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提分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提分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提分卷1 单选题(江南博哥)关于高中化学课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1、化学2和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B.“过程与方法”指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C.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技能和能力D.高中化学课程中专门设置“实验化学”模块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高中化学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必修模块有化学1和化学2,A项错误。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研究材料、进行探究、形成认识、领悟方法、习得能力和体验情感的活动载体,是实现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的主
2、要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关键,B、C两项错误。2 单选题 如图3所示的装置中,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下列关于此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M为负极,N为正极B.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C.溶液中SO42-向N极方向移动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该装置为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M为负极,N为正极,溶液中SO42-向正极方向移动,即向N极方向移动,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应该是由N到M。故本题选D。3 单选题 实验室为探究铁与浓硫酸(足量)的反应,并验证SO2的性质,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A.装置B中的酸性KMnO4溶液逐渐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B.实验结束后可向装置A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以检验生成的Fe3+C.装置D中的品红溶液褪色可以验证SO2的漂白性D.实验时将导管a插入浓硫酸中,可防止装置B中的溶液倒吸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铁丝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因为酸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装置B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SO:的还原性,A项正确;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能把生成的Fe2+氧化成Fe3+,因此不能检验Fe3+是否是铁丝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B项错误;品红溶液褪色,体现SO2的漂白性,C项正确;导管a的作用是使内外压强相同,防止装置B中的溶液倒吸,D项正
4、确。4 单选题 某高中化学老师张老师在讲授“氯气”一课时,设计了“七嘴八舌话氯气”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地叙述了许多关于自己对氯气的认识,还提出种种疑问。张老师参与寻找答案的活动,与学生一起通过讨论和实验确定问题的解答。在教学中,他引导学生建立的学习方式是()。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巩固学习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题干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设计了“七嘴八舌话氯气”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地叙述了许多关于自己对氯气的认识,还提出种种疑问,体现了自主学习。张老师参与寻找答案的活动,与学生一起通过讨论和实验确定
5、问题的解答,体现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 单选题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钠、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B.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C.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D.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7.1g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因此该溶液中不含有硫酸,产生的沉淀是氢氧化铜沉淀。在向一定质量的
6、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发生两个反含有硝酸钠,一定不含有硫酸。由上述推断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A项错误;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B项正确;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是氢氧化铜,一定没有硫酸钡,C项错误;由方程式可知,生成9.8g氢氧化铜沉淀需要17.1g氢氧化钡,因此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17.1g,因为与盐酸反应也需要消耗氢氧化钡,D项错误。故本题选B。6 单选题 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
7、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的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B.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C.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不易变质D.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且X与Y、Z位于相邻周期,则X可能为第二周期的元素,Y、Z为第三周期元素,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3=6,即2为S,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为Mg,再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则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3-2-6=5,即X为N。X的氢化物为NH3,其水溶液显碱性,A项错误。Y的氧化物
8、为MgO,是由Mg2+和O2-构成,属于离子化合物,B项正确。Z的氢化物为H2S,其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易被氧化,C项错误。N、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硝酸和硫酸,都属于强酸,D项错误。7 单选题 教师在讲述硅的化合物的性质时,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沙子、玛瑙、玻璃等内容的录像。这种教学的设置方法属于()。A.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入手,创设情境B.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入手,创设情境C.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D.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题干中教师采用的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属于学科与生活相结合。8 单选题 图3是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9、A.Z和R所形成的化合物,不能通过溶液中复分解反应而制得B.简单离子的半径关系:RYZXC.X和Y所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可用于自来水消毒D.工业上获得单质Z的方法,一般是通过电解其熔融氯化物来实现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2和R为第三周期元素,则Z为Al,R为S,形成的化合物是Al2S3,Al2S3在水中发生双水解反应,因此,不能通过溶液中复分解反应制得;X为O,Y为Na、Z为Al,R为S,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S2-O2-Na+Al3+;X和Y形成的化合物有Na2O2和Na2O,虽然Na2O2具有强氧化性,但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属于强碱,具有腐蚀性,因此不能用
