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学年语文学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
2、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
3、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4、,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
5、,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
6、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
7、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
8、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1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C. 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D. 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B. 我们
10、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 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 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B. 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C.
11、 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A 2. B 3. A 4.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采用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1)要有高境
12、界多视角大胸怀(2)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3)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能力。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错误。原文内容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大都”“这些诗”,而不是全部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C.“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
13、诗歌只能证明其一“文如其人”,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绝对的。D.“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一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应该是包含关系。故选。【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能力。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只能说“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
14、本性”,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B.“杜甫等君子尽管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原文“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选项偷换概念。C.“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它孕育了家国情怀”错,原文“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
15、自信”应是家国情怀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选项文意颠倒。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的开篇部分“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三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最后一段总结回应。这样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结构上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逻辑严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等诗句都是引证法,引用大量名家作品,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说
16、服力和可信度,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列举很多例子,“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王之涣”“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这些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结合“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可知,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有高境界大胸怀,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结合“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
17、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可知,要继承诗歌抒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符合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结合“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可知,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
18、(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张大鼓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年轻时张大鼓可风
19、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乡里的戏台
20、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
21、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上菜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只见天井边支了个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真是的张大鼓!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
22、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转说词)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渲染到了极点。一时间端菜
23、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一曲终了,满座哗然。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张大鼓连喝三杯满面红光,说今儿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作者:张丽 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说
24、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B. 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也过去为他敬酒。C. 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D. 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张大鼓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最终打了一辈子光棍。暗示了人物命运不幸的一面。B. 小说中张大鼓年轻时说书可风
25、光了,粉丝方圆几十里。可是不久,他却又因说书远走他乡。前后对比,对现实具有讽刺性。C. 小说中环境描写: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在此处冒雪顶风说书的人物形象。D. 小说中乡里书记喜欢听书,说是曲艺,可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8. 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9. 小说的结尾“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看似闲来一笔,其实不然。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 B 7. D 8. 直接描写:张大鼓分饰不同角色,手法、
26、唱法、身法、步法灵活多变,可见其说书技艺精湛。间接描写:由端菜的托盘不上菜,坐席的不下箸,孩子们停止了喧闹之描写可见其说书技艺高超。 9. 小说的情节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人联想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照应了前文下着雪,张大鼓头上飘着雪花,现在酒席结束,雪也停了,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表现了“我”对张老师的关心,怕他酒后行走困难。也体现了“我”对他的敬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强加因果关系,张大鼓没带搭档,是因为他是来感恩的;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是表示感谢的;我过去为他敬酒
27、,既是感谢更是因为心中对老师张大鼓的敬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无中生有,原文并未讽刺,加演的只是一曲新戏,没想到被书记对号入座。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塑造人物方法能力。塑造人物的方法分为直接与间接,直接描写从语言、神态、动作等角度分析,如文中“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
28、。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渲染到了极点”是他的外貌、姿态、唱腔等描写,写他分演各个角色都栩栩如生,直接写出他说书技艺的高超;间接描写如“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人们早早就去占位,可见他说书很受欢迎;“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可见,他的说书让孩子大人都入迷,显示出他说书技艺的高
29、超。【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结尾句段作用的能力。“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是一句环境描写,以景作结,让人回味无穷;“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是“我”看到张老师“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担心他走路不方便而吐露的关心之词,通过“我”的这句关心,其实也侧面反映出张大鼓受人敬重;这句环境描写与前文“那天下着雪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相呼应,暗示着时间过去,情节推移。【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时候需要注意文体特征。可以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
30、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三)现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10.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31、一项是( )A. “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 “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 “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 “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11.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
32、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 “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答案】10. D 11. B【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误,应是着意描写刈禾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错误。这句诗是说金黄的穗子的生长过程,是动态描写,而且是从时间上来描写的。故选B。二、古诗文阅读(45分)(一)课
