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地方志编撰的繁盛时期,各地方志层出不穷,体例也不尽相同,在撰作主体上以私人为主,创作行为较自由。主要是由于A国家控制力减弱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士阶层开始兴起D修史传统被普遍认同2据魏书记载,太和十年四月,孝文帝“始制五等公服”,八月,“给尚书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十一年正月,“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还通过圆丘祭天、方泽祭地、辟雍兴教化等方式倡导儒家礼仪建筑。孝文帝此举A弱化了鲜卑贵族的地位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3下列对孝文帝改革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颁布均田令,开始实行均田制B整顿吏治C迁都洛
2、阳D革除旧俗4从下面地图信息中可以判断,图中的“宋”是指中国古代的A春秋宋国B南朝宋朝C北宋王朝D南宋王朝5隋书记载,隋文帝按功赏赐臣民,无所爱惜吝啬;乘车至天下访视时,遇陈情者亦停下亲自问其缘由;另派人采听各地风俗吏治、人间疾苦,皆无不留意;每当将士阵亡,必定从优赏赐;令使者就家劳问。据此可知,隋文帝A固守传统选官制度B具有一定民本思想C善于进行战争动员D企图实现长治久安6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A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C选官方
3、式开辟了新途径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7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B认为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D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开明政策8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分类粟(石)绢帛(匹)钱(文)收入544800支出39.13.5570剩余14.90.5230剩余率27.6%12.5%28.6%A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B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C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
4、并严重D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9唐朝前期,诏敕由中书令主持起草,经由门下省审驳通过后即可下发尚书省各部执行,尚书省并无审核驳回诏敕的权力;唐朝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门下省地位下降B藩镇威胁君主统治C君主专制的发展D朝廷政务明显增多10隋炀帝时期对均田制进行改革,改变了北魏均田制下奴婢、耕牛均可授田的做法,取消了给奴婢、耕牛授田。这一做法.A降低了奴婢的社会地位B导致均田制难以为继C加剧了农民的失地现象D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11唐朝盛行“干谒”之风,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内的许多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与抱负而获
5、得举荐。这一风气A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B受汉魏时期选官制的影响C成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D反映了科举制的高度完善12唐代尚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皇帝的旨意以及中书省、门下省议定的事项最后均需交由尚书省负责具体实施,唐太宗也曾指出:“尚书省,天下维纲,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这反映了当时尚书省A为宰相集体议事的主要部门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C具有行政事务的最终决策权D负责中央政策及文书的制定13贞观初年于阗贵族尉迟乙僧工于绘画,他将于阗技法融人中原画技,将源于印度的绘画风格“凹凸画”引人长安,著名画家吴道子深受其技法影响,使唐代的绘画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唐
6、代的时代风貌是A兼容并包B全面繁荣C文化领先D民风活泼14南北朝时期佛教一度十分兴盛,仅南朝梁武帝的都城建康就有佛寺五百多所,僧尼十多万,且寺院广拥良田,资产富饶。这反映了该时期A儒家传统价值观已不是主流B向寺院捐款捐物已成为时尚C统治阶级笃信佛教从善如流D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痛苦不堪15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
7、强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很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8、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袄祠四。宋敏求长安志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上图说明唐朝的什么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1A2D3A4B5D6A7A8B9C10D11B12B13A14D15C16(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表现:依附本土文化思潮;依附民间习俗,采取民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2)影响:佛教日趋中国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挑战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也促使儒家文化吸取佛、道的精神,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17(1)佛教和道教盛行;广建寺庙和道观;外来宗教传入;中外文化交流等。(2)现象: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联系加强。原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吸引力。唐长安是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