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研究_理据与方法_倪雅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课堂研究_理据与方法_倪雅菁.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DOI : IQ l&48yj. scky37-1026 200Q Z 015 山东外语教学 2000年第 2期(总第 79期) 外语课堂研究 :理据与方法 倪 雅 菁 苏 晓 军 摘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开展外语课堂研究的重要性。首先讨论了进行这一研究的三 方面的理论根据,即科学根据、语言学根据和教学法根据;然后讨论了进行外语课堂 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即民族志性研究、课堂话语分析、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课堂 研究是提高外语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课堂研究;民族志性研究 ;课堂话语分析 ;课堂观察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62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643(200
2、0)02-0059-05 近年来,外语教师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教 师不再被看成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执行者,而是 被看成是有自主权的专家和反思型研究者,是 在课堂里发展自己专门知识的理论家,自己发 展自己的教与学理论 (Cray & Currie, 1996)。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 法,因为我们每一位外语教师面对的都是不同 的学生,讲授的是不同的课型,使用的是不同 的教材,所以不应开展 “ 最佳教学法 ” 的研究 (刘润清, 1999)。对于外语 教师来说,进行课 堂研究 (classroom research)是一种值得大力提 倡的具体的教学研究。 一、外语课堂研究的理据 假如我
3、们承认课堂对于外语教学的重要 性,那么课堂研究对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 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包括实验设计在内的 传统研究方法虽然是必要的,但并不能让人们 充分了解课堂里的真实情况。长期以来,我们 的教师似乎习惯于将课堂视为自己神圣的领 土,不喜欢他人侵犯,干预自己的自由。课堂 是一个 “ 黑匣子 ” ,人们不知道这神秘的匣子里 所装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Long, 1980)。 为了揭开 “ 黑匣子 ” 之谜,外语教育研究者 们把注意力从成品 (product)转向了过程 (pro cess), 积极开展课堂研究。着眼于成品的研 究关心的是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衡 量等结果,容易忽视在课堂
4、内外起作用的社会 文化、政治及历史等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在课 堂话语 (classroom discourse)中的体现,忽视话 语的动态性、突发性和相继性,忽视话语构成 特征或具体话语模式与学习结果之间的相互 关系。话语的社会文化意义、话语产生的语 境、以及话语所试图创造的语境因而也受到忽 视 。 Canale (1983)认为交际能力 (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是由语 法會泛 力 ( 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 i吾言学會泛力 (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话语會泛力 ( discourse compet
5、ence) 以及策略能力 ( strategic competence)构成的。 很明显,着眼于成品的研究所忽视的,都是培 养学生交际能力所必须的 ( McCarthy & Carter, 1994)。 进行着眼于过程的外语课堂研究正可以 弥补这一 缺陷。外语课堂研究者们认为,认真 研究师生的课堂话语可以为外语教师们提供 对教与学的深层理解 (Cazden, 1988); 了解课 堂教学的具体细节,掌握大量记实材料是为了 回答关于实际课堂行为的重大问题,因为 “ 笼 统地回答课堂里在发生什么往往不是很有用 的 ” ( Erickson, 1986: P.121)。 从国际学术背 景来看,近十几
6、年来课堂研究越来越多。这是 因为,人们已普遍开始意识到,忽视了外语课 堂里的师生所进行的具体的教与学的活动,也 许就忽视了关于改善教学环 境、提高教学质量 的重要见解。 课堂研究主要都是小范围的研究,总的目 的是详细描述课堂行为,如实记录课堂里发生 的一切,将此作为研究教与学的一种手段,从 而确认促进或阻碍课堂学习的现象,以求理解 和解释外语学习的过程和环境。课堂研究提 供的解释是社会性的,换言之,课堂研究不解 释学习者头脑里是如何学会语言的,虽然对此 能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 课堂研究覆盖的面相当广,所关注的问题 比较多,主要包括 :语际语 (interlanguage)的本 质和发展;课堂交
7、互 ( classroom interaction)在 学习中扮演的角色 ;课堂里的策略 ( strategies) 运用;课堂里学习风格 (learning style)的变化; 课堂评估问题;教师是如何处理学生错误的 (error treatment);孝女师语言 ( teacher talk), 即 教师对学习者讲话方式的形式特征和功能特 征 ;学习者语言 ( learners language),如学习者 在课堂里用来解决交际问题的交际策略及语 码转换( code-switching)的使用等;教学话语 (pedagogic discourse)和自然话语 ( natural disb
