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77 76摘要:基层协商民主研究应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视野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构建思路下,重点关注“什么是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协商民主应该在什么范围、以什么形式有序、有效和规范化发展”等基本问题。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在执政党和学界长期的理论思考中,逐步获得相应的理论定位。在当前,基层协商民主可以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中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以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协商层级。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经历了自在和自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分别形成了温岭民主恳谈会模式和成都社会协商模式两种实践典型。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实践模式蕴含着共有的规律与经验。完善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应着
2、重构建统一的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统一的基层社会全覆盖的基层协商民主平台、多层次系统化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以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为架构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关键词:基层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协商;社会协商;成都社会协商会模式;温岭民主恳谈会模式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6-0077-09doi:10.13946/ki.jcqis.2014.06.014收稿日期:2014-09-10基金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委托课题成果(zdzx1415)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黄国华(1954-),男,四川营山人,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统
3、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央社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理事,中央党校党史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课题组成员吴碧君(1975-),女,四川简阳人,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宗教社会学与协商民主研究;王小明(1981-),男,四川三台人,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统一战线理论与协商民主研究。在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么形式有序、有效和规范化发展”的问题,尤概念之后,基层协商民主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明 其是较少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视野和确
4、的研究概念。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基层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构建思路下研究基层协商民主的文献仍主要是在泛谈十余年来中国已 商民主问题。鉴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基层协有的、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及其 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分析,深化对基层协意义,较少专题研究“什么是基层协商民 商民主中基本问题的研究,以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协商民主应该在什么范围、以什 主研究的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 统战理论教研部,四川 成都 610081)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S
5、ocialism总第77期2014年第6期2014 NO.6 Sum NO.77马 蕾:社会协商研究综述7 滕君政.进一步完善社会协商对话的民主形式关于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政治协商问题的思J.社会主义研究,1988,(1):63.考一文中指出:政治协商的两种基本形式可28 8 刘俊奇.略论社会协商对话制度J.南都学坛, 以理解为党际协商和社会协商 。1988,(2):1-6.由上可见,这一时期的社会协商研究继承9 李夕思.论社会协商对话的制度化J.探索,1988,(3): 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研究成果,并且取得一28-31.定进展。然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协商研究还比 10 李益才.论社会协商对
6、话制度J.中南政法学院较零散,散见于有关论文及著作中,没有专著 学报,1988,(3):46-49.11 王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J. 问世;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仍然渤海学刊,1989,(3):21-25.有待进一步深化。12 杨弘,张等文.中国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现实形三、社会协商研究趋势态与发展路径J.理论探讨,2011,(6):34-37.中共十三大关于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描13 赵志宇.当代中国社会协商对话:要素、特征与述,奠定了我国社会协商发展的重要理论基 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65-69.础。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21世纪以来的社会协
