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金牌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金牌学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劝学金牌学案劝学学案- 劝学学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看法的论述。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行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方。第一个比方“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方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方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肯定的改变,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肯定的改变,还可以变更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方分了
2、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方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需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方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方。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方,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白在
3、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终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养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擅长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方。作者先用两个比方,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方从反面说明假如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方正反比照:先用“骐骥、“驾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
4、坏,不是学习的确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比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其次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终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方正反比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行。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看法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争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化浅出,既有劝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行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
5、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行以已”而必需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邃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驾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比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详细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方,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非常敏捷: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方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
6、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方,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方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方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三、学习过程设计(一)作者状况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化家,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确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
7、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化和礼法的作用,主见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化可以变更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方。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
8、中,“劝”,说明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发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三)驾驭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比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通煣有通又知是“智”的古字暴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其次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砺参省臾螯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复习初中学问,综合“思索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虚词温故知新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
9、词:从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特别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缘由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4试译难句。(1)君子曰:学不行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
10、用它”的意思。在本文详细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当”。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当(可以、能够)停止的。(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说明。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
11、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备的品德和最高的才智;“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备的品德和最高的才智也就具备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
12、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记。“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方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方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调有了改变。“强”读qi2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别的单纯双音词。“专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缘由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
1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原因)。(四)诵读第1段1诵读的打算。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不行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下列词语:“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14、“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2练习背诵。先自读两遍,然后试背,发觉难点,理清文理。3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追问:开头说:“学不行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干脆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行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行以已”的意思?(“博”要
15、“博”则“不行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其次步:弄清设喻的内涵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利”。)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洁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比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方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变更,则不会复原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方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16、。“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行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4娴熟地诵读这一段。(五)诵读第2段1诵读的打算。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留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后说明词语:“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成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彰”
17、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芒耀眼之意。“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2练习背诵。3文理分析。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说明,说明“登高”的效果
18、。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的作用亦与此相同。)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洁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独创创建之物,二者有层次凹凸之分。)小结:喻属起句;喻属结句。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建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4娴熟地背诵这一段。方式同前。提示学生留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
19、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终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六)第3段1诵读的打算。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后说明下列词语:“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方法”的意思。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记,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其次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第三层(最终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专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提示:此段较长,可按上述
20、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终连贯地背诵全段。3概括本段主旨后,娴熟地背诵这一段。主旨是:学习学问必需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需专心专一。(七)总结全文1思想内容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行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终列表说明。学不行以已(中心论点)“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看法(分论点之三)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须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
2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白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化,“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化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化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设喻的运用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方论证”是不准确的,比方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探讨:(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小结要点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
22、“循表夜涉”“缘木求鱼”等,同样也有深化浅出的效果。)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敏捷,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3对举的运用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专心躁也”。)探讨对举的
23、作用: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探讨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相识。) 学问点拨(一)劝学其他段落(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指吴国)、越、夷、貉(北狄名)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2)是故无冥冥(精诚专一)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指才智的豁然贯穿);无惛惛(精诚专一)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指出类拔萃的业绩)。行衢通(歧路)者不圣,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
24、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3)君子之学也,人乎耳,若乎心,布乎四体(四肢),形乎动静。端(chu3n)而言,蝡(ru3n)而动,一可以为法则(端,微言;蝡,微动;一,皆,都。君子最微小的一言一动,都可以供一般人取法)。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二)古今异义(仅供参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常用义为:加入)声非加疾也(疾:强,宏亮。今常用义为:疾病,或快)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常用义为与“真”相对)蟹六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指动词“跪下”的“跪”)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指黄金)专心一也(专心:思想意识活动。今指读书用功或对事