8、urse) 之间的 差异; 不同类 型的课 堂话语 (classroom discourse )等 ( Larsen-F reeman, 1980; Ellis, 1994)。 从事课堂研究需要一些基本技巧和知识。 这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观察技巧和策 略 ;其二是记录复杂的有多方参与的交互 (interaction) 的专门 知识 ; 其 三是既 要注意 课堂交 互的整体方面又要注意某些特殊方面。 进行课堂研究既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活动 (knowledge-gathering activity), 有助于教学 理 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又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 动(problem-solvin
9、g activity), 有助于解决教学 60 评估与改进及课程设计等实际问题。具体说 来,进行这一研究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根据: 1. 科学根据。对任何科学来说,实地考察 研究都是关键性的一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对 外语学习来说,我们必须实地考察外语教与学 的过程,这也是很显然的。假如我们承认外语 课堂在外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理所 当然,我们就必须进行课堂研究。任何不考虑 课堂数据的外语教学理论都显然是不完整的; 2. 语言学根据。目前的外 语学习理论主 要都是从学习者的语言运用中获得根据的。 这本身到也无可厚非。但值得重视的是,其收 集数据的方法主要都来自口试、笔试、虚拟会 话或模拟会话
10、等。很少有研究考察课堂里的 语言运用。课堂研究显然会加深我们对语言 发展的理解; 3. 教学法根据。课堂研究对语言教师与 语言教学来说联系也许最为密切了。外语学 习理论家们忙于探索理论,不能直接关心课堂 教学问题,而外语教师又忙于教学。因此,现 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 节的危险 ( Van Lier, 1988)。以前象 Sweet、 Palmer和 Jones等语言学家都花很多时间和 精力提出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 (Stern, 1983), 而今的刊物却充满了只有极少数专家才能看 懂的文章。结果,教师对研究望而生畏。研究 者和教师之间越来越大的鸿沟只有通过努力 进行理论与实践
11、相结合的课堂研究来填补 (Seliger & Long, 1983)。 二、 外语课堂研究的方法 进行课堂研究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 1. 民族志性研究 ( ethnography, 王宗炎 译 ),它的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文化描述,它一直 是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等所关 注的热点,因为这些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在社会 环境中研究人类行为的必要性。教育领域是 民族志性研究应用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原 因部分在于人们对定量研究表现出越来越大 的不满。 就其强式来看,民族志性研究是理论建 设,是人文研究的核心。在这一层意义上, 民族志性研究可以追溯到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现象学研究、人类文化学研究
12、等自然主义方 法 ;其弱式是目前外语研究中最常用的,在弱 式中民族志性研究只是一种工具,基本上都由 无结构的观察组成,用以确认相关概念、描述 变量,最终 生成可测性假设 ( Van Lier, 1988; Ellis, 1984)。 进行民族志性研究有一条主要指导原则, 即研究者应将先入之见、衡量标准、模式、图 式、类型等通通抛在一边,从日常生活的普通 功能视角来考虑课堂现象。也就是说,课堂研 究者要研究课堂里的师生赋予课堂这一特定 社会环境何种意义,而发现这种意义则必须研 究课堂交互及各种记实性证据如备课笔记等 (Ellis, 1994; Van Lier, 1988 ) 获得民族志性研究数
13、据的来源主要有两 个。其一是通过 “ 问 ” ( asking), 即问卷调查、 面谈、启发诱导等;其二是通过 “ 看 ” ( watching), 即通过各种观察技巧。此外,对课堂参 与者的日记或备课笔记等进行研究也是民族 志性研究者们经常使用的方法 ( Erickson, 1986)。 2. 课堂话语分析。课堂话语分析主要是 探讨课堂话语的结构 ( classroom discourse structure)。 外语课堂是一个社会环境,课堂 话语是这一环境的核心部分。换言之,语言交 互决定这一环境同时也由这一环境所决定。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假如没有社会学理论指 导观察和解释,这样的研究就
14、没有多大意义 (Ellis, 1994; Larsen-Freeman, 1980)。 社会结构 ( social structure)由规则 ( rules) 和资源 (resources)两部分组成。因此,我们研 究课堂这一社会环境的结构时也不能将这两 者分开。课堂里的规则是和控制 ( control)相 联系的,而资源则和主动性 ( initiative )相联 系。控制可以指自我控制和他人控制,主动性 也可以指自己主动或他人主动。这两种力量 可以这样来看待 :正如蒸汽发动机上的调节器 调节汽力运用或恒温器调节室内热量的生产 和分布一样,个人和社会的资源一旦激活 (activated)
