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自尊、归因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严顺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恋与自尊、归因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严顺琴.pdf(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自恋与自尊、归因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姓名:严顺琴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张宁 2009-05-09I 摘要 自恋是指个体在行为和观念上始终关注自我, 高估自身实力, 炫耀自身优势, 渴望获得特权和他人持续的赞美与关注,而对他人缺乏同理心的一种类特质。有 关自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受到国外众多心理学学者的关注。 以往国外对自恋的有 关研究表明,自恋在常态人群中普遍存在,适度的自恋水平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 极的影响。在此理论背景的支持下,以我国大学生为被试群体为代表,开展对自 恋状况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对自恋的概念、结构、
2、测量工具和应用研究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 614名大学生进行自恋人格问卷、 自尊问卷、 社会期望量表、 归因方式问卷、 SCL-90 自评问卷的测试。所收取的数据通过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以考察大 学生自恋、自尊、归因方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1.翻译修订后的自恋人格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因此可以将修订后的 问卷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 2.自恋水平在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户籍来源变量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大 学生的自恋水平高于女大学生的自恋水平; 大一学生的自恋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和 大三学生;城市大学生的自恋水平高于乡镇大学生的自恋水平。 3.高、低自恋者在自尊、
3、归因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自恋者的自尊水平 显著高于低自恋者;高自恋者在归因总分、人际事件、成就事件、内外维度、持 续维度、普遍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自恋者;高、低自恋者在心理异常方面没有 表现出差异性。 4.自恋与自尊显著性正相关。自恋总分、权欲维度、优越感维度、自我钦羡 维度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而以社会赞许性为中介能更好地解释自恋的特权 感维度与自尊的关系,表明特权感维度更能预测防御性的自尊。 5.自恋与整体归因、 人际事件归因、 成就事件归因以及内外维度、 持续维度、 普遍维度都显著性正相关。 6.除了与人际敏感、恐怖因子显著性负相关外,自恋与心理异常总体上无显 著性相关。具体到各
4、个维度上,除了躯体化、敌对、偏执三个因子外,权欲、优 越感维度与心理异常总体及其各项因子显著性负相关; 除了与人际敏感因子显著 性负相关外,自我钦羡维度与心理异常总体各项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特权感维 度与心理异常总体及其各项因子均显著性正相关。 关键词:自恋,自尊,归因方式,自我提升,心理健康 II Abstract Narcissism, a personality tendency similar to personality character that individual always concerns about himself or herself,overestimates h
5、is or her own strength,shows off his or her own advantages,desire to obtain the privileges and sustained praise and concern on behaviour and concept,yet lack of empathy to other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out narcissism has been a focus in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From the
6、former studies in the West,narcissism is universal in normal population,moderated narcissism had positive effect to Psychological Health. So it makes much sense to study narcissism in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concepts, structures, measurements and applied researche
7、s of narcissism, this research had 614 college students measured on five questionnaires, utilizing spss11.5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nacissism, self-esteem, social desirability ,attribution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The results showe
8、d that: 1.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NPI Chinese Version were psychometrically acceptable, so it could be used to measure individuals narcissism in this research. 2.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mg gender、 grade and registered residence to narcissism was found.Male college students had higher
9、 level of narcissism tha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The freshman had higher level of narcissism than the sophomore and junior;college students come form cities had higher level of narcissism than college students come form villages or towns. 3. The high narcissistss level of self-esteem,attribution st
