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模经营的要素匹配雇工经营抑或服务外包——基于赣粤两省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规模经营的要素匹配雇工经营抑或服务外包——基于赣粤两省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謦JI:辟宅 2016年第8期农业规模经营的要素匹配:雇工经营抑或服务外包基于赣粤两省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陈昭玖胡雯【摘要】农业的发展转型与要素配置紧密关联。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考察要素的“匹配”和“替代”关系,研究表明:(1)农户的农地经营规模与其服务外包行为存在“倒U型”关系;(2)农地块数及其细碎化抑制农户雇佣劳动力和资本服务;(3)劳动力弱质化和非农就业转移,能够促进农户的雇工行为;(4)监督考核难度、投资门槛都促进要素替代和匹配行为的发生,其中,雇工质量的监督考核难度抑制雇工经营,激励农户的服务外包;机械作业的资产专用性促进“雇工经营”;投资门槛促进“雇工经营”和“服务外包
2、”;(5)农户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以及良好的地理与基础环境,均有助于改善服务外包行为。因此,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有必要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育,进而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关键词】要素匹配 要素替代 农业规模经营 雇工经营 服务外包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6)080093-08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农业面临“五化”(农村空心化、要素非农化、务农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双高”(高风险、高成本)、“双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严峻形势。在此情景下,如何突破制约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瓶颈,破解“小规模、分散化”农地经营格局的困境,有效解
3、决“谁来种地”的难题,这是农业经营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农地流转有助于实现规模经营,降低劳动成本,具有资源配置效应、边际产出拉平效应及交易收益效应(姚洋,1998)。【11农地流转的本质是推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从而改善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激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姚洋,2000)。【2】在人口流动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构建与行为主体匹配的土地“退出机制”和“进入机制”。不同+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村土地与相关要素市场培育与改革研究”(71333004)、国家自科学基金项目“规模经营、分工深化与农村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江西为例”(71563019)、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于
4、农地确权视角下农业规模经营的要素匹配与实现路径研究以江西为例”(JG2016002)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对本文初稿提出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特此致谢!当然,本文作者文责自负。作者简介 陈昭玖,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胡雯,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45)。一93万方数据禀赋特征和行为能力的农户,依据比较优势引入专业化分工,并通过“人动”促进“地动”,改变现有的农业经营格局,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这是农地制度与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罗必良,2012)。31综上所述,在农村要素市场中,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发生流动,农户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必然导
5、致要素配置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其中,两个方面的特征尤为关键:一是要素的匹配关系。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农户要素投入将发生结构性转换及其调适性匹配。一方面,“小而散”的农地经营规模,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弱质化和兼业化(秦雯,2012);嗍另一方面,随着土地的集中流转,推动农户土地规模的扩大,决定着农户要打破可支配劳动力的约束,必然采用劳动力市场的雇工经营。二是要素的替代关系。要素比价的变化,决定着要素的匹配关系(江雪萍,2014)。【5】一方面,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导致农业劳动的供给总量下降,引起农业雇工空间的收缩;另一方面,随着规模农户对雇工的需求增多,加剧了农业
6、雇工市场的竞争。由此,供给下降和需求过剩,共同决定着农业劳动的成本上升。其典型的情形是,为突破劳动力的总量约束,满足规模经营的用工需求,农户通过雇佣人工作业来进行农业生产。因此,要素的匹配关系和替代关系,对农业生产的要素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生产的要素配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受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影响,在农忙时雇工困难且成本高昂,在农闲时又存在雇工闲置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生命特性,存在农业劳动监督与质量考核难的问题(罗必良,2008)。61因此,考虑到质量考核的成本、用工的季节性,农业雇工隐含着高昂的交易费用。规模农户为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可能寻求资本对劳动的替代。鉴于机械操作的