7、14 杨弘.试论社会协商政治制度的构建以政治制度化过程为视角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商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个阶段的社会科学版),2009,(1):88-92.协商研究都提出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建立和完15 邱会生.浅析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J.天津市善社会协商,社会协商要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29-32.社会协商具有平等、公开、多元的特征,社会16 游崇宜.西方协商民主的兴起与中国特色协商协商可以促进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发展等。当民主的比较兼谈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化之然,前一阶段的社会协商研究更侧重理论方 路.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1
8、0-14.面,主要集中于特征、原则、内容、完善措 17 谢立中.完善社会协商制度迫在眉睫N.中国社会报,2004-11-11.施、重要意义等议题;后一阶段的社会协商研18 刘明君,汪志言.当前政治文明建设的平台与路究除继续注重理论外,还更多关注社会协商在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10.实践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概念、特征、实践19 李永红.和谐治理:公民权利与社会均衡机制的形式、建立和完善路径等方面。这是由于21世建立J.理论导刊,2006,(9):19-21.纪以来,我国社会协商的实践形式不断丰富、 20 高新民.建立社会对话协商机制是社会主义和实践效应不断扩
9、大,为深化社会协商研究奠定 谐社会的内在要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1.21 袁磊.五大网络网住和谐幸福N.深圳商报, 了现实基础。今后,社会协商研究应更加紧密2006-10-26(6).跟进实践状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更好服务22 邓伟志.运用社会协商为和谐社会服务N.人民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政协报,2005-12-05(3).23 杜晓,庄代民,蒋新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须建社参考文献:会协商对话机制N.法制日报,2012-09-29(4).1 郑杭生,张建明.试论社会协商对话制度J.中国 24 姚文胜.应通过协商解决城市摊贩难题N.深圳社会科学,198
10、8,(2):177-186. 特区报,2013-03-05(10).2 郑翔.基层单位应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J.艺 25 黄杰.社会协商对话:中国共产党沟通和回归社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8,(S1):81-82. 会的有效机制J.甘肃理论学刊,2013,(5):14-19.3 刘宗齐.试论社会协商对话的特点与作用J.党校 26 李三虎.技术与社会共同在场: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科研信息,1988,(24):15-16. 纳米技术决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9-21(4).4 刘传琛.协商对话的形式和特征J.政治与法 27 黄国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思想基本架构初探律,1988,(2)
11、:13-14. 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85-87.5 卓泽渊.社会协商对话的特征初探J.社会科 28 陈昌福.关于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政治协商问题学,1988,(9):25-26. 的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5-11.6 张孝初.社会协商对话制的基本原则J.社会科学研究,1988,(4):52-53. 责任编辑:林华山 79 78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 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一、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在中共十三大,执政党就对基层协商民主做了初步思考,形成了一
12、系列理论观点。中共十八大以来,学界对基层协商民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回顾和梳理这些观点,有利于准确定位基层协商民主。(一)执政党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思考与探索执政党关于基层协商民主概念的理性思考,经历了一个长达27年的渐进历史过程,其要点有二。1.把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社会协商范畴中的一个层级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关于基层协商民主概念的最初思考。这些思考为建构多 2.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并形成协商制度层广泛制度化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为基 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社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提供了最初的思路。 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新的重大概念,提出了第一,阐明了基层
13、协商民主是社会协商对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话制度结构中的一个层级。社会协商是中共十 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中共十 层、制度化发展”的新要求,并倡导“通过国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开“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这表明,执政 展“广泛协商”。很明显,这里的协商概念已党倡导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目的是开展社会协 经超出政治协商的范畴,表明了执政党倡导全商。在“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基本原则” 社会广泛协商的思想。这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中,报告明确指出了开展社会协商的基本路 会进一步
14、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径,即“应分别在国家、地方和基层三个不同 即“社会协商”,构建广泛、多层、制度化的的层次上展开”。可见,社会协商是一个覆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全社会、包含三个层级的社会协商体系,必然 奠定了政策依据。正因如此,中共十八大之包含基层协商民主。最基础一级的社会协商就 后,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了一些由区市县一级是基层的社会协商对话。 党委倡导、明确以基层协商民主为主题的实践探索。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成都彭州市、崇州市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以及浙江余姚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