15、便由规则以同样的方式调节 (Van Li- er, 1988)。 在课堂这一社会环境中,规则允许同时也 控制着资源的运用。课堂里的资源一方面指 教师、教材、其他学习者 ;另一方面指课堂交互 所需要的策略与合作等。课堂交互应该是有 结构即有组织有系统的,但这里所说的有结构 绝不仅仅意味着课堂行为的井然有序。所谓 结构即是指 “ 对线性序列的制约 ” ( Stubbs, 1983)。课堂交互有结构,即课堂话语应该是 合格的 (well-formed)、连贯的 ( coherent )、可预 测的 ( predictable) (Larsen-Freeman, 1980; E1- lis, 1994
16、)。所以说,话语有结构,话语本身就 是一种结构 ( Stubbs, 1983),课堂话语自然也 不例外。总而言之,对课堂话语进行分析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言语 (utterance)的功能,理解言 语如何组成更大的话语单位 ( discoursal u- nits), 理解在课堂这一社会环境中规则和资源 如何相互作用构成课堂里的社会行为即课堂 交互,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在课堂里是什么促进 或阻碍着学生语言的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目 前国内还很少,而国外则比较多,如 Chaudron (1977)曾分析过课堂里教师给学生的反馈 (feedback), Long & Sato(1983)曾分析过教师 的课堂
17、提问。我们对外语课堂里的话语进行 分析无疑会给我们提供改进课堂教学的许多 有益的见解。 3. 课堂观察。课堂观察 ( classroom obser- vation)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课。有人听课,上课 的教师会隐约感到一些威胁,上课的方式也会 随之有所不同,而这又会进而对学生产生影 响。 要进行课堂观察,关键是要依赖一种信任 关系。如果观祭者以专豕学者的派头、居尚临 下的形象出现,那是绝对不相称的。对于课堂 研究者来说,头等重要的就是不能被课堂参与 者看成是评估检查者。必须努力做到不带判 断性,对所调查的环境持中立态度 一 这是整 个研究的基础(Allwright, 1988)。 以中立的态度
18、、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 行课堂观察研究可以有两种做法,即参与观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和非参与观察 ( n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进行参与 观察则研 究者作为共同执教者 ( co-teacher)或学习者参 与课堂交互。课堂观察可以暗地里进行,也可 以公开进行,取得其他参与者的同意。可以录 音,然后记录成书面文字进行分析。这样,研 究者既可以参与课堂活动,又可以站在公正立 场上进行分析。 最常见的课堂观察方法自然是非参与观 察。传统的课堂观察都先列出要研究的变量, 然后去课堂里收集。现在一般都反对这种做 法,因为课堂研究者关心的是
19、课堂里的全面情 况,需要以课堂参与者的视角作为描述基础。 这就要求要做纵向观察,要对数据做深入细致 的分析才行 ( Ellis, 1994; Seliger & Long, 1983; Allwright, 1988; Van Lier, 1988)。 4. 行动研究 ( action research)。虽然行动研究自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即占有重 要地位,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在语言 教学中至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许多 课堂实验以及课程评估研究都可能包含了行 动研究的成分,尤其因为行动研究常泛指为解 决实际存在问题在工作环境中进行的一切研 究 ( Richards &N
20、unan, 1990)。 行动研究是对真实世界进行小范围的干 预,并仔细观察其干预结果。对我们来说,行 动研究就是一边进行正常教学一边进行教与 学的研究。教师研究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 从中获取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增进教学 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行动研究具有四个特 征,即:情景性 ( situational) 以情景为根 据;合作性 ( collaborative) - 研究者共同探 讨;参与性 ( participatory) - 研究组成员自 己开展研究;自我评估性 ( self-evaluative) - 不断进行自我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继续研究 (Crookes, 1993; Cohe
21、n &Manion, 1980)。 行动研究的这些特征表明,行动研究与民 族志性研究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既可以作为 研究的不同阶段先后进行,也可以同时平行进 行或将两种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事实上, 随着包括录音数据分析和启发技巧等民族志 性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行动研究可望获得新 的 生 命 力 和系 统 性 ( Richards & Nunan, 1990)。 行动研究由分析、发现事实、概念化、计 划、实施、再发现事实或评估等步骤组成,然后 再重复整个周期。这些周期呈螺旋形上升。 Cohen &Manion(1980)认为,行动研究可分 为八个阶段进行,即:问题的确认、估计与提 出;包括教师
