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获奖公开课部编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获奖公开课部编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伯牙鼓琴。(二)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三)积累中华经典古文,感受知音之情。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课件,板贴。(二)学生准备:查找关于伯牙的资料。三、教学过程(一)忆知音情1.吟唱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选自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此短歌为俞伯牙在锺子期墓前所吟)2.引出主题。
2、一曲高山流水讲述了伯牙、子期之间感人至深的知音情,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故事。3.齐读课题。(板书:伯牙鼓琴)(二)读知音情1.课件出示全文,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自读。(1)读正确。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点评,关注读音是否正确。(2)读出节奏。学生边读边画出节奏,试着读出古文的味道。(3)读出意思。同桌合作,借助注释,试着理解古文的大意。(一人用自己的话说意思,一人试着用文言文附和)(4)读出韵味。(学生齐读,配乐,指导加上动作)(三)懂知音情1.觅知音。(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伯牙的资料。(2)引导。伯牙精妙的琴声无人能懂,这是怎样的孤独啊,寻寻觅觅中他能否遇到那个知心人?(引导学生感受
3、伯牙寻不到懂得他琴声的人的那份孤独、寂寞。板书:觅)2.遇知音。(1)播放关于介绍锺子期的录音,出示句子:“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2)师生合作读。(教师引读)在万物复苏的春日里(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教师引读)在枫叶如火的山林中(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教师引读)在漫天飞雪的茅屋旁(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3)教师小结:终遇知音。(板书:遇)(4)学生再次齐读第一句话:“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3.惜知音。(1)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的相关语句,画一画。同桌之间读一读,感受伯牙与子期的心意相通。展开想象
4、,伯牙的琴声中还可能表现什么?(2)小组交流,汇报展示。(相机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组同桌:采用对读的方式朗读。第二组同桌:用白话文说说意思。(3)拓展训练,引导学生理解高山流水代表的是伯牙内心高远的志向与博大的胸襟。(4)理解“少选”。(一会儿,引导点拨:从巍峨的太山到汤汤的流水,转瞬间的变化子期都能察觉到,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板书:知音)(5)指导朗读第一至第二句。(6)小结。知音,彼此珍惜,彼此懂得,(板书:懂得)于人海中相遇、相惜。(板
5、书:惜)一人抚琴,另一人听之。但是,造化弄人啊!4.失知音。(1)出示子期死的资料,请一名学生读。两人相识后便约定,每年的八月十五都到这里相聚。然而,第二年的中秋,伯牙来到约定的地方,等了很久,子期却没有出现。到了第二天,有人告诉他,子期不久之前身染重病,已经去世了。临终前,子期留下遗言,要把自己的墓修在江边一这样,每年的八月十五,他还能听到伯牙的琴声。(2)出示二人相遇的资料,齐读,感受悲伤。两人是如何相遇的呢?这要归功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高超。有一年,他奉命出使楚国,中秋节这天,他乘船来到汉江口,由于风浪太大,他停留在一座小山旁,这晚月明星稀,他不禁琴兴大发,席地而坐,
6、弹了起来。刚好被锺子期听见,锺子期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俩人一见如故,伯牙又为锺子期演奏了高山流水两曲,两人结为知音。(3)朗读指导。师生合作读。(板书:失)(教师引读)伯牙伫立江边,从前的一幕幕浮现眼前。记得那时啊(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教师引读)琴声中有高山(学生齐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教师引读)琴声中有流水(学生齐读)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教师引读)如今,眼前看到的只是子期冷冰冰的坟墓。伯牙才意识到,最懂他琴声的人(生齐读)锺子期死。(教师引读)最知他心意的人(学生齐读)锺子期死。(教师引读)苦苦
7、觅得的知音(学生齐读)锺子期死。播放摔琴的声音,出示句子并提问:你想问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学生反复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小结。懂他的人离开了,心意相通的情只能回忆了。因为彼此懂得,所以这琴摔得值得。(板书:值得)出示句子,师生合作读。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四)赞知音情(1)出示伯牙绝弦与伯牙鼓琴教材对比图片,引导思考。人教版中的课文和统编版中的课文题目发生了变化,那为什么要用现在这个题目呢?预设:伯牙绝弦更多的是想说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而伯牙鼓琴更侧重于伯牙琴技的高超。(2)小结。昙花虽然只
8、绽放一瞬,却让人们为之欣喜;伯牙子期的知音情虽短暂,却无限美好。失去固然可惜,但心意曾相通,足以慰余生。(3)书写课文。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写一写,回味那份知音情。(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书写)多种形式展示书写。(或吟或诵或背或读)(4)全班齐读全文。附板书: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古诗三首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能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题和诗句的字面意思。(二)通过查阅资料,深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其中深沉、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怀。(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示儿题临安邸,并背诵这两首古诗。(四)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
9、感受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单、拓展资料。三、教学过程(一)联系主题,谈话导入1.出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教师诵读,并简单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悟这首诗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怀。学生反复诵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导入。从古至今有许多像艾青一样的诗人,留下一首首饱含爱国情怀的诗歌一这节课我们走进第12课古诗三首,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示儿和题临安邸。(二)预学反馈,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通古诗。(1)指名读古诗,重点正音“祭”“乃”“熏”“汴”。(2)同桌互读,注意把诗读正确,读通顺。(3)指导书写“祭”“熏”。2.反馈预学单,初悟诗意。(1)检
