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冲刺提分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冲刺提分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冲刺提分卷1 单选题(江南博哥)温度为T1时,在三个容积均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A.达平衡时,容器I与容器中的总压强之比为4:5B.达平衡时,容器中比容器I中的大C.达平衡时,容器中NO的体积分数大于50D.当温度改变为T2时,若k正=k逆,则T2T1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容器I中O2的平衡浓度可知,平衡时,c(02)=0.2 molL-1,列三2 单选题 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疲劳、无精打采、打瞌睡的现象,此时老师应采取的解决措施是()。A.积极变换学习活动方式B.让全体学生休息一会再进行授课C.设计精炼的习题让
2、学生上台演练D.对个别学生典型进行批评警示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学生出现疲劳、无精打采等现象时,积极变换学习活动方式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是比较恰当的处理方式。3 单选题 下列能反映出固态氨属于分子晶体的事实是()。A.常温下氨是气态物质B.氨极易溶于水C.氮原子不能形成阳离子D.氢离子不能单独存在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分子晶体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构成的晶体。分子晶体的熔沸点比较低,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都比较高。所有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液态的物质(除汞外),易挥发的固态物质都属于分子晶体。4 单选题 用图3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能达到相应实
3、验目的的是()。A.装置甲:防止铁钉生锈B.装置乙:除去甲烷中的乙烯C.装置丙:验证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D.装置丁: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装置甲中铁钉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作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会加快铁钉的腐蚀,A项错误。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能用装置乙除去甲烷中的乙烯,B项错误。HCl气体易溶于水,当水滴入平底烧瓶后,烧瓶内气压降低,外界空气进入气球,气球鼓起,可用装置丙验证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C项正确。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导气管末端管口应位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D项错误。5 单选题 图1为某化合物的1HNMR谱图,已知其
4、分子式为C8H9Br,TMS峰除外,图中三组峰从左到右的积分线高度比为25:5:15,该化合物最有可能的结构是()。A.B.C.D.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三组峰从左到右的积分线高度比为25:5:15,其中B为7.08.0的峰是苯环上的五个氢,为4.55.5的峰是与Br相连的C原子上的氢,为1.52.5的峰是甲基上的氢。故本题选A。6 单选题 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A.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B.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C.根据课程标准选
5、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D.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教材编写时,应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教材编写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故本题选D。7 单选题 下列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A.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B.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性质C.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D.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AC两项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D项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8 单选题 有关化学教学内容表述正确的是()。A.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课程内容B.化
6、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材内容C.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科书内容D.化学教学内容是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再选择和再组织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化学课程内容指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国家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化学课程目标确定的,相对稳定;化学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化学教学资源等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是动态的。化学教材不是化学课程本身,是化学课程的物质载体,教材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教科书是化学教材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化学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在领会化学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教科书之外的各种课程资源。9 单选题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
7、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B.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2的强D.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是氧元素。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则x与Y不可能处于同一周期,Z为氧元素,则Y处于第二周期,X处于第一周期,X为氢元素。X与W同主族,则W为钠元素。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
8、3,则Y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Y为氮元素。X、Y、Z、W分别为H、N、O、Na。原子半径NaNO,即r(w)r(Y)r(Z),A项错误。O2-和Na+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B项错误。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C项错误。由H、N、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硝酸为共价化合物,硝酸铵为离子化合物,D项正确。故本题选D。10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葡萄糖能水解成2molCH3CH2OH和2molCO2B.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饱和的硫酸钠、硫酸铜溶液,都会因盐析产生沉淀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1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mol高级脂
9、肪酸D.欲检验蔗糖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可向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葡萄糖为单糖,不能水解,在无氧呼吸条件下,1 mol葡萄糖可以生成2 mol CH3CH2OH和2 mol CO2,A项错误。鸡蛋清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可以使蛋白质因盐析产生沉淀,盐析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加入饱和硫酸铜溶液会使蛋白质因变性产生沉淀,变性是不可逆的过程,B项错误。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在化学成分上都是高级脂肪酸跟甘油所生成的酯,1 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 mol高级脂肪酸,C项正确。蔗糖水解后溶液呈酸性,应先用NaOH调节至碱性,
10、再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水解产物的还原性,否则实验容易失败,D项错误。11 单选题 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做法的解释或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生产面粉的工厂车间应“严禁烟火”:面粉颗粒很小,悬浮在空气中的单位质量的面粉与O2的接触面积大,遇到明火易发生爆炸。使用冰箱贮存食物可延长食物保鲜期:冰箱内气温较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率慢。镀锡铁桶在镀层破损后破损处很快会出现破洞。铝比铁性质活泼得多,但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得多:铝表面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用酒精擦拭皮肤后,相应部位有清凉感:酒精具有消毒杀菌能力。A.B.C.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
