城城欲摧,_。20、角声满天秋色里,_。21、半卷红旗临易水,_。22、行行重行行中表达依恋故土的句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2.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驾驭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3.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4.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5.凋:此处

3、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6.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忱。诗人并不干脆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惊慌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务绽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高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重。 第四句“铁

4、骑绕龙城”,明显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斗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起先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动身:大雪充满,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动身:狂风咆哮,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绘声绘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毅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终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干脆抒发从

5、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加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酷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安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艳羡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化,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评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从军、出塞之作

6、,表现学问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旺盛和成熟,有肯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与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辞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状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实行了跳动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动式地发

7、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动是非常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动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勇往直前的气概,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剧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扬。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则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洁。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

8、,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概,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珍贵的。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2.独酌:酌,饮酒。指独自饮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4对:朝着 5不解饮:不会喝酒6徒:徒然,白白地。7.将:和。 8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间刚好行乐。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无情游:

9、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意。指忘却世情的交游 11相期:相约会。12邈(mio):遥远。13云汉:银河。 诗文说明(1) 我打算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刚好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醒悟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会面。 诗文说明(2)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

10、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静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短暂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刚好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载歌载舞,影子便随我蹁跹。醒悟时我与你一同共享快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情,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诗词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异,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傅庚生中国文学观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

11、,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刚好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困难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争论,点出“行乐及春

12、”的题意。最终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明珠暗投的孤独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好像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赏析一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理想,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挚友。所以他经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行遏制的力气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

13、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爱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情愿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共享风景的美丽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静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原委是好的,

14、“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刚好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愿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则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挚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终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净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

15、到这种友情,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恒久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会面。“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主动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爱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经常借明月寄予自己的志向,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行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16、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憧憬。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净,所以才对明月寄予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闻,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经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家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肯定会送

17、你到长安的;最终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密切的挚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始终走到边远的地方。

18、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简单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净的,经常使李白思念起家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宏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挚友。 赏析二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孤独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孤独的环境渲染得非常喧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孤独的旷达不羁的特性和情感。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

19、可是背面却充溢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行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恒久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赏析三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特别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孤独心灵的追求与憧憬。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自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

20、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起先,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特别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

21、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缘由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共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建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自若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由,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恒久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

22、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相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异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

23、身影作伴,惋惜,月亮却远在天涯,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静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沟通。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旧是孤独孤独的,或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究也经常会被人误会。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志向不能实现,不愿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或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

24、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敬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懊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文风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沟通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时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妙的春夜里,

25、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刚好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醒悟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短暂的,不过,也许或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宝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心情也显得更加激扬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似乎在随着他歌颂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载歌载舞而摇曳不定。这一切好像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孤独,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

26、却人间的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劝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最终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终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垂头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终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状况下,是注定要以孤独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缘由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

27、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时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到,李白仍旧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确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

28、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其次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寂。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喧闹的场面。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其次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验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诗歌的其次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绽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

29、自己虽然热情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假如不行能完备,因为在孤独孤独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行能完备,但至少也是志向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白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须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意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建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沉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立刻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醒悟的最终一刻,他没有遗忘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

30、月亮与身影做出许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诗歌其次个胜利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美了。 月下独酌四首另三首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

31、,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四首(其四) 穷愁千万端,(千万一作有千)美酒三百杯。(三百一作唯数)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卧首阳一作饿伯夷)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

32、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支配了一个好玩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子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宁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愿。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珍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斗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

33、,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子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不由自主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假如说全组诗的心情在其次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详细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谢、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

34、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其次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

35、,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厚。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人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36、”,写幼子倚人情状,活灵活现。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宛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鉴赏】 前四句先支配了一个好玩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子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宁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略微年轻的人,

37、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愿。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珍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斗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子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不由自主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假如说全组诗的心情在其次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详细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

38、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谢、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词注释: 客心:客居者之心。 一、二句因果倒置。登临而想到万方多难,因此而难过。 锦江: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北极:北极星,比方朝廷中枢。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最终没有改。 西山寇盗:吐蕃。这两

39、句所写史实是: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十二月,代宗还长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诛。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松潘、理县一带)及云山新筑二城。终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还有祠庙。这句是说,象蜀后主这样一个昏馈的亡国之君,本不配有祠庙,然而由于刘备和诸葛亮对蜀地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人心不忘,所以还是为他建了祠庙。大唐立国百有余年,即使万方多难,也决不会就此亡国。但另一方面,杜甫又有借古讽今之

40、意:蜀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唐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 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甫吟:情调哀伤的曲子。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诗词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更加难过;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化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行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甫吟。 诗词鉴赏: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动身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

41、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难过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原因,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丽,“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化,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担心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

42、限心事。 颈联争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其次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决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予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爱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方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

43、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像。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改变,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相互渗透,相互包涵;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

44、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殊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剧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概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最终,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福,也有信念,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溢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尽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视。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其次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更值得留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