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_丁艳.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944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30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_丁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_丁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_丁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_丁艳.docx(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分类号 _ 密级 _ 学校代码 10542 学号 201002091137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A Study on Mental stress and Coping Style among the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位 评 定 委 员 会 办 公 室 研 究 生 姓 名 丁 艳 _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 职 称 屈 卫 国 副 教 授 学 科 专 业 教 育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目的 : ( 1)探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 健康的现

2、状; ( 2)探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的差异; ( 3)探讨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如何影响 其心理健康。 方法 : ( 1)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 2)选取了 王极盛教授编制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浙江大学郑全全、陈 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与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 3) 选取湖南省两所乡镇初中的 654名初一至初三 (年龄从 12-16周岁) 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发放问卷 654份,回收问卷 603份,剔除无效 问卷后最终回收有效问卷为 57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7. 31%。 ( 4) 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

3、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 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 1)学业压力是初中生面临的首要压力,总体而言留守 初中生心理压力大于非留守初中生,具体表现在自我身心压力和家庭 环境压力上留守初中生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女性留守初中生学业 压力大于男性留守初中生 ( P5属于严重心理症状。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 0.63 一 0.87,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60 0.86,表明此量表有很好的信度; 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 0.77 0.87,单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 为 0. 47 0. 76,因此该量表有较好的效度。 (2) 自编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级、年龄、家庭结构、监护人等。 (3) 浙江大

4、学郑全全和陈树林所编写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 , 包含 39个题目。从自我身心、学习、教师、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环 境、社会文化以及同学朋友交往的压力 7个方面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 压力来源。,此量表采用五级评分 ( 0 4表示对自己没有影响或没 有发生过 影响的程度极重)。量表的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王极盛 .心理时代 -心理主宰健康 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317-319. 郑全全、陈树林 .中学生应激源量表手册 Z.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学院 , 2000. 硕士学位论文 分别为 0. 89和 0. 93, 7个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 0. 69-0. 88, 7个 因子的a系数

5、为 0.65-0. 78。 (4) 浙江大学郑全全和陈树林编写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包含 36个条目,分布在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 释、发泄情绪、忍耐、逃避和幻想 /否认七个因子上,前三个因子又 称为积极应对方式,而后四个因子又称为消极应对方式。该量表采用 4级评分, ( 1-4表示不采用 经常采用)。量表的 a系数为 0.92。 各年级学生量表及各分量表的 11系数均大于 0.67,符合心理测量的 标准。经过检验,先后两次测试的相关系数为 0.89,而且此量表亦 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 2. 3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湖南省 654名初一至初三 (年龄从 12-16周岁)

6、的两 所乡镇初中的的学生。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逐 题进行回答, 45分钟后当场收回问卷。剔除信息不全、未完全作答 或具有明显规律性作答的问卷 83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571份(有 效回收率 87. 31%)。被试的构成如表 2-1所示: 表 2-1有效问卷中被试的构成 男生 女生 总人数 百分比 初一 134 137 271 47.46% 初二 103 97 200 35.03% 初三 50 50 100 17. 51% 留守 118 115 233 40.80% 非留守 169 169 338 59.20% 总计 287 284 571 百分比 50. 26% 49. 7

7、4% 郑全全,陈树林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手册 Z.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学院, 2000. 18 留守初 1!1生心理压力 4应对方式的研究 从农屮 nj 以看出,留守初中生比率达 40. 80%,这足因为木研究 调查的被试都在劳务输出较大的湖南省, J1都是乡镇中学。 2. 4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所有测量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13. 0统一处理。 硕士学位论文 3. 研光结果 3. 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压力 3. 1. 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现状 由表 3-1可知,不管是留守还是非留守初中生,学习压力都是他 们所面临的最大压力源,随后是自我身心压力和同学朋友压力。总体 而言留守初

8、中生心理压力大于非留守初中生,且差异显著。具体的: 留守初中生在自我身心压力上大于非留守初中生,差异显著 (p0. 05);前者在家庭环境压力上也大于后者,且差异极其显著 (p0.01) 表 3-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比较 ( N=571) 留守初中生 非留守初中生 (n=233) 排序 (n=338) 排序 t值 (M土 SD) (M士 SD) 学习压力 6. 0893. 756 1 5. 6233. 367 1 1. 552 教师压力 4. 2245. 263 4 3. 6594. 195 4 1. 372 家庭环境压力 2. 9713. 413 6 2. 123 2, 836 7