11、越大,面粉颗粒遇到明火易发生爆炸,面粉厂应严禁烟火;降低温度可使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率变慢,延长食物保鲜期;铁比锡活泼,在破损处易形成电化学腐蚀;铝氧化后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起到保护作用,而铁形成的氧化物较为疏松;皮肤擦拭过酒精后具有清凉感是因为酒精易挥发,挥发时吸收热量,与杀菌消毒无关。12 单选题 教师根据“铜是一种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铁也是一种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得出结论“铁也可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属于()。A.归纳B.演绎C.类比D.分类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归纳是指从多个个别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演绎与
12、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以验证一般规律和原理的适用性。类比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分类即对已有的现象或资料,按照某种重要的特征,将其分类整理的方法。题干中教师根据铁和铜已共有的某些属性,推出“铁也可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属于类比。13 单选题 如图1所示,甲池的总反应为。下列关于该电池工作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池中负极反应为B.甲池溶液pH不变,乙池溶液pH减小C.反应一段时间后,向乙池中加一定量CuO固体,能使CuSO4溶液恢复到原浓度D.甲池中消耗2.24LO2,此时乙池中理
13、论上最多产生12.8g固体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甲池中为原电池反应,负极反应为甲池中因反应生成了水,会使溶液的pH减小。乙池发生的是电解反应,其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因反应生成了H+,也会使溶液的pH减小。乙池中两极析出的分别是Cu和O2,因而加CuO后与溶液中H+反应,能使CuSO4溶液恢复至原溶度;没说明气体的体积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所以气体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则乙中生成的固体的质量也无法计算。14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是()。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B.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C.要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D.化学
14、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型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C项属于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建议。15 单选题 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依据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化学教学设计可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故本题选D。16 单选题 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于()。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技能性知识C.化学理论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
15、识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理论性知识。17 单选题 教学目标设计的首要依据是()。A.学生的实际B.教师的实际C.社会的实际D.教学内容的实际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教学在其终极意义上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作为首要依据。18 单选题 汉黄芩素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结构式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C16H13O5B.该物质遇FeCl3溶液显色C.1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1molBr2D.与足
16、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1种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根据汉黄芩素的结构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16H12O5,A项错误。该物质含有酚羟基,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项正确。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可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含有1个碳碳双键,可与F2发生加成反应,故1 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时,最多消耗2 mol F2,C项错误。该物质中的碳碳双键、羰基均能与H,发生加成反应,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了2种,苯环不是官能团,D项错误。19 单选题 ()适用于一些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的化学课题,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并且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些知
17、识与技能。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B.师生互动策略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掌握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宜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20 单选题 在含有下列离子组的溶液中,加入Fe(NO3)2固体后,仍然能够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K+、SO42-、NH4+、CO32-B.K+、Ba2+、SO42-、ClC.Na+、H+、Cl一、SO42-D.Na+、Mg2+、Cl一、NO3-;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Fe2+和CO32-会发生反应,所以它们是不能共存的。B项,Ba2+和SO42-可以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
18、,不能大量共存。C项,在酸性环境下,NO3-可以将Fe2+氧化成,不能大量共存。D项,各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加入Fe(NO3)2固体可以大量共存。故本题选D。21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创设的,适合学生主体并能够使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促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具体的学习背景、情景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教学情境既是事件,同时又是问题,但不是知识内容本身。问题:(1)请列举中学化学5种常用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2)教学情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9、有哪些? 参考解析:(1)中学化学常用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利用实验,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化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化学史和科技成果创设情境;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情境。(2)教学情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整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22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试回答有关问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
20、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问题:(1)对于课程实施活动来说,良好的评价活动的特征有哪些?(2)化学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参考解析:(1)良好的评价活动应具备下列特征: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价标准应清晰、完备,保证评价的信度与公平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应科学、简捷易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任务真实和公平,能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符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增