10、yle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ow narcissists. High narcissists self-esteem level were higher than the low narcissists;High narcissistss scores on total scores of attribution style、relationship cases and performance cases were higher than low narcissists.There is no difference on psychological a
11、bnormality between high narcissists and low narcissists. 4. Narcissism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elf-esteem.Narcissism、leadership dimension、Self-Absorption dimension and Self-Admiration dimention can forecasted self-esteem directly and significantly.Social Desirability as a interm
12、ediary variables can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itativeness dimention and self-esteem reasonably,it suggested that Exploitativeness forecasted defensive self-esteem . 5. Narcissism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scores of attribution style、 scores on relationship case
13、s and scores on performance cases ,as well as internal-external dimension、continuous dimension and general dimension attributional style.These suggested that the higher level of narcissism, individual more tend to attributed to internal、stable and universal reasons about positive cases,yet attribute
14、d to external、 unstable and special reasons about negative cases. 6. Narcissism had no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with indicators of mental abnormality, bu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ts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horror.In detail to dimensions of narcissism, leadership an
15、d Self-Admiration dimensions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ndicators of mental abnormality except factors of somatizatio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Self-Absorption dimensions had no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with indicators of mental abnormality except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factor;
16、 Exploitativeness dimentions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dicators of mental abnormality and all of its factors. key wordsNarcissism;self-esteem;attribution style;self-enhancement;Psychological- Health. III 前言 1 选题理由及意义 “自恋”首先是在精神病学领域被提出的,在心理学领域,1914 年精神分 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自恋”
17、,把自恋纳入精 神分析领域,引发了对“自恋”的理论、临床研究。一直以来,自恋都作为一种 病态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而自体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 Kohut) 放弃了传 统心理学的对“自恋”的研究立场,认为“自恋”的性质取决于“自恋”在心理 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他较为强调“自恋”的健康功能。从实证研究看,心理学 家对自恋人格障碍的临床兴趣促进了自我报告测量工具的发展,引发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系列自恋的实证研究。自恋的概念已经从严格限制的精神病领域延 伸到了正常个体,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恋是常态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质,从 而把“自恋”看作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倾向进行实证研究。 国外大量研究表
18、明,自恋是一个多维度的人格结构,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表现出“双面性” 。既表现为有高的外显自尊,较少的焦虑和抑郁,高的主观幸 福感,又表现出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对负性评价的激烈的,极端的(或高、 或低)的情绪体验;自尊的不稳定;猜疑,害怕孤独,并且喜欢控制别人,对威 胁自我的反馈表现出愤怒和攻击性(敌意);同时,自恋者还有感到羞耻的内隐 自我概念等。 自尊、归因方式都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这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是自恋 与自尊、归因方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却有待研究。 国外学者对自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而国内关于自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相 对匮乏。同时,虽然专家们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自恋应
