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docx.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1 年 1 月 苏州大学学毕 (芎学社章科学版) Jan. 2001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iy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 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 逍遥游的 小大之辩 及其它 尚 永 亮 , (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本文以庄子中的 小大之辩 为主线,探讨了存在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 重要 作品间的矛盾,以及庄子对 大 和 小 的态度,由此揭示了庄子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 实间的差 异,并对其 逍遥游 的三个层面和逻辑喝序作出新的阐释。认为: 逍遥游 的真正 价值并不在
2、其 理论形态和最终目标,而在庄子对此一境界的追求过程和借此表现的对束缚自我之 现实的否定 ; 庄子在现实中对小大的分辩比起他理论中的大小齐一来,对人们认识、理解事物具有 更深刻、更普 遍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小大之辩;三大卑面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M403 (2001 01-0077-07 庄子的哲学思想异常丰寓 ,散布于庄子内、 外、 杂三十三篇之中。在庄子捶过程中,内篇保 存最为完 备,故唐陆德明经典穋文序录 所载崔領、 向秀、司马彪、郭象诸家所注 ,虽篇数不一,但 内 篇众家并同 。 P3 此 ,传统治庄者皆重内而轻 外、 杂
3、。成玄英 (庄子疏解序 对 明于理本 的内七 篇逐一 诠释,而对外、杂篇就一笔带过了 ;王夫之 庄 于解更 对内篇与外、杂篇作了详细区分,认为内篇 为庄子自著, 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然而 ,箱要 指出的是 ,一、外、 杂篇在内容上虽与内篇有不一致 处,但将其全部划归庄 子后学所作,还欠缺足够的说 服力。虽然王夫之并未彻 底否定外、杂篇的价值 ,f 指出 , 秋水篇之于逍遥 游和齐物论,达生篇 之于养生主和大宗 师,山木篇之于人间 世,田子方篇之于齐物 论,知北游篇之 子手笔。二、外、杂篇之内容固然与内篇存在矛盾 , 但 即就内篇本身而言,又何尝没有矛盾?其最著者, 当厲 (逍遥游篇的崇大抑
4、小与齐物论篇的齐一小 大了。 这对矛盾,或为以前注家所忽略,或被他们以 有轉班筆 原意的解说遮掩过去,从而形成了 一些对 彼乎轉读。 _ 指出 内篡存在的矛盾,并非否定内篇为 胃所著,而是为了更堆确地坶捶庄子思想及其内 在的不一 致处,这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庄子其人,无疑 是有裨益的 因而本文拟以内篇之 为主 ,参 以外、杂篇尤其是王夫之所谓 因 、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说,或以为无小无大, 小、 大之间不存胜负;或以为小不及大,庄子的本意 是以大 为通,以小为陋。究竟哪种说法正确 ,必须验 之于逍 遥游篇的有关论述才能明了。细读逍遥 游,其论 及 大 、 小 和与之相关的文宇约有十处: 1、 北
5、溟有鱼,其名为鲲 ;搌之大,不知其几 千里 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鶊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首次提出大鲲与大鹏, 宇 里行间充溢着欣赏之意。 2、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 万 里,则风斯在下矣。 以大风载负大翼,说明物之有 待,大物所待者亦大。 3、 輞 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 ,抢榆枋,时 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文何知 ! 首次以 小 与 大 作比,对蜩 与 学鸠以小笑大的行为予以斥责。 4、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 然 也?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 南 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
6、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 椿者 ,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 特闻,众 人匹之,不亦悲乎 ? 第二次以 小 、 大 作 比, 明确提出 小 不及 大 。一个 不亦悲乎 , 见出 小 智、小年之于大智 、大年的差距。 5、 汤之问棘也是已 一段重复前文二虫与 大鹏 之事,再度拈出大鹏与斥鹳作比,谓 此小大之辩 也 ,客观地指出 小 与 大 的不同。 6、 故夫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 徵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由物而人亦若此矣 一句,点出小智之人盖与斥魏、学鸠相类。 宋荣子 犹 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 78 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
7、境,斯已矣。彼其 于 世 ,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 而行, 拎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 数数然也 ;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是近乎大 智之人,虽 因 未树 、 有待 而有所不足,但已较前 之小智升 进了一层。 7、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 名。 这是真正的大智 ,其典型特征是无所待,达到 了 完全的自由,因而成为作者充分肯定的对象。 8、 肩吾问于连叔曰: 吾闻言于接奥 ,大而无 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连 叔 曰: 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 鼓
