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同步练习1山水画发端于晋宋,但长期陷于停顿。因而,历史有言:吴道子(约680759)“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这说明吴道子()A推动了山水画的革新B特别强调山水画意境C画笔突出盛唐的雄伟D开创山水画艺术风格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反映的是 ()A考试选拔制度B社会推荐制度C门第恩荫制度D血缘世袭制度3古代著名诗人温庭筠(812年870年)的诗送渤海王子归国写道:“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2、”。此诗反映了()A唐与黑水棘鞨密切的文化交流B粟末棘鞨深受唐朝中原文化的影响C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巨大文化影响力D辽代时渤海地区封建化进程加快4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A淡化了阶级矛盾的冲突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传统儒学的地位5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
3、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6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A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B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7“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
4、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C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8隋唐以前,黄河中下游水稻种植面积较广。隋唐以来,为应对干旱化趋势,黄河中下游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农作物中粟、麦、黍种植面积位居前列,扁桃、无花果、黄肉桃、绵苹果等也被引入种植。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粟、麦、黍的产量远高于水稻B水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C北方居民饮食结构多元化D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的分布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
5、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尚书台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制10唐代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表明唐朝选官()A严格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吏B科举考试之后就直接任职C书法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D注重候选人全面素质考查11“设计这一制度有两重目的,第一是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覆辙,第二是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的政策性失误。”这种制度是()A郡县制B推恩令C三省六部制D废丞相,内阁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
6、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13“轻徭薄赋”、“知人善任”、“唐蕃和亲”等关键词直接聚焦的史事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14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7、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内阁制15陆贽在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中评论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766-779年,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该评论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两税法()A扩大征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B执行失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名目D标志税收从税丁向税产转变16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能得甲首(军队中的小军官)一者,赏爵一级、
8、益田一项,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不少拓跋贵族“丕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都,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摘编自魏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不得摘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的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
9、作用。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材料二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
10、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材料三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
11、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促使社会重视文化与教育,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参考答案:1A2A3B4C5D6B7A8D9B10D11C12B13C14C15B16(1)内容:重农抑商;分户制(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奖励军功(军功爵制);建立县制。作用:秦国国富兵强。(2)原因:平城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改革阻力大;洛阳是帝王之都。作用:政治中心南移
12、;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减轻“汉化”改革的阻力。(3)性质:商鞅变法: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17(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2)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3)意义: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加强中央集权或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