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9593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8 年第 2 期 基 于 两 阶 段 博 弈 的 中 小 企 业 集 群 协 同 创 新 机 制 研 究 ( 1. 李 , 军 1 ,朱先 奇 030024; 2. 1 ,张 琰 2 , 030027)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 太原 摘 要: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小企业集群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协同创新是中小企业 集群技 。 ; 术创新的重要形式 首先对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的核 心主体进 行了界 定 ; , 然后对 集群协 同创新 系统的结 构和各 部分 , 间关系与功能进行了简要描述 接着从狭义上的协同创新的视角 出

2、发 对 中 小企业集 群协同 创新的 博弈特 性进行了 分析 提 出协同创新过程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论断 ; 分别构建了基于中小企业和大学及 科研机构两 方的竞合博 弈模型、基于创 新创造 和风险承担及资源投入三因素的改进夏普 利值法 分配 模型,同 时对合 作契 约达成 条件 进行 了分析,提 出了 基于层 次分 析法 ( AHP 法) 的分配博弈权重因子 计算方法; 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对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学术 参考 价值。 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 协同创新; 博弈分析; 契约; 夏普利值法 中图分类号: F27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4 9

3、72X( 2018) 02 0069 07 DOI:10.16011/ki.jjwt.2018.02.011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大量相互联 他们认为中小企业集聚区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基础 系的中小企业及其 他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 上的企业集聚,由于集群内较强的协同作用使得中 合 。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 东北部和中部、印度 小企业集聚区可以与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区域进行竞 的班加罗尔、中国的东部沿海等地区的繁荣主要是 争 。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证明协 同创新能够给 中 得益于当地中小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中 小企业集群带来技术累积效应和知识扩散效应,有 小企业集群对优化创新要素配置、

4、降低创新创业成 利于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创新成功率 。 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都具 有越来越重要的 影响。 Neumann 和 Morgenstern 在博 弈论 和经 济 行 从总体上来说,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 为中指出,大部分的经济问题都可以看作博 弈问 场之间的新型经济组织形态,其内部存在的多种不 题来分析 。因此 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也可以, 同的复杂关系使得集群从杂乱、零散的状态逐渐走 视为博弈问题来开展研究。事实上,中小企业集群 向有序化和系统化,而协同创新正是其复杂关系的 协同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 个不断动态 一种重要形态。因此,进一步探索中小企业集群协 博弈的

5、过程中前进的。 同创新的内在规律,探索合理的制度安排,对于优化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邓 集群的技术创新方式、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促 爱民等( 2013) 发现集群内的复杂关系是既竞 争又 进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合作的博弈关系,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企业 一 、 研究背景 集群 创 新机 制 进行 了 理论 研 究 ; 闫 莹、赵 公 民 Piore 和 Sabel ( 1984) 提出了 新产业区域理论, ( 2012) 构建了基于合作意愿的博弈模型,并用实证 收稿日期: 2017 10 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 科 学基 金 青年 科 学 基金

6、项 目 “省 域 装备 制 造业 绿 色 创 新效 率 评 价 、 空 间 关 联及 提 升 路 径研 究 ” ( 41401655) ;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山西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 网络联结机制研究 ”( 2016042007 1) ; 山西省 软科学研究项目 “金融发展 、 资源禀赋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差异研究 ”( 2016041016 2) 作者简介: 李军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 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 产 业集群 创新: ; 朱先 奇 博 士, ,太原理 工大学经 济管 理学院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 、 战略管理 、 科技管理; 张琰,山西汾西重

7、工有 限责任公 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 企业质量管理 、 企业审 计 。 69 1 2 3 6 7 8 李 军,朱先奇,张 琰: 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 制研究 ; Li , , 方法对 模 型 中 变 量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研 究 ( 2014) 等 体 它们之间的跨组织协同具有天然的巨大优势 Haken 满 。 构建了基于合作 意愿的小微型科技企业集 足 在 协同学 中对协同 的定义和条件 群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小微型科技企业创新 合作意愿的稳定性 ; 杨皎平等( 2015) 构建了基于 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划分、探索式创新 和利用式创 新划分之上的合作技术创新博

