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44256615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三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设计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的】1相识诗中反映的唐朝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教学难点重点】1杜诗的沉郁风格。2本诗歌的怨愤基调。【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斗争为题材的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旧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今日,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精确地

2、理解这首诗。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5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三、课文诵读:1老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3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斗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心情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其次段,“点行频”三

3、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留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软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哀思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四、课文鉴赏: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尝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明确: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纳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改变

4、;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2深刻的思想性和剧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画和详细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呈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动身。接着呈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找寻、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吩咐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

5、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无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骇人动目。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剧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奇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加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斗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终,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凄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

6、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爽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五、探讨性阅读:杜甫在长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使他的创作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日益显明。结合兵车行的学习,研读杜甫同时期写的前出塞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体会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提示:前出塞写天宝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

7、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五言诗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十月、十一月间。这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正游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行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贫富的悬殊。 一、基础学问。、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归来头白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2、说明下面加点词。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

8、头:武皇开边意未已: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县官急索租: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3、翻译下面句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二、课文导学。诗歌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三个层次。(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这两个角度是:_和_。、“走”是跑的意思。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答:(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9、“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加了诗的真实感。、“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很多唐诗探讨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这一事例是特别典型的。为什么说是“特别典型”的呢?请简答。答:3、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所不同。指出其不同之处:()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生

10、怕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毛骨悚然的状况。、“未休关西卒”的缘由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动,其作用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请简析。答案:一、sh行人:指出征战士耶娘妻子送:父、母、妻子、儿女。耶,同“爷”,父亲。干:冲点行频:按户籍名册强折服役。与裹头:给他们束发。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山东:指函谷关以东。陇:陇,同“垄”。

11、申:诉说。县官:官府。信:的确。比邻:同乡3()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表示成年。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生下女孩还能够嫁在同乡,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二、(一)视觉和听觉。2牵、顿、拦、哭。(二)理由:一语道破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缘由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受可以看出“点行频”内涵本质,反映可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3(1)由点到面;或时间和空间。(2)从更为广袤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三)“武皇

12、开边意未已”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峻的摧残啊! 兵车行备课备课资料一、补充注释及解说1.关于乐府的创作。杜诗详注引蔡宽夫曰:“齐梁以来,文人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乌生八九子但咏乌,雉朝飞但咏雉,鸡鸣高树颠但咏鸡,大抵类此。甚有并其题而失之者,如相府莲讹为想夫怜,杨婆儿讹为杨叛儿之类是也。虽李太白亦不免此。惟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2.关于唐代边防状况唐代的边防,重点在西、北地区,由九位节度使负责:以安西、北庭节度使专对天

13、山南、北两路诸国;以河西节度使兼对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吐蕃);以朔方、河东节度使专对突厥;以范阳、平卢节度使专对东北诸国(主要是奚、契丹);以陇古、剑南节度使专对吐蕃(详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3.“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旧唐书载:开元十五年(727)十二月,为防备吐蕃进攻,朝廷下令陇古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团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于临(治所在今甘肃岷县);朔方兵万人,集于会州(治所在会宁,今甘肃靖远),防河。因为当时吐蕃侵扰河右,故曰“防河”。至于哥舒翰在青海营田,系天宝八载(749)事。二事相隔22年。“行人”自称“十五北防河”,则营田时

14、当37岁,言“四十”,取整数也。4.武皇:杜甫以汉武帝指代唐玄宗,不止这一处。秋兴第七首:“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此中“武帝”也指唐玄宗。点行: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者,先取多丁。营田: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有警,则以兵,若夫千人助收。二、杜甫的诗歌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很少。这些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样,充溢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来的作品有明显区分。如房兵曹胡马以“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写马,画鹰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鹰,都有目空一切之概。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概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

15、,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随着杜甫慢慢深化到苦难的现实,他的诗也变得沉重起来。但早期诗歌那种气概壮阔的特点,仍旧保留着。兵车行的创作标记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点:肃穆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赐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怜悯;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厚忧念。兵车行的开头是一幅凄惨的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中接着写到斗争导致国内