19、该有相同的内涵,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特征下, 西方自恋与东方自恋的表现形式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 差异性。为此,西方学者对自恋研究的结论是否适用于东方人。通过本课题的研 究,一方面希望为心理健康教育及临床心理治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希 望为自恋的本土化研究作出一份贡献。 2 当前研究动态 国外关于自恋的研究: (1)理论模型丰富 (2)测量方法成熟 (3)应用研究论述充分 IV 与国外相比,国内专门针对自恋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见,近年来我国学者开 始关注对自恋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综述国外研究成果,引进国外相关理论及测量方法。 (2)翻译修订国外问卷,对自恋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20、 (3)根据国外理论,自编自恋人格问卷,对自恋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4)实证研究刚刚起步,所研究对象的范围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大学生 群体。 3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并翻译、修订自恋人格问卷; (2)考察自恋人格倾向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3)考察不同自恋水平在自尊、归因方式、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 (4)考察自恋人格倾向与自尊之间的关系,自恋与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 自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社会赞许性需求如何中介于自恋与自尊。 对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 (1)假设一,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自恋人格倾向在性别、年级、学生
21、户 籍来源(即城市学生和乡镇学生)方面差异可能具有显著性; (2)假设二,高自恋与低自恋在自尊、归因方式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在 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假设三,自恋与自尊显著性正相关,表现为与真正的自尊和防御性的 自尊都相关,其中,权欲维度、优越感维度、自我钦羡维度预测健康的(非防御 性的)自尊,特权感维度预测防御性的自尊; (4)假设四,自恋与自我服务偏向的归因正相关; (5)假设五,自恋与心理异常相关不明显,但是,其权欲维度、优越感维 度、自我钦羡维度与心理异常显著性负相关,特权感维度与心理异常显著性正相 关。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化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
22、就自恋概念的界定、自恋的内涵以及中国文化背景下自恋的表现方式 等,对南京师范大学有关老师进行了访谈,确定了自恋是一种人格倾向,无论是 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中国,自恋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而 已。自恋倾向在常态人群中普遍存在,没有绝对的自恋与非自恋的区别,自恋分V 数分布处于一个连续体上; 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随机分层抽样,进行了自恋人格问 卷、自尊量表、社会期望量表、归因方式问卷、SCL-90 自评量表的施测,并收 集他们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所有数据通过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 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自恋得分高的几个被试进行了个别访谈,深入了解 在中国集
23、体主义文化影响和外来文化冲击下表现出来的自恋的特征以及自恋的 表现形式; 5 研究结论 (1)翻译修订后的自恋人格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可以将修订 后的问卷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 (2)自恋水平在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户籍来源变量上差异具有显著性。 男性大学生的自恋水平高于女性大学生的自恋水平; 大一学生的自恋水平显著高 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城市大学生的自恋水平高于乡镇大学生的自恋水平。 (3)高、低自恋者在自尊、归因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自恋者的自尊 水平显著高于低自恋者;高自恋者在归因总分、人际事件、成就事件、内外维度、 持续维度、普遍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自恋者。高、低自恋者在心理异
24、常方面没 有表现出差异性。 (4)自恋与自尊显著性正相关。自恋总分、权欲维度、有越感维度、自我 钦羡维度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而以社会赞许性为中介能更好地解释自恋的 特权感维度与自尊的关系,表明特权感维度更能预测防御性的自尊。 (5)自恋与整体归因、人际事件归因、成就事件归因以及内外维度、持续 维度、普遍维度都显著性正相关。表明自恋水平越高,个体越是倾向于在积极事 件上做自我的、稳定的、普遍性的归因,而在消极事件上做外部归因的、不稳定 的、特殊性的归因 (6)除了与人际敏感、恐怖显著性负相关外,自恋与心理异常总体上无显 著性相关。具体到各个维度上,除了躯体化、敌对、偏执外,权欲维度、优越感
25、 维度与心理异常总体及其各项因子显著性负相关; 除了与人际敏感显著性负相关 外,自我钦羡维度与心理异常各项均无显著性相关;特权感维度与心理异常总体 及其各项因子均显著性正相关。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的创新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对于自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自恋的实证研究屈指可数,VI 本研究率先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实证上的支持; (2)引进自恋人格问卷,并进行翻译与修订,使之可以运用于中国大学生样 本的研究; (3)第一次采用自恋的连续体结构来对自恋进行研究; (4)率先讨论了自恋与真正的自尊和防御性自尊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赞 许性需要对自恋与自
26、尊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以和国外的研究进行比较,考察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自恋与自尊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在测量工具上,虽然经过严格的翻译和修订,问卷的信度的效度达到了 测量和统计学的标准,但是该问卷的使用缺少本土化的验证,所以在今后的研究 中要对问卷的本土化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2)本研究只是做了横断面的研究,并且所有问卷同时施测,难免会出现同 时效应,因此所得结论只能在一定水平和范围类有效。要在更大的范围类研究常 态人群的自恋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在样本的选取方面应加大数量。同时,可以对 自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纵向的研究。 (3)在被试的选取方面,本研究完全是选取的
