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975712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单选题1汉朝选拔官员主要实行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皇帝直接任免2由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的是( )A察举制B内阁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被后代尊称为“书圣”的古代书法家是()A王羲之B颜真卿C苏轼D赵孟頫4为了发展与吐蕃的关系,派遣文成公主入藏的唐朝皇帝是()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5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余里地无山。”该诗句所反映的工程建设是A都江堰B秦始皇长城C郑国渠D隋朝大运河6下列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他整

2、理的笔记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中央委任品评官评定授官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到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8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A计口授田B设立三长C议定俸禄 D移风易俗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

3、制C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10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中减轻农民负担,促使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增多的一项措施是A推行均田制B制定官吏俸禄制C推行租调制D设立三长制11白寿中国通史中讲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的变化是( )A由重军功到重德才B由重能力到重品德C由重门第到重才学D由重孝廉到重才学12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

4、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13唐朝时期,分布于各地的“行”是手工业、商业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如表是有关唐朝时期“行”的部分史料。据此可知当时()史料来源长安“(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卷八.次南东市洛阳“唐之南市,隋曰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唐两京城坊考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有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

5、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房山石经题记汇编西州(今吐鲁番东南)的市场物价表中,有六个专营行名,即果子行、米面行菜子行、帛练行、彩帛行、铛釜行大谷吐鲁番文书资料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B民族交融盛况空前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国内市场繁荣稳定14梳理时间线索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观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线索,其中分别为A东晋、西晋、南齐B东晋、西晋、北凉C西晋东晋前秦D西晋、北周、东晋15西晋末年,大量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并先后成立了多个国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合法性,他们都选择中国古代的黄帝或者尧、舜、禹作为自己的祖先。这表明A农耕生活吸引力较大B北方统一进程加快C北方出现民族大融

6、合D中原文明影响深远16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A郡国并行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猛安谋克制17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一变化A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B导致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C伴随着明确的分工行政效率提高D进一步分散相权皇权得到加强18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

7、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士族积极追求个人功绩19兴洛仓是隋大业二年修筑,因地处旧洛水入黄河处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修筑这一设施,其主要作用是A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B既供应朝廷又能赈济灾民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D调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20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石刻,它是佛教人士驱魔消灾的宗教崇拜行为的见证。图中刻有“六字真言”两行,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A民族交融的趋势B对西域管辖因俗而治C严格的四等人制D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二、

8、多选题21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发展到两税法。对于赋税制度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代役,称为调B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C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D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三、论述题22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由明代开始, 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 变成

9、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 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只要他们能 “一登龙门” ,便自然能 “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观点,并选择一个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建议。试卷第5

10、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分析】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是察举制,主要依靠品德和孝廉为标准。以地方官推举的形式进行,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免的是郡县长官,故D项错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是由郡国举荐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 A项正确;内阁制是辅助皇帝处理事务的中央机构,与人才选拔无关,B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出身选拔官员,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选官,CD两项不符合题意。3A【详解】王羲之是东晋的行书大家,其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

11、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称为“书圣”。故选A。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苏轼和元代的赵孟頫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但是据不符合题意。4A【详解】试题分析: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此时唐朝国富兵强,故大败吐蕃。松赞干布俯首称臣并向唐廷求婚,唐太宗选出一位通晓诗书的李姓并宗室之女封为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远嫁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答案为A。考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但学生应进一步掌握文成公主入藏在加强民族关系方面的重大意义。5D【详解

12、】根据材料“万艘龙舸”“扬州”“汴水”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是隋朝大运河,D正确;都江堰、长城以及郑国渠和扬州无关,排除A、B、C。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创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分九等,朝廷依此授官,后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项正确;世官制是贵族子弟继承祖权,排除A项;察举制是官吏考察推举,排除B项;科举制是考试选官,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B选项符合题意;大运河在内地,与边疆地区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两岸城市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大运

13、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并未起到巩固隋朝统治的作用,D选项排除。8D【详解】从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才导致出现材料中现象,故D项正确;A项是均田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是俸禄制度,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礼仪风俗的变化等。9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A属于土地政策,主要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以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是基层管理制度,排除

14、;C是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缓和阶级矛盾,排除;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汉文化,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0C【详解】租调制的推行使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增,C正确;均田制的推行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A排除;制定官吏俸禄制有利于减少官吏的贪污腐败问题,B排除;三长制是北魏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D排除。故选C。11C【详解】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

15、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得出选官标准由重门第到重才学。故C正确;德才是汉代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A;魏晋时期选官注重门第,排除B;孝廉是察举制的选拔形式,排除D。故选C。【点睛】选官标准:西汉是品德,魏晋时期是门第,隋唐是才学。12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而,宋朝采取的包括殿试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防止该类问题而实行的,即为了笼络士人,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显现殿试的防止营私舞弊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奖拔寒俊,故C项错误;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是正确的,但是却和本题无关,故D项错

16、误。13A【详解】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多个城市或地区出现大量的手工业、商业组织“行”,说明当时商品经济获得发展,A项正确;民族交融强调少数民族与中原的交流、交融,但材料强调的是唐代的工商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主要是工商业,无法体现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国内市场繁荣稳定强调的是商品贸易的发展,而材料说的是“行”,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

17、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图中分别应是西晋、东晋、前秦。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5D【详解】据材料为了提升自己的合法性,他们都选择中国古代的黄帝或者尧、舜、禹作为自己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耕生活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根据“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18、,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可得知,这一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这一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AD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分割相权无关,排除。17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通过程序性分权进一步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三省六部是中枢权力机构,故A项错误;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已在封建社会存在,故B项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不能体现出“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故C项错误。1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知道,凭自己的才学和门第

19、,几年之后就可以高升,其子孙亦是如此,这说明南朝时期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故C项正确;材料与选官标准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故B项错误;“士族积极追求个人功绩”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9A【详解】依据材料“兴洛仓是隋大业二年修筑,因地处旧洛水入黄河处而得名”并结合所学可知,兴洛仓地理位置优越,自洛河逆水而上可达当时的首都东都洛阳,逆黄河而上可达陕西潼关和当时的西京长安 ,顺水而下可达山东至海口,同时与大运河相通,还能南到江苏、浙江,北到河北等省。这就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作用,排除;兴洛仓修建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和调节社会矛盾关系不

20、大,排除CD两项。故选A项。20A【详解】根据“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可得出这里面有多种民族的文字书写,这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对西域的管理因俗而治,排除B项;材料与四等人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佛教的书写内容,与行政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BC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B项正确;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C项正确;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21、人身控制,D项正确;租庸调制下,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代役,称为庸,排除A项。故选BCD项。22(1) 观点: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 论述: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2)观点: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论述: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

22、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3)观点:制度必须与时俱进。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 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 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 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明,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23、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详解】观点:根据材料“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可知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根据材料“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可以得出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根据材料“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可知制度必须与时俱进。看法: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其中观点谈谈看法,可知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观点,选择一条进行论述,在论述时要紧扣观点。如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在论述时可以从科举实行考试制度,与原来世袭的不同,从而说明这种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不问出身,而把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即可为官,如一些通过科举入仕的唐朝名相房玄龄等。最后得出结论: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答案第9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复习笔记-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复习笔记-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阶段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阶段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梳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梳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归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归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