22、、顾问、研究人员等有志者一起进 行初步商讨,拿出草案 ;研究文献的检索 ;重新 陈述问题或提出假设,对构成研究课题基础的 想法进行具体讨论 ;选择研究程序、分配资源、 确定具体研究方法等 ;选择评估程序 记住 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实施研究课题本身,包 括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等 ;解释数据、进行推论, 对研究课题进行总体评估。 三、结语 课堂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整教 学意识、改进教学行为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 作用。进行这一研究还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建 设和发展,有助于解决教学评估和改进以及课 程设计等实际问题,因而必将对提高外语教学 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在职教 师来说,课堂研究还是
23、自我素质提高的有效方 法之一。从国际学术背景来看,这一研究越来 越受到广大教师和语言教育研究者的亲睐。 人们从行动研究中看到了语言教育的新前景。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 堂研究。 参考书目 Allwright, D. (1988 ). Obser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 London: Longman. Canale, M. (1983 ). 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language pedagogy. In J. Richards & J. Schmidt (Eds. ), Languag
24、e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Longman. Cazden, C. B. (1988). Classroom discourse: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Chaudron, C. (1977). A descriptive model of discourse in the corrective treatment of learners errors. Language Learning, 27: 29-46. Cohen, L. & Manion, L
25、. (1980).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Crookes, G. (1993). Action research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Going beyond teach - er research.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4, No. 2. Cray, E., & Currie, P. (1996 ). Linking adult learners with the education of L2 teachers. TES
26、OL Quarterly, 30, 113 130. Ellis, R. (1984).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Pergamon: Prentice Hall.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rickson, F. (1986). Qual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
27、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 119 161 ). New York: Macmillan. Larsen-Freeman, D. (Ed. ). (1980 ). Discourse analysi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Rowley, Mass. : Newbury House. Long, M. (1980). Inside the black boxn: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classroom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
28、ng, 30: 1-42. Long, M. &Sato, C. (1984).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studies: An inter actionist perspective. In A. Davies et. al. (Eds. ), Inter languag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 M. & Carter, R. (1994). 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L
29、ondon & New York: Longman. Richards, J., &Nunan, D. (Eds.). (199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liger, H. & Long, M. (Eds.). (1983 ).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s. : Newbury House. Stern, H. H. (1983). Fundam
30、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ubbs, M.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Van Lier, L. (1988). The classroom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London: Longman. 刘润清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外语教 学与研究, 1999年第 1期。 苏晓军:略论当前外语教育改革中的三个关键 问题。山东外语教学, 1999年第 3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