10、于自来水的消毒;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因此工业上常电解熔融状态下的氧化铝制备金属铝。9 单选题 25时,下列有关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01molL-1NaHCO3溶液:c(Na+)c(HCO3-)c(CO32-)c(H2CO3)B.01molL-1NaOH溶液中通人SO2气体至pH=7:c(Na+)=c(HSO3-)+2c(SO32-)+C(H2SO3)C.01molL-1CH3COONa溶液与01molL-1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的溶液:c(CH3COOH)c(Na+)c(CH3COO-)c(H+)c(OH-)D.03molL-1HY溶液与0
11、3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pH=9的溶液:c(OH-)-c(HY)=c(H+)=110-9molL-1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NaHCO3是强碱弱酸盐,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正确的离子浓度顺序是c(Na+)10 单选题 某教师在进行“离子反应”的课堂知识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自身的教学经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等因素考虑。11 单选题 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A.CO2、
12、CH4和N2等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B.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铝都可用作抗酸药C.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D.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CO2、CH4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N2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A项错误;氢氧化钠虽然能与胃酸反应,但本身的腐蚀性较大,能腐蚀皮肤,所以不可用作抗酸药,B项错误;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形成,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所以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C项正确;绝大多数食品添加剂都是化学合成物质,过量使用对人体有害,影响
13、人体健康,所以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食品添加剂,D项错误。12 单选题 某学生运用“如果一种物质中的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那么这种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规律,得出“一氧化碳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这种学习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演绎B.归纳C.分类D.类比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演绎是把一般规律和原理应用于特殊与个别,以验证一般规律和原理的实用性,即从一般到特殊。故本题选A。13 单选题 某教师在进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节课讲解之前,留了校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应用金属材料的地方,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时,先由学生列举金属材料应用的实例,通过校外活动
14、,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应处于()。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14 单选题 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依据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故本题选D。15 单选题 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成键轨道采取不等性sp3杂化的是()
15、。A.BF3B.CH4C.C2H4D.NH3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不等性杂化的特点是参加杂化的各原子轨道中所含的未成对电子数不相等,杂化后所生成的各杂化轨道的形状和能量不完全等同。NH3分子中的N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s22p3,成键时进行sp3杂化。但由于原先S轨道中已含一对孤对电子,因此杂化后4个sp3杂化轨道所含S、P的成分不完全相等,因此NH3中心原子成键轨道采取不等性sp3杂化。BF3和CH4中心原子成键轨道采取等性sp3杂化,C2H4中心原子成键轨道采取sp2杂化。故本题选D。16 单选题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6、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知识与能力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7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管道施工中,不能将铁制自来水管与铜制水龙头连接B.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物质的变化,不一定有能量的变化C.在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常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和硫酸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铁制自来水管与铜制水龙头、水构成原电池,会对铁制自来水管造成损坏,A项正确。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有能量变化,B项错误。在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铁粉防止硫酸亚18 单选题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属于()。A.终结性评价
17、B.形成性评价C.诊断陛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常模参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故本题选A。19 单选题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相互结合的三重表征
18、思维方式。三重表征中的“三重”是指()。A.现象、原理、概念B.宏观、微观、符号C.电子、原子、分子D.性质、组成、结构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所谓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就是从宏观、微观、符号i种表征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故本题选B。20 单选题 A.a、b可能是同种材料的电极B.该装置可能是电解池,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C.该装置可能是Cu-Ag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稀硝酸D.该装置中通过2mol电子时,溶液质量增加62g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计成电解池,且铜作阳极,电解质为酸或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或可溶性的强碱。该装置是电解池,a、b材料可能是同种材料,A项
19、正确。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所以只能设计成电解池,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B项正确。硝酸和铜在原电池中反应生成氮氧化物而不生成氢气,C项错误。该装置中通过2mol电子时,溶液质量增加(64-2)=62g,D项正确。故本题选C。21 简答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式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问题:(1)请列举探究教学的
20、特点。(6分)(2)举例说明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6分) 参考解析:(1)探究教学的特点有能动性、实践性、科学性、引导性和开放性。(2)以“酸与铝的反应”为例,说明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某学生在进行探究Al的性质实验时发现,用已去除氧化膜的、大小相同的Al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存在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铝片跟稀HCl反应快,产生气泡多;铝片跟稀H2SO4反应慢,产生气泡很少。提出假设。铝片跟稀盐酸反应快是因为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铝片跟稀硫酸反应慢是稀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实验探究。给铝跟稀硫酸反应的溶液中加入
