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湘夫人》第一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湘夫人》第一课时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语文湘夫人第一课时教案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第一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第一课时教案 桥边的老人 一、教学目标 1、驾驭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2、通过本篇小说驾驭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相关学问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验丰富,富有传奇色调。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与过两次世界大
2、战,诞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爱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当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与其次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精彩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很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熬煎,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
3、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战胜的,你尽可以把他歼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闻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英勇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需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毅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
4、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头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验相像,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峻的摧残;他们憎恨斗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歼灭斗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
5、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担心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志向,只能消极躲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情、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苦痛,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激昂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假如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剧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似乎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重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闻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探讨者们留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
6、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运用的是最一般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头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绽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很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化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斗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斗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斗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
7、情地撕碎。在这里,斗争成了作者的指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溢了悲悯的力气(四)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致,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终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肯定的象征意义。(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终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奇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斗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斗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斗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支配上,作者通过将
8、撤离人群的渐渐稀有、远去,斗争越来越近的惊慌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斗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劝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二、解读文本 1、阅读第一段,探讨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子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输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只有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意语言的轻重匀整,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调;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剧烈的视觉感受。
9、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冲突,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看法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切;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斗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溢爱心,其形象闪烁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斗争形成显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喊人性与爱的回来,斥责非正义斗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
10、终一段,探讨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示意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三、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学问 高二语文上册祝愿第一课时教案解析 高二语文上册祝愿第一课时教案解析 教学目标:一、精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相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设想:本文是
11、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行能四平八稳,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教学形式多样化: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教学用时: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一、导入本单元特点。学习鉴赏小说方法指导。方法: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情节:熟识内容,了解特征。人物:性格特征,塑造方法。环境:特征,作用。二、阅读课文三、理清情节明确:情节内容序幕祝愿景象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开端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愿景象四、了解倒叙的作用明确:小说将祥林嫂的凄惨结局在起先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12、?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惊奇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五、作业:1.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每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记是什么?)2.编年谱;3.写小传;(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受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肯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楚。)4.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一
13、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闻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驾驭重点实词和虚词,培育翻译实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毅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呈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化。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实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
14、肯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肯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阅历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务,学生不甚了解,老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出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困难的内心,须要老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微环节。驾驭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学问。 2.实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
15、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宏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学问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育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爱好。校对字音,落实语言学问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意互动;老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支配】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学问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
16、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华蜜时间,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宝贵了。而有一个人尽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情愿倒戈,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日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老师重点说明、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闻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
17、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说明,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许,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最终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
18、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气,不断扩大限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实行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渐渐增加,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成功后,转而重视结盟,希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逼,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学
19、问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出名词,留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稍迁至栘中厩(ji)监;数(shu)通使相窥(ku)观; 以状语(y)武;既至匈奴,置币遗(wi)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m)胡中;拥众数万,马畜(ch)弥山; 故使陵来说(shu)足下;武复穷厄() 何以汝为(wi)见;子卿尚复谁为(w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
20、(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索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的确存在。今义:诚恳、醇厚。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探讨后请同学翻译。(ppt展示如下)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为
21、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
22、,聚集)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起先)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时)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老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索“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斗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
23、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驾驭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困难特性的理解。 三、课时支配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华蜜的家庭是相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宏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日,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斗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宏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闻
24、名文学教授兼指责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宏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斗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简要介绍斗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三、检查预习:请学生讲解并描述课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说说你对娜塔莎参与舞会前心情的总体印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来表示。 兴奋、欢乐、惊慌、期盼、着急 2、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藏在他们内
25、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通过外化的神态、言行等来体会。 3、阅读读描写罗斯托夫一家进行舞会打算工作情景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平生第一个大跳舞会第一部分末”)同学们边听边找体现娜塔莎兴奋、欢乐、惊慌、期盼、着急等心情的文字。 探讨:例如 “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
26、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仆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立刻,立刻就好了” 4、通过外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娜塔莎即将参与舞会时的心情,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活泼可爱,充溢热忱,和善纯真。 5、分角色进行朗读,再一次体会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和她的特性特点。 五、阅读其次部分,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盛装的娜塔莎一起先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留意,她特别着急,急迫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焦点。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欢乐起来。而娜塔莎的活泼青春也感染了安德来公爵。 1、除了娜塔莎外,
27、这部分提到了几位女性? 别素号娃伯爵夫人,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爱仑。 2、女性分多种,比如名贵的贵妇、性感的尤物、刻板的老妪等等。以上几位分属什么类型?何以见得? 别素号娃伯爵夫人:名贵又高傲的贵妇,因为她被邀请时“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了副官的肩上”;罗斯托夫伯爵夫人:慈爱亲善的老妇,因为她介绍娜塔莎给安德来时是“红着脸”的,舞会前在家打算时,也是“难为情”,可见她性格温婉;爱仑:性感风情万种的尤物,跟娜塔莎的对比中可见她丰满性感,“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凝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 3、娜塔莎和她们相比应当属于哪一种? 天真纯净、心无城府的小女孩。 4、下面就让我们从外貌和特性两
28、个方面来分析,她何以属于“小女孩”。 阅读其次部分,找出描写娜塔莎的文字(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等)。 把刚才找出来的关于娜塔莎描写的语句读一读。 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称呼吗? 符合。因为“光颈项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是细的”。这些都说明她还尚未发育成熟,还是“小女孩”。 那么,特性上看呢?看特性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看特性要从神态、言行、心理等方面着手。 “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她的脸上有“悲观、着急”的表情;面对安德来的邀请,她“对于悲观和狂喜都有所打算的着急的面色,突然明朗起来,露出了欢乐、感谢、小孩般的笑容”
29、;她面对安德来,“好像用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笑容”说“我等你很久了”,这些都说明她天真,胸无城府,还是个“小女孩”。要知道,一个在交际圈上混迹良久的成熟一点的女孩子,一般会在众人尤其是异性面前努力掩饰自己期盼的心情。另外,她还很羞怯,还不习惯袒肩露臂的装束,“假使不是他们使她信任这是肯定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这也可见她的纯净天真,还是个“小女孩”。 她不被异性关注邀请,就急得“几乎要哭”,一被邀请就,脸色就“突然明朗起来,露出了欢乐、感谢、小孩般的笑容”,一感受到被异性观赏,就发挥精彩“跳得好极了”,“穿缎子舞鞋的小脚,快速、灵巧、敏捷地跳动着,脸上现出华蜜的喜色”,她和安德来
30、跳舞是“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密切地微笑了一下”,这些都符合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一位妙龄少女急迫希望得到别人的、特殊是异性确定,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现了她微妙的少女情怀。 这都是从正面对娜塔莎进行描写,有没有侧面的表现? 有。别人不太留意她,说明她还不是风情万种的成熟的女性,尤其别素号娃伯爵夫人和副官跳舞时完备的表现,更烘托出娜塔莎着急等待的内心;跟爱仑的比较;安德来与娜塔莎跳舞时后,“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可见娜塔莎是真正活泼年轻的,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感染他人。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