8、之声 ,岂唯形骸有聋瞽哉?夫智亦有之 肯 定大 言与大智 ,再次说明小不及大。 9、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貽我大瓠之种 非 不啤然大也,吾为其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 拙 于用大矣。宋人肴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世世以拼 擗统为 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 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之。能 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拼擗统, 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輾,何不虑以为大耩 而浮乎江湖,而忧其 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 心也夫! 针对惠施 大物无用的观点,以不龟手药的 两种用途为喻,提出如 何用 大 的问题,言大物有大 用。 10、 *惠子谓庄子曰:
9、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 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 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 子曰: 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东 西 跳梁,不辟高下 ;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嫠牛, 其 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 有大树, 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 野,彷徨乎 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 无害者,无 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此为一篇文章的 结穴,连用 比 喻,以 大言 驳斥惠子观点,指出 大 树 之大用 , 亦即 无所可用 。 综括以上十点可知,庄子分别从大鲲、大鹏、大 智、 大年、大言、大用等方面立论
10、,其间穿被小物作 比,循 序渐近,逼出 大 之可贵和小不及大的命题。 准此, 则前引浦江淸的解说当是正确的,而郭、王诸 说乃属误 解。 进一步说,逍遥游的裹后两段,全为与蕙施之 、 辨论,以对惠施观点的全面否定而吿终,似乎说明此 文 本即因惠施而作,是一篇批驳惠施大言无用、大物 无用 的论辩之作。王夫之天下篇解题有言 : 至其 篇末 , 举惠施以终之,则庄子之在当时,心知诸子之 短长,而 未与之辩,唯游梁而遇惠子,与相辩论,故惠 子之死, 有 臣质已死 之叹,则或因惠子而有内七篇 之作,因 末述之以见其言之所由兴。 王氏此段议论 是极有见地 的,虽然据目下所存资料尚难断定庄 子内七篇皆因 惠施
11、而作,但逍遥游篇之缘起主要 是因了惠施,却 是大体可信的。 假如上述观点可以成立 ,则庄子为了批驳惠施 之 说 ,就不能不 以大为通,以小为陋 ,而逍遥游 的 题旨 也自 然可 归结为 崇 大 抑 小 , 并 通过 对 大 的逐层阐发,来揭示其逍遥之境。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在逍遥游的姊妹篇齐 物论 中,作者又是主张 小 、 大 齐一的。齐 物 郭注以性分的自足来解释 小 与 大 之间的相互转 换 ,由此得出 无小无大,无寿无夭 的结论 ,不无道 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 /郭象所谓 是以蟪蛄不羡大 椿,而欣然 自得 ;斥鹦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 ,却只 适合齐一小、 大的齐物论,而不适合崇大抑小
12、的 ,齐一 物论, 等同是非。由此基本论点,必然得出小、大无 差别的结 论。该篇这样说道: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则太山为小;莫寿于 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 天下 小 与 大 是无定数的,在一定情况下 ,小可成 为至大,大亦可成为至小,短命者可以是长寿,寿长 者 亦可以是命夭,在小、大、寿、夭之间并不存在森然 的 界限 ;正因为如此,所 以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 的 我 是无须辨别小、大、寿、夭间的差别的。只要 心 与物冥,人与道合,即可以进入无差别境界,逍遥 自得。 对这段话,当然还有别的解释方法 ,如郭象庄子注谓: 夫以形相对 ,则大山大于秋毫也;若各据其 性分
13、,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 足。(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而大山 不 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 有 过于秋毫也。其性足者为大,则虽大山亦可 称 小矣。故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 为 小。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毫为大, 则天 下无小也。无小无大,无寿无夭,是以蟪 蛄不羡 大椿 ,而欣然自得 ;斥鹤不贵天池,而荣 愿以足。 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 未足为寿, 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 我同得。则天 地之生,又何不并万物之得,又 何不一哉? 问题呈现出深刻的矛盾,便是不可避免的 了。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 小大之辩 如何理解上述 C 逍遥游与
14、齐物论在 小 、 大 问题上的矛盾? 笔者认为 :这种矛盾是由庄子之理论与实践存 在的 矛盾决定的,换言之,现实的庄子和理想的庄子 并不统 一 ;而由于这种矛盾和不统一,遂导致庄子对 外物的评价 产生悖论。在理论上,庄子力主同是非、 等贵贱、齐小 大,从天性自然的角度,认为无论小大, 只要能安其位、 适其性,皆可自得自乐。 而在实践中,庄子又是承认小大之别并崇大抑 小的。 从活动的地域、眼界的大小、胸怀的阔狭、离 大道的远 近等方面来看,小皆不及大。 一方面,庄子是现实中人,现实中小大、是非、贵 . 贱是不同的 ,庄子不可能无视这些差别 ;而且就整部 庄 子来说, 辩 辩论、辨别,是一以贯之的