9、3.133* 父母管教方式压力 2. 5902. 679 7 2. 1862. 137 6 1. 932 同学朋友压力 4. 350土 4. 289 3 3. 9223. 619 3 1. 289 社会文化压力 3. 173土 3. 473 5 2.8742. 826 5 1. 131 自我身心压力 4. 873土 3. 298 2 4. 3052. 850 2 2. 144* 压力总分 27. 055 土 21. 477 23. 374 士 16. 360 2. 220* 注: *表示 P0. 05, #表示 P0. 01, *表示 P0. 001,卜问。 20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 .力与应对

10、方式的研究 3. 1.2不同类型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的比较 由表 3-2可见,男女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压力总分上,前者高于后 者,但差异并不显著。在教师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社会文化压力上, 男性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女性留守初中生,但差异均不显著;而在家 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方式和自我身心压力上,前者得分低于后者, 差异也不显著;在学习压力方面,前者也低于后者,且差舁显著 (p0. 05) 如表 3-3所示:独生的留守初中生在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 环境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上得分高于非独生留守初中生,但差异并不 显著;而在父母管教方式、同学朋友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和压力总分 上,前者低 于后者,但差异并不

11、显著。 由表 3-4可知:父母一方长期离家的留守初中生在父母管教方式 压力和社会文化压力上显著高于父母双方长期离家的留守初中生 (p0. 05);在家庭环境压力上,父母一方长期离家的留守初中生得 分低于父母双方长期离家者,但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各应激源和压力 总分上,父母一方长期离家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父母双方长期离家 者,且差异也不显著。 压力总分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 ( P . 01),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 教师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三方面。如表 3-5:在学习压力上,初二、 初三的留守初中生分别 在 0. 05水平和 0. 01水平显著大于初一的留守 初中生,而初二和初三年级没有显著差异;在教师

12、压力上,初二年级 留守初中生显著大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 ( p . 01),初三年级留守 21 硕士学位论文 初中生大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但小于初二年级初中生,且差异均不 显著;在自我身心压力方面,初二初三留守初中生显著大于初一的留 守初中生 ( P0. 01),而初三留守初中生高于初二留守初中生但差异 不显著。 表 3-2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的性别比较 ( N=233) 男 n=118 女 n=U5 (M 土 SD) (M土 SD) t 学习压力 5. 539 土 3. 638 6. 6443. 806 -2.287* 教师压力 4. 4545_ 419 3. 9925. 113 .675 家

13、庭环境压力 2. 807 3. 043 2. 835 土 3. 266 741 父母管教方式 11力 2. 554 2. 577 2. 6272. 788 -.208 同学朋友压力 4. 454 4. 282 4. 2464、 312 .373 社会文化应力 3. 5553. 514 2. 7883. 401 1. 706 自我身心伍力 4. 7983. 341 4. 9493. 266 -.351 压力总分 27. 42020. 981 26. 686 土 22. 049 .262 表 3-3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比较 ( N=220) 独生 n=103 非独生 n=117 (M

14、土 SD) (M土 SD) t 学习压力 6. 23士 3. 48 6. 084. 05 .290 教师压力 4. 255. 10 4. 215. 53 .047 家庭环境压力 3. 003. 39 2. 913. 48 .220 父母管教方式压力 2. 502. 45 2. 622. 96 -.293 同学朋友压力 4. 00 土 3. 66 4. 604. 80 -1. 055 社会文化压力 2. 943. 10 3. 323. 77 805 自我身心压力 5. 053. 22 4. 783. 43 .611 压力总分 26. 81 19. 30 27. 2223. 65 -.140 22

15、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灰 3-4父母一方外出与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比较 ( .233) 一方外出 n=58 (M土 SD) 双方外出 n= 175 (M土 SD) t 学习压力 7. 004. 12 6. 323. 63 1.058 教师压力 6. 076. 15 4. 694. 82 1. 559 家庭环境压力 3_ 31 土 3. 70 3. 80 3. 82 -.847 父母管教方式压力 3. 70 3. 56 672. 33 2. 084* 同学朋友压力 7. 05 4. 89 6. 454. 57 .860 社会文化压力 4. 81 4. 99 3. 373

16、_ 06 2. 078* 向我身心压力 6. 76 + 3. 65 6. 423. 20 .667 丨 A力总分 38. 71 烈 .29 7117. 71 1.396 硕士学位论文 表 3-5不同年级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比较 ( N=233) 初一 初二 初三 n=114 n=85 n=34 MSD MSD MSD 学习压力 5. 2523. 727 6. 5633. 712 7. 657 3. 298 初一 1 初二 1.311* 1 初三 2. 405# 1. 094 1 教师压力 3. 1044. 266 5. 8056. 289 3. 971 土 4. 528 初一 1 初二 2. 7