7、规范性与标准化,用机械替代人工是农业要素配置的重要技术路线。但同样存在的问题是,随着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和机械化操作,必然提升资产专用性及其锁定效应。为了降低农业机械投入引发的投资约束,避免因资产专用性及低利用频率导致的机会成本,一个可替代的策略是:通过外部的“迂回投资”来获取机械操作的生产性服务外包(胡新艳,2015)。【71于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是,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户是选择“土地雇佣劳动”还是“土地雇佣资本”?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试图构建“要素禀赋一要素匹配农业规模经营”的分析框架。包含两大内容:第一,识别在要素禀赋的差异化情况下,剖析农户选择“雇工经营抑或服务外包”的
8、决定因素;第二,基于要素识别,进一步考察规模农户的要素匹配机理,阐明农业规模经营演化路径的内在逻辑。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雇工经营抑或服务外包(一)理论分析:比较优势与交易成本斯密提出,分工源自于具有不同行为能力的人。【81在此基础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演化为分工理论的核心。9t杨小凯、黄有光(1999)认为分工后行为主体形成事后比较优势。【l川不论是古典、新古典或新兴古典经济学派,都一致认同“比较优势推动分工深化”(胡新艳,2015)。【111农户的比较优势推动农内分工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就农户而言,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农业生产经营分离为多种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农
9、户进入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形成“迂回生产”,演化为生产性服务市场的“生产性服务”商品。商品的多样性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进一步推动分工水平,最终规模经济表达为分工经济;另一方面,就比较优势成本而言,随着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和交易空间的拓展,农户家庭为获取规模经济报酬,集中有限的资源到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活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农业生产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为主体,专业化分工经济由此产生(江雪萍,2015)。【12】综上,由规模经济转向分工经济,必定要依据行为主体的比较优势来发挥分工经济的效益。依据上述逻辑,农户比较“服务外包”与“雇工经营”的成本,选择交易成本最低的生产方式。可-94-万方
10、数据见,降低交易成本,是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分工深化的重要途径。农户的要素禀赋差异和要素配置的行为能力都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资料的禀赋差异,引起各生产要素相对成本的变化,进而影响农业分工。要降低农业生产活动的成本,必定要匹配资源禀赋下的差异条件。因此,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路径,就是通过要素比价的变化来进行要素匹配。具体来说:1对于土地雇佣劳动。假定雇工工资一定,农户面临的问题是:农业季节性决定的用工不均衡问题,即在农闲期间农户会支付“沉淀工资”;农业雇工面临高昂的监督考核成本,且监督成本是农地规模的增函数。2对于土地雇佣资本。假定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不存在监督成本(资产专用性的套牢、外包服务市
11、场隐含的声誉激励),农户面临的问题是服务价格的谈判成本。一般来说,考虑到农机服务的规模性特征,农户的土地规模越大,获取较低服务费用的可能性越大。综上,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依循“要素禀赋一要素匹配一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逻辑,可以梳理出要素匹配的实现路径。(二)演化路径:农业规模经营的要素匹配1农户要素禀赋条件的差异,导致其在农地经营中的分化,集中体现在农地的流转。具备农业生产经营优势的农户倾向于“转入农地”,扩大农地经营规模。而农业生产经营存在劣势的农户,更倾向于“退出农地”,向非农领域转移。在农户的农地经营权流动中,产生了规模农户,促使了兼业化现象。路径一:农地的流转、农村劳动力的
12、转移,使得农村的要素配置格局发生重大调整。2伴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农地与劳动力的要素匹配存在结构性的失衡。就供给而言,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可支配的家庭劳动力空间收缩。从需求来说,经营规模的扩大需要的劳动用工量增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用工在旺季和淡季间的不平衡性,从而引起生产时间上的过剩和不足。因此,农地与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衡,能够引发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路径二: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规模农户倾向于选择雇工经营。3考虑农业的生产特性,与农地规模经营相匹配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其背后隐含的是交易成本的上升。其一,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导致雇工空间的收缩,引发农业雇工成本的上升;其二,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
