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课文及教案(附相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课文及教案(附相关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课文及教案(附相关资料)课文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周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学生争论,教师答疑。答案提示:(1)渔家傲:塞下风光:严寒、荒芜、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剧烈,具有英雄气概。(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一样: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江城子中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
2、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4)总体分析:一样: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严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三、质疑问难。四、拓展延长: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许多人书写自己爱 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有关资料【情真意切,清丽自然一读温庭筠望江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画屏金鹏鸽。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应当说,这个评语是中肯的; “精艳绝人”,镂金错彩确是温词风格的显着特征。但温庭筠也有自然得 意之作,比拟而言后者更能表达他的艺术成就,
3、望江南就是情真意切, 清丽自然的名篇。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 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很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 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预备迎接久别的 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心情(喜悦和感动)的反映。诗经伯兮:自 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有情 诗,日:“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荣? ”他的室思六首之三中的“自 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之句,后人多有拟作,成了一个很流行的体制。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
4、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 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苦痛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 同,离别的苦痛,相思的孤独,孤独的日子好像就要过去,或者说她盼望 中的美妙日子好像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闹的盼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绝望和更大的精 神苦痛,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 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妙生活的憧憬,不是 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接着,消失了一幅宽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 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简单的;随着时间的推 移,心情是变化的。初
5、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着急,还有对往日 的肤浅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 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 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二把人、 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漂亮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颜 色,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淌的交融。“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心 情形成对比,鲜亮而剧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着急相连结,承上 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盼望落空,梦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
6、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 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苦痛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 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绝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 静静收着余晖;不尽江水好像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 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盼望变绝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 么动人。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衬托,都已成熟,最终弹出 了全曲的音:“肠断白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白香 词谱笺)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 高
7、潮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花色白,洲生故名白洲。梁柳辉江 南曲“汀洲采白,日暖江南春”,言采白寄与所思之人。白洲在何处?俞 平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并引中唐赵徵明思归 诗中间两联“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惟见分手处,白满芳洲”,认为 “合于本词全章之意,当有些渊源”(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 深刻的见解。但在本篇的艺术描写中,应当是江中确有白洲在的,不是比 方、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 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照旧, 不见所思,能不肠断!词是注意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
8、然, 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消失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 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洲”的 苦痛绝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简单变化,作家经过精致的艺术构思,使 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 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似乎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 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规律联系的艺术画面; 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善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 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好像安静的字 句
9、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闹的心。旧唐书说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温词是绮靡丽 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有的成了若明若昧,“若可知若不行知”;反映的生活 面也较狭窄单调。但他对中国词的艺术进展是有奉献的。在他之前,早期 民间词和文人词,不仅用的词调有限,而且句法、风格和诗相近。温庭筠 是中国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使“词之体以立“,可以说,他是中国早 期词的总结者,又是后来唐末五代花间一派的鼻祖,婉约派的先驱。这首 小令并不能代表他整个词的风格,但却是表达他词的艺术成就的佳作,既 有民间词的通俗易懂、清爽自然的特点,又有文人词的含蓄凝练、耐人咀 嚼的韵味。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
10、江水没有奔腾不 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 的寓意,回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 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 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 中酝酿着酷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思妇题材写的人许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 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乐观、 安康、朴实。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 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这是
11、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苏轼写射 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 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是说自己有少年人 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梁书张充传:“充少 时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锦帽”两句,写出打猎的阵容(“锦帽” 是锦蒙帽。“貂裘”是貂鼠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孙郎”指孙权。孙权曾亲自 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为倒退。见三国志)。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 说自己虽然已