17、00* 1 初三 .867 -1. 833 1 家庭环境压力 2. 9743. 498 3. 2643. 265 2, 2293. 473 初一 1 初二 .291 1 初三 -.745 -1. 036 1 父母管教方式压力 2. 3572. 569 2. 8852.863 2. 629 2. 556 初一 1 初二 .529 1 初三 .272 -.257 i 同学朋友压力 3. 913 4. 056 4. 966 4. 535 4. 2574. 348 初 -一 1 初二 1. 053 1 初三 .344 -.708 1 社会文化压力 2. 948 土 3. 651 3. 5293. 30

18、9 3. 0293. 285 初一 1 初二 .581 1 初三 .081 -.500 1 自我身心压力 3. 7742. 920 5. 85i3. 473 6. 057 2. 900 初一 1 初二 2.077* 1 初三 2.283林 “ 207 1 压力总分 22. 84420. 690 32. 14922. 203 28. 229 土 19.787 初 一 - 1 初二 9.306* 1 初三 5. 385 -3. 921 1 24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3. 2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 3.2. 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现状 在面对压力时,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主要采取

19、的应对方式没有太 大差异,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和幻想 /否认是他们常用的方式。 详细来看: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在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上,前者比后 者常用,且差异显著 ( P . 05);在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上,前者比 后者常用,但没有显著差异;在问题解决方式上,留守初中生比非留 守初中生常用,且差异显著 ( P . 05);而在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方 式上,非留守初中生比留守初中生常用,且差异显著 ( P . 05);相 比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更常用逃避和幻想 /否认的 K、 /:对方式, 且差异分别在 0.01水平和 0.05水平显著;在发泄情绪上,留守初中 生也比非留守初中生常用,但差异并

20、不显著。 表 3-6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N=571) 应对方式 留守 n=233 M 士 SD 排序 非留守 n=338 M 土 SD 排序 t 问题解决 18. 344. 27 1 17. 375. 03 1 2. 469* 寻求社会支持 15. 68土 4. 4 2 15. 834. 55 2 -0. 388 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 8. 441. 78 5 8. 862. 02 4 -2.539* 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 42. 468. 29 42.0610. 29 0. 515 忍 耐 7. 702. 52 6 7. 442. 32 6 1. 277 逃 避 8. 562.

21、07 4 8. 052. 00 0 2. 919林 发泄情绪 7. 39 2. 68 7 7.372. 58 7 0. 106 幻想,否认 10.912.87 3 10. 412. 28 3 2. 221* 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 34, 557. 58 33. 266. 52 2. 115* 25 硕士学位论文 3. 2. 2不同类型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如表 3-7所示:男女留守初中生在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和情感指 向的应对策略上以及各种具体的应对方式上,差异均不显著。男性留 守初中生较女性留守初中生更常采用逃避的应对方式,而在其他方式 上则相反,但都没有显著差异。 由表 3-8可知:是否独

22、生的留守初中生在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和 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上,均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但没有显著差异; 独生的留守初中生较非独生的留守初中生不常用积极的合理化解释, 且差异显著 ( p . 05);而在其他方式上,独生的留守初中生得分均 高于非独生的留守初中生,但差异不显著。 如表 3-9所示: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在问题指向的皮对策 略及具体方式上得分低于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初中生,且在寻求社会 支持和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上差异显著 ( p . 05);而在情感指向 的 应对策略及各具体方式上,二者无显著差异。 应对方式在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具体如表 3-10所示:在问 题指向的应对策略上,初二

23、初三的留守初中生得分比初一留守初中生 高,且差异极其显著 ( P . 01);在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上,初三年 级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初二年级留守初中生,初二年级留守初中生得 分又高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但差异均不显著;在寻求社会支持方 式上,初三初二年级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且差 异极其显著 ( P . 01);在问题解决方式上,初二年级留守初中生得 分显著高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 ( P . 05);在发泄情绪方式上,初 26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二初 年级留守初中生得分局于初一 年级留守初中生, il差异极其显 著 ( P0. 01);而在其他方式上不同年级间均

