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 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的区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 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的区别.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 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的区别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961岁,平均40岁;其中强直性脊柱炎7例,双侧股骨头坏死11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2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2例;病程730年,平均16年。 治疗方法:术前依据病例的不同特点,采纳联合麻醉(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15例,气管内插管复合麻醉7例,18例采纳髋关节后外侧切口,4例采纳髋关节外侧切口;切口长度15cm 10例,1115cm 9例,1。对双髋需置换者行分期手术疗程长,2个关节不能同时康复,二次麻醉和二次围手术期用药及住院时间的延长均使住院治疗费明显
2、增加。双侧全髋同时置换Ritter等2及Salvati等3已有报道。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大,为防术中、术后可能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或节律紊乱,下肢静脉和心肺血管栓塞等状况,应对患者心血管系统、肢体血管状况作仔细的检查,还需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灶、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前列腺炎等,对正在服用影响凝血机制和全身代谢药物(如阿司匹林、类固醇类等)的患者术前必需停药,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或慢性乙醇中毒者,术前必需作相应的治疗。对患者能否承受双侧全髋手术创伤和麻醉的双重打击,术前应有明确的结论。一侧手术结束时如有异样状况,应坚决终止手术进程,不能冒险,改为分期进行为好。 一般认为,双髋关节病变患者相对于单
3、侧髋部病变患者发病及就诊时年龄轻。本组年龄最小29岁。要依据患者的一般状况、年龄、骨骼形态与质量以及经济状况选择假体,同时根据Singh指数分度标准,确定是否有骨质疏松,Singh指数以下为骨质疏松症,一般来讲,骨质疏松患者应尽量采纳骨水泥型假体,但考虑多数患者较年轻,且骨水泥固定技术技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厂家供应现代骨水泥技术器械不完善,势必影响骨水泥假体的运用寿命,会为将来可能的翻修手术带来麻烦,因此本组均采纳非骨水泥型假体。依据髓腔张开指数(指距小转子上方20mm处,髓腔宽度与股骨髓腔宽度之比)将股骨髓腔分为一般型、烟囱型及倒置香槟型4,有学者以为对髓腔呈烟囱型患者,最好采纳骨水泥型
4、假体。 预防感染及血栓:同时置换手术操作刺激增大,尤其是高速电锯截骨产生大量组织热损伤,组织碎屑、化学单体和脂肪滴一旦进入体循环中,可加重机体创伤应激反应,术中应反复彻底冲洗术野,削减上述刺激物进入体循环和残留在创口中。术中要实行严格的无菌技术,因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要削减术中器械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器械运用后马上清洁归位,行第2个髋关节置换时,术者应换手套及手术衣,削减手术参观人员和手术室人员流淌等。抗生素运用原则应短期足量,术中要追加1次,加强切口局部换药,限制感染的发生,术前、术后12小时各皮下注射速避凝或华法令1次,以后每天1次,连用710天。 人工关节置换的最终目的是复原患者的功能,早
5、期有效的功能熬炼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瘢痕粘连,利于肢体功能尽快复原。因此,功能熬炼是整个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术后双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穿“丁”字防旋鞋,麻醉醒悟后即激励并帮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及踝关节背伸运动,并同时应用足底静脉泵,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削减DVT的发生。拔除引流管后起先进行双下肢CPM功能熬炼,卧床期间要定时翻身,一般侧卧3040,两侧交替进行,防止压疮的发生,3天后练习运用步行器髋关节部分负重行走,以后渐渐改为扶双拐行走,其运动量应按部就班,待双下肢感到有力,行走稳当后可增加运动量,术后尽量避开盘腿,过度外旋、内收等动作,半年内睡觉时仍应保持双髋外展位。 参考
6、文献 1 周勇刚,王岩,王继芳,等.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报告.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13):1084. 2 Ritter Ma,Randolph JC.Bilateral total hip arrthroplasty:a simul taneous procedure.Acta Orthop Scand,1976,47:203. 3 Salati EA,Hughes P,Lachie wicz P.Bilateral total hip replacement arthoplasty long stage.J Bonejont Surg,1978, 60:640. 4 KhangG,Choi K,Kim CS,et al.A study of Koream femoral geometry,Clin Orthop Relat Rse,2003(406):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