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一、 课程目和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目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科学。它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思想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和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和临床各学科间“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培养。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功
2、能和代谢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2) 熟悉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3)了解疾病防治病理生理基础。2. 基本能力培养(1) 自学能力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2) 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3) 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3.创新能力培养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4. 参考学时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实验教学课
3、35学时。(二) 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 绪论(自学)了解:病理生理学概念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第二章 疾 病 概 论 掌握:健康概念,疾病发生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标志及判定标准。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概念。了解:传统死亡观念。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掌握:低钠血症中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高渗性脱水概念及对机体影响(注意脱水部位,细胞内外液变化特点,机体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症状)。 高低钾概念。 水肿概念,水肿发病机制,了解水肿特点和对机体影响。 熟悉:各类脱水病因,了解水
4、中毒,细胞水肿对脑影响。了解各类脱水治疗原则。 钾代谢紊乱常见原因,对机体影响(尤其是对神经肌肉和心脏),反常性酸性尿产生及和低钾碱中毒关系。 高低镁原因及对机体影响。 钙磷代谢紊乱常见原因及对机体影响。 了解:水、钠正常代谢,熟悉水、钠代谢障碍分类。 正常钾代谢。 钾代谢紊乱治疗原则。 镁代谢特点,镁代谢紊乱治疗原则。 钙磷代谢特点,钙磷代谢紊乱治疗原则。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掌握:酸碱平衡常用指标(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碱剩余、缓冲碱和阴离子间隙)正常值和意义四种单纯性酸碱紊乱概念四种酸碱紊乱病因、主要指标变化、机体代偿调节和对机体影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判断
5、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调节作用 四种酸碱紊乱防治病理生理学基础了解:酸碱概念、了解体内酸碱物质来源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原因和特点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判断。第五章 缺氧掌握:缺氧概念和常用血氧指标缺氧分类、各种类型缺氧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 缺氧时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和组织细胞对缺氧代偿和失代偿反应。熟悉:各种类型缺氧原因。缺氧治疗病理生理基础及氧中毒。了解:吸氧治疗基本原则。第六章 发热掌握:发热、过热定义,发热机制。熟悉:内生致热原产生和种类,发热时相了解:发热激活物、中枢发热介质种类,发热对机体影响,发热防治原则。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和疾病掌握:常见受体水平或G蛋白信号通路
6、异常和疾病联系(如霍乱等)熟悉:细胞信号转导主要通路。了解:信号转导异常原因。 以信号转导系统为靶点生物疗法研究进展。第八章 细胞凋亡和疾病 掌握:细胞凋亡概念、生物学意义 细胞凋亡发生机制 熟悉:细胞凋亡过程及细胞凋亡和坏死差别 细胞凋亡主要形态学、生物化学变化 细胞凋亡相关因素(诱导性因素、抑制性因素)、熟悉细胞凋亡主要相关基因(Bcl-2、p53)了解:细胞凋亡和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关系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意义第九章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和疾病(自学)了解:细胞增殖调控异常和疾病 细胞分化调控异常和疾病第十章 应激掌握:应激、全身适应综合征(GAS)概念,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熟悉:应激原概念
7、,应激时神经体液反应,应激对各器官系统影响。了解:应激原种类,应激基本表现,应激对各器官系统影响,应激相关疾病,应激防治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一章 DIC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熟悉:DIC 影响因素DIC时机体变化了解:凝血和抗凝DIC病因,分期,分型及防治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二章 休克掌握:休克概念 休克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 多系统器官衰竭概念,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机制多器官功能不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细菌移位概念。MODS 发病类型和发病机制熟悉:血管活性胺、调节肽变化,熟悉炎症介质和SIRS 休克防治
8、原则 各种炎症因子在MODS作用了解:休克病因和分类多系统器官衰竭时各系统器官功能代谢变化MODS原因及分型、 MODS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和防治原则。第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负荷和自由基概念钙超负荷发生机制钙超负荷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机制熟悉:活性氧,PH反常,氧反常和心肌顿抑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损伤作用中性粒细胞聚集原因和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中作用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高能磷酸化合物减少原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正常时自由基产生和清除过程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9、掌握: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概念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熟悉:心力衰竭原因、诱因 心力衰竭代偿方式及其意义心力衰竭时代谢机能变化了解:心力衰竭分类、防治原则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掌握:以下概念:呼吸衰竭(I, II)、静脉血掺杂(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真性分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发生机制及血气变化特点。ARDS发生机制。肺源性心脏病发生机制。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呼衰机制了解:呼吸衰竭病因呼吸衰竭治疗原则及给氧治疗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掌握:肝性脑病和假性神经递质概念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氨中毒学说肝性脑病机制中血
10、浆氨基酸失衡学说肝性脑病影响因素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征概念熟悉: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原因肝性脑病发生机制中GABA学说肝肾综合征发生机制了解:肝脏疾病常见原因和机制肝性脑病分类和分期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其它神经毒质作用肝性脑病防治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概念、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发生机制,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代谢紊乱。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概念,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肾性骨营养不良发生机制。熟悉:急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和类型、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病经过、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4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分期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了
11、解: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基础。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防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八章 脑功能不全(了解)了解:脑疾病表现特征、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二、课程内容第一章 绪论(自学) 第二章疾 病 概 论 2学时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学时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4学时第五章缺氧 2学时第六章 发热 2学时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和疾病 2学时第八章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和疾病 (自学)第九章 细胞凋亡和疾病 2学时第十章 应激 2学时第十一章 DIC 2学时第十二章 休克 2学时第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2学时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4学时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4学时第十六章 肝
12、功能不全 2学时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4学时三、使用说明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本课程必需在已学习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后,才能进行学习。由于本学科和临床各学科间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和临床课程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作必要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授知识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擅于将理论学习和动物实验和临床分析等学习手段综合起来,从而在理解基础上系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本课程是应用性很强学科,另外开设有和之相联系实验生理科学课。实验课实验内容和理论紧密结合同时,还有启发学生创造性,
13、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探索性实验课。四、主要参考书目录1、病理生理学第6版 金惠铭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五年制使用教材)2、pathophysiology,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七年制使用教材)3、Pathophysiology (Hardcover) 3rd Bk&Cdr edition,by Lee-Ellen Copstead, Jacquelyn Banasik,W.B. Saunders Company, (February 23, 2005)4、Pathophysiology 7th edition ,by Porth, Carol Mattson,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5.5、Pathophysiology 7th edition,by Springhous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