16、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最终借想像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肃穆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而在稍后写成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诗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行改移的天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在杜甫的思想中,合

17、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惜人民,使之安家立业,而人民则天经地义地应当忠诚和拥护君主。然而事实上这仅是一种空想。他作为一个诚恳的诗人肃穆地面对现实时,不能不为此感到困苦。杜诗的名篇“三吏”“三别”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诗作于乾元二年杜甫从华州去洛阳时。此前不久,唐军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遭到大败,形势紧急,唐军为了守住洛阳、潼关一线,在民间舍命抓丁,连未成年人和老人都不能幸免。杜甫以叙事诗的形式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凄惨情形。从这些典型的忧国忧民之作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杜甫。首先须要指出:“忧国”和“忧民”并不是很简单统一起来的事情。因为杜甫所忧念的“国”同李氏王朝的“

18、皇纲”之存亡密不行分,这“国”首先是包括杜甫在内的统治阶级的国,统治阶级的成员依其地位高下从这个“国”中得到不等的利益;至于“民”尤其是贫困的劳动人民,即使他们的利益同这个王朝的存亡有肯定关联,他们也主要是牺牲者而不是得利者。而安史之乱就其根本的性质来说,是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军事叛乱。虽然安史集团的头领以汉化的胡族人为主,但民族冲突的一面也不是主要的。可以说,一般民众是被争夺最高权力的两大集团推动了血火之中。那么杜甫又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先看他的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

19、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受难的人民的极其真实深切的悲悯之情。当他说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样悲愤的话时,他指出了一个惨痛的事实:民众在这个世界上走到了绝路。沿着这个方向追问下去,会出现严峻的问题:牺牲到最终的人民有无义务接着为大唐王朝作出牺牲?而诗人就在这危急关头收刹了他的笔,转到另外的方向: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照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所谓官军中劳役轻、官长疼惜士兵,并且好像没有什么危急,这唯恐是杜甫自己都不能信任的。但

20、他只能这样幻想,并以此劝慰从军少年和他们的家人。而归根结蒂,他还是要求人民接着为唐王朝作出牺牲。还有新婚别,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诗中既写出她的悲伤:“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又以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女子“深明大义”的形象。她要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说自己不能跟随而去,因为“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们不能说杜甫笔下的新娘不是真实的,但可以想像肯定也有不愿自己的亲人走向“死地”的妇女。而之所以选择这一位新娘作为主子公,乃是从国家利益考虑。包括垂老别中那位“子孙征亡尽”而自己又被征去当兵的老人,他的遭受可以说凄惨至极,诗人对他也的确充溢怜悯,但在篇末,他还是让老人说出

21、“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这样偏向豪壮的调子。总之,杜甫“忧国”,却不能因此而泯灭良知,回避眼见的事实;他“忧民”,却又不能因此背弃唐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只能在尖锐的冲突中找寻折衷的途径。而这种折衷又是很牵强的,这使诗中表现出的心情显得特别苦痛。我们没有理由苛责杜甫,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能够如此肃穆地正对现实,关怀人民,已是难能珍贵。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他获得“诗圣”这样一个带有深厚道德意味的尊称,也是有其深刻的缘由的。如张巡、许远在安史之乱中为坚守睢阳,以人为食,死者数万,封建史家和正统文人对他们吃人这一点仍赐予赞扬,这和杜诗的看法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杜甫晚年,由于形

22、势更加不行整理,自身的境况也日见窘迫,他对军阀、官僚的横暴、腐败,看法变得更为尖锐严峻。虽然像兵车行和“三吏”“三别”那样细致描述的作品已经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所揭示的事实,却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气。如草堂写蜀中军阀的叛乱和相互杀戮:“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克尔娱。”被杀者好像仍在号哭,而他们的妻妾和马,都面带愁容供杀戮者取乐,这是一幅何等残酷的图景!又如三绝句中写道官军的残暴: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时代的苦难被杜甫以焦虑和生气的心情一一记录在诗中。但是,他对现实有什么方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诫那些做官的挚友:“众寮宜雪白

