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答案版(1)】-劝学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导学案答案版(1)】-劝学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劝学导学案答案版(1)】 劝学导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编写人:王丹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荀子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并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通过研读文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荀子简介: 1、荀子其人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
2、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指出先秦儒家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指出先秦议论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标志着古代说理
3、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荀子的思想(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
4、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3.“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
5、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5.“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
6、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三、成语积累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 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积水成渊: 渊:深水潭。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小成多。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
7、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四、基础巩固,请为以下粗体字注音木直中(zhng)绳须臾(y)虽有(yu)槁暴(gop)参省(cnxng)跂(q)而望矣知明(zh智)生(xng性)非异也蛟龙(jio)锲而不舍(qi)跬步(ku)六跪二螯(o)骐骥(qj)蛇鳝之穴(shn)驽(n)马五、通假字积累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暴”通“曝”,晒)六、古今异义1、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2、疾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
8、、假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金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5、爪牙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答案: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疾古义:强。 今义:疾病,快。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金银、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走狗。 五、实词积累中: (1)瓮中之鳖(内、里)(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当中)(3)中道而废(半、一半)(4)木直中绳(符合、适合)(5)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命中)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9、憎恨)(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4)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嫉妒)(5)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疾病)闻: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听到)(2)博闻强志(见闻学识)(3)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3)佛印绝类弥勒(非常)(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5)以为妙绝(到了极点)(6)络绎不绝(间断、断绝)(7)绝处逢生(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8)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3)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4)
10、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假装(5)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而: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所以”)登高而招(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八、翻译句子(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1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六、理解性默写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 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