10、查预学单上的练习。(根据意思找出诗中的词语)你们的父亲( ) 南宋朝廷的军队( )同“原”,本来( ) 只是( )旅店( ) 停止( ) 吹( )诗中指南宋当权的王公贵族( )(2)抓关键词,初知诗意。请学生借助关键词,分别说说两首诗的意思。示儿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唯独使我痛心的,就是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当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举行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题临安邸诗意: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西湖上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3.比较两首诗,找相同之处。(1)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
11、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预设:诗人朝代相同,都写到了人。(相机介绍两位诗人和南宋相关资料)介绍南宋:1126年,金国攻陷了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当时的时代背景)。(三)学习示儿,结合资料,品悟诗情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之作,作于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这首示儿。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聆听陆游最后的遗愿。1.指名朗读示儿。2.在陆游弥留之际最让他放不下的是不见九州同。(1)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引导学
12、生借助影视资料或自己平时阅读的报刊、书籍等来理解)(2)拓展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学生借助注释,大致读懂诗意,并思考哪个字最能体现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金兵战马所到之处哀鸿遍野,生灵涂炭。这泪是谁的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预设: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朗读诗歌。创设情境。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遗民南望王师一年又一年,
13、陆游读懂了遗民的心愿,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为国家统一,为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牵肠挂肚。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关于陆游为收复失地的事迹)。(出示诗句)指名读诗句,从诗句里感受陆游一生的抱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陆游20岁位卑未敢忘忧国。 病起书怀陆游51岁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诉衷情陆游80岁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老马行陆游82岁从壮志少年到耄耋老人,志向一生未变,直到临终时,陆游还对他的儿子们说(齐读古诗示儿)(四)学习题临安邸,紧扣诗眼,悟爱国心1.承接上诗,情境引读。那些让遗民盼了一年又一
14、年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让陆游还心存希望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女姓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苦苦等待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抓诗眼“醉”,激起共鸣。(1)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学习相应诗句,做引导和点拨)(2)品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预设: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给图片配上带“醉”字的词语。预设:烂醉如泥、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讨论。为什么诗人说他们把杭州当作汴州,是“醉”糊涂了的
15、表现吗?预设:这些人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补充资料,相机理解暖风和游人。补充资料: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这“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于是帝王将相、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官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生活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了。(3)品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渲染情境。权贵们过着烂醉如泥、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犹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而那些遗民已经在金兵的统治下苦苦挣扎几十年了。教师引读。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女生)西湖
16、歌舞几时休?教师引读。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男生)西湖歌舞几时休?(五)再次比较,感悟诗蕴1.交替互读,升华情感。(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而陆游心系中原的百姓,期望王师北定(齐读示儿)这遗嘱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2.再次比较,体会爱国。(1)再读两首古诗。(2)这两首古诗虽然场景不同,事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你知道是什么吗?预设:忧国忧民、爱国的心是完全相同的。(六)小练笔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练笔,交流反馈)(七)课堂小结这两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权贵们的无比愤慨,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这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附板书: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资料搜集悲醉作者生平告乃翁 几时休时代背景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