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165992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中学语文必修五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 中学语文必修五陈情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接着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

2、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举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同日而语,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剧烈的感人力气。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比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示学生留意以下词句: 1留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

3、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留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给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 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留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 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留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示学生留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其次段:感谢,恳切; 第三段

4、:真挚,恳切;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盼。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其次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

5、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望!】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探讨: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 1状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6、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其次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其次课时教案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探讨: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冲突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冲突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

7、忠情”? 其次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其次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冲突分析冲突 解决冲突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索探讨: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

8、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干脆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索: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干脆提出了终养祖母的恳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张口结舌?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明,最终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

9、唯 一缘由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冲突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比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索:李密最终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冲突的方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冲突的方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终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10、 陈述个人凄惨遭受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别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情愿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怜悯。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解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终提出解决冲突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气。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气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愤怒,看到作者诚

11、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索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状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

12、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精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惊慌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

13、迫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谢。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知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劝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劝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调,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怜悯;“朝不

14、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真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方进退犯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方形容情势紧迫。 3比方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供应了众多的惯用语,始终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

15、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劝服力。 3比方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化相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探讨: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有意找寻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有意寻 找借口。他是

16、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晰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溢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冲突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探讨: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恳求? 1

17、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爱好。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高二语文陈情表人教版 高二语文陈情表人教版 【本讲教化信息】 一.教学内容:陈情表 二.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一)作家作品: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

18、直,颇有才能,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李密被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二)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简单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实行这样坚决的看法。在封建社会里,违背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给。 (三)表 表是古代臣

19、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同日而语,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剧烈的感人力气。 三.文章简析: 1.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受和家庭的逆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受,落笔非常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详细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

20、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其次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给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起先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须要照看,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终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峻,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实感人

21、。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恳求,最终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2.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气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别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高雅谦

22、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怜悯。 又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精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心情上的起伏改变。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知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3、;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5分钟)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xn)夙(s)遭闵凶 门衰祚(zu)薄日薄(b)西山 B.茕茕(qing)孑立床蓐(r) 猥(wi)以贱微生当陨(yn)首 C.责臣逋(b)慢犹蒙矜(jn)育 过蒙拨擢(zhu)宠命优渥(w) D.期(q)功强近终鲜(xin)兄弟 除臣洗(x)马刘病日笃(d) 2.下列加点字说明有误的一项() A.晚有儿息:子形影相吊:劝慰 B.逮奉圣朝:等到未曾废离:停止 C.寻蒙国恩:找寻除臣洗马:授与官职

24、D.刘病日笃:病重不矜名节:自夸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借鉴) D.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夙夙遭闵凶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B.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见慈父见背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D.薄但以刘日薄西山薄田五十顷 5.下列加点虚词说明有误的一项()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进退:取独 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D.是

25、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 6.下列所选成语中“是”的含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A.是可忍,孰不行忍B.唯命是从 C.是非曲直D.实事求是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不矜名节 未尝废离愿陛下矜悯愚诚 A.两个“废”字相同,两个“矜”字不同。 B.两个“废”字相同,两个“矜”字也相同。 C.两个“废”字不同,两个“矜”字相同。 D.两个“废”字不同,两个“矜”字也不同。 8.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至于成立B.则告知不许 C.臣之辛苦D.实为狼狈 9.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臣密今年四十

26、有四。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10.下面关于“表”这种文体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犹如现代史书的大事纪年表,比如史记就有“十表” 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有分条陈述之意 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明心迹,陈请谢贺 D.“表”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向敌对一方发的宣战书,称作“战表” 11.选出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几个词,精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

27、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一组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惊慌气氛。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是排比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谢。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知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了李密无奈之情。 1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A.这篇表文写得情词动人,又非常得体。李密作为一个“亡国贱俘”,向新朝皇帝坚辞官位,假如措辞不当,很可能招祸。有鉴于此,李密反复申说祖母的哺育之恩和本人终养祖母的愿望,同时还摆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使人感到他的陈情无懈可击。此外为防备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怀念蜀汉故国,又加

28、说了“不矜名节”等语。 B.本文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李密辞不赴命的理由在曲折推动中得到清晰的表达,陈述委婉,衷曲令人怜悯,章法摇曳多姿。“文贵曲折斡旋”,是依据劝服的对象和要表达的内容须要而定的。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因而对本文的评价不宜过高。 C.汉魏时期,散文出现了向骈体文过渡的趋势。骈体文要求表达方面的声韵美,留意句法整齐,慢慢发展为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四字句、六字句交互运用。这些特点在本文中可以窥见,像“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都是整齐的句式,中间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

