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9380519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西周建立之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到了东周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礼乐征伐”权力变换的最主要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井田制的破坏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变动2东周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新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C地主阶级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局面的有力推动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在齐国()A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

2、序 D废除了贵族特权4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新兴阶级的产生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A华夏正统的意识 B家国同构的理念C王权独尊的观念 D国家统一的趋势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7春秋争霸战争期间,今山东

3、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一历史进程造成了()A县制普遍取代封邑 B世卿世禄制被废除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区域性的局部统一8“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9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这一“潮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关系变化 B社会经济发展C上层建筑变革 D兼并战争需要10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

4、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11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公元前350年,商鞅下令“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说明秦国()A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形成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1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A主张统治者无所作为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D认为统治者和

5、被统治者相互依存13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A君主专制 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 D国家统一14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出现较晚,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提出了系统治国理论C重视维护君主的权威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15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

6、 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史实?(2) 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 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者之间的内在联

7、系。17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

8、)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发展的影响。(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要指分封制瓦解,旧有统治秩序瓦解,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2.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的根源是生产力的进步,故选B项。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事件是田氏代齐,这一事件反映了分封制已遭到破坏,故选A项;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是通过战国时期的变法完成的,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4.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没有发展经济的稳定环境,它

9、不是构成战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故选C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可知,这反映了华夏正统的意识,故选A项。6.答案:D解析:“军功爵制”打破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故选D项。7.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县制出现并推广,但并未“普遍取代”封邑,故A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在秦朝时才被废除,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在秦汉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大国兼并了一些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8.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

10、”。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成为中原的霸主,这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故选A项。9.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为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都努力发展生产,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这就要求要建立与此经济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于是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故选B项;阶级关系的变化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排除A项;“上层建筑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排除C项;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10.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有成

11、效,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不比六国优越,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的国家还有楚国、燕国等,故B项错误;秦国没有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故C项错误。11.答案:A解析:材料“初县之”说明秦国推行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故选A项;B项“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集小乡邑聚为县”并未提到郡的设置,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老子认为“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皆是统治者要求过多、过高所致,因此老子主张政治上“无为而治”,希望统治者能够“不与民争”,故选C项。13.答案:D

12、解析:根据材料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认为天下百姓与天子相同,只有在统一后才会处于相同的国家内,韩非主张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选D项;君主专制是法家主张,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主张,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孔子主张,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诸子百家思想各有特色,各有优劣,A项说法错误;百家争鸣中众多学派都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论,故B项错误;重视维护统治者权威不是法家独有的,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符合新兴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15.答案:A解析:由孔子的“仁”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这体现了儒学由哲学思想发展为治国思想,强调了儒学治

13、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的与时俱进,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故D项错误。16.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历史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中的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17.答案: (1)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或分异令);奖励耕织。影响:有利于小家庭的形成。(2)特征:人口少;关系简单;亲缘密切。背景:诸侯争霸;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