24、没有显著差异。 表 3-7不同性别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N=233) 应对方式 男性 n=118 M 土 SD 女性 n=115 M 土 SD t 问题解决 17. 984. 64 18. 70 3. 85 -1.293 寻求社会支持 15. 49 土 4. 70 15,884. 14 -0. 665 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 8. 421. 79 8.461. 78 -0. 159 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 41.909. 4:3.047. 32 -1.058 忍 耐 7. 47土 2. 57 7.942. 46 -1.434 逃 避 8 742. 19 8. 371_ 94 1. 342 发泄情绪

25、 7_ 372. 78 7. 41 2. 58 -0. 102 幻想,否认 10. 703. 11 11. 1出 .60 -1. 089 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 34. 28 8. 44 34. 836. 59 -0. 558 27 硕士学位论文 表 3-8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N=220) 应对方式 独生 n=103 非独生 n=117 t M 土 SD MSD 问题解决 18. 654. 19 18. 294. 37 0. 621 寻求社会支持 16. 24土 4. 50 15.274. 35 1. 623 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 8. 16 土 1. 70 8. 70

26、土 1.83 -2. 286* 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 43. 058. 28 42. 278. 27 0. 701 忍 耐 7. 982. 49 7. 44 土 2. 59 1. 559 逃 避 8. 802. 11 8. 352. 05 1. 586 发泄情绪 7. 692. 73 7. 08 土 2. 58 1. 684 幻想,否认 11. 032. 85 10. 802. 83 0. 589 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 35. 507. 34 33. 687. 62 1. 790 表 3-9父母一方外出与父母双方均外出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N=233) 应对方式 -_-方外出 n=58 双方外

27、出 n= 175 t 社 SD M土 SD 问题解决 17. 50土 4. 53 18. 584. 17 -1.636 寻求社会支持 14. 414. 79 16. 054. 23 -2. 419* 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 8. 431. 87 8. 441. 76 -.053 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 40. 338. 59 43. 078. 08 -2.15* 忍 耐 7.692. 40 7. 672. 56 .033 逃 避 8. 572. 13 8_ 542. 06 .098 发泄情绪 7. 242. 69 7. 372. 63 033 幻想,否认 10, 832. 94 10.922. 87

28、-.182 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 34. 337. 54 34. 517. 57 -.149 28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发 3-10不同年级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N=233) 初 一 n:l14 初二 n=85 初三 n=34 M土 SD MSD M士 SD 寻求社会支持 14. 474. 10 16. 61 4. 63 17. 413. 92 初一 1 初二 2. 138* 1 初三 2.938* 0.800 1 问题解决 17. 64 4. 05 18. 99 4. 42 19. 064. 27 初一 1 初二 1. 348* 1 初三 1. 418 0. 070 1 积

29、极的合理化解释 8. 461. 83 8. 541. 78 8. 1出 “ 61 初 -. 1 初二 0. 076 1 初三 -0. 347 -0. 423 1 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 40. 587. 79 44_ 148_ 63 44. 59 7. 82 初一 1 初二 3.562* 1 初 :-乂 4.009* 0. 447 1 忍 1财 7. 372. 34 7. 892. 62 8_ 322_ 77 初 . 1 初二 0. 526 1 初三 0. 955 0.429 1 逃 避 8. 701. 92 8. 462. 26 8_ 322. 07 初 1 初二 -0. 243 1 初二 -0

30、. 378 -0. 135 1 发泄情绪 6. 682. 41 8_ 082. 89 8_ 032. 44 初一 1 初二 1. 398本本 1 初三 1. 345* -0. 527 1 幻想 /否认 10. 933. 03 10.912. 73 10. 82 土 2. 72 初 “ 1 初二 -0. 024 1 初三 -0. 106 -0. 082 1 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 33. 687. 14 35. 34 8. 14 35. 507. 43 初 1 初一 - 1.657 1 初二: 1.816 0. 159 1 29 硕士学位论文 3. 3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 3.3. 1留守与非

31、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如表 3-11所示:留守初中生在情绪波动、抑郁和偏执三个因子 上得分较高,在心理不平衡、敌对和人际关系紧张三个因子上得分较 低;而非留守初中生在强迫症状、情绪波动和学习压力感三个因子上 得分较高,在心理不平衡、敌对和偏执上得分较低。留守初中生在心 理健康状况上的总均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 ( P . 01), 具体差异 表现在偏执、抑郁、焦虑和情绪波动四个因子上。而在其他因子上, 同样是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非留守初中生,但差异并不显著。 表 3-1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 .571) 留守 n433 (M土 SD) 排序 非留守 n=338 (M 士 SD)

32、排序 t 强迫症状 1.870.608 5 1.800.489 1 1. 510 偏 执 1.973. 587 3 1. 574. 674 8 7. 036* 敌 对 1_ 574. 674 9 1. 557. 568 9 0.339 人际关系紧张 1. 700. 690 8 1.669.607 7 0. 566 抑 郁 2. 030. 652 2 1.670 土 .588 6 6.871* 焦 虑 1. 795. 746 6 1. 675. 562 5 2. 088* 学习压力感 1. 783. 670 7 1. 748. 611 3 0. 638 适应不良 1. 959. 653 4 1.