8、弈模型,研究发现核 心企业与配套企业间的关系强弱对不同创新模式具 有不同影响 ; 代建生、范波( 2015) 构建了改进的 纳什讨价还价法博弈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合作研发 的利益分配 。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已经进行了相 当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 是,目前依然有两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 对中小企业集群 协同创新的核心主体界 定不够清 晰、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认识不够全面,二是对协同 创新核心主体博弈过程的研究不够完整。因此,本 文 从这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经过分析论证,提出 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是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的 核心主体,进而描述了系统内的关系与功能,

9、并在此 基础上分析了协同创新的两阶段博弈过程,分别构 建了相应的模型,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 、 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 ( 一) 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核心主体界定 Porter( 1998) 提出新竞争优势理论,深入分析了 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他认为集群中学研方、 政府和企业长期合作,为企业提供了资讯、培训、研 究以及政策支持,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企业的 创新,还能 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与知识的转 移扩散 。 Pekkarinen 和 Harmaakopi ( 2006 ) 认 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由异质性参与者即企业、 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组成 。陈劲、陈银娟

10、提出,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企业、大学及研究机 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创新平台及金融机构等中介 组织为支持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 通过技术创新主体与知识创造主体间的资源整合与 深度合作,产生 1 + 1 + 1 3 的非线性效果 。 事实上,大学及科研机构掌握了大量先 进的理 论知识并拥有一批高素质和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 是协同创新的知识源和人才源; 而具有 “弹性专精 ” 特点 柔性生产能力、 、快速市场响应的中小企业,是 协同创新的生产端和市场端; 此外 大学及科研机构, 的学术型文化与企业的应用型文化之间具有很强的 兼容性。大学及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主 体,中小企业作

11、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 70 且集群内中小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是 基于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等内容为核心、创新能力 与资源互补整合为基础的协同。 基于以上分析,本 文认为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是中小企业集群 协同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也是协同创新博弈的核 心主体。 ( 二) 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简要描述 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包括了政府、中小 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它们之间形成了 互相关联、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共同促进了协同创新 活动的开展。其中,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是协同创 新的核心主体,它们是 协同创新活动 的实施者,政 府、中介组织 其他相关企业是协同创新活动

12、的辅助、 者; 政府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起到了引导创 新方向和监督 非法行为的作用,营造了有利于协同 创新的制度环境; 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法律机构、行 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协同创新提供了专业服务,起 到了 “润滑剂 ”和 “调节阀 ”的作用; 集群内供应链、 物流链上的其他相关企业为协同创新提供了配套生 产能力 物流与营销支持等 起到了完善产品及相关、 , 流程的作用。具体结构见图 1。 图 1 中小企业集群协 同创新系统结构 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在上文所述这些参 与者共同作用下,充分发挥集群区域市场效应、外部 经济效应、竞争与合作效应 促进了各 种创新资源的, 进一步集聚,降低了系

13、统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协同创 新活动的效率,实现了多方 “共赢 ”,提高了 集群整 体的创新能力。张在群( 2013) 认为,协同创新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专指产学研共同开展技术创 新或产品研发的活动,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中介组织 等其他支持机构及其交互作用与关系 。本文借 鉴他的观点,从狭义上的协同创新视角出发,重点研 究集群内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间的协同创新 9 17 10 11 12 13 14 15 16 及其博弈 ,研究范围如图 1 中虚线方框所示 。 弈; ( 4) 非零和博弈。 2018 年第 2 期 三 、 中小企业与学研协同创新博弈特性 ( 一) 竞合博弈模型构建 从微观

14、经济学视角来看,借鉴亚当 斯密的观 点,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学及科研机构都是以实 现自身经济利益 最大化为目标的自私且 理性的个 体,它们间的协同创新是在一个不断动态博弈的过 程中推进的。协同创新 依赖于各参与方 的有效配 合,需要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规定或约束利益相 关者的行为。如果缺乏有效的机制,协同过程中就 会出现不公平现象,协同创新活动就无法保障。另 一方面,协同创新成果应该如何分配也是决定各参 与 方满意与否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着协同创新行 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本文在梳理学术界已 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协同创新博弈实质上是一 个完整的过程,中小企业 大学及科研机构在开始协、