15、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相互理解”。这里的“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表述,实际上阐明了社会协商主要应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机关(包括人大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种群众团体)与基层群众之间进行。在这里,执政党并没明确阐释,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社会协商是与谁协商的问题。然而,只要基层协商民主的平台搭建好了,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社会协商就有条件逐步开展起来。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社会协商本质是在相应行政区域内,国家与地方就不同层级的协商议题 , 运 用 基 层 协 商 民 主 平 台 进行对话与协商。因此,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社会协商主体依然是基层群众。第二,阐
16、明了基层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基层群众。执政党认为,社会协商首先是以各级党委、政府为核心构成的“领导机关”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对话协商,其次才是基层群众中“这部分群众同那部分群众之间”的对话协商。其目的是“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化”。至此,执政党关于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 界关于“三分法”的具体认识存在一定分歧。思路渐趋清晰。 这导致他们对基层协商民主概念的认识存在一(二)学界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认知与 定差异。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由政在中共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 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三部分构成。这来,学界逐步明确提出基层协商民主的概念。 种观点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包括
17、三个方面然而,学界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认识 分 的内容:作为中枢的政治协商、作为主干的社歧。这种分歧产生于他们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会协商和作为根基的基层协商。相应地,社会体系的不同思考,即“两分法”和“三分法”。 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包含了政治协商制度、社会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两分法” 协商制度和基层协商制度。有研究提出,基层中的基层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主要发生在社会自治领域,与我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学界关于社 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适应,更与乡村(社区)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框架的研究尚不明晰,实 建设单位的村民(居民)自治相契合,中国的际上只提出了“两分法”。在2009年,学界就 许多
18、地区都建立起村民、居民自治过程中的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基本架 商民主议事制度”。这种观点认为,基层协商构,客观上由执政党倡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与社 民主不包含于社会协商之中,而是发生在自治会协商制度两个部分构成。这两种协商民主制 领域。度的最大区别在于,政治协商制度主要是执政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由政党与党外代表人士就国是问题的协商,具有精 治协商、社会协商和公民协商三部分构成。该英协商的特点。其协商制度设计主要涵盖中央 观点从人民民主的逻辑出发,认为中国的协商与地方层面(延伸到区市县)。社会协商对话 民主围绕着三大利益关系的协调展开:首先是制度主要是执政党与政府就与民众
19、切身利益相 个体利益的协调,这主要体现为基于群众自治关的实际问题与基层民众的协商,具有公民协 所形成的公民协商;其次是群体利益的协调,商的特点。其协商制度设计虽然涵盖国家、地 这主要体现为基于党的群众路线与政府民主决方和基层三个社会层面,但是由于其协商主体 策所形成的社会协商;最后是国家与公共利益主要是基层群众,因而其实践场域主要是广大 的协调,这主要体现为基于党派合作与人民政基层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社会协商视为 协所形成的政治协商。然而,该观点没有明确基层协商民主。 提出基层协商民主的概念。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三分法”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要中的基层协商民主 包含
20、政治协商、行政协商和社会协商三种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学界开始更多 态。政治协商的主体是执政党和民主党派,协关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体 系 问 题 , 提 出 了 商内容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三分法”。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协商 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国家重要领导民主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就包括基层 人的人选等”;行政协商是各级人民政府与相协商民主。由此,基层协商民主在学界逐步升 关公民之间围绕公共事务、公共决策、公共问温,成为一个相对明晰的研究概念。但是,学 题或者社会矛盾进行的治理协商,协商形式包存在 79 78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
21、层协商民主研究 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一、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在中共十三大,执政党就对基层协商民主做了初步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观点。中共十八大以来,学界对基层协商民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回顾和梳理这些观点,有利于准确定位基层协商民主。(一)执政党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思考与探索执政党关于基层协商民主概念的理性思考,经历了一个长达27年的渐进历史过程,其要点有二。1.把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社会协商范畴中的一个层级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关于基层协商民主概念的最初思考。这些思考为建构多 2.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并形成协商制度层广泛制度