29、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宛转,正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 D.陈情表本于宗法人伦之至常,措词委婉,无一字虚言藻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一向为人所传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劝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

30、:“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益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排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31、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静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明史陶安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临:莅临,统治。 B.太祖多其能让。多:赞美,赞扬。 C.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视:看待,对待。 D.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本:根本,要害。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D.御史或言安隐过 从余问古

32、事,或凭几学书 15.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其意在子女玉帛,(豪杰)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B.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四人)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 C.洪武元年,命(陶安)知制诰兼修国史。 D.(居高位者)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B.C.D. 1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3、)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就应聘留在他的幕府建言献策。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美丽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明,也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人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许。 D.陶安认为,骄纵和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阻碍正道的建立,他的这些见解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确定。 试题答案 1.D2.C3.C4.C5.A6.A7.A8.D9.D10.B 11.C12.B13.C14.C15.B16.B17.B 译文:陶安,幼年

34、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日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挽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假如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加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

35、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赛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削减徭役,百姓因而安家立业。 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简单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环境的人简单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

36、会无所顾及。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如同美味使人吃了开心,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即罢免了他。 陈情表

37、(其次课时)教案 其次课时教学要点1.体会文章“陈情于事,情深理切”的表达特点。2.鉴赏奇妙的说话技巧。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或背诵课文。二、开展课堂探讨,细致剖析陈情表“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1.作者是如何通过“陈情”来达到为祖母尽孝的目的的?学生思索后自由发言。明确:这篇文章是在晋武帝要其做官,李密辞而不就的状况下写的。“忠”“孝”是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持续的最高伦理准则,作者在忠君、孝亲二者之间暂不能兼顾的冲突中上表恳求“矜愍”,因此,他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动身,同时又以奇妙的抒情方式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誉。在写作

38、文章时,作者有三种交织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境况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心情;最终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但写作此文时,作者压抑了前两种感情,而对后一种感情大肆渲染,并造成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2.思索:体会本文融情于事的结构特点和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学生分小组探讨、归纳。明确:(1)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奇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到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2)本文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当时正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许多骈文形式

39、华美,但内容空泛,形成了骈文的浮华之风。而陈情表却独树一帜,创建了一篇内容与形式完备结合的好文章。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语势连贯紧凑,如行云流水,畅通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文中不少四字句至今还被运用。三、鉴赏作者奇妙的说话技巧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探讨后明确:作者当时的确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辞不就职,终养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杀身之祸。在这种状况下,作者奇妙的说话技巧派上了用场。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的确存在的供给祖母为理由,向晋武帝陈情。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奇妙。第一段作者陈述

40、少小时父死母嫁、无兄无弟的孤苦无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卧病在床的状况。写得凄切哀婉,使晋武帝“切峻”怜悯。其次段作者写新朝对自己的礼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进退两难的狼狈。尤其是开头作者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认新朝的合法性,让阴谋立朝的晋武帝怕李密反对新朝的疑忌顿消。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为自己“辞不就职”找寻借口,同时不惜卑身自污,说自己“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至此,晋武帝全部猜忌都被打消。最终一段还指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事实,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这样武帝完全被劝服,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四、请同学们探讨对“孝”

41、的看法学生分小组探讨,老师巡回指导。探讨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日我们应有醒悟的相识看法。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解说:对“孝”的探讨,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相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化。通过学习课文,让同学们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殊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日,道德意识渐渐淡漠的今日,学校教化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学问,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更应当注意树人,注意他们的思想教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五

42、、探究文章主题学生分小组探讨,各抒己见。出示多媒体投影,展示名家对主题的不同看法。(1)李密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同时以奇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陈文良新古文观止)(2)这篇文章因为到处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动身,而又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所以最终打动了君心,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美。(中国古代文学读本)(解说: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六、诵读课文1.老师有感情地范背全文。2.学生集体朗读一遍。3.学生自由读课文。4.请一名背诵快的同学试背。5.学生齐背全文。七、课堂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4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2)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望。(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参考答案:1.(1)才生下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抛开我死去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嫁,变更她守节的志向。(2)祖母早年患了疾病,常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过。(3)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俘虏,最藐小也最鄙陋,承蒙陛下过分地提拔我,恩宠优厚,我怎么敢徘徊不前,还有别的什么企图呢?(4)我的苦处,不仅蜀地人士

44、和二州长官见到过,并且非常了解,天地神明实在也看得很清晰。2.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像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争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剧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看法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简单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恳切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