23、,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他只能期盼皇帝的贤明:“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他只能浩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这些无奈的、固执的哀告,说出了受尽苦难的广阔民众的心愿。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视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受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人们从他的诗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诚恳的、富于正义感和怜悯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历经饥寒困危,备尝忧患。对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这一类诗特别具有感染力。如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困居长安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被战火阻隔的妻子的怀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

24、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他逃至凤翔后,有了机会去鄜州探家时,又写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录第一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漂浮,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中呈现一幅戏剧性的异样感人的场面。在那一场突发的大战乱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好像是不行思议的了。杜甫以精确生动的语言,把他们一家人重新相见时,彼此如在梦中、亦惊亦悲亦喜的困难心情清楚地呈现出来,可谓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它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内心的共鸣!正是因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怜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经常从自身的遭

25、受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由幼子的因饥饿而夭折,想到自己的家庭终归还享有某些特权,那些地位低下的“失业徒”“远戍卒”,又将如何挣扎下去呢?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值得后人敬佩的。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但应当指出:诗歌并不会仅仅因为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纪述自身经验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后代有些诗人虽然也

26、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但往往有意于史,所以他们的诗作难以像杜诗一样引起我们的感动。当然,杜甫的诗歌不尽是同当日的政治、社会问题相关联的,也有完全是忧愤之作。他的作品题材其实很广泛,尤其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物的诗篇,在他的集子中占了很大比例。杜甫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吟咏美妙的山川风光,为他多难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乐趣。像西南一带的景色,许多是因为有了杜甫的诗才起先为世人所知。有时,杜甫也会忘怀一切地沉醉在自然界种种微小的改变中,写出诸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那样一类情味悠然的诗句。终归,生活是多彩的,作为诗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失去对美丽事物的爱好。三、杜甫诗

27、歌的艺术成就杜甫是一位富有创建性的诗人。比较而言,李白的诗自然涌发、飘逸而不行摹仿;杜甫的诗则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以为人典则。就这一点来说,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改变。其缘由主要有二:一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极广。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几乎无所不能。不过这也带来部分诗歌偏向于理性化的问题。二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看法比较宽容,主见“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朝诗,杜甫虽亦有所指责,但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之一)。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诚意地确定和吸取其特长,

28、从而丰富了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曾强调地指出。杜甫擅长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成就亦稍为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殊具有独创性,也最能够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一类是用五言古体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闻名的代表作。这类诗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叙事、抒情、争论于一体,能够表达相当困难的内容。如北征诗长达七百字,叙述作者自凤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经验和所见所思,沿途的景物、战乱的疮痕、对国家命

29、运的忧虑、对个人遭受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心情起伏改变,充分表现了杜甫当时困难的心理。这类诗是从辞赋体改变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分。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明显受到杜甫这一类作品的影响。但在杜甫诗中由于感情浓郁厚重,仍有足够的力气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的特性。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杜甫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依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够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创建,干脆导引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艺术来看,这些诗擅长

30、描绘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特性,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再有一类是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细心调整,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改变。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试看他的名作秋兴

31、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写巫峡的秋声秋色,漂亮而萧瑟,壮阔而阴郁,以此衬托出孤独的诗人形象。整首诗既有力度,又特别精致,给人以丰富的感受。而有时候,杜甫为了追求特别的效果,又把古体诗的句式、音调锤进律诗,人们称之为“拗律”。如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在这首诗中,其次句和第七句语法完整,不避虚词、代词,都是古体诗的散文化句式(通常律诗的句子比较紧缩)。尤其第七句是上