27、高校在读本科大学生,这是一 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境优越,对自身的评价较高。因此在推论自恋的 相关因素是必须谨慎。本研究的结论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 不断验证。 (4)本研究虽然采用了个案访谈的方法对量化研究结果进行一定的补充,但 是个案访谈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推及到普遍的结论中去。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 应该加大数量,真正做到质化与量化研究的结合。 1 正文 1问题提出 1.1自恋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似乎就进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年代,社 会风气开始倾向于追求个人价值和实现个人幸福。在西方国家70年代更被称为 “自我的时代”(me gen
28、eration),又称自恋的时代(age of narcissism)。 自恋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下是一种常见现象,因此自恋也被人们所接受,并 广泛地进行研究。但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崇尚集体主义,自恋似乎是被人们拒绝 的和避免被别人提及的。这是否表明自恋在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就会消失 呢?弗洛伊德指出,即使就人的正常发育来看,人在他的全部生命过程中,都保 留了一定程度的自恋;美国学者埃利希.弗洛姆认为自恋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两 种自恋, 如果自恋是良性的, 并且没有超过度的界限, 那么自恋就是不可避免的、 有价值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早在30多年前说过,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自恋的 过程,对自己的爱贯
29、穿始,其实自恋是一种普遍现象,“自恋主义”不仅源远流 长,而且泽被东西 。 其实,中国文化中的自恋由来已久。有研究者指出,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自 恋倾向,这种倾向常与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相当的集体 自恋 ;同样,在个体水平上,自恋从古到今都有表现,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 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素来极其强烈,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常发展为一种自恋情 结,如李白“欲上九天揽明月”的胸怀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的气魄,正体现了一种“宏大的自我”;更有甚者如世说新语任诞中 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 宇,屋室挥衣,诸君何为人予挥中?”刘伶
30、心中宏大的自我不断膨胀,乃至于 充塞宇宙:“文如其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诗文中常有自己人格志趣的写照: 孤芳自赏、自鸣得意、顾影自怜、自命清高,穷则独善其身,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从屈原的“世涵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到朱敦儒 的“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都可窥见自恋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化人中的 常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外来文化的影响,网络的盛行,人们 越来越注重追寻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自恋似乎成为这个社会津津乐道的“流行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之心.爱欲的破坏性倾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同1 石晶,贾小鹏.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心理.唐山学院学报
31、,2003,16(3) :31-33 2 病”。从“芙蓉姐姐”现象,到层出不穷的选秀比赛,再到网络日志成为风靡社 会的时尚, 都反映了人们对于个性的尊崇和追求, 以及要求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 “自恋”这一字眼随处可见:网络、娱乐圈、文化圈、青年学生群体.,人们似 乎也不再回避自恋这一字眼,2006年1月,上海松江大学城针对目前年轻人热议 的自恋现象进行了调查, 在近40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 1/4的学生承认自己很 “自 恋”,近1/4的学生认为身边有太多“自恋”的人,近20%的人表示被别人说过于 “自恋” 。 由此看来, 自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似乎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 由此可见,自恋研究
32、在中国已经具有了时代意义。但是日常生活中说谈及的 自恋与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恋”相比,生活中的自恋含义比较模糊,而心理学研 究中的自恋则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本文则试图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自恋,客观地 评价自恋的功能和意义,为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治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 个全新的思路。 1.2自恋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不同的理论,对自恋形成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临床上所讲的自恋是指自 恋人格障碍。本研究所指的自恋是亚临床领域内的自恋,即非极端水平的自恋可 以看作是正常范围内的自恋水平。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的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存在,并且没有绝对的自恋与 非自恋之分,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自恋的水平和