33、 677. 548 4 5.413* 情绪不平衡 2. 202. 641 1 1.759.601 2 8.417* 心理不平衡 1. 552. 624 10 1. 529. 527 10 0. 473 总均分 1.844. 550 1. 672. 456 3. 921 林 30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马应对方式的研究 3. 3. 2不同类型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 由表 3-12可知,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 异。具体的: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学习压力 感、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各因子上,男性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女 性留守初中生,但差异不显著;而在强迫症状、抑郁、适

34、应不良三个 因子上,男性留守初中生得分低于女性留守初中生,差异也不显著。 表 3-13显示:独生与非独生的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没 有显著差异;在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 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各因子上,独生的留守初中生得 分高于非独生留守初中生,但差异 不显著;而在抑郁、情绪不平衡 两因子上,独生的留守初中生得分低于非独生留守初中生,差异也不 显著。 由表 3-14可见:在心理健康状况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上,父 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初中生与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初中生得分有高有 低,但差异甚微,无统计学意义。 如表 3-15所示: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状况的总均分

35、上存在显 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初三留守初中生的得分分别在 . 1水平和 . 05 水平上显著高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初三年级留守初中生的得分高 于初二年级留守初中生,但差异不显著。具体的:在敌对因子上,初 二 、初三留守初中生的得分分别在 0. 01水平和 0. 05水平上显著高于 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初三年级留守初中生的得分低于初二年级留守 初中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上,初二、初三 硕士学位论文 留守初中生的得分分别在 0. 01水平和 0. 05水平上显著高于初一年级 留守初中生,初三年级留守初中生的得分高于初二年级留守初中生, 但差异不显著;在焦虑因子上,初二、初三留

36、守初中生的得分分别在 0. 05水平和 0. 01水平上显著高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初三年级留 守初中生的得分髙于初二年级留守初中生,但差异不显著;在学习压 力感因子上,初二、初三留守初中生的得分均在 . 1水平上显著高 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初三年级留守初中生的得分高于初二年级留 守初中生,但差异不显著;在心理不平衡因子上,初二年级留守初中 生得分在 0.01水平上显著高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初三年级留守 初中生得分高于初一年级留守初中生但低于初二年级留守初中生且 差异均不显著;在其他各因子上无显著的年级差异。 表 3-12不同性别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N=233) 因 子 男性 n=1

37、18 M土 SD 女性 n=115 M 土 SD t 强迫症状 1.820. 66 1. 930. 54 -1. 398 偏 执 2. 000_ 69 1.950. 45 0. 644 敌 对 1. 620. 79 1. 520. 52 1. 151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1_ 720_ 80 1. 67 士 0. 56 0. 563 抑 郁 2. 000_ 69 2.060.61 -0.779 隹 虑 1.800. 83 1. 790. 65 0. 171 学习压力感 1_ 790. 74 1. 780. 59 0. 129 适应不良 1. 96 土 0. 70 1.960. 60 - 0.0

38、04 情绪不平衡 2. 21 土 070 2. 19 土 0. 58 0. 210 心理不平衡 1. 560. 70 1. 540. 54 0. 228 总均分 1. 850. 64 1. 840. 45 0. 115 32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 L 应对方式的研究 表 3-1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N=220) 因 子 独生 n=103 M土 SD 非独生 n=117 M士 SD 1: 强迫症状 1.880. 60 1. 860. 63 0. 295 偏 执 1.970. 56 1. 97 0. 63 0. 068 敌 对 1. 62 土 0. 67 1. 53 0.