15、同前一定存在一个达成协同创新契约的博弈阶段, 即竞合博弈阶段; 协同创新契约达成后,一定也存在 一个协同创新成 果的分配阶段,即分配博 弈阶段。 竞合博弈阶段由于没有达成有约束力的合作契约, 所以各参与方在博弈过程中并不一定要追求帕累托 改进,具体表现为非合作博弈的形态; 分配博弈阶段 由于已经达成了有约束力的合作契约,所以 各参与 方一定会追求帕累托改进,具体表现为合作博弈的 形态。具体见图 2。 图 2 中小企业与学研协同创新博弈的完整过程 本文认为,只有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完整博弈, 集群内中小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才能最终形 成稳定的协同创新关系,并对今后进一步技术创新 或产品研发协同

16、形成正向反馈,从而有利于协同创 新联盟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四 、 竞合博弈阶段建模及分析 这一阶段,由于中小企业 大学及科研机构尚未、 达成合作契约,它们之间是充分竞争的动态博弈关 系。这一时期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有约束力的契约来 限制彼此的行为 ,所以这一阶段协同创新博弈总体 上并不一定追求帕累托最优或改进,存在两种基本 的状态即协同和背叛。这一阶段博弈基本条件为: ( 1) 个体理性; ( 2) 个体行为的不确定性; ( 3) 重复博 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就是强调产生这种经济集 聚现象的主体不是大企业,而是中小企业。集群中 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规模有限,资金也不是 特别雄厚,设备水平与技术储

17、备一般,与大学与科研 机构相比,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强弱或大小之 分,因此本文不讨论智猪博弈等问题。 将大学及科研机构 看作博弈的一方,将中小企 业看作博弈的另一方,则基于双方的竞合博弈决策 矩阵见图 3。 大学及科研机构 中 小 企 业 图 3 合作契约达成前的 竞合博弈决策矩阵 该矩阵满足以下设定: 1. 设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协 同创 新,双方单次协同创新的总投入为 V( 包括资金、技 术、人力、设备等投入,全部折算成货币) 。其中,中 小企业投入比例为 h,则大学及科研机构投入比例 为 1 h。 2. 若双方基于彼此间的信任关系采取协 同策略 则按投入比例来分享协同创新的总收

18、益, U。 U 和协同创新的效益系数 k 正相关( k 1) 。若双方 彼此之间都不信任对方,那么就不存在协同创新行 为,则双方都没有收益。如果一方协同,另 一方背 叛,则协同方的投入会被背叛方窃取,并导致今后不 再合作。 3. 中小企业以概率 q 选择协同策略, 1 q 选择 背叛策略; 而大学及科研机构以概率 p 选择协同策 略, 1 p 选择背叛策略。 4. 设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间协同 创新 受到正反馈作用的激励( 用 表示, 0) 。协同创 新行为受到的激励具有累积性,每次成功的协同创 新都会带来正向激励,协同次数越多,则协同创新效 果就越好,协同创新收益也越大。 根据图 3 的

19、博弈决策矩阵和假设条件,可以计 算得到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第 n 次协同创新 时,不同情况下的收益。 G1X = hVk( 1 + ) hV, G1Y = ( 1 h) Vk ( 1 + ) ( 1 h) V ( 1) G2X = 0, G2Y = hV ( 2) G3X = ( 1 h) V, G3 Y = 0 ( 3) G4X = G4Y = 0 ( 4) 71 状态( 概率) 协同( p) 背叛( 1 p) 协同( q) G1X, G1Y G2X, G2Y 背叛( 1 q) G3X, G3Y G4X, G4Y 李 军,朱先奇,张 琰: 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 制研究

20、4。 : 中 小 则该矩阵可以简化为图 大学及科研机构 可以得到双方愿意协同创新的联合条件 k( 1 + ) k( 1 + ) , ( 10) 企 业 基于以上分析 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促进协 。 k, 图 4 简化后的合作契约达成前的竞合博弈决策矩阵 同创新合作契约的达成 , 一是应提高效益系数 , ( 二 ) 合作契约达成条件分析 协同创 新效益系数越大 创新投入产出比越高 协同 由于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对对方只具有 不完全信息,若要保持创新协同,则必须使协同( q = 1 或 p = 1) 的期望与背叛( q = 0 或 p = 0) 的期望 的差值始终大于 0。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21、即: X 则由该博弈矩阵计算可以得到: p hVk ( 1 + ) hV + ( 1 p ) 0 p ( 1 h) V ( 1 p) 0 0 ( 6) k( 1 + ) 由公式( 7) 展开以下讨论: 1. 当 、 n 不变时,效益系数 k 越大,投入比例 h 越小 反之, h 越大。若协同创新效益越大,那么协同 创新收益 U 也越大,则中小企业在协同创新中投入 比例可以越小,意味着其投入产出效率越高,企业当 然愿意采取协同策略。若协同创新效益越小,那么 协同创新收益 U 也越小 ,则中小企业投入比例必须 较大才能确保协同。反之,对大学及科研机构一方 也是。 2. 当 k 不变时,如果正向激励