22、化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为基 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社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提供了最初的思路。 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新的重大概念,提出了第一,阐明了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协商对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话制度结构中的一个层级。社会协商是中共十 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中共十 层、制度化发展”的新要求,并倡导“通过国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开“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这表明,执政 展“广泛协商”。很明显,这里的协商概念已党倡导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目的是开展社会协 经
23、超出政治协商的范畴,表明了执政党倡导全商。在“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基本原则” 社会广泛协商的思想。这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中,报告明确指出了开展社会协商的基本路 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径,即“应分别在国家、地方和基层三个不同 即“社会协商”,构建广泛、多层、制度化的的层次上展开”。可见,社会协商是一个覆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全社会、包含三个层级的社会协商体系,必然 奠定了政策依据。正因如此,中共十八大之包含基层协商民主。最基础一级的社会协商就 后,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了一些由区市县一级是基层的社会协商对话。 党委倡导、明确以基层协商民主为主题的实践探索。其中
24、,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成都彭州市、崇州市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以及浙江余姚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相互理解”。这里的“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表述,实际上阐明了社会协商主要应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机关(包括人大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种群众团体)与基层群众之间进行。在这里,执政党并没明确阐释,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社会协商是与谁协商的问题。然而,只要基层协商民主的平台搭建好了,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社会协商就有条件逐步开展起来。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社会协商本质是
25、在相应行政区域内,国家与地方就不同层级的协商议题 , 运 用 基 层 协 商 民 主 平 台 进行对话与协商。因此,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社会协商主体依然是基层群众。第二,阐明了基层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基层群众。执政党认为,社会协商首先是以各级党委、政府为核心构成的“领导机关”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对话协商,其次才是基层群众中“这部分群众同那部分群众之间”的对话协商。其目的是“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化”。至此,执政党关于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 界关于“三分法”的具体认识存在一定分歧。思路渐趋清晰。 这导致他们对基层协商民主概念的认识存在一(二)学界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认知与 定差异。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
26、会主义协商民主由政在中共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 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三部分构成。这来,学界逐步明确提出基层协商民主的概念。 种观点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包括三个方面然而,学界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认识 分 的内容:作为中枢的政治协商、作为主干的社歧。这种分歧产生于他们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会协商和作为根基的基层协商。相应地,社会体系的不同思考,即“两分法”和“三分法”。 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包含了政治协商制度、社会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两分法” 协商制度和基层协商制度。有研究提出,基层中的基层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主要发生在社会自治领域,与我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学界关于社 社会
27、发展整体水平相适应,更与乡村(社区)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框架的研究尚不明晰,实 建设单位的村民(居民)自治相契合,中国的际上只提出了“两分法”。在2009年,学界就 许多地区都建立起村民、居民自治过程中的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基本架 商民主议事制度”。这种观点认为,基层协商构,客观上由执政党倡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与社 民主不包含于社会协商之中,而是发生在自治会协商制度两个部分构成。这两种协商民主制 领域。度的最大区别在于,政治协商制度主要是执政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由政党与党外代表人士就国是问题的协商,具有精 治协商、社会协商和公民协商三部分构成。该英协商的特点。其协商制度设