39、 69 1. 057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1. 730. 67 1. 660. 70 0. 745 抑 郁 2. 04 0. 59 2. 05 0. 72 0.103 隹 卜 1. 800. 70 1. 780. 80 0. 197 学习压力感 1. 790. 70 1. 780_ 69 0. 162 适应不良 2. 030. 59 1.91 土 0. 72 1. 330 情绪不平衡 2. 140. 50 2. 27 0. 75 -1. 617 心理不平衡 1. 56 0. 56 1. 53 士 ()“ 67 0. 309 总均分 1.860. 50 1. 83 0. 60 0. 308 表

40、3-14父母 -方外出与父母双方均外出留屮初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N=233) 因 子 一方外出 n二 58 M土 SD 双方外出 n=175 M土 SD t 强迫症状 1. 890. 68 1. 860. 56 .297 偏 执 2. 040. 66 1. 95 士 0. 56 .975 敌 对 1.600. 77 1.560. 65 .435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1. 680. 76 1. 700. 67 -_ 198 抑 郁 2. 090. 67 2. 020. 65 .683 隹 虑 1.79 土 0.81 1.800. 73 -.080 学习压力感 1.80 土 0.85 1_ 770

41、. 61 .243 适应不良 1.960. 72 1. 960. 64 -.027 情绪不平衡 2_ 17 .62 2. 210_ 65 -334 心理不平衡 1. 560. 71 1. 540 60 .202 总均分 1.860. 62 1.84 0. 53 .246 33 硕士学位论文 表 3-15不同年级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N=233) 初一 rFl 14 初二 n 二 85 初三 n二 34 MSD M土 SD MSD 强迫症状 1.780.54 1. 930. 71 2_ 000. 53 初一 1 初二 0. 151 1 初三 0. 223 0. 072 1 偏 执 1. 92

42、0. 59 2.030.63 2. 000 46 初一 - 1 初二 0. 107 1 初三 0. 077 -0.030 1 敌 对 1. 430. 60 1. 720. 75 1. 690. 64 初一 1 初二 0. 294* 1 初三 0.256* -0.038 1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1. 57 0. 63 1.820. 76 1. 850. 63 初一 1 初二 0. 254* 1 初三 0.282* 0. 028 1 抑 郁 1.980. 62 2. 070. 68 2. 110. 68 初 - 1 初二 0.094 1 初三 0. 131 0. 037 1 焦 虑 1. 65 土

43、 0. 69 1. 900. 79 2. 040. 74 初 一 i 初二 0. 248* 1 初三 0.392* 0. 144 1 学习压力 1. 580. 54 1.960_ 76 2_000.65 初一 1 初二 0. 384* 1 初二 0. 425# 0.041 1 适应不良 1. 900. 57 2. 030. 78 2. 000. 55 初 一 . 1 初二 0. 128 1 初二 0. 102 -0. 026 1 34 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 4应对方式的研究 情绪不平衡 2. 140.63 2. 28 士 0. 68 2. 21 0. 57 初一 1 初二 0. 144 1 初三

44、 0. 072 -0. 072 1 心理不平衡 1.410.52 1. 710. 73 1, 63 0. 56 初一 1 初二 0. 306* 1 初三 0. 220 -0. 086 1 总均分 L 730.48 1.950. 64 1.95 0. 47 初一 1 初二 0“ 211 林 1 初三 0. 218* 0. 007 1 3. 4留守初中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从表 3-16可知:心理压力得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得分呈显著正 相关 ( p0. 001), 指向问题的应对策略即积极的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 状况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 P . 01),指向情感的应对策略即消极的 应

45、对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 p . 001);积极应对 策略与压力总分间相关不显著,消极应对策略与压力总分间呈显著正 相关 ( p0.001);积极应对策略与消极应对策略间呈显著负相关 (p0. 001 )。 以压力总分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 分析,压力总分能解释 39. 3%的方差变异 ( F=148.438, p0. 001), 标准回归系数为 0.627;以压力总分为自变量,消极应对策略为因变 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压力总分能解释 18. 5%的方差变异 ( F=51. 856, p0. 001),标准回归系数为 0.430;以压力总分和消极应对策略

46、为自 变量,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 M归分析,二者能解释 35 硕十学位论文 55%的方差变异 ( F=139. 416, p 0. 001),标准回归值为 0.439,且仍 然有显著意义。回归 方程为 Y=0. 273+0. OMXi+O. 032X2(Y表示心理健 康状况、 1,表示压力总分、 X2表示消极应对策略),具体如表 3-17所 /JN 表 3-16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 心理健康状况 压力总分 积极应对策略 压力总分 .627* 积极应对策略 -“ 221 林 .083 消极应对策略 .627林 * .430* -_ 417林 表 3-i7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