22、因子 、协同次数 n 越大 投入比例, h 越小,反之 h 越大。协同次数越 多,正向激励作用越显著,双方信任关系越好,中小 企业投入可以较小,当然更愿意参加合作; 反之,协 同次数越少,信任越少,中小企业投入比例则必须越 大才能确保合作。反之亦然。 是 p 的增函数。可知,协同创新的意愿和对局方选 择协同的概率正相关。 同理,对于大学及科研机构一方来说,若要保持 创 新协同,则必须有: EY = E( q, 1) E( q, 0) 0 ( 8) 可以得到: k( 1 + ) 72 状态( 概率) 协同( p) 背叛( 1 p) 协同( q) hVk( 1 + ) n 1 hV (1 h) V

23、k( 1 + ) n 1 ( 1 h) V 0 , hV 背叛( 1 q) ( 1 h) V, 0 0 , 0 1 1 h 1 E = E( 1, p) E( 0, p) 0 ( 5) n 1 1 :h ( 7) n 1 E X 3. 令公式(5) 对 p 求偏导数,即 = V hk( 1 n 1 + ) 1, ( 7) , 0, E X 1 h 1 ( 9) 创新对各参与方越有吸引力;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 协同创新过程的管理、改善协同创新结构及方式等 来实现。二是应提高正向激励因子 和协同创新次 数 n, 越大,企业越愿意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次数越 多,信任程度则越高,也越有利于形成稳定 的协

24、同创 新关系;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增进集群内社会诚信、塑 造积极健康的合作文化等来实现。三是应提高博弈 对局方选择协同的概率,对局方选择协同的概率越 高,则协同创新意愿越强烈;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背 叛行为的处罚、建立公平公正有利于创新协同的法 律制度等来实现。 五 、 分配博弈阶段建模及分析 经过政府采取合理政策措施,达成了具有约束 力的协同创新合作契约之后,协同创新的博弈行为 整体上就向着追求帕累托改进的方向进行。即不损 失任何一方利益的基础上,追求整体协同创新成果 的扩大。然而,做大的 “蛋糕 ”应该如何合 理分配, 这是影响协同创新联盟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 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问题本质是一

25、个合作博弈 问题。基于对 “公平 ”的不同理解,合作博弈有许多 不同方法,但是有的方法解不唯一或计算复杂。诺 奖获得者 Shapley ( 1953) 提出了著名的夏普利值法 模型 ,该模型可以求出满足有效性、可加性、对称 性和虚拟性的唯一分配解,且计算十分简便,因此被 广泛应用于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借鉴 学术界已有成果,提出改进的夏普利值法模型来用 于合作契约达成后的协同创新成果的分配博弈。 ( 一) 基本夏普利值 法模型 设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组成协同创新联 盟 I = 1, 2, , n , I 内任意子联盟 S 都对应着一个 函数 U( S) , U( S) 代表 S 的

26、收益。 如果满足: U( ) = 0 ( 11) i j i j i j i j ( 12) 那么 1, U即被视为多人合作对策, U 是特征 函数。夏普利值即为该协 同创新联盟 I 中各参与方 的收益分配值。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9 U( S S ) U ( S ) + U ( S ) , S S = ,S 、 S i ( u) = i w( | s |) u( s) u( s / i) ( 13) i ( u) = k P i ( P i 1 ) 2018 年第 2 期 ( 16) w( | s | ) = ( | s | 1) ! ( n | s | ) ! ( 14) P i n (