28、计主要涵盖中央 观点从人民民主的逻辑出发,认为中国的协商与地方层面(延伸到区市县)。社会协商对话 民主围绕着三大利益关系的协调展开:首先是制度主要是执政党与政府就与民众切身利益相 个体利益的协调,这主要体现为基于群众自治关的实际问题与基层民众的协商,具有公民协 所形成的公民协商;其次是群体利益的协调,商的特点。其协商制度设计虽然涵盖国家、地 这主要体现为基于党的群众路线与政府民主决方和基层三个社会层面,但是由于其协商主体 策所形成的社会协商;最后是国家与公共利益主要是基层群众,因而其实践场域主要是广大 的协调,这主要体现为基于党派合作与人民政基层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社会协商视为 协所形成的
29、政治协商。然而,该观点没有明确基层协商民主。 提出基层协商民主的概念。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三分法”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要中的基层协商民主 包含政治协商、行政协商和社会协商三种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学界开始更多 态。政治协商的主体是执政党和民主党派,协关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体 系 问 题 , 提 出 了 商内容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三分法”。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协商 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国家重要领导民主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就包括基层 人的人选等”;行政协商是各级人民政府与相协商民主。由此,基层协商民主在学界逐步升 关公民之间围绕公共事务、
30、公共决策、公共问温,成为一个相对明晰的研究概念。但是,学 题或者社会矛盾进行的治理协商,协商形式包存在 81 80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 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括民主恳谈、公开听证、多边对话、群众讨 分基层民众的协商,因而它是广泛多层制度化论、媒体评论、网络听证等;社会协商是公民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协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范围内,自主解决公共 商层级。最后,党委政府等领导机关与占中国问题、公民权益和社会问题的自治协商。该观 人口绝大部分基层民众进行的协商对话,是中点虽没有提到“基层协商
31、”一词,但它对“社 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尊重人民主会协商”的界定与第二种、第三种观点对“基 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当层协商”或“公民协商”的界定相似,即都指 家作主的法理要求。那些发生在自治领域、与基层民众的协商;与 2.基层协商民主的学术适用分析“两分法”认为基层协商民主属于社会协商范 前文已经提到了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畴的观点也相近。 主体系的四种代表性观点:“政治协商 社由上可见,学界提出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会协商”“政治协商 社会协商 基层协制度架构“两分法”和“三分法”中,关于基 商”“政治协商 公民协商 社会协商” 层协商民主的观点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特征。
32、一 “政治协商 行政协商 社会协商(基层是学界在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构成“二分 协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一种学法”和“三分法”的思考中,衍生出对基层协 术框架更适合探讨基层协商民主并推动其发商民主的思考,但对于用何种称谓概括与定位 展。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使用基层协商民主尚有分歧。二是三种观点都使用 “政治协商 社会协商”二元结构更加合了“社会协商”一词,且都将其定位于社会主 理。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义协商民主体系的一种基本制度构成,而不仅 一是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基层”属于中国仅是一种协商渠道或形式。 政治话语中“县以下”社会的范畴。 我国(三)基层协商民主的学理分析 在
33、很多正式文件中使用“基层”一词,但并未由于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认识尚存在一些 对它进行过明确的界定,更多时候是一种约定分歧,我们需要对相关基础理论和概念进行梳 俗成的使用。“中央 地方 基层”是理,以进一步取得学术共识。笔者认为,基层 “基层”存在的逻辑框架。无此框架,“基协商民主的学理分析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 层”就没有衡量标准与适用范围。关于“基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与结构分层;二是基 层”的认识,执政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章中层协商民主的学术适用分析;三是基层协商民 有清晰表述。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同主的初步学术定义。 “社会基层组织”对应使用的“党的基层组1.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与
34、结构分层 织”,二是指村、社区、乡镇、街道、企业、首先,从执政党既往关于协商民主制度架 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构的思想演变看,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 等。在修订前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基商民主制度架构中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其 层”的概念主要用于“党的基层组织”中,具次,无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还是在近几年, 体指涉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中党的学界基本认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客观存 组织(包括党委、总支、支部)。对在与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基层民众的协商。再 中“基层”概念的理解,需要结合次,由于基层协商民主是与占中国人口绝大部 它对中央和地方党组织的界定。虽然修订前的
35、虽然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没有明确界定“基层”的 指向“基层社会”。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据此推论县以下的党组织 可见,“政治协商 社会协商”的二分即为“党的基层组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 法体系不仅更加简洁,而且更加符合逻辑习党章程第32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 惯。这种框架不仅符合中共十三大关于社会协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 商的最初构思,也符合政治学中国家 社会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 的逻辑分析框架。同时,将基层协商纳入社会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协商的范畴,更能促进在全社会范围内多层到,“基层”在行政划分上不仅包含村、社 次、多渠