25、情肯动脑筋)(三)通假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的方法使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emailprotected才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四)词类活用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常常性: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受副词“非”和借动词“能”修饰,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面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利”、名词“足”受否定副词“非”修饰,作动词:脚走得快) (五)文言句式推断句:青,取
26、之于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当于“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 劝学导学案 一、学生熟读课文,识记字音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刻跬()步二、理解词义1.重点词学不行以已木直中绳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锲而舍之蚓无爪牙之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蟹六跪而二螯金就砺则利专心一也2.通假字輮使之然也()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3.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蛟龙生焉()骐骥一跃()专心一也
27、()非利足也()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神明自得()4.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形容词用作名词登高而招()积善成德()5.驾驭句式(1)推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青,取之于蓝(2)倒装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省略句冰,水之为,而寒于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二、文本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2本文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3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4、归纳总结本文的设喻特点:二、理解鉴
28、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听见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 2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2、驾驭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
29、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发展才能,培育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所以题意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3)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文言实词1、君子:2、已:。3、中绳:4
30、、輮:5、规:6、虽有槁暴:7、挺:8、金:9、就砺:10、参省乎己11、须臾:12、跂:13、而见者远14、疾:15、假:16、舆:17、致:18、水:19、绝:20、兴:21、跬:22、骐骥:23、专心一也: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驾驭重点虚词、特别句式、词类活用(重点);2、学习本文比方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实力(难点)。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文言虚词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苛政猛于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特别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
31、,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輮以为轮(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精讲点拨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第一段:中心论点其次段:学习的意义:(四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看法(十一喻)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比方论证排比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思索沟通劝学告知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行以已”的观点与现代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样,为什么4运用比方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争论文。 课后练习与提高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A.中绳(zhng)槁暴(p)以为轮(
32、ru)金就砺则利(l)B.参省乎己(xng)须臾(y)跂而望(q)靛青(dng)C.跬步(gu)蓼蓝(lio)生而异也(xng)骐骥(j)D.锲而不舍(qi)驽马(n)金石可镂(lu)蛟龙(jio)2.下列加点词说明全正确的一项是()虽有槁暴(晒)以为轮(使弯曲)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而致千里(送别)君子生非异也(天资,禀性)非利足也(走路)筋骨之强(强壮)而绝江河(横断)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而闻者彰(显著,清晰)A.B.C.D.3.选出加点词说明错误的一项()A.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死)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33、绝江河。(横渡)4.选出加点词说明错误的一项()A.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D.太后不愿,大臣强谏。(强迫)5.选出加点词说明错误的一项()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虚假)B.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包庇)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6.选出加点词说明错误的一项()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C.先达德隆望尊。(希望)D.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日)7.选出加点词说明错误的一项()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34、(嗅)B.以志气闻于诸侯。(著名)C.不能称前时之闻。(见闻)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解析:C项中闻应译为名声。8.选出加点词说明错误的一项()A.木直中绳,以为轮。(使弯曲)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接近,放到上)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统一)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1)正中下怀()A.木直中绳B.天门中断楚江开C.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D.百发百中(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A.早岁那知世事艰B.草木有生而无知C.知小谋大D.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A.假舟楫
35、者,非能水也B.昔者先生以为东蒙主C.七十者衣帛食肉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A.令有功于国B.功亏一篑C.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劳苦而功高如此(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怀王怒,大兴师伐秦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0.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11.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D.我孰
36、与城北谁美?12.填空。(1)荀子,名_,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一书现存_篇,其中第一篇是_。(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一个_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流派是儒、墨、_、_,荀子是战国末期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3)故不积跬步,_;不积小流,_。(4)学而不厌,_。答案:AACDBCCD(1)A(2)C(3)D(4)B(5)CDC12(1)况三十二劝学(2)百家争鸣道法儒家(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4)诲人不倦 劝学 劝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2驾驭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驾驭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学习重点:1、实词
37、:已、中、疾、彰、假、水、绝、兴、2、虚词:之、而、乎、于、焉、无以学习难点:推断句式、定语后置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字词句翻译、理解背诵预习导学:一、文本链接1、荀子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化家,是先秦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同孟子成为对立派,孟子主见“性善论”,荀子主见“”、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确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化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化可以变
38、更人的本性。、解题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的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发展才能,培育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所以题意是“人们勤奋学习”。二、基础学问1.字音驾驭木直中()绳虽有槁暴()参省()锲()而不舍须臾()驽()马假舆()马镂()跬()步螯()蛟()龙跂()朽木不折()2.说明下列实词和虚词学不行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而绝江河无以至千里声非加疾也,而
39、闻者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归纳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并说明 4、找出词类活用并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译古今异义词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6.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而青于蓝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登高而招蟹六跪而二螯锲而舍之通过以上句子总结“而”的用法,并将课文中其它带“而”的句子找出来,推断它们的用法。 绝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7.找出本文的特别句式推断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40、 其次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背诵默写课文。2、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3、驾驭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4、领悟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看法。学习重点:背诵、默写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及语言特色学法指导:诵读、默写、翻译预习指导:一、理清文脉:学习的意义:中心论点: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看法:二、文本探究: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方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方论证了什么问题?自主预答: 课堂整合: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自主预答: 课堂整合: 3、最终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看法,是从哪三
41、个方面论述的?请结合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自主预答: 课堂整合: 三、背诵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而致千里;,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不能十步;,功在不舍。,;锲而不舍,。,专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四、翻译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42、焉。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五、当堂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蓼(lio)蓝靛(din)青其曲中(zhng)规参省(xng)B跂(q)而望埃(i)土金就砺(l)骐骥(j)C跬(ku)步舆(y)马槁暴(p)金石可镂(l)D专心躁(zo)也须臾(y)句读(do)参(cn)省乎己2、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B.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被)人所并为(为了)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用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D.劝(劝勉,激励)学劝(用道理打
43、动人)导劝(劝告,阻挡)架3、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5、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青取之于蓝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如登高之博见6.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善假于物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蚓无爪牙之利D.君子博学
44、而日参省乎己7.选出下面各句中划线字说明正确的一项()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A.达到隔断猛烈功劳B.得到渡过大成果C.得到断绝快功绩D.达到横渡强胜利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说明最恰当的一组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视六、拓展延长1、搜集有关劝学的名言: 2、阅读并翻译: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
45、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这则短文启示人们:3课外美文赏读:劝学篇第一荀子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
46、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
47、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行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