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3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2、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A说汉语B穿汉服C用汉姓D迁都城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A促进了民族交融B削弱了北魏实力C沿袭了鲜卑习俗D实现了南北统一5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如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A战争B隔离C分裂D交融6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
3、,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7“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B诸葛亮C周瑜D司马炎8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9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称回鹘人为塔特桃
4、花石(Tats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商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元代收集道教全真派重要的典籍史料中记载着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对此材料的相关分析较为准确的是()A道教是文化凝聚的内核B桃花石代表着贸易繁荣C北庭都护府统辖该地区D体现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10有学者指出,经学作为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独门学问,在儒术独尊的两汉,毫无疑问具有“国宪”一般地位。尤其在两汉统治者将经学研究与官禄结合起来的情形下,士人更“靡然乡风”,“咸资经术”。然而,经学在魏晋南北朝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这一变化说明()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B社会群体阶层流动日益增强C儒学统治地位趋向动摇D时代变化引发价值取向转移11如图为唐代告身(官
5、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A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B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C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D反映了三省分工配合并制约皇权12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这个朝代是()A秦朝B西晋C隋朝D清朝13西晋时规定,一品官可占有田地50亩,荫衣食客3人,荫佃客50人;五品官可占出30亩,荫衣食客3人,荫佃客5人;九品官可占田10亩,荫衣食客1人,荫佃客1人。这一规定()A加强了对世族门阀的控制B保障了士族地位的稳固C使中央收回了人才选拔权D促使土地私有
6、现象出现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下列关于坞堡的说法正确的是()A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B坞堡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赋税和徭役C坞主成为国家统一的关键D坞堡内农民可以利用水排灌溉农田15以下关于两税法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有()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以庸代役取消一切杂税和杂役按人丁和资产缴纳地税ABC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16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
7、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
8、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
9、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4)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朝,内容十分丰害,其中水平最高的是算术和代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主要讲几何问题,但其中有3卷讲数论问题。九章算术共9卷,按246个问题的性质和解法分为九大类,结构体系是以算法为中心,在解题中给出算法,根据算法组建理论休系。几何原本全书共15卷,每卷大致由两部分构成,全书的主导思想是通过逻辑推理把整个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逻辑演绎体系。九章算术几乎全是应用题,如田亩计算,粮谷的交换和分配、土木工程、输纳税
10、赋、盈亏、勾股测量等问题,其对秦汉之际封建一统帝国形成过程中社会各层面的问题作出了全方位的反映。而几何原本则将数学看作纯理念的精神活动,全书共469题,没有一道是应用的。摘偏自张维忠与比较兼论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受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中国古代数学自然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实际为研究对象并以服务于实际为目的。而古希腊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崇尚理性,在数学方面就是崇尚演绎推理,将数学和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到汉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立国之本,便形成了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向人们灌榆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11、天下”的思想,是“唯有读书高”的功利主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学的价值观是实用技艺而非理性思辨。古希腊的政体为城邦制,使得民主政体得以发展。这种较为宽松的社会条件,形成了古希腊崇尚理性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古希腊的数学从开始就形成了用数学及数学理性解释一切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注重逻辑演绎推理和理性思辨等特点。摘编自杨锡华中国和希腊数学发展史的对比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比较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不同特点的原因。18“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
12、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二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材料三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材料
13、四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摘编自洛阳伽蓝记材料五(1)根据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19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材料二材
14、料三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2)分别指出材料二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材料一属于哪一类型?(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的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帝王的奉老之举,是对鲜卑早期的“贵少贱老”习俗的变革。孝文帝即位后养老抚恤的对象,除了高龄老者还包括“鳏寡孤独”之人。479年,“诏宫人年老及疾病者,免也”。480年,诏会“京师耆老、赐锦彩、衣服、几杖、稻米、蜜、面,复家
15、人不徭役”。487年,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失和、妻柔”。493年,孝文帝出巡车驾至肆州、并州,首次对庶民年长者赐爵。为此还逐渐明确了赐予爵号的等级与年龄。考虑到年老体弱需要家人的照顾,对应出现了减免或减轻本人及子女的力役、刑罚等诏令。先秦两汉均有赐“几杖”以示殊荣之礼。496年,孝文帝诏京畿内年高老者赐予鸠杖。与汉化革新措施伴随的“奉老恤贫”之举,客观上使华夏文化礼仪得以流传至北方。摘编自王洁践行与传承:北魏孝文帝之“奉老恤贫”(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奉老恤贫”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奉老恤贫”的意义
16、。试卷第7页,共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2D3A4A5D6A7B8C9D10D11C12C13B14A15A16(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四点即可)(2)特点: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等(3)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二点即可)17(1)从内容方面看
17、,几何原本以几何和数论内容见长,九章算术则以内容丰富多彩见长;从结构体系上看,九章算术以算法为中心,不讲究逻辑证明。几何原本注重理性思辨的逻辑演绎体系,主要是证明,不讲究计算;从社会性和实用性看,九章算术主要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具有实用性,几何原本主要是演绎推理论证,追求理论性。(2)九章算术: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观念。几何原本: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民主政体的建立与发展;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崇尚理性的特定的文化氛围。1
18、8(1)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衡。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2)。因素政治: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南北差距缩小;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 19(1)认识:诸子百家既互相争鸣;也互相吸收;在互补并趋于完善。(3选2)(2)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史记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3)观点:“汉化”政策是北魏衰落的原因;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与继承,言之有理即可)20(1)特点:对象多元;覆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从京畿到地方各州);体现继承与发展;举措多样;受中原文化影响明显。(任4点)(2)意义: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强了百姓对北魏政权的认同;改变了鲜卑早期的“贵少贱老”习俗,改善社会风气;促进了华夏文化礼仪的传承与传播。(4点)答案第9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