36、道开展民主协商。区,还包含街道、乡、镇;在具体单位囊括 3.基层协商民主的定义上,不仅包含企业,还包含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由此,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基层”概念落实到行政划分上,可具体化为“县以下”。对于基层协商民主而言,它所含的“基层”同样可以用此视角来理解,对应我国社会“县以下”的社会层级。在这个意义上,基层协商民主属于社会协商的范畴,是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二是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基层”属于国家 社会关系结构中“社会”的范畴。西方政治学常把“社会”放在国家 社会关系结构中进行理解。政治学视域中的“社会”是指 二、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模式公共权力(国家)之外的私人领域。自主、
37、自 从1999年温岭民主恳谈会模式算起,中国治和参与性是其重要特征。早期的西方政治学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已经有15年左右的历认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只能是一种消极对抗关 史。它总体上呈现出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短系,而当代政治学则在理论发展中认识到,国 不一、实践效果各异和热点转换迅速等特点。家与社会之间也可以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现 从实践探索的形式来看,政界与学界均倾向于代社会政治形态的演进向我们清晰展示了国家 把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的多样形式归入社会与社会的渐势分离和现代国家成长的逻辑。在 协商的范畴。笔者认为,当前的基层协商民主社会学视野中,社区属于社会共同体,是社会 形式主要包括:各类村民
38、与居民协商议事会及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有“小社会”之称。社会 协商议事制度、各类社会听证制度、各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组织。企事业单位在本质上 公示制度、各类恳谈会制度、各类工资集体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种具体的社会组织 商制度、各类社情民意调查制度以及各类网络实体。对于基层协商民主而言,它主要发生 舆情调查咨询制度等7种。甚至可以说,中国在“自治领域”,即乡村、社区和企事业单 政治协商以外的其他协商形式,几乎都是以社位。因而,基层协商民主所含的“基层”属 会协商的形式进行的,都是政府与基层民众的于政治学、社会学视域中“社会” 范畴,并 对话协商。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基层协商通过上述对执政党
39、有关思想、政策的回顾和对学界有关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基层协商民主做如下初始性定义: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社会协商层级;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前与决策实施中,就涉及基层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与实际问题,与区市县、乡镇、街道等社会范围内的村民、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及社会组织进行的民主协商,以及基层民众之间的 相互协商;是这些协商制度、平台与工作机制 的总和。的 81 80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 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括民主恳谈、公开听证、多边对话、群众讨 分基层民众的协商,因而它是
40、广泛多层制度化论、媒体评论、网络听证等;社会协商是公民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协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范围内,自主解决公共 商层级。最后,党委政府等领导机关与占中国问题、公民权益和社会问题的自治协商。该观 人口绝大部分基层民众进行的协商对话,是中点虽没有提到“基层协商”一词,但它对“社 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尊重人民主会协商”的界定与第二种、第三种观点对“基 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当层协商”或“公民协商”的界定相似,即都指 家作主的法理要求。那些发生在自治领域、与基层民众的协商;与 2.基层协商民主的学术适用分析“两分法”认为基层协商民主属于社会协商范 前
41、文已经提到了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畴的观点也相近。 主体系的四种代表性观点:“政治协商 社由上可见,学界提出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会协商”“政治协商 社会协商 基层协制度架构“两分法”和“三分法”中,关于基 商”“政治协商 公民协商 社会协商” 层协商民主的观点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特征。一 “政治协商 行政协商 社会协商(基层是学界在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构成“二分 协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一种学法”和“三分法”的思考中,衍生出对基层协 术框架更适合探讨基层协商民主并推动其发商民主的思考,但对于用何种称谓概括与定位 展。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使用基层协商民主尚有分歧。二是三种观点都使
42、用 “政治协商 社会协商”二元结构更加合了“社会协商”一词,且都将其定位于社会主 理。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义协商民主体系的一种基本制度构成,而不仅 一是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基层”属于中国仅是一种协商渠道或形式。 政治话语中“县以下”社会的范畴。 我国(三)基层协商民主的学理分析 在很多正式文件中使用“基层”一词,但并未由于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认识尚存在一些 对它进行过明确的界定,更多时候是一种约定分歧,我们需要对相关基础理论和概念进行梳 俗成的使用。“中央 地方 基层”是理,以进一步取得学术共识。笔者认为,基层 “基层”存在的逻辑框架。无此框架,“基协商民主的学理分析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 层”