27、 u) = 1 ( u) + 2 n! ( u) + + n ( u) U( 1 2 因为夏普利值法模型是基于参与人在联盟内的 i i 视为参与方 i 对协同创新联盟做出了较大的创新贡 N ) ( 15) 献,则其应该受 到一定的奖励。如果相反,那么贡献 该方法是基于个体在协同创新联盟中贡献的期 望进行分配的,其中, i ( u) 是夏普利值法计算得到 的参与方 i 的收益分配值, ( u) 是联盟 I 的总收益, S 是协同创新联盟 I 中包含参与方 i 的子联盟, | s | 是子联盟 S 中的参与方个数 , ( u/ i ) 是子联盟 S 除 掉 i 后的收益, ( s) ( s / i

28、) 是参与方 i 在 s 中的边 际贡献, w( | s | ) 是参与方 i 的权重系数。夏普利值 法模型假设各参与方的边际成本都是 1 / n。 ( 二) 综合考虑三因素的改进分配模型及分析 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夏普利值法模型在分 配过程中有其固有缺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配 结果。徐秋爽等( 2013 ) 发现夏普利值法模型仅仅 从贡献角度体现参与人分配上的平等性,但却没有 考虑那些 无 法转 化为 价值 的 因素 。董 保 民等 ( 2008) 在合作博弈论 中进一步分 析得出,夏 普利值有可能不 在核 内。对 企业联盟来说,尽管 合作创新可以导致总体收益上的帕累托改进,但参 与个体

29、上是自私而理性的,会从横向和纵向上去比 较自身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而夏普利值法模型 是建立功利主义的公平观念基础上,并未考虑个体 差异性下的不同参与个体对公平的理解和感受。所 以,如果直接用夏普利值法模型来解决集群企业协 同创新的收益分配问题,则可能会引发部分个体的 不满,从而影响协同行为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分析, 结合 众多文献资料,本文认为集群内中小企业和大 学及科研机构开 展协同创新的动因主要 是增加成 果、分摊风险和共享资源。所以,改进模型需要把创 新创造、风险承担和资源投入三个因素对协同创新 成果分配的影响考虑进去。 下面,改进的夏普利值法模型重点考虑这三个 因素。 1. 创新创造收

30、益 P。设参与方 i 在协同创新活 动中的创新创造收益是 Pi ( i = 1, 2, , n) ,参与方 i 的创新创造收益在合作联盟全部创新创造收益中的 i i i ( B) + U( C) 。 此处导入创新激励因子 k,则参与方 i 的创新贡 献激励变量为: 不足的参与方应该受到一定数量的惩罚。 2. 创新风 险系数。设参与方在协同创新 活动 i i n n 担的风险与理想情况 ( 即风险水平一致) 下 的创新 风险差值。 此处导入风险补偿因子 j,则参与方 i 的创新风 险补偿变量是: n 基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协同创 新联盟中承担创新风险较大的参与方,应得到一定 的风险补

31、偿。如果相反,风险较小的参与方应该补 偿其他合作伙伴一定收益。 3. 创新资源投入 V。为简化 问题,将知识、技 术、资金、科研及生产设备、人才等创新资源全部折 算为资金,看作资源投入。设参与方 i 在协同创新 活动中的资源投入是 V i( i = 1, 2, , n) ,参与方 i 的 创新资源投入在协同创新联盟总体投入中的份额是 Vi / Vi 。 导入成本修正因子 h,则参与方 i 的创新资源投 入修正变量为: i i i 较多的创新资源, 则其应该按照一定比例得到经济 补偿。如果相反,那么投入资源较少的参与方应该 按比例少分配一些收益。 所以,综合以上三个影响因素,本文提出的改进 的夏

32、普利值法模型为: i( u) = i ( u) + i ( u) + i ( u) + i ( u) ( 19) 又因为夏普利值法模型满足可加性原理,则: i ( u) = i( u) + i ( u) + i ( u) + i ( u) ( 20) 核可以看作是合作博弈各方都能接受的解的集合 。 73 s S P , P / P 1 / n, 20 21 P / P , P = U ( A B C) U( A) + U 李 军,朱先奇,张 琰: 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 制研究 , ( 16) : , 进一步 P 由公式 计算得出 P i 1 上 首先对中小企业集群内协同创新活