13、和周期性,加剧了农业雇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成本;其三,农业分工难的特性,导致劳动质量的监督困难。因此,要避免过高的交易成本,必然采用机械替代劳动力。路径三:农户为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选择机械作业替代人工作业。4机械作业要求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并且农业机械对土地有“规模”要求,投资门槛较高。农业投入的长周期性和较低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投资门槛,共同引发“锁定效应”和“沉淀成本”。由此,在农户未达到足够的农地经营规模时,农户倾向于购买生产性服务来替代直接投资农机具设备。当农地规模逐步扩大,要求匹配农地流转的租金、配套基础设施与生产资料时,农户选择自己投入农业机械。因此,农户的农地经营规模与生产性服务外包
14、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临界水平(拐点),呈“倒u型”关系。路径四:在临界值之前,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农户倾向于选择购买生产性服务进行生产作业;在临界值之后,农户的经营规模越大,就更倾向于选择投资农业机械。(三)研究假说:要素禀赋与要素匹配1要素禀赋。每块土地都各有不同,石块的多少、坡度的大小、土壤的肥力、细碎化的程度、是否有地下水都反映了土地资源禀赋特征的不同(Barzel,1989)。【1 3】因此,利用这些特征的难易程度各有不同,要素的禀赋会导致农户比较优势的差异,从而影响经营方式的选择。H1:要素禀赋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1)土地禀赋。农地规模是本研究考察的重要指标,种植规模越
15、大,交易空间面临的可拓展性越强。农地的地块数反映了土地的细碎化程度,地块数越多,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农业活动的选择空间和利-95-万方数据用途径就越窄,意味着实现机械化操作的难度越大。Hla:种植规模大且集中连片的土地,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操作,推动规模经营。(2)劳动力禀赋。非农转移导致农业的弱质化和兼业化,雇工空间的收缩引起农业劳动力投入结构失衡。首先,农户家庭的老龄化比例和妇女比例反映了农业生产主体的弱质性。弱质化的比例越高,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越高,从事农业经营的人力资产专用性就越强,固定锁定效应就越强。其次,在非农转移背景下,非农就业比例和兼业程度越高,可支配的农业劳动力供给总量越少,必
16、然导致农户雇工空间的下降。Hlb:农业劳动力的老龄比例和妇女比例越大,劳动力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的锁定效应就越强。2要素匹配。农业投入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和要素的比价变化,导致农户面临的雇工经营和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不同。基于上述的要素匹配的路径,考虑从雇工质量的考核难度、机械作业的资产专用性、机械作业的投资门槛这三个指标,来反映“雇工经营”或“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以期回答要素匹配路径的决定机理。H2:劳动质量的考核成本高昂,迫使农户使用机械作业替代人工作业;机械作业的专用性越强,投资门槛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三、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一)数据来源本课题组2015年在江西、广东2个省
17、区15个县域进行农户抽样调查,赣粤两省各发放600份问卷,最终得到113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84。由于本文关注的重点是,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户是选择“土地雇佣劳动”还是“土地雇佣资本”,其中,“农地经营规模”是关键变量。因粮食生产与土地规模关联较大,故采用水稻生产的734个样本农户。剔除掉“水稻经营规模”存在异常值的样本,最终得到样本732份。(二)样本特征进一步对不同的种植规模与是否选择“雇工经营”抑或“服务外包”进行交叉列联分析(见表1)o本文的水稻种植环节包括整地、育秧、栽插、施肥、病虫防治和收割(陈思羽,2014)。141从雇佣人工作业与种植规模的交叉情况可知,种植规模大
18、的稻农占比越高,选择雇佣人工作业的农户比例越高,说明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雇工程度越高。从雇佣机械作业与种植规模的交叉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特征。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雇佣机械作业的比例不断提升。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雇佣机械作业的比例下降。四、计量结果及其分析表1 种植规模与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是否雇佣人工作业 是否雇佣机械作业变量 定义 合计否 是 否 是计数 64 lll 48 127 175(0,1 291 217 293 224 239计数 103 262 84 281 365(1,3 468 512 512 495 499水稻种植 计数 35 67 23 79 102规模
19、(亩) (3,5】 159 131 140 139 139计数 15 51 7 59 66(5,10 68 100 43 104 90计数 3 2l 2 22 24大于10 14 41 12 39 33合计 计数 220 512 164 568 732-96-万方数据(一)变量设置与说明基于上述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本文设定“雇请人工作业的环节数”和“雇佣机械作业的环节数”为因变量,分别反映雇工程度、外包程度,来考察稻农的规模经营行为。围绕关注问题和待验证的研究假设,选取了相关自变量(见表2)。1要素禀赋。(1)土地要素。重要考察农地规模这一指标,表达为农户水稻种植的经营规模。为了测算规模经营的
20、门槛,并验证两者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增加“农地规模的平方项”变量,以此测算农地规模与“雇工经营”或“服务外包”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农地的块数反映土地的细碎化程度,考察是否适用农业机械化操作。农户是否有土地流转行为,表达为土地要素的流动,反映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性”和“集约性”。(2)劳动力要素。从农户家庭的老龄比例和妇女比例,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弱质性和人力资产专用性。非农比例反映农户的雇工空间和劳动成本。2要素匹配。通过要素的匹配和替代带来的比价变化,考察农户面临的雇工经营和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选用“雇工质量的考核难度”指标来反映雇佣人工作业可能面临的监督成本。因问卷设置,选用“雇佣机械作