12、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 ”是用汉书张冯汲郑冯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 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当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 去赦魏尚)。苏轼是以魏尚自比,盼望朝廷把边事托付他。末了 “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反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与战斗。与此词同时,苏轼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中云:“圣朝若用西 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也说自己犹能挥白羽扇退敌(西凉簿:用西凉 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见查注苏诗引乌台诗 案)。还有一首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开头两句说:“山西从古说三 明,谁信儒冠也
13、捍城“(“三明”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颖字纪明, 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都是表示自 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词中不 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在作这词的后几天,苏轼有与鲜于子骏简云:“近却颇作小词, 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 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丽也。”可 见这首江城子可能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查朱孝臧先生的苏词 编年,此词之前果真不曾见豪放之作;他的豪放作品代表作如念奴娇 水调歌头
14、诸词,皆作于这首江城子之后。于此,我认为这首词可 以说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从宋词的进展看来,在范仲淹那首渔家 傲之后,苏轼这词是豪放词派中一首很值得重视的作品。【武陵春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 5)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53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 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开了从正面描写 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说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 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 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
15、残花可见;风住之后, 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 空,更无全部,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 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 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 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 浅自别。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 是人非二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稍微的变化, 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猛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 无尽的苦痛,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
16、真是“一部十七史, 从何说起”?所以刚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 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旧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上片既极言眼前风光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宠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 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 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巡游的爱好,又有需要借巡游以排遣的 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 这也就是上一首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苦痛是太大了, 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
17、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 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奇,而又真实。下片共四句,前两 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 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 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 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很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 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苦恼,不免径 露矣。”这一评论告知我们,文思新奇,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 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像“双 桨”两句,又是“
18、别离船”,又是“一天苦恼”,惟恐说得不清晰,矫揉造 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承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巧”之与“怪”,相差也不 过是一步而已。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 尽很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 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点绛唇缠令-尾) 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 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
19、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苦 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 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需有所继承,同时必需有所进展的 根本道理来。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留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 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垂下帘槐,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 单独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 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一 样,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 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
20、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 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完毕,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 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惊目,固然有很 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 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21、,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季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 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肤浅苦痛。而 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局部,所以叫做“扫处即生”。 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喧闹的 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 才发觉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彩的高潮局部。任何作品所能反映 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由于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 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局部当做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 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气,所以
22、是可取的。【欲语泪先,舟轻愁重一武陵春鉴赏】绍兴四年(1 1 3 4 )冬十月,清照避乱金华,次年归临安。此词写 双溪晚春,则当在绍兴五年(113 5)春三月。是年词人5 3岁,由于 饱受战乱,历尽劫难,心情非常悲切。词写其流离生活中的孀居之痛。作品由景而情,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 澜,写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形成一种凄婉 劲直的词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从暮春三月风光切入,“风住尘香花已尽”,起首用“以扫为生”(或 谓“扫处即生”)法,即略去“春归”的漫长过程,只将“春归”的最终 结局照实写出,从而造成一种突兀而起,令人触目惊心的开端。帷幕拉开, 闪出的第一组镜头便是
