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意见】淮上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意见】淮上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体育意见】淮上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淮上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各镇人民政府、社区,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46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67号)和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蚌政秘2015135号)精神,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
2、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创新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展体育产业发展领域,促进体育消费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依法、科学管理,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体育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依托“三汊河湿地公园”,打造一批骑行、迷你马拉松等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和发展特步(安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10万人,市民体质明显提
3、升。力争形成以消费引投资、以投资壮产业、以产业兴市场、以市场促消费的良性循环。二、主要任务(三)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快全区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适应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管理方式的变化,认真履行职责,做好体育赛事活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四)培育多元主体。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发展
4、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镇(社区)、学校、企业、协会组建体育运动队,运用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促进竞技体育社会化。拓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完善后备人才选拔方式,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俱乐部,共同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着力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工作,加大校园足球普及力度,注重校园篮球、排球、毽球等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培养。培育一批以特步公司等拥有自主品牌、较有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体育产业企业,重点支持有地域特色的中小体育企业发展。(五)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本区自然资源、文化
5、历史资源等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着力打造三汊河野营基地、淮河景观带徒步行等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六)丰富市场供给。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公园专项体育设施和社区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一批便民利民的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郊野公园、沿河沿湖沿水库堤坝滩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健身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向乡镇延伸的力度,提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6、在乡镇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强与各级体育组织和各类体育协会的合作,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加强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申办具有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积极探索和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体育赛事。探索体育赛事众筹模式。完善赛事产业链,开发赛事衍生产品,发挥赛事综合拉动效应。(七)营造健身氛围。鼓励城乡居民开展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校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加强体教结合,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积极推动和鼓励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机关、企事业
7、单位内部体育设施、体育系统所属专业训练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告制度、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大力宣传普及健身知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三、政策措施(八)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品和参与体育服务供给、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运营、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推进体育企业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保险公司研发适合体育
8、产业发展的多样化保险产品。(九)完善健身消费政策。财政部门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增加。积极引导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与城镇体育消费、传统体育消费与现代体育消费的协调发展。结合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实际需要,对于可以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项目,研究制定专项购买服务办法,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区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并建立相应补偿机制。(十)完善税费价格政策。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符合税
9、法规定的可在税前扣除。落实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向体育事业的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对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体育场馆、体育学校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体育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及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定期给予减免。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价格执行。位于居民区内的非经营性体育场馆水、电、
10、气、热价格按居民价格执行。(十一)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调整,修改时,要充分考虑体育产业发展。安排年度计划时,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体育设施用地需求。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进入同级政府的规划委员会。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应列入市重点项目库。严格审批程序和执法监督,确保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置体育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鼓励
11、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办理协议出让手续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十二)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重视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多渠道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等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退役运动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完善
12、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研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加强对体育产业创业者的指导。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面向基层就业和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退役运动员自主从事体育产业创业的,按规定给予创业政策扶持。(十三)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无形资产利用价值。支持和鼓励体育组织、体育场馆通过冠名、赞助、合作、广告、特许经营等商标使用许可、商标权质押等形式开展品牌运作。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
13、,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四、组织实施(十四)健全工作机制。将发展体育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发展改革、体育、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筹实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推进重大事项,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强体育产业统计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完善实施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制度,为决策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十五)依法进行管理。将体育市场执法纳入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执法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维护体育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体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完善体育安全服务规范,加强风险提示,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