21、业不放心的环节数”与“雇佣人工作业不放心环节数”之差来反映该项指标,环节数之差越大,说明雇工面临的监督成本越大。“机械作业资产专用性”反映农户在生产投入中的资金越大,可能被套牢的固化效应越强。“机械作业的投资门槛”这一指标越高,面临的沉淀成本就越高,农户就倾向于选择“服务外包”。3控制变量。选取商品化率、村庄地形、交通和经济条件为控制变量。考虑到交通与经济发展条件之间的强正相关性,设置为交互项。商品化率高、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平原地区,空间可通达性就越强,交通运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表2 变量的定义、符号、描述变量名称 符号 赋值及说明 均值因变量雇工环节数 Y 雇请人工作业
22、的环节数 109外包环节数 巧 雇佣机械作业的环节数 11l自变量:土地要素农地经营规模 Xl 实际种植水稻的面积 31l农地规模的平方 X3 农地规模农地规模 2399农地块数 X3 (0,2-1;(2,5】_2;大于5=3 210自变量:劳动力要素老龄比例 x 50岁以上劳动力人数劳动力人数 O26妇女比例 X5 妇女的劳动力人数劳动力人数 044非农就业比例 )(6 非农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O68白变量:要素匹配雇工质量的考核难度 X, 不放心机械作业与不放心雇工的环节数之差 001机械作业资产专用性 XB (0,100=1;(100,1000=2;(1000,30001=3;(3000
23、,5000=4;5000以上=5 210机械作业的投资门槛 X9 农机具与设备费用较高的环节数 172控制变量 商品化率 Xlo 没有生产=O;自家消费=1;两者兼顾=2;市场销售=3 152村庄地形 X11 山区=l;丘陵=2:平原=3 192交通与经济条件 X12 交通条件与经济发展条件的交互项 1006-97-万方数据(二)模型设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户的规模经营行为,考察水稻生产农户“雇请人工的环节数”和“雇佣机械作业的环节数”两个因变量来对比“土地雇佣劳动”抑或“土地雇佣资本”的要素匹配关系和替代路径。因变量是连续型变量,适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基于要素禀赋和要素
24、匹配的维度,对“雇工经营”和“服务外包”两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设定的Logit模型如下:Y=Bo 4-B。X4-占 (1)(1)式中,】,是因变量(“雇工经营”、“服务外包”)发生的概率;X。是自变量,B为待估参数,占为残差项。(三)模型估计结果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Logit回归,计量结果如表3所示。从模型检验结果可知,拟合效果良好,通过显著性检验,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分别反映“雇工经营”程度(模型1)和“服务外包”水平(模型2)的估计结果,具体分析如下:表3 农户经营行为的模型估计结果雇工经营(模型1) 服务外包(模型2)变量名称 符号系数 标准误 系数 标准误农地经营规
25、模 Xl 0018 O019 004l+ O017农地规模的平方 X2 一OOOl 0001 一O001+ 0OOl农地块数 X3 0040 0047 。O09l“ 0040老龄比例 X。 0179 0126 O03l 0108妇女比例 X5 0327* 0195 0099 O168非农就业比例 )(6 0427+ O113 0069 0097雇工质量的考核难度 X, O163+” 0043 0094* 0037机械作业资产专用性 XB O14l+ 0028 O013 0024机械作业的投资门槛 X。 0208+ 0039 0233+ 0034商品化率 Xlo 0096* 0058 O122”
26、 0050村庄地形 X11 0112+ 0050 0056 O043交通与经济条件 X12 0003 0008 O013+ 0007卡方=85365;F值=9777; 卡方=43389”;F值=6695;df=-12;模型评价df=-12;Sig=0000 Sig-0000注:一、分别为系数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1土地要素。农地经营规模在模型l中不显著,在模型2中显著。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户“服务外包”行为有促进作用,而土地规模的平方则存在负向影响,表明农地经营规模与外包行为存在“倒u型”关系,临界值为205亩。农地块数对模型l和模型2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农地块数越多,就越不会选择“
27、雇工经营”和“服务外包”。这说明土地的细碎化,不利于进行机械化生产或雇工考核,面临更高的考核成本和监督成本。同时,雇佣机械作业对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和“规模性”要求很高。由此可见,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发育,有利于促进土地的集中连片程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2劳动力要素。非农就业比例在模型l中显著正向影响,而妇女比例在模型1中显著负向影响。由此可见,农业生产中女性比例越高,留在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专用性就越强。农村劳动力的弱质化,导致有效的劳动投入不足,需要通过雇工来化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约束。非农就业的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空间的收缩,农业雇工市场的竞争加剧,可替代的策略就是用资本替
28、代劳动力,通过迂回投资、-98-万方数据服务外包解决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3要素匹配。雇工质量的考核难度对模型1、模型2均显著,表明雇工考核难度对“雇工经营”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服务外包”有促进作用,这与假设吻合。劳动质量的监督难问题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促使农户采用“机械作业”替代“人工作业”。机械作业的资产专用性在模型1中显著正向影响,而在模型2中不显著。说明资产专用性越强,套牢效应就越明显。机械作业的投资门槛在模型1和模型2中都显著,且呈正向影响。投资门槛越高,农户更倾向于选择“服务外包”,以避免陷入“资金套牢”和“沉淀成本”的问题。4控制变量。商品化率在模型l和模型2中均显著,表明商品化