33、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健康 的自恋与自尊、乐观、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社会人格研究学者认 为,自恋可能是一个应对现代社会的有功能的和健康的策略 ,当把自恋中的相 关因素看作一种健康人格时,一定水平的自恋则是人格中必不可少的 。 适度的自恋水平有利于增强心理适应。自恋特征中的权欲维度、自我钦羡维 度、优越感维度都和自尊、果断、独立性、 乐观主义正相关,这些都体现了自 恋的适应方面。自恋的适应方面可能与对自我的乐观错觉相关,乐观错觉与心理 健康相联系。 研究自恋,使得人们在更科学的水平上来认识自恋,认识自恋的形成原因, 在发展中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个体改善人际关系,自恋个体意
34、识 到自身存在自恋人格倾向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 整。 研究自恋,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青少年期的一个中 心问题是“我是谁”,在青春期,他们必须重新构造一个自己。青少年如何在自 Campbell W K.Is narcissism really so bad?.Psychological Inquiry,2001,12(4):197242 McNeal S.Healthy narcissism and ego state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
35、is, 2008,56(1):19-36 3 恋的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平衡 (即既不能有极度高水平的自恋, 认为自己就是上帝, 也不能有极低的自恋,完全投注于外界的客体)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 要方面,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期的攻击性。 适度的自恋水平有利于心理健康。 适度水平的自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 的影响。Constantine Sedikides及其同事对正常自恋的研究表明,正常的自恋 与良好的心理健康相关,具体表现为与焦虑、抑郁、孤单、神经质负相关,与主 观幸福感正相关, 然而, 自恋有益于心理健康仅仅当自恋与高自尊相关的范围内。 这说明高自恋者可以是心理健康的人,即使他们在社交方面有
36、些不近人情 (callous),但是没有理由认为他们心理不健 。 1.3自恋的研究需要本土化 自恋在西方国家进行研究已有了三十年左右的历史, 这些研究涉及了自恋的 理论、自恋的含义及其结构、自恋测量工具的编制及其修订、自恋机能的实证研 究(包括自恋与自尊、归因方式、自我提升、攻击性、亲密关系、心理健康等等) 、 自恋的跨时代和跨文化研究。而国内关于自恋的研究却非常匮乏。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的自恋研究结果显然 不能直接推论到东方文化背景中。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就崇尚集体主 义的礼仪之邦,它的自恋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有关老师的 访谈,专家们
37、认为,自恋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其核心概念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都是一样的,而可能在表现的形式和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别。 因此,在东方文化下的自恋研究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环境,必须结合中国的 大背景,对自恋问题做出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 2.1.1自恋的定义及发展 自恋(Narcissim),源自于希腊语Narkissos,其对应的英语为Narcissus,指 水仙花。在希腊神话中,美少年Narcissus因为爱恋自己水中的倒影,憔悴而死, 变成了水仙花。从起源上看,自恋是一种对自己的高度关注,爱恋。生活中,人 们经常会把“自恋”等同于“自我中心”、“自我关注”、“自我欣赏”
38、、“自 尊”、“自爱”,显然,这些概念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Sedikides C,Rudich E A,Gregg A P,Kumashiro M ,Rusbult C,et al.Are normal narcissis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self-esteem matte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87(3):400416 4 1914年,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自恋,把自恋纳入精神 分析领域,引发了自恋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在临床层面,自恋被看作是一种人格 障碍。
39、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三版(DSM-)中将自恋人格障碍列为一 种独立的人格障碍 。1994年,DSM-IV-TR中,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包括9条, 满足其中的5条,则可诊断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自恋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为:不 切实际的妄自尊大感, 并且非常地沉醉于自我以至于他们缺乏对他人的敏感与同 情。如果别人不赞美他们,他们就会不舒服。他们夸张地感觉与对自我重要感的 幻想被称为自我夸大,并导致了许多负性的品质 。 Fischer(1984)把自恋人格做为亚临床领域内的自恋 。在概念上,学者们 用自我中心 (self-centered) 、 自我夸大 (self-aggrandizing
40、) 、 支配 (dominant) 、 操纵人际间关系(manipulative interpersonal orientation)来定义亚临床的 自恋;操作上,学者们定义亚临床自恋是一个包括七个因子的多维度结构:自主 性(autonomy),特权感(entitlement)、掠夺(exploitation)、炫耀 (exhibitionism)、自我满足(self-sufficiency)、优越感(superiority)、 和虚荣心(vanity) 。 综合前人对自恋的定义,及几位专家的意见,本研究定义自恋为是指个 体在行为和观念上始终关注自我,高估自身实力,炫耀自身优势,渴望获得特权
41、和他人持续的赞美与关注,而对他人缺乏同理心的一种类特质。本研究更多地是 把自恋看作是一种人格倾向。自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不应该是一层不变的,在 婴幼儿时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水平和表现形式。 2.1.2自尊的定义及发展 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 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 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认为自己 有价值、重要,因而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客体自我和主 体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而产生的这种正向情感体验,意味着自己尊重自己,不向别 人卑躬屈膝、不愿让别人看不起,更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自尊有强弱之 分