33、内文言文(本题共6小题,12分)12. 下列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合从缔交 罔民而可为也B. 孝公既没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 刑于寡妻 共其乏困D. 而倔起阡陌之中 必浚其泉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通假字的掌握能力。A.“从”通“纵”;“罔”,通“网”,陷害。B.“没”通“殁”,死亡;“蚤”通“早”,早早地。C .“刑”通“型”,做榜样;“共”通“供”,供给。D .“倔”通“崛”,崛起。故选D。1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金块珠砾不赂秦 (4)良庖岁更刀(5)追亡逐北
34、(6)居域中之大 (7)秋毫不敢有所近 (8)檐牙高啄(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0)则纵情以傲物 (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12)朝济而夕设版焉(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4)欲流之远者A. (1)(3)(13)/(2)/(4)(8)(12)/(5)/(6)(9)(11)/(7)(10)(14)B. (1)(3)/(2)/(4)(8)(12)(13)/(5)/(6)(9)(11)/(7)(10)(14)C. (1)(3)/(2)(10)/(4)(8)(12)/(5)/(6)(9)(11)/(7)(13)(14)D (1)(3)/(2)(10)/(4)(8)/(5)/(6)(9)(11)
35、/(7)(13)(14)/(12)【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1)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3)名词作动词,把金子当作;(4)名词作状语,每年;(5)动词作名词,逃兵,逃亡的人;(6) 形容词作名词,重位;(7) 形容词作动词,接近;(8)名词作状语,像鸟嘴;(9)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形容词作动词,傲视;(11)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1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13)名词作动词,当作窗户;(14)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故选A。1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1)
36、齐楚之精英 (2)凶年不免于死亡 (3)所以遣将守关者 (4)因其固然(5)而气候不齐 (6)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7)行李之往来(8)思厥先祖父 (9)吾见其难为 (10)未能助上大有为A. (2)(3)(6)(8)(9)(10)B. (1)(2)(4)(5)(7)(9)C. (1)(3)(4)(5)(8)(9)D. (2)(4)(5)(6)(7)(10)【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齐楚之精英”翻译为:齐国、楚国精华物资。“精英”,古义,精华物资;今义,出类拔萃的人。(2)“凶年不免于死亡” 在饥荒年人们不至于饿死。“死亡”,人去
37、世。古今同义。(3)“所以遣将守关者”翻译为: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4)“因其固然”翻译为:指顺着它本来的结构。“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5)“而气候不齐”翻译为:冷暖不同。“气候”,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长期相对稳定的气象状况。(6)“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翻译为: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魂。“阴间”,人类死亡后,其灵魂所在的空间。古今同义。(7)“行李之往来”翻译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8)“思厥先祖父”翻译为: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祖父”,古义,祖辈父
38、辈;今义,父亲的父亲。(9)“吾见其难为”翻译为: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难为”,古义,难以下刀;今义,使人为难。(10)“未能助上大有为”翻译为: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有为”, 干一番大事业。古今同义。故选C。15.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尔何知 何厌之有 无乃尔是过与B. 铸以为金人十二 苟以天下之大 金城千里C. 百姓之不见保 若属皆且为所虏 舆薪之不见D. 具告以事 长桥卧波 晋军函陵【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尔何知”翻译为:你知道什么?正常语序为:尔知何。为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翻译为:有什么满
39、足呢?正常语序为:有何厌。为宾语前置句。“无乃尔是过与”翻译为: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么?正常语序为:无乃尔与是过。为宾语前置句。B.“铸以为金人十二”翻译为:把它们铸成十二个金人。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为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翻译为: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正常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为定语后置句。“金城千里”翻译为: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正常语序为:千里金城。为定语后置句。C.“百姓之不见保”翻译为: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为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翻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为被动句。“舆薪之不见”翻译为: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正常语序为:不见舆薪。为宾语前置句。D.“具告以事”翻译为:
40、详细地把这件事告诉他。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之)。为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长桥卧波”翻译为:长桥横卧在水波之上。正常语序为:长桥(于)卧波。为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晋军函陵”翻译为: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正常语序为:晋军(于)函陵。为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故选C。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 技盖至此乎B. 如会同 沛公起如厕C. 无乃尔是过与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D. 吾与点也 失其所与【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盖失强援”翻译为: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盖”
41、,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技盖至此乎”翻译为:(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盖”,通“盍(h)”,何,怎样。B.“如会同”翻译为: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如”,或者。“沛公起如厕”翻译为:沛公起身去厕所。“如”,去。 C.“无乃尔是过与”翻译为:恐怕要责备你吧?“过”,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翻译为: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过”,责备。 D.“吾与点也”翻译为: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点”,赞同。“失其所与”翻译为: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与”,结交。故选C。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致万乘之势(达到) 成妻具资诣问(
42、准备) 籍吏民(征税)B. 始速祸焉(招致) 比及三年(等到)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带)C. 吾何爱一牛(爱惜) 刑人如恐不胜(尽) 既东封郑(使成为边境)D. 举地千里(攻占) 至今治强(安定)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籍吏民”翻译为:登记官吏百姓的姓名。“籍”,登记。B.“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翻译为:这就是所说的借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啊。“赍”,送给。C.“吾何爱一牛”翻译为: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呢。“爱”,吝啬。故选D。(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43、。赵良弼,字辅之,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授赵州。世祖在潜藩,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邢久不得善吏,且当要冲,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闻宪宗崩,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言皆有征。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良弼先行,谋诸断事官八春,曰:“今浑都海日夜思北归,纽璘迁延不即行
44、,当先遣使奉上旨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还京兆。”八春从其议。纽璘果移营将入泾,刘太平将趋六盘,闻命乃止。后浑都海果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决议,执浑都海之党元帅诛之。升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证。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释。初挺荐王文统可大用。后平李璮乱,得文统与璮交通书,益疑有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良弼言:“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
45、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帝从之。二十三年卒,追封韩国公,谥文正。(选自元史赵良弼传,有删减)1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B.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C.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D.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
46、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为崩。B. 庚申,与上文“己未”均为干支纪年法。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C.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后来代指国家。D. 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良弼富有才干。在世祖即位前他就得到召见,应答称意;世祖北还时他陈奏应办的政务,件件都有依据。B. 赵良弼洞察时局。他曾多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提醒世祖形势紧迫,不能有丝毫犹豫,获得世祖赞许。C. 赵良弼行事果敢。他为陕西、四川宣抚司参议时果断施策,并在浑都海反叛朝廷时,逮捕并处死其党羽。D. 赵良弼坚持正义。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商挺图谋不轨,良弼誓死不妄言,却未能消除世祖疑心。2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2)得文统与璮交通书,益疑有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22. 赵良弼不赞同世祖征讨日本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案】18. B 19. D 20. D 21. (1)良弼规划有方法,事情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2)(皇帝)得到王文统与李璮来往(暗中勾结)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