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6003231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1 .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面对激烈的兼并战争,诸侯纷纷变法图强的时代,他主张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该思想家是()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韩非2 .以下图片展示了中国古代局部农耕工具,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 点是()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精耕细作.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铁农具的推广带来的影响有(“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秋七月,初税亩”“宗庙之牺,变为趺亩之勤”“分地那么速,无所匿其力也”。A .B .C .D .3 .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二吕氏春秋说深耕

2、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蛾;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4 .据吕氏春秋记载,“蛮夷狄戎”是华夏族对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本无歧视材料没有强调农业和商业都是重要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答案为:Do【点睛】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 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中国古代的商业却呈现出不断开展的趋势,从春秋 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到明清私营工商业占主导,再到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便是证明。16 .【答案】(1)特征:军政合一;采

3、用多元化的选官政策;重视军队训练。(2)影响:积极方面:协调了各方利益,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为 晋国称霸事业的开展奠定基础;加强了国君权力和权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宗法血缘 关系和传统体制。消极影响:诸卿权力集中,为后来的诸卿专权和三家分晋埋下隐 患;为异姓世族的形成和壮大奠定基础。【解析】(1)特征:依据材料“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 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可知,军政合一;依据“晋文公还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 以举善援能为目标的多种选官方式“可知,采用多元化的选官政策;依据“加强军队训 练”可知,重视军队训练。(2)影响:积极方面:依据材料“这样就建立了

4、卿土制度,卿是听命于国君的国家官 吏。这种新的官制是对过去世袭宗法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可知,协调了 各方利益,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国君权力和权威,一定程 度上冲击了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体制;依据“使晋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加强,晋军成为当 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知,为晋国称霸事业的开展奠定基础。消极影响:依据材料 “晋文公将两军改为三军,由卿统领。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 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并结合所学可知,诸卿权力集中,为后来的诸卿专权和三 家分晋埋下隐患;为异姓世族的形成和壮大奠定基础。【点睛】此题考查晋文公政治改革。第一问,依据材料中的改

5、革内容分析概括;第二 问,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和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 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17 .【答案】(1)规范:制民之产,给农民足够的土地;实行仁政;正经界,规范土地 边界。背景: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激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开展。(2)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 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 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开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4 口 o【解析】(1)规范:根据材料一中“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6、妻子,乐 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可知,制民之产,给农民足够的土地;根据“夫仁政必自经 界始”可知,实行仁政;根据“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知,正经界,规范 土地边界。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孟子思想产生的社 会背景为,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激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开展。(2)思想:根据材料二中“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 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可知,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根据 “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可 知,扶贫方式多样化;根据“(政府)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

7、助,还制定系统性 扶持方法”可知,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根据“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 职责”可知,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价值:综合材料二及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当代对古代扶贫思想借鉴有,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 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开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 入 口 O故答案为:(1)规范:制民之产,给农民足够的土地;实行仁政;正经界,规范土地 边界。背景: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激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开展。(2)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 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价值:精准扶贫,

8、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 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开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 入 口 O【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孔子和孟子。第一问,解答此题需要掌握孟子的思想主 张;第二问,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考查了考生阅读史 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 养。性的内容和含义。但随着少数民族的日益强大,这些称谓逐步从一种对少数民族的泛 称开展到蔑称,而且被赋予了歧视和侮辱性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A.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形成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矛盾C.华夏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D.中原华夏与边疆民

9、族的矛盾.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 败”。上述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开展的趋势B.秦国的法律非常的残酷C.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D.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春秋战国时期,乡里民众逐渐 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其管理者也被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代替。据此可 知,当时()A.郡县制度普遍推行B.宗法观念日益消亡C.基层管理日趋严密D.统一进程不断加快.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认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是“三才”之一,人能凭借道德 和智慧“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说明春秋战国时

10、期()A.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B.儒家思想主流地位逐渐确立C.知识分子主导国家命运D.人文精神得到一定程度弘扬.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 差异,将别人的父亲等同于自己的父亲,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父亲。这种认识差异主 要是由于二者()A.社会环境不同B.对孝道的态度不同C.阶级立场不同D.对其他学派的排斥.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有 “细周王鲁”“素王改制”的汉儒公羊学的孔子,也有“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的宋明理学的 孔子。这反映了()A.儒学的地位不断巩固B.孔子思想具有时代性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中

11、华文化的多元共存.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 教训那么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法.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 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 何德于我哉! ”上述记载所表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 .孔子B .老子C .韩非D .墨子.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 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 .促进了政治统一B .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

12、国之间的矛盾.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 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这一主张的实质是()A.维护儒学的纲地位B.稳定社会秩序C.重建西周的礼仪制度D.追求道德完善.吕氏春秋中描述到:“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产约,其产约那么轻迁徙,轻迁徙,那么 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忧居心。”针对此情况,历代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 .闭关锁国B .海禁政策C .农商皆本D .重农抑商6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晋文公将两军改为三军,由卿统领。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 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三军将佐各一,共六人,称“六卿”。这样就 建立

13、了卿土制度,卿是听命于国君的国家官吏。这种新的官制是对过去世袭宗法制的 改革,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但是,诸卿权力集中,也为后来晋国的诸卿专权留下 隐患。同时,晋文公还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以“举善援能”为目标的多种选官方 式。如“贽见”即自荐,主要适用于贵族子弟;“赏功劳”,提拔重用有功者;“荐举”,卿 大夫们向国君推荐人才。在广开选人之途的同时,晋文公也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奖 惩。晋文公在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又任用了一大批得力的人才,并加强军队训练, 使晋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加强,晋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政治改革的特征。(2)根

