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测试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A. 中华文明起源B. 封建社会初步形成C. 大一统局面形成D. 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2.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 统一国家的建立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 出现了民族交融士族形成左右政局的力量 北方政权逐渐强大A. B. C. D. 4.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
2、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5. 唐中后期,均田制名存实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见A.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B. 土地私有制破产促使唐朝税制改变C. 税制变革推动生产关系变化D. 唐不抑兼并政策在全国推广6.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商贾至京师,委钱诸军、诸使、富家,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据此可知,飞钱A. 打破了市的时空界限B. 有利于商
3、业的发展C. 破坏了货币管理制度D. 标志纸币由此出现7. 唐代在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政策的引导B. 经济重心南移C. 民族交融的加深D. 大运河的开通8. 唐朝22位皇帝中,18位是马球运动爱好者。当时全国上下球场林立,玩者如云。王朝与邻国大都进行过马球竞技活动。赛场上经常出现“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的壮观场面。可见,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A. 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B. 助推农牧文明的相互融合C. 由统治者个人喜好决定D. 契合蓬勃向上的时
4、代风貌9. 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A. 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D. 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10.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 ,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
5、度11.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 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 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 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12. 杜佑通典记载:唐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由此可知唐朝()科举有严格的资格审核制度 选官完全以门第出身为标准统治者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 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出身限制A. B. C. D. 13. 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A.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B.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C.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工具的记载最为丰富D. 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14.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 爱国忧民的情怀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 热爱和平的态度15. 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7、。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C. 冲击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16.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经济发展篇)材料一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 见下表(走向衰亡篇)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
8、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从材料一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17. 佛道盛行与反佛道斗争。材料 (范缜) 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
9、殚于泥木。梁书范缜传材料 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过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旧唐书韩愈传);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原道)。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
10、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得以重新确立。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依据材料,概括范缜和韩愈二人反佛思想的相同点,并指出韩愈思想的新内容。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要求世纪基础史实。【解答】D.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这一时期呈现出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的特点,故D正确。A.中华文明起源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故排除A。B.战国时期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故排除B。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分裂动荡时期,故C错误。故选D。2.【答案】B【解析】【分
11、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要求具备解读题干、知识迁移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此项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故A错误。B.从题干中“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可以得知这一时期既有政权分立,还有民族融合,故B正确。C.此项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故C错误。D.此项只能说明题中的部分内容,故D错误。故选B。3.【答案】D【解析】略4.【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要求识记基础史实。【解答】A.此时国家分裂,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不是繁荣开放,故不选A。B.虽然政权分裂,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不是倒退,故不选B。C.此时有中外交流,但不是主流
12、,故不选C。D.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是民族之间的交流极为频繁,江南地区初步得到开发,为经济格局的改变奠定了基础。因此,此时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D正确。故选D。5.【答案】C【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朝赋税制度变革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索养。选项分析两税法“以资产为宗不再以人口为征税的主要依据,有利于减轻土地对人口的東缚,征收银两,促使更多的人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生产,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一般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所以A项说法
13、错误。均田制破产,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促进税赋改革,所以B项说法错误。不抑兼并是宋时期的政策,所以D项错误。6.【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宋代市的时空界限才被打破,故不选A。B.根据”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可知飞钱可以是大商人不必随身携带大量现钱,既能保障安全,又能便于商业贸易,从而推动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C.飞钱并不影响货币的实际使用,没有破坏货币管理制度,故不选C。D.宋代交子的出现才是纸币出现的标志,故不选D。故选B。7.【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C
14、.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汉人胡食”的现象在唐代的长安已经非常普遍,根据所学可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的加深,故C正确。A.该项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BD.这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D错误。故选C。8.【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时代风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题干“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当时马球赛场的热烈场面,这与唐朝积极向上、开放交流的社会风气相应,契合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故D项正确。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东汉就有马球运动,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马球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因此“
15、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与史实不符,并且题干内容没有强调马球运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的信息,故A项错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球运动是骑在马背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体育运动,体现了唐朝积极向上、开放交流的社会风气,没有强调推动农牧文明相互融合方面的影响,故B项错误。C.题干内容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马球的兴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统治者个人喜好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故选D。9.【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据题干可知,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为主考官到临时差遣官员为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进行监督。依据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在加强皇权的同时,
16、促进了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故A正确。B.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没有影响,故B错误。C.科举制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但题干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故C错误。D.这一变化和文人的政治诉求无关,故D错误。故选A。10.【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政事堂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依据题干“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可知,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B.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
17、误。C.题干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D.题干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故选A。1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魏征不肯署名导致太宗诰敕没有颁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下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故A错误。B.皇帝的诰敕遭到门下省的驳斥,说明门下省在行使审议的权力,这有利于科学决策,故B正确。C.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负责审议,故C错误。D.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D错误。故选B。12.【答案】C【解析】略1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18、,要求识记基础知识。【解答】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尤其擅长楷、草、行,世称“书圣”,故A正确。B.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而不是相反,故B错误。C.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而不是农业工具,故排除C。D.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药物学专著是约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故排除D。故选A。1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错误。B.根据题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19、”,可知是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正确。C.题干主要涉及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错误。D.题干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错误。故选B。1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依旧是正统思想,故A错误。B.题干“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表明皇帝的目的是为自己的统治寻找正当根源,而非推动文化多元发展,故B错误。C.唐代世家大族已不再垄断政权,故C错误。D.根据题干可知,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重视道教的发展,科举中设立道举,这主要是为巩固统治的需要,故D正确。故选D。16.【答案】(1)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3)“战乱”指安史之乱。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提倡节俭;注重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解析】略17.【答案】相同点:都指出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还都对佛教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新内容: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独尊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解析】略第1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