21、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能让教师据此做出正确决策以改进教学。(2)化学教学中,常见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学习活动表现评价、即时评价、作业评价和档案袋评价。23 简答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常温下,浓度均为0.1molL-1,体积均为100mL的两种一元酸HX、HY。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时若HY的pH=3,HY是弱酸B若HY的pH=1,则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1C若分别加入0.01molNaOH固体,则溶液pH均为7D若分别加入0.01molNaOH固体,则酸碱均恰好完全中和【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
22、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讲评本题时,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2)试对学生错选原因进行诊断和分析。 参考解析:(1)本题正确选项为C。0.1 molL-1的HY的pH=3,则HY没有完全电离,所以HY是弱酸;若HY的pH=1,则c(H+)=110-1mo1L-1,常温下,水的Kw=110-14mol2L-1,则水电离出的c(H+)=(110-14mol2L-2)(110-1molL-1)=110-13molL-1;若分别加入0.01 molNaOH固体,则酸碱均恰好完全中和,但是溶液的pH不一定为7。(2)误选A项的原因:不清楚pH
23、,物质的量浓度与强、弱酸三者之间的关系;误选B项的原因:不清楚溶液的pH与其水中电离出的H+的关系或不记得常温下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误选D 的原因:对于pH=7和完全中和的概念混淆。24 简答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氧气”课堂教学实录片段。【问题情景】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吗?请举例说明。【实验演示】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师生整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教师设疑】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实验演示】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24、【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教师设疑】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铁丝在纯氧中能否燃烧?【学生】没见过铁丝燃烧!【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学生整理】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教师讲解】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师生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板书】略。问题:(1)请写出铁丝的燃烧演示实验的仪器、试剂和操作。(2)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1化合
25、价有正价和负价(1)氧元素通常为-2价。(2)氢元素通常为+1价。(3)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4)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2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3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材料三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已学过空气、氧气、物质的构成、水等相关知识。要求:(1)确定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3)分析部分学生学习障碍点。(4)简要分析本部分的学科价值。(3)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 参考解析:(1)实验仪器:镊子、酒
26、精灯、火柴、集气瓶、细沙。试剂:铁丝、氧气。操作:用镊子夹住一根连有火柴梗的铁丝,在酒精灯上点燃,待火柴梗快燃尽时,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放一些细沙)。(2)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该教师注重提问的时机,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致。该教师选择的实例和实验与生活密切相连,具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该教师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课堂效率高。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链,层层递进地进行设问,问题之间过渡自然、由浅到深,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27、)该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如下的新课程理念:案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了解课程理念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的课程理念。案例中教师选用木炭、蜡烛燃烧的例子,体现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的课程理念。25 简答题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课程内容标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
28、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题2 溶解度课题3 溶液的浓度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溶液的形成”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如下。一、溶液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糖水蔗糖 水图92蔗糖溶解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如果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
29、用下,也会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只不过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取出蔗糖溶液(或氯化钠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是均一的;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即溶液是稳定的。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例如,在上述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在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
30、,酒精能溶解碘,等等。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实验表明,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要求:(1)谈谈你对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2)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本课题介绍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无论在课本还是日常生活
31、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较系统的认识,进而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同时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过程与方
32、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海水”,点击主题“溶液”,板书课题:溶液的形成。【学生看图】讨论对海水的认识。【探究溶液的形成】教师出示三瓶溶液: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钠溶液,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并回答:1都是混合物;2都含水;3都是透明的液体【探究溶液的形成】指导学生配制品红、硫酸铜、食盐溶液,引导学生分析物质消失的原因。动画播放: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学生实验:分别向盛有
33、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品红、硫酸铜、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概念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练习】1开课的三种液体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2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实验与探究】过渡问题:水是不是能溶解所有物质?是不是只有水可以做溶剂?【实验9-2】指导学生进行碘、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学生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L-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 mL水或5 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 mL水或5 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教师提问:哪组同学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和初步结论呢?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结论。教师点评并归纳、总结。【概括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联系生活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