1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文公政治改革的影响。7 .民生问题,国之大事,中国自古有重视民生之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 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材料二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 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 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 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方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 的种子。

15、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 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 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参考答案1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战国时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可知,该思想生 活在战国时期,他主张尚贤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墨家墨子的思想,C项正 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主张仁、礼、为政以德等思想,没有提出尚贤的思想

16、,A项错 误;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没有提出尚贤的思想,B项错误;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没有提出尚贤的思想,D项错误。故答案为:Co【点睛】此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墨家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贤者举而 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结合墨家的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 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 .【答案】C【解析】材料中“曲辕犁、铁制工具、褛车”强调的都是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 量,C项正确;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古代农业生产的 特点,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o【点睛】此题考查精耕细作,

17、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 代农业实行精耕细作模式,通过总结农业经验、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总结农时、兴 修水利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 .【答案】C【解析】“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的经济政策,指的是官府垄断工商业,与材料的时间不 符,也不符合铁农具的影响,因此选项中只要有的都是错误的,要排除,只有C项 没有,故c项正确;故答案为:Co【点睛】此题考查古代中国农耕方式,考查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哲理的理解 能力,也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辨析能力。4 .【答案】B【解析】“深耕”就是利用工具加深耕层,疏松土壤,便于耕种,能够推动“深耕”普及的 主要条件在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18、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 用,应选B项。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农书是西汉晚期的氾胜之书,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农学研究并 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生产关系,而“深耕”侧重强调农业技术条件,排除C项。二牛一人耕作方法始于西汉后期,排除D项。故答案为:Bo【点睛】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解答此题,考生需知孟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均是战国时期的著作,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 运用知识等能力。5 .【答案】C【解析】由材料“蛮夷秋戎”是华夏族对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本无歧视性的内容和 含义。但随着少数民族的日益强大,这些称谓逐步从一种对少数民族的泛称开

19、展到蔑 称,面且被慰予了鼓视和每辱性的内容”可知华夏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C项正 确;A项无法解释材料内容,错误;材料设有提及矛盾,BD两项错误。故答案为:Co【点睛】此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观念,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蛮夷秋戎” 是华夏族对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本无歧视性的内容和含义。但随着少数民族的 日益强大,这些称谓逐步从一种对少数民族的泛称开展到蔑称,面且被慰予了鼓视和 每辱性的内容”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6 .【答案】A【解析】根据“商鞅虽死,秦法不败”可得出商鞅变法本质上符合历史开展的潮流,顺应 了历史开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

20、从本质的角度理解,排除BCD项。故答案为:Ao【点睛】此题考查商鞅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经过商 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开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开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 权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7 .【答案】C【解析】A.材料只是在阐述地方乡里制度的变化,表达不出郡县制度普遍推行,排除A ;8 .材料表达了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宗法观念的日益消亡,排除B ;C.据材料中从“聚族而居”到“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从“由族长进行管理”到“政府任 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的变化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行政管理日趋严密,故C项 符合题意;D.材料表达不出

21、统一进程的加快,排除D项。故答案为:Co【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行政管理制度,材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行政 管理日趋严密,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9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人是域中四大之一,是三才,之一”、“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裁成 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可知,材料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 文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是在西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主导国家命运”夸大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o【点睛】此题

22、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人是域中四大之一,是三才 之一”“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主旨,结合百家争鸣 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0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而孟子代表新兴地主 阶级的利益,因此二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爱的主张也就不同,C项正确; 墨子和孟子均处于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相同,A项错误;墨子的爱无差等并不等同于孝道,B项错误;D项不是墨子与孟子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故答案为:Co【点睛】此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墨子和孟子思想主张具有差异性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

23、解读材料中墨子和孟子关于“爱”的主张,结合二人的阶级立场分析其原因,侧重考查 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比拟的能力。11 .【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孔子形象,B项正确; 儒学地位、市民阶层取向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排除AC项; 材料反映的是同一个人物孔子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并非多元的文化形成共 存,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睛】此题侧重于考查孔子的主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 握,此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12 .【答案】A【解析】根据“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那么不详。”并结合结合已学知识 可知,齐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

24、形成的法家派系,是当时齐国的治国思想,主张 以法治国,法教兼重。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齐法家主张“富民”、”商德保 民”。就“礼”而言,齐法家主张“礼、法兼容”。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重视 “礼,”义,的作用。然后就“开而言,齐法家主张“宽刑省禁、应选A; BCD都与题意 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o【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解答此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百家争鸣的 相关知识分析。13 .【答案】B【解析】题干所给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表达了当时人与 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 活较少受到干

25、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表达,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 现,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表达,D项错误。 故答案为:Bo【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需根据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及老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14 .【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百家学派的起源和流传分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结合春 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这表达了当时诸侯战争频繁,政治局面

26、混乱,礼崩乐坏 的现象加深,即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异、互相争鸣并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A项错 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扩展和交流并不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 故答案为:Co【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此题需根据材料“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 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 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并结合百家争鸣的特点和影响分析。15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

27、济民的情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倡忠信等个人美德和经世济民的国家情怀,孔子提出“仁”、“礼”、“克己复礼”的学说,希望匡正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秩序,其实质是稳定社 会秩序,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西汉初期才确立其正统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倡导礼乐制度,主张重建礼乐制度,但这时期材料所述表 象,不是其实质,排除C项;追求道德完善也属于其表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故答案为:Bo【点睛】此题考查孔子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孔子是 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主张是“仁”。16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产约,其产约那么轻迁徙,轻迁徙,那么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无忧居心”及所学知识可得,说明统治者主张要让农民重本,即重视农业生 产,将农民约束于土地上,社会才能够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重农抑商的思 想主张,D项正确;材料不能表达与外国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达国家采取海禁政策,且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