29、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农户的规模经营,从而选择“雇工经营”或“服务外包”。村庄地形在模型1中显著,呈负向相关。说明地形条件越恶劣,农户更倾向于选择人工作业。地形越是接近平原,则更利于进行机械化操作。交通与经济条件在模型2中显著,呈正向影响。这表明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越好,空间可通达性就越强。那么,交通运输成本越低,市场的容量就越大,则有利于工序分工和空间可分离性,从而激励农户的外包行为。五、进一步结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沿用“要素禀赋一要素匹配农业规模经营”的分析框架,实证考察农户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梳理出农业规模经营的要素匹配路径。经验结果表明:(1)农地经营规模与服务外包行为
30、存在“倒u型”关系;(2)农地块数及其细碎化抑制农户雇佣劳动力和资本服务;(3)劳动力弱质化和非农就业转移,能够促进农户的雇工行为;(4)监督考核难度、投资门槛都促使要素替代和匹配行为的发生,其中,雇工质量的监督考核难度抑制雇工经营,激励农户的服务外包行为;机械作业的资产专用性促进“雇工经营”;投资门槛促进“雇工经营”和“服务外包”;(5)农户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以及良好的地理与基础环境,均有助于改善服务外包行为。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由规模经济转向分工经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向“服务规模经营”转型,发展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从生产环节外包开始,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王志刚,2
31、01 1)。【151进一步审视计量结果,从中梳理出农业规模经营的演化路径和政策含义:第一,农业规模经营的演化路径,必然呈现“以雇工缓解可支配劳动力约束生产性服务外包替代雇工一自购机械替代农机服务外包”的要素匹配趋势。(1)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可支配劳动力的约束,从而决定必然采用雇工经营;(2)非农转移导致农业雇工空间的收缩,加剧雇工市场的竞争和劳动成本的上升,引发资本对劳动的替代;(3)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环节的分离,用机械操作替代人工操作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4)机械替代人工面临的较高的投资门槛、较高的资产专用性,由此,推动农户购买生产性服务外包来获得机械操作。第二,农户经营规模在
32、205亩这一临界水平上具有重要意义。计量结果表明,农户的经营规模与服务外包的“倒U型”曲线的拐点值为205亩。因此,农户的经营规模205亩是要素匹配差异化路径的分界点。205亩以上的农户具有初步的经营规模,并引发了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及其资产专用性的形成。当农户小于205亩时,农户经营规模与服务外包呈正向促进作用,这与“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和“分工经济”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经样本统计,小于10亩的农户有703户,占9577,由此判断:农户尚未达到规模制约生产外包的临界点,处于土地规模扩大、激励服务外包行为的阶段。在此阶段,应该激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推动土地的集中度和规模度来实现机械化操作。第三,随
33、着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农地流转来调整改善土地的“规模性”和“集约性”,由此将农户生产活动匹配要素比价的变化,形成“土地规模+服务规模”的经营格局。改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进一步的拓展服务交易的市场半径和交易空间,将农户分化为不同比较优势的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性服务,降低交易成本。-99-万方数据【参考文献】1】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2】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3罗必良、郑燕丽:农户的行为能力与农地流转基于广东农户问卷的实证分
34、析,学术研究2012年第7期。4江雪萍:农业分工:生产环节的可外包性基于专家问卷的测度模型,南方经济2014年第12期。5】秦雯:农民分化、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行为,学术研究2012年第7期。6】罗必良:论农业分工的有限性及其政策含义,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7】胡新艳、罗必良、谢琳:农业分工深化的实现机制:地权细分与合约治理,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8】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7页。9】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88146页。10】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1l】胡新艳、朱文珏、罗锦涛: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创新:从土地逻辑到分工逻辑,江海学刊2015年第2期。12】江雪萍、李尚蒲:农户参与横向分工:测度及其比较来自广东的农户问卷,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3Barzel,Y: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4】陈思羽、李尚蒲:农户生产环节外包的影响因素基于威廉姆森分析范式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4年第12期。15】王志刚、申红芳、廖西元:农业规模经营:从生产环节外包开始以水稻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责任编辑:张超-100-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