43、就没有衡量标准与适用范围。关于“基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与结构分层;二是基 层”的认识,执政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章中层协商民主的学术适用分析;三是基层协商民 有清晰表述。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同主的初步学术定义。 “社会基层组织”对应使用的“党的基层组1.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与结构分层 织”,二是指村、社区、乡镇、街道、企业、首先,从执政党既往关于协商民主制度架 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构的思想演变看,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 等。在修订前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基商民主制度架构中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其 层”的概念主要用于“党的基层组织”中,具次,无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还是
44、在近几年, 体指涉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中党的学界基本认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客观存 组织(包括党委、总支、支部)。对在与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基层民众的协商。再 中“基层”概念的理解,需要结合次,由于基层协商民主是与占中国人口绝大部 它对中央和地方党组织的界定。虽然修订前的 虽然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没有明确界定“基层”的 指向“基层社会”。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据此推论县以下的党组织 可见,“政治协商 社会协商”的二分即为“党的基层组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 法体系不仅更加简洁,而且更加符合逻辑习党章程第32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 惯。这种框架不仅符合中共十三大关于社会协层委员
45、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 商的最初构思,也符合政治学中国家 社会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 的逻辑分析框架。同时,将基层协商纳入社会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协商的范畴,更能促进在全社会范围内多层到,“基层”在行政划分上不仅包含村、社 次、多渠道开展民主协商。区,还包含街道、乡、镇;在具体单位囊括 3.基层协商民主的定义上,不仅包含企业,还包含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由此,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基层”概念落实到行政划分上,可具体化为“县以下”。对于基层协商民主而言,它所含的“基层”同样可以用此视角来理解,对应我国社会“县以下”的社会层级。在
46、这个意义上,基层协商民主属于社会协商的范畴,是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二是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基层”属于国家 社会关系结构中“社会”的范畴。西方政治学常把“社会”放在国家 社会关系结构中进行理解。政治学视域中的“社会”是指 二、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模式公共权力(国家)之外的私人领域。自主、自 从1999年温岭民主恳谈会模式算起,中国治和参与性是其重要特征。早期的西方政治学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已经有15年左右的历认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只能是一种消极对抗关 史。它总体上呈现出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短系,而当代政治学则在理论发展中认识到,国 不一、实践效果各异和热点转换迅速等特点。家与社会之间也可以是一种良性
47、互动关系。现 从实践探索的形式来看,政界与学界均倾向于代社会政治形态的演进向我们清晰展示了国家 把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的多样形式归入社会与社会的渐势分离和现代国家成长的逻辑。在 协商的范畴。笔者认为,当前的基层协商民主社会学视野中,社区属于社会共同体,是社会 形式主要包括:各类村民与居民协商议事会及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有“小社会”之称。社会 协商议事制度、各类社会听证制度、各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组织。企事业单位在本质上 公示制度、各类恳谈会制度、各类工资集体协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种具体的社会组织 商制度、各类社情民意调查制度以及各类网络实体。对于基层协商民主而言,它主要发生 舆情调查咨询制度
48、等7种。甚至可以说,中国在“自治领域”,即乡村、社区和企事业单 政治协商以外的其他协商形式,几乎都是以社位。因而,基层协商民主所含的“基层”属 会协商的形式进行的,都是政府与基层民众的于政治学、社会学视域中“社会” 范畴,并 对话协商。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基层协商通过上述对执政党有关思想、政策的回顾和对学界有关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基层协商民主做如下初始性定义: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社会协商层级;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前与决策实施中,就涉及基层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与实际问题,与区市县、乡镇、街道等社会范围内的村民、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及社会组织进行的民主协商,以及基
49、层民众之间的 相互协商;是这些协商制度、平台与工作机制 的总和。的 83 82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 黄国华,吴碧君,王小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民主 探索可以分为自在与自为两个历史阶 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实施,以“民情直通段。中共十八大之前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 车”、“便民服务台”、“便民服务窗”、索,更多是为应对渐趋多发的社会矛盾而采取 “电话热线”等为主要形式在各乡镇推广的。的贴近民众的基层社会治理形式。这类探索本 第二阶段:2000 2005年。在这一阶段,身并非源于协商民主的思想驱动,其中以温岭 温岭民主恳谈会模式在组织平台、运行形式、民主恳谈会模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