32、五下二的节奏,在第五字“者”处形成很强的停顿,然后引出悲怆而有力的末句。从声律来说,这首诗每一句第五字的平仄都和律诗规定的平仄相反;而且对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句尾都是三仄声对三平声,起伏感很强,具有古风的特征。这样,作者打破了律诗固有的平衡、和谐,于拗折中求得独特的韵味,借以表达自己不安静的心情。这种借声调和句法的拗折来抒发某种特别心情的手段,后来在宋诗人黄庭坚那里被广泛运用。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特别重视,他毫不隐讳地宣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的努力,也的确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杜甫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

33、状况。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殊,但由于写得精确有力,而给人以剧烈的感受。如羌村中“妻孥怪我在”,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惊奇的神情,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又如江亭王阆州筵饯钱遂州中“老畏歌声断,愁随舞曲长”,也不是很特殊的句子,却很充分地写出了诗人欣赏歌舞时潦倒愁闷的心情。另一种状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簇新的、能够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调的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像“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等。这样写来,既醒

34、目又能表现出情感的流淌。古人炼字,有“诗眼”之说,即一句诗中有一个字特殊警醒,使全句皆活。杜甫这方面的特长尤其为人钦服,赞为一字之下,后人无法更易。像“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的“乱”和“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的“垂”与“涌”,“万姓疮痍合,群山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的“合”与“肥”等,数不胜数。至若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动词“开”和“系”都关联两项事物,更是精致绝伦。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所谓

35、“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厚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缘由,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特别剧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经常很困难、心情经常很冲突,所以他须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限制的涌动。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清代叶燮原诗中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谲,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

36、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这样说,不无夸张之处,但杜甫擅长总结前人阅历和擅长创建,开启了后代众多诗家、诗派,却是无疑的事实。兵车行自读指导兵车行自读指导一、学法指导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斗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学习兵车行,必需把握住这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斗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二、阅读导航(一)整体感

37、知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袤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凄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震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剧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明确:

38、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似乎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特别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精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详细陈述“点行频”,以示状况的真实牢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二)疑点探究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跑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跑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

39、,何等仓促悲愤。这几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无望的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给读者以骇人动目的感觉。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本诗的警策句是哪句?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斗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的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人民的志气,应视为诗中警策。3、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明确:假如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样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是不是真

40、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假如都是生女儿的话,纵然“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凄惨的命运。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心灵受伤之深,同时也有力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愤激和控诉。三、实力生成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兵车行(xng)声啾(ji)啾边庭(tng)B、车辚(ln)辚生荆杞(q)戍(sh)边C、干(gn)云霄生男恶(w)村落(lu)D、马萧(xio)萧急索(su)租陇(lng)亩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B、耶娘妻子走相送C、尘埃不见

41、咸阳桥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3、对下列诗句用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弓箭各在腰“弓箭”不专指弓箭,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武器。B、尘埃不见咸阳桥车马扬起的灰尘,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用了夸张的手法。C、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原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D、被驱不异犬与鸡“犬与鸡”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役夫。4、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但云行频”,“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语道破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句中,“汉家”是影射唐朝,“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

42、C、“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句是说壮丁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句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照旧逼索租税。四、拓展练习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古风其三十四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务,也表达了诗人怜悯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斗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

43、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揭露现实的广度深度和表现技巧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下比较。参考答案实力生成:1、B2、C3、D4、B拓展练习:(1)杜甫的诗通过征夫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斗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2)李白擅长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特性色调,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方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非常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微环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详细。兵车行学问点复习 兵车行学问点复习 【原文观赏】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

44、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翻译: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

45、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多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

46、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假如的确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望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简介: 兵车行是唐代宏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杜甫我国唐代最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背景: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斗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字词: 辚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

47、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人:指被征动身的士兵。 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干:冲。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但云:只说 点行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斗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卫。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督促赋役等。 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须要里正给他裹头。 还 边庭:边疆。 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 练习题: 1.说明下列语句中字。 耶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 或从十五北防河: 纵有健妇把锄犁: 况复秦兵耐苦战: 2、给下面字注音 车辚辚()荆杞()声啾啾()生男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