15、,他 痛 骂浊世,嘲弄百家, 每多愤世嫉邪之谈,又喜 欢讥 诮 出名大户 7,何时将贵贱、是非、大小等同过、齐 -过? 另一方面,庄子又是理想主义者 ,他追求的最高 目 标是 吾丧我 、去除 成心 而与天地精神相通的 道 境,亦即无己、无功、无名、无待、无用的逍遥境界。 79* 在此一境界中 ,是容不得是非、贵贱、大小的差别的, 若 有差别存在,此一境界在理论上就难以形成,庄子 的 * 齐物论 也就无从谈起。 进一步说,庄子虽然向往并追求这一境界,但这 一 境界无疑是虚无缥渺的,它只存在于心造的幻境 中,而 心造的幻境与社会现实毕竟是格格不人的,要 想让二者 统一起来,除非自擢其发离开地面。
16、于是,在现实的庄子和理想的庄子、庄子的理论 和 庄子的实践之间便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矛盾,庄子 在进行 其 小大之辩 时产生悖论也就是不难理解的 现象了。 说明的是 ,庄子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理论上齐一小大,实践中崇大抑小一一似乎只 发生在小 物昧于大道、未破障蔽之前 ,倘若小物之障 蔽已破、明 于大道而又能安于其位、无己无待,那便 可以进人无小 无大无差别的境界,到了斯时斯境, 小大之辩 当不 复存在,庄子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 了 (但这只是逻辑上的推论,在 现实中 f 庄子的矛盾是 难以消解的);而在此一境界 未到达之前,庄子无论如 何都是要进行他的 小大之 辩 并崇大抑小
17、的。 换一个角度也许更能说明问題 :在庄子那里 , 小、 大的区别不重在形体,而重在知识、眼界和朐怀 的大小。 若是不拘一隅,视野开阔,胸怀博大,而能 与大道的根 本精神相通,那么,即使形体渺小,也足 以进入逍遥之 境 ;反之,哪怕形体庞大,也只能在道 境之外徘徊。然 而在现实中,因环境和能力的限制 , 小物之心胸较之大 物更易于受到障蔽,更易于安小 而不知大 ,因而辨物之 小大并主要破除小物之障蔽, 便成为 。 无用 的终极指向是在乱世 保身、养生以终其天年,也就是逍遥游篇末所讲的 不 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者,安所困苦哉 ! 于是 无 用 在实际上便通向了有用一保身之用,亦即无用之用所
18、 隐含的 大用。与此同理,保身乃是看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倘 若不看重自己,就无须乎保身乃至 养生 了,于是看 重 自己便不可能 无己 , 无己 的真正底蕴也就仍 然 是有己。而一个在心理深层有己并希图有用的庄 子又怎 么可以实现其所理想的逍遥之游亦即绝对自 由 ?!?_ 由此看来 ,庄子的逍遥游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 现 的,其理论所具有的自欺和欺人性质也是显而易 见的。但 庄子迫求这一埤界的态度却是真诚的,他 的不求 蓄乎樊 中 、立志 Pj 游无穷 , 表现的正是对 精神自由和独 立人格的渴 i 和求索,因而曾给后人 以巨大而深远的影 响。如果要对庄子的 逍遥游 作 .一评价的话,那么是 否可
19、以如此认为 : 逍遥游 的真 正价值并不在其理论形 出某些无功、无名特征却 犹有所待 的 宋荣子、列子来, 态拥最终目标,而在庄子对 此一境界的追求过程和借此表 升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内而 82 . 滅的对束缚自我的现 实的否定 :庄子在现实中对小大的分辩比荜他理论 刻、更普遍的启迪意义。 中的大小齐一来,对人们认识、理解事物具有更深 参考文献: 1 百大家评注 .庄子南华经 M引王安石语 . 2 郭庆藩 .庄子集释 M引郭象庄子注 . 3 王夫之 .庄子解 M. 4 庄子集释 “ 逍遥游第一 . 5 逍遥游之话 A,浦江清文录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6 陈鼓应 .庄子
20、今注今译 :第一册 M,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7 胡文英 .庄子独见 M. 8 庄子集释 引支道林逍遥论曰: 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斥珙,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 ;鹤以在近而笑远, 有矜 伐于心内。 并参见世说新语 “ 文学 刘注引 . 9 宣颖 .庄子南华经解 “ 逍遥游注 M. 10 庄子集释 M.引俞權语云: 二虫即承上文網、鸠之笑而言,谓 S、鸠至小,不足以知鹏之大也。郭注云: 二虫谓 鹏、调 也。 失之。 (责任编辑 “ 王英志) Conflicting-Hearted Zhuang Zi and His Paradox SHANGYong-liang Abstract
21、: With the main thread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ig and small in 4Zhuang ZiM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cse the contradiction existing in the two famous works uXiao Yiao Youn and QiWuLun and Zhuang Zi*s attitude toward cbig and 邱 mU “ Hiereforevthe discre$ancy between Zhuang Zis theory and practioe
22、, his ideal and reality is well revealed. New explanadcm is made to Xiao Yao Yous three levels and logical cider. It holds that its true value lies not in its theoretical fonn and ultimate aimbut in his process of pursuing thb state to deny the self-fettered reality. Zhuang Zis distinguishing of ubigfV and amall in reality is more edifying to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things than his equating of them in theory. Key words: Thaa ng Zi; Xiao Yiao You; the differentiation of ubigM andMsmallM; three levels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