23、:恼人的风雨停留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一春色最终了结了!从这个开端,人 们不难想像出前此的全部情景,比方词人如何独守窗前,如何眼看着风雨 摧花,乱红飘坠,最终又“零落成泥碾作尘二这一切,虽没有明白写出, 却拘束不言之中。此种开笔,最与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神似,不仅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 震撼人心之力。固然,这又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飘泊零 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人:“日晚倦梳头。” 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装扮。 这句依旧采纳含蓄手法,通过
24、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一倦于晨妆,来反映 仆人公的情意阑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三四句紧承上文,具写“日晚倦 梳头”之缘由,但手法有变,由含而不露转向坦陈胸臆。景物照旧,人事 俱非,这一句把南渡后的全部辛酸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欲说无语,泪 在语先,将满腹辛酸表现得特别细腻深刻而鲜亮生动。欲说无语,是百感 交集,无从说起;千言万语,欲诉无人,于是,唯有借诸两行热泪以倾泻 心中的无限哀愁了。因此,泪在语先,实际上也就是以泪代语。此词的上片,读来似与词人前期凤凰台上忆吹箫的开端相仿:“香 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 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然细加品尝,
25、一则伉俪小离之苦,一则夫 妇永别之恨;兼之家国破裂,文物沦丧,不仅流离颠沛,又身遭“玉壶颁金”之诬,则“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和“生怕离怀别苦,多 少事,欲说还休”相较,感情之深浅,自不行同日而语。再读下片舟轻愁 重句,此种感觉就更加剧烈。上片歇拍两句似已把话说尽,下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突然又出新 境,那是词人用轻灵跳荡的笔触,呈现自身瞬息变幻的简单心灵。”闻说 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起首两句宕开,不再痛陈愁苦,却写意欲探 春。“春尚好”反承“花已尽”,是虚想之景,所以冠之“闻说”;“泛轻舟”; 继“双溪”而来,也是虚拟之行,所以用“也拟”出之。总之,这可说是 词人意念上的偶一闪
26、光。而在这意念一闪之间,或许就有往昔种种欢快涌 上心头,出现眼前。然而今非昔比,昔欢今愁,自有天渊之别。因此人未 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蚱益舟,载不动很多愁。”既然担忧双溪舟小, 载不动如许之愁,那就只有闭门负愁,单独销魂了。黄了翁蓼园词选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词云:“短幅 中藏很多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首词的下片也是具有这一艺术特色。 看其本意不过是说小小春游,实缺乏安慰词人天大之愁,但词人却擅长通 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欲抑先扬,翻腾挪转,把自身刹那间 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如此曲折尽情,把暮春寡居的凄婉情思表现得 那么生动真实,真不愧为“圣于词者二结句化虚为实
27、,语意新颖,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实行夸大性的比方。以春水喻之,如李煜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以春草喻之,如李煜之“离恨恰似春草,更行 更远还生”(清平乐);此皆状其迢迢不断,绵绵无绝。言其深广者,如 秦观之“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更有甚者,如贺铸之“试问闲愁 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连用三喻,使 “愁”有弥天盖地之势。总之,“愁”与“恨”,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已化 为可感的实体。摆在李清照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而有所创新。应当指 出,“以舟载愁”的写法
28、并非始于清照,前辈苏轼已有“只载一船离恨向 西州”(虞美人)之句,同时人张元干谒金门中也说:“艇子相呼相 语,载取暮愁归去。”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 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目 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愁重之喻,意新语新,夸大奇怪,想像 惊人,已达匪夷所思之境了。李清照的这一写法,对后世词曲创作有较大 影响,如董西厢的“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仙吕点 绛唇缠令尾),王西厢的“遍人间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 得起”(正宫端正好-收尾),明显是由李清照的“舟轻愁重”层层脱 化而来。公允地说:李词有师承但力主创新
29、,相比之下,董、王曲文则虽 富变化而终稍欠创新之意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唐乐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可见是武舞曲。当时唐 太宗观后就有“发扬蹈厉”之赞。词中破阵子一调当是由此大曲摘编 而来,以之“赋壮语”,自然是声情并茂。但任何形式的艺术制造都不应 是简洁的重复,辛弃疾有着自己独特的境遇和感受。认真体会本词,豪壮 中蕴涵着肤浅和苍凉。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大方悲 歌。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 形象。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一“挑”与“看”, 而总
30、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仆人公的内心世 界。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 “看二蕴涵着多 么肤浅而丰富的感慨啊。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这一句先声夺人, 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醉中入梦,梦醒犹 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一次王济与恺比 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窗便去”。事见世 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日:”要当啖公 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31、(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 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 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衬托出一种豪迈热 闹的气氛。结句一个重笔点化一“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武,呈现 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 重在热闹的动;最终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镜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 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动静相衬,摄人心魄。下片紧承上文描绘战事。并不泛泛用笔,而是抓住了战场上典型特征 的马和弓来写。“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的卢是一种良马
32、,相传 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出 名的“刘备跃马渡刻溪二霹雳,是雷声,此喻射箭时的弓弦声。南史曹 景宗传说,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鸥 叫。”这里写马、写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勇敢无 畏。马快弓响当然仍从形声两方面着笔,但与上片豪壮凝重不同。这两句 写得峻急明快,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成功。因此下面便直抒胸臆 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的抱负。“了却”二字下得很好,人们通常说“了却心病一桩”,这两字正有这样 的意思。现实无奈,最终在梦中“了却” 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中布满
33、 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究竟代替不了现实。词末一声浩叹分散着万 千感慨“可怜白发生。”由梦境返回现实,心情一落千丈。其实辛弃 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这里的“可 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为照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 凝重肤浅,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此正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 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 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 者的心。统观全词,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结句始转笔换意,苦痛
34、 的现实与抱负的梦境相互映照。而从构造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需上下分 片的一般定格。词与诗不同。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这一方面使词更加自由而富于 变化,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简单产生画蛇添足的毛病。作词应避其短而 扬其长。从宋词实际来看,以奇句作结之佳篇都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 用。本词的上片结句正是如此。这在名家词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的“能 不忆江南”(忆江南)、皇甫松的“人语驿边桥”(梦江南)等,都具 有这一特色。辛词奇在下片结句。它不是承上点化,而是逆转突变,另翻 新意,在与上文的鲜亮对比中深化题旨,并给人以悲壮之美。以唐人李绅 的悯农诗相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
