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意,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者穷兵跋武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学 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初步感知理解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结合课下注释,联系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探究诗歌所蕴 含的思想感情。3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感知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怀;理解不义战争的惨痛教训,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的品质;初步理解“诗圣”“诗史”等称号的涵义。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深沉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感知诗人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理解作者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今天让我们通过诵读
2、来学习杜甫的兵车行,读出其 中真意。二、读通,理解诗意1 .请一位同学诵读全诗,注意把握好字音、节奏。2 .解题,进入诗歌:行,是乐府题材。有人说,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乐府古题, 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那么本诗是缘何事而发?(诵读诗歌第一部分概括得出)补充背景,帮助学生分析:“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 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疡,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明确:
3、送别出征的景象/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抓住“走”字进行分析)诗人看到这一幅凄惨的送别图,产生了与我们一样的疑问,遂询问这送别队伍中的人: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让我们诵读诗歌的第二部分,并思考:3 .征人还诉说了 “点行频”带来的哪些苦难?(结合具体诗句来回答) 明确:田园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边苍苍白骨图4 .既然“点行频”造成了如此深重的苦难,为何不停止出征呢?请大家在诗中找到“点 行频”的深层原因。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5 .小结诗意: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 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
4、时事,末以惨语 结之。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三、读透,感悟诗情1 .请同学们诵读全诗,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填空:从 这句诗中,我读到了诗人的 情感。明确:学生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可以大致体会到诗人对百姓,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 者的批判,对战争的厌恶与反对。2 .诗情小结:我们读到了那个忧国忧民,对百姓深切同情的杜甫;我们也读到了那个不畏强 权,对统治者深刻揭露的杜甫;我们还读到了那个思想深刻,对不义战争强烈控诉 的杜甫。四、读准,体会诗风1 .同学们告诉我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沉郁顿挫2 .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今天就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
5、愤、蕴藉。所谓顿挫, 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从结构上看表现为起承转合,或起或伏。3 在具体诵读诗歌中我们需要如何来展现作者的诗歌风格呢?(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声音要沉重些。随着画面的展开, 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声音要渐强。第二段“点行频”三字是下文叙事的总纲,须 重读。诵读“行人”的申诉时注意叙事句用平调,抒情句读出语气。最后五句是全 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 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其应该重读。)学生诵读展示细细品味诗人情感,酝酿情绪后齐读4 .简要解释杜甫诗风的形成原因:(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时
6、代背景)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 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悠悠 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 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五、读新,品评诗名杜甫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请同学们结合兵车行这首 诗写下自己的看法。(留作课后作业)杜甫不只是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更是时代的反思者和批判者。这位 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始终和人民的苦难连接在一起,用他犀利的笔触,让我们明白那个时代的血泪和污浊。他留给我们的是瑰丽的艺术,是永久的影响, 这是五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六、课后反思桐城派提出的古文理论一一“因声求气”法,同样可运用于古代诗歌教学。本 节课便是从诵读入手,带领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意,读懂诗情。但本节课在 诵读指导上比较薄弱,没有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诵读方法的介绍,这一点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