42、, 过强成为虚荣心, 过弱变成自卑, 这两种极端对个体的发展均有不利影响 。 以前的研究认为自恋仅有高低之分, 高自尊者具有更好的心理适应性和社会适应 性,但是随着对自尊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越来越发现自尊不仅有水平高低之 赵 静,张海钟. 自恋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52-57. Durand V M, Barlow D H著. 异常心理学基础.张宁译.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Emmons R A.Narcissism: Theory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
43、y,1987,52 (1):11-17 同6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分,高低自尊内部也有质的差异,高自尊的表现尤为明显。高自尊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划分,包括稳定的高自尊(stable HSE)与不稳定的高自尊(unstable HSE);真诚的高自尊(genuine HSE)与防御性的高自尊(defensive HSE); 相倚的高自尊(contingent HSE)与真正的高自尊(true HSE);高外显低内隐 自尊 (high explicit and low implicit SE) 与高外显高内隐自尊 (high explic
44、it and high implicit SE);脆弱的高自尊(fragile HSE)与安全的高自尊(secure HSE) 。 2.1.3 自我提升的定义 自我提升是人们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自我提升也译作自我增强、自我 提高等,作为肯定自我的驱力、维持自尊的途径、寻求自我评价的动机,其核心假 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 馈评价的需要,它同时具有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和自我保护(self protect-tion)两种功能。通过自我提升,人们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 和效能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提升和心理健康及适应之间的
45、关系不能一概而 论。Taylor等人一直坚持自我提升的倾向与代表心理健康的那些标准很相似,并 且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指标都有积极的关系, 具有自我提升的积极错觉能使个体有 更好的社会适应。Colvin(1995)进行5年的纵向研究表明,自我提升与不良的 社会技能和心理不适应有关。在实验室研究中,他们也发现有自我提升倾向的个 体表现出了不利于积极社会相互作用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结果表明,无论是 长时间还是短时间,自我提升对个体都有消极作用。最后一种观点认为自我提升 在短期内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益处,但长期会使个体付出代价。Robins 等 (2001)发现,在一个小组环境下,短期的自我提升会对学业
46、成绩有帮助,但是长 期会使被试降低自尊,减少主观幸福感,出现任务脱离。自我提升与心理健康和 适应之间的关系难以取得一致性的解释, 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不同的自我提升偏向 的理论 。 2.1.4 归因方式的定义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 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 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方式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归因认知的方式以及由此所产 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有很大的影响。国 内外大量关于归因的研究证明,对积极事件进行内部、稳定归因,有利于自我价 值的确立,并且对以后的生活也充满信心;对消极事情的结果进行内部归因,会 导致自责,以及自尊的降低,以及消极
47、事件对人的不良影响的持续作用;对积极 田录梅,张向葵. 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04-709 董妍,俞国良.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178-185 6 事情的结果进行外部归因,则会存在侥幸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的预测 也就不够明朗;对消极事情的结果进行外部、不稳定的归因,则有利于降低自己 对消极事件的责任,降低消极事件对自身的影响。 2.1.5 健康的定义 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 丰富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 的生存。其后,随着生
48、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 学科学应运而生。历史发展到现代,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又发生了飞跃,不再局限 于生理机能的正常、衰弱与疾病的减少。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 宁。 ”这是对健康的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 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种对健康的理解就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 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 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从健康观的演变可以看到,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态、更高层次 的适应和发展,是一种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 。 2.2自恋的理论 2.2.1精神分析自恋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源于利比多(Libido),这种原始的爱利比多投向自己和养 育自己的人,是一种原发性的自恋。随着个体健康地发展,这种能量投向客体。在 投向客体的过程中,如果遭遇挫折,这种朝外的爱的利比多会返回个体,形成继发 性的自恋,也就是病理性的自恋。这些人在爱的选择中,不以他人为模型,而以自 我为模型,将理想化的自我作为爱的对象。 霍妮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自恋本质上是自我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