35、死。”前三句铺陈,末句逆转,但由于诗为偶句,其末句奇变仿佛只是针 对第三句而来,所以突变之感犹不甚剧烈。辛弃疾把此种手法用之于词, 得心应手,可以说最充分地发挥了词体奇句的独特功能。关于本词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写于福建安抚使任上,是鼓舞新中状元陈亮的贺词。这只看到了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会出其中 悲的意味。从以上分析可见,它是失意英雄的慨叹。大体可定为辛弃疾与 陈亮鹅湖之会略后。此时虽被迫闲居,但壮志未酬,壮心不已,这与词中 悲慨感慨的情怀是相符的。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1 1 8 8 )的 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非常暗 淡,辛、陈对此极为
36、不满。鹅湖相聚,他们大方激扬,“极论世事”(辛弃 疾祭陈同甫文)此后又以贺新郎词相互应答,对“剩水残山无态 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的现状表示了无比的悲愤,同时也表现了他们 “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雄心。本词悲中见壮,壮中含悲,正不妨看做其与陈亮酬答之贺新郎词的续 篇。与此相关,内容也就不能简洁地理解为只写陈亮。其实“为赋” 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说明词中写的肯定是谁。词是抒情艺术,不 行拘泥过死。我们认为,本词中的境地是以梦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抱负境地, 这里有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妙愿望的表现。不能看成单纯记哪一个 人或哪一件事。制造一个立功疆场的将军形
37、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 国无门的折光反映,因此篇末才有“可怜”之叹。选自辛弃疾词鉴赏 齐鲁书社1 9 8 6年版只恐双溪蚱解舟,载不动、很多愁。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的生活经受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的感情。3、领悟词中大方激扬的爱国热忱,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
38、体裁,如唐代 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日我们来集 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的思想感情。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1、要求学生结合解释将这五首词扫瞄通读一遍。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望江南1、文学常识(1)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 重要作家。(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 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全都,因此, 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二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早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远眺, 她看到许很多多帆船
39、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 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提醒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投影展现)“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2)学生争论。(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4)答案提示:“女为悦己者容”她细心梳洗说明她信任爱人肯定会回来,心中布满 盼望。“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盼望是”到发觉“不是”,写出
40、了女子一次 次从盼望到绝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 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连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许多内容:时间,从早 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 情感而言,从盼望到绝望以至最终的“肠断二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 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武陵春1、朗读这首词。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 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学者,夫赵明
41、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 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 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闲适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 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思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暮春季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 上还留有花的芳香,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 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丢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 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 双溪上那蚱脑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4、思索:(1)在望江南中,仆人公是“梳洗罢”,而文
42、中却“日晚倦梳头”, 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态?(2) “闻说”“也拟” “只恐”这三个词说明白什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感情的?学生思索、争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念,一种盼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的满怀愁绪。两篇文 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仆人公的心态,应当学习这种写法。(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 前两个词给人一种盼望,似乎可以为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 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的心。(3)通过风光、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
43、,如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一样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风格相近,都比拟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 的感情相近,抒发仆人公或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教师进一步引申:词进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 婉约派和豪放派。今日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 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六、质疑问难。七、拓展延长: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八、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其次课时一、检查导入:检查学生背诵默写。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1、沟通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44、。(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 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出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拟完 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累见长。具有肯定 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 治上不得意。(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着有稼轩词,存词 600多首。剧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
45、的根本思想内容,他是 山东济南人,诞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据,年轻时参与抗金军,后来提出抗 金主见始终未被接受。2、通读这三首词,争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风光,边塞秋天风光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 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方法回去,夜色已浓, 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江城子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 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速的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
46、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消失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 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肯定会为国效力。破阵子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 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 场上检阅军队,预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速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 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 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吗?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 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