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2014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节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同步测控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055894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海导航】2014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节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同步测控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海导航】2014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节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同步测控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海导航】2014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节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同步测控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海导航】2014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第4章 第1节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同步测控 新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节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和”之内涵与定位李中华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

2、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解字:“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

3、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

4、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5、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2.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定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

6、国文学。3.“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请停止歌颂苦难绿尘我的一篇小文坐在马路上梳头的民工媳妇在博客发表后,引来不少网友发表评论。一个未署名的网友说:“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善良、坚韧的人民!”另一个网友说:“他们赚钱真不容易,我除了佩服,别无其他。”老实说,看完这两条评论后的感觉真不舒服,这些网友面对贫困线上挣扎的民工,无视社会的不合理,而去赞美残酷的现实加诸于他们的不得不去忍受的困苦。这样的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则见怪不怪,实为中华民族的一大怪。这种赞美的背后我只发现两样真实:愚昧,冷血。除了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困苦现状赞

7、美外,一些国人还喜欢赞美母亲的自苦。中国妇女在家庭中处处自苦以顾全其他家庭成员的“美德”,长期以来受到热切的歌颂。数年前歌手满文军的懂你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感动了整个中国,一切拥有挺挨在困苦中的母亲的记忆的人们无不眼眶潮湿,心头火热。MTV画面中的主角是个如牛马般劳作的母亲,污垢的面庞,蓬乱的头发,被柴草压弯的脊背,背着家人舔孩子吃剩的汤碗歌曲的基调充满哀怜与赞美,歌手满文军充满感情地演绎了一个感恩的儿子,但主角的结局却仿佛并不乐观,结尾一句是“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儿子对辛苦抚育自己的母亲充满了遥远的怀念,他深情地歌颂母亲,但他抒情的重点并不是帮助母亲改变困境,而是把母亲放到他心灵

8、的祭坛上告诉她:“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在这里我无意追究这个儿子对母亲的爱是否足够真诚,我只想说,我们是否有必要去赞赏母亲的磨难?如果你的答案到现在一直是肯定的,那么我要推出我的结论:这等于你准备对母亲的苦难不予思索不求改善,而安于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让母亲出让她的那部分给你,你的赞美实则是鼓励母亲继续这么自苦下去。无法想象,一个饥肠辘辘的母亲面对只会一次次流着泪扑上去亲吻她、赞美她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大概有点类似慷慨捐躯维护国家利益的士兵吧。因为她对孩子的爱已经被升华为一种荣誉了。曾听一个小伙子说过,他家里最值得尊敬的就是他的母亲和奶奶,因为在家庭困难的那些年月里,他母

9、亲和奶奶吃得最少,男人能干的力气活她们也照干,且干得比男人还多。言语中充满了对他母性长辈的赞赏和感激。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赞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忍饥挨饿对她们没有什么好处,让女人干男人的活也不是什么家庭的光荣,除非你想让她们继续这么挨下去。就是这样,国人习惯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的勤劳(卖命),赞美他们的坚韧(经折腾),赞美他们的任劳任怨(奴性),赞美的直接结果就是鼓励,中国人一直在鼓励人民遭受苦难的能力。在圣经中,苦难具足了罪的特质,苦难的存在是因为人们的罪。一个鼓励罪的民族,一个歌颂人们苦难耐受力的民族,只能催生更多的视苦难为当然的劳工,视牺牲为光荣的母亲。对于牺牲的一方,

10、在一个光环灿烂的荣誉的笼罩下,似乎一切痛苦的起因和内在的逻辑都变得不再重要了,当你为了活着当牛作马时,人们可以不加思索给你一句赞美,当你得到口头肯定时,你会觉得你沉重的付出至少也值一个彩头,尽管那是一个如此廉价的荣誉。而最终受惠的大人们只需要肯定,赞扬他们的“勤劳”就够了;而受惠的儿子们,只要深情款款地歌唱一曲懂你就够了。可以被利用的爱一贯来自顺民和母亲。而一个安于利用顺民和母亲的民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歌颂苦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别人身处苦难,多数人一般都是采取歌颂的方式。B满文军的懂你MTV能够感动整个中国,主要因为它的画面的沧桑感令人

11、哀怜。C正是因为歌颂、赞美才使母亲、奶奶这些女人干的活和忍受的饥饿困苦比男人多。D当你得到口头赞美时,你会觉得你沉重的付出至少得到了肯定,尽管它有些廉价。5.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以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和母亲为典型论据,阐述论点。B作者认为歌颂苦难不如去改变苦难,因为歌颂只能使苦难继续下去。C作者认为赞美犹如给人套上一把虚荣的枷锁,被赞美的人只能继续戴着虚伪的荣誉坚持下去。D作者认为歌颂苦难是不思进取的另一种解读,歌颂苦难的民族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民族。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段中画线语句的含意。第1节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1A。整合第一段“春秋战国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

12、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第二段开头“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等信息可知是错误的。B项,由第二段中“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可知是正确的。C项,整合第四段“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及最后一段的“和同之辨”可知是正确的。D项,由第五段对晏婴语意的解说可知是正确的。2D。和谐理念的核心是“和实生物”和“和

13、而不同”两个命题。A项,只有“和”而无“不同”,不符合和谐理念。B项,两个阵营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不属于和谐共处。C项,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不是和谐共处。D项,蔡元培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请来不同思想的学者任教,使北大生机勃勃,符合“和谐理念”。3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与“同”对举和“和实生物”命题。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体现“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将“和”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先秦诸子对“和”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4C。从原文看,表述因果颠倒。5C。表述中“只能”不符合作者观点。6文中说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和母亲是被歌颂的主要对象,这些人把歌颂当成习惯,在不停的歌颂下不断地承受更多的苦难。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持续的担忧,引起人们思考,呼唤人们努力改变、改善这种不公。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