33、动的核心主 体进行了界定,提出中小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是集 i ( u) = k P n 同理由公式( 18) 可得: i ( P i n ) = k ( 21) 群协同创新及其博弈核心主体的论断,并对中小企 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结构及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及 功能进行了简要描述。在此基础上,从狭义上协同 创新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和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了博 i ( u) = k ( V i n 1 n Vi ) = 0 ( 22) 弈特性分析,发现其协同创新过程应该由合作契约 达成前的竞合博弈和合作契约达成后的分配博弈两 对公式( 17) ,因为 看成常数,则: ( u) 作为联盟总收益可以 个阶段构成

34、 。接着 ,一方面构建了基于中小企业和 i ( u) = j ( u) ( 综合以上分析,则: i 1 n ) = 0 ( 23) 大学及科研机构两方 的竞合博弈模型,并对合作契 约达成条件进行了分析; 另一方面针对协同创新成 果分配构建了基于创新创造、风险承担和资源投入 三因素的改进夏普利值法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基于 i ( u) = i ( u) ( 24) = U( 1 2 n) , ( 24) 层次分析法( AHP 法) 的权重因子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 , 容易得知 运用改进的夏普利值 ( 二) 政策建议 法分配模型后 协同创新联盟内各参与方的最终收 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核心主体是集群

35、内的 益虽然会有所改变,但在新分配策略下各参与方的 收益之和与基本夏普利值法模 型分配策略下各参与 方的收益之和相等,并且该总收益仍然和协同创新 联盟实际创造的总收益相等。改进模型保证了分配 策略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另外 三个因子的权重可以通过, AHP 法求得, 以中小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三方协同创新利益分配 为例,如图 5 所示。 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 协同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下的博弈过程,为克服协 同创新的 “市场失灵 ”,政府应该针对中小企业集群 协同创新的两阶段博弈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 促进中小企业与大 学及科研机构合作契约的达成和 分配结果的改善,建立

36、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做到各 协同主体间的 无缝对 接,实现 协同创 新联 盟资 源 ( 尤其是知识与技术) 的深度整合,营造良好的创新 环境与合作氛围。 参考文献 : 1 VILLA A. Managing cooperation in supply network struc- tures and small or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M New 图 5 AHP 方法研究三因子权重 York: Springer , 2014. 2 PIO E M J, SABEL C F.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pos- sibilitie

37、s for prosperity M .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3 OSENK ANZ S.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under vertical 协同创新收益分配问题是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 新的关键问题。如果收益分配合理的话,则各参与 方都感觉满意,那么将保持合作关系; 反之,感到不 满意的参与方可能就会退出协同创新联盟。从相关 文献和实 际调研情况来看,各参与方加入协同创新 联盟的动机正是基于不同类型参与者在创新能力、 资源储备和风险承受力上 的互补性和差异 性。因 此,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协同创新的收益分配机制,可 以有效保障协

38、同创新联盟的有序发展和长期存续。 六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 结论 本文在借鉴学术界相 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 74 1 (P n P ) = 0 V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5, 13( 1) : 1 22. 4 BECKE W, DIETZ J. D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c- tivities of firmsevidence for the German manufacturing in- dustry J .

39、esearch Policy, 2004, 33( 2) : 209 223. 5陈佶玲 彭兴 莲, ,毛小明 . 进化 博弈 视角 下的 产业 承接 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路 径选择研 究 J . 江西 师范 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3) : 69 75. 6 PENA VINCES J C, CASANOVA L, GUILLEN J, et 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Peru, a Latin American emerging mar- ket J

40、 .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17, 53 ( 1) : 150 169. 7 NEUMANN J, MO GENSTE N O. Theory of games and e- conomic behavior 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8邓爱民,陶宝,马莹 莹 . 基 于企 业竞 争合 作行 为 的产 业 集群可持续发展模 型构建 J . 软科学, 2013, 27( 1) : 15 19. 9闫莹,赵公民 . 合作意愿 在集群 企业获 取竞争 优势中的 作用 J .

41、系统工程, 2012, 30( 2) : 29 35. 10 LI Y, LIU Y , HU Y. esearch on stability of cooperative willingnes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or micro and small technology based enterprises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Engineering 21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IEEE, 2014: 1686 1691. 11杨皎 平,张恒俊,侯楠 . 集群企 业间关 系强度 对合作 技 术创 新的 影 响 基 于企 业 类 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