21、固体食盐,发现反应明显加快;在铝跟稀盐酸反应的溶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钠,发现反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得出结论。氯离子对铝片跟H+反应有促进作用。(资料:氯离子会破坏铝的致密氧化膜结构)应用迁移。为什么铝制品除了不能盛放酸碱之外,也不宜长期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结合铝对人体的危害,理解食品包装及与饮食有关的物品不能用铝制品。22 简答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方法有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变为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的合作式教学;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变为积极的思考
22、者、探索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来适应课程改革,主动运用启发引导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问题:(1)你认为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教学技能?(6分)(2)谈谈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时应该怎样做。(6分) 参考解析:(1)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包括:课堂导入技能;课堂组织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小结技能;课堂探究教学技能;化学实验教学技能。(2)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
23、念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容器,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学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善用“讨论”“质疑”的方法。要利用自主教育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手、眼、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探究事实的思考方式。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意味着对教师降低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23 简答题某教师在一次考试中设计了下列测试题
24、。【试题】甲、乙两个电解池均以Pt为电极,且互相串联,甲池盛有AgNO3溶液,乙池盛有一定量的某盐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测得甲池中阴极质量增加2.16g,乙池中电极析出0.24g金属,则乙池中溶质可能为()。ACuSO4BMg(NO3)2CAl(NO3)3DNa2SO4试根据上述解题过程及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答案是_,解题思路是_。(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参考解析:(1)本题正确答案是A。解题思路:根据阳离子的放电顺序,Cu2+H+A1”M92+Na+,则乙池中有金属析出,则该金属一定不是Na、Mg、Al,所以只有A项符合,甲池析出的金属是Ag,转移电子
25、的物质的量是2.16g108g/mol=002mol,乙池析出的只能是Cu,当析出0.24gCu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4g+64g/mol20.02mol,说明该溶液中Cu2+浓度较小,后来是H+放电。故本题选A。(2)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对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了解得不够清晰,直接由2Ag2e-Mg计算确定答案为B。24 简答题案例:在一节“氯离子的检验”的课堂教学中,某老师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先是老师提出学习问题“氯气能与很多金属反应生成盐,其中大多数盐能溶于水并电离出氯离子。对于可溶性氯离子,该如何检验呢?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以下是有关学
26、习情境。镜头1:甲组组长不让其他同学动手,自己独自实验。笔者问他为什么不跟其他同学合作,他说:“他们只会帮倒忙。”镜头2:乙组同学在组长带领下,认真阅读课本,边阅读边做记号,一副很认真的样子。等到老师宣布停止小组活动时,这组同学还没有开始做实验。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做实验,他们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还没有想好。”镜头3:丙组两个同学讨论并确定了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另外两个同学在旁边说笑。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和他俩一起学习,他们很自信地说:“他俩是我们班化学成绩最好的,我们组一定最好。”镜头4:丁组由组长设计好实验方案后,指导并帮助另外三位同学做实验。问题:(1)结合案例,分析说明在合作学习中出现
27、的问题有哪些。(2)结合案例,简述合作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3)简要回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主要有哪些。 参考解析:(1)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围绕共同的目标,既相对分工,又相互配合,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索与讨论,既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形成社会交往技能。案例中的问题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缺乏监控。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没能够及时地巡视解决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第二,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第三,
28、学生合作不够主动。小组活动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2)合作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不等于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团队精神,逐渐形成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并没有给出必要的指导,没能引导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无法顺利进行。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而不仅仅是区别小组间成员的能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参
29、与程度不均衡。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问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第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第三,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的学习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第四,建立合理
30、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25 简答题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甲烷的内容标准是: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部分内容如下:2甲烷的取代反应【科学探究】取两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各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如图3-3所示),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l
3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片刻后,比较两支试管中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问题1:你从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问题2:你所得到的信息中能获得什么结论?室温下,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必修1和必修2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等知识。要求:(1)回答材料二“科学探究”中的问题1和问题2。(2)完成“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32、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从实验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甲烷、氯气要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光照会影响氯气与甲烷反应。从实验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甲烷、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氯气与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反应,需要避免日光照射,否则会引起爆炸。(2)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过程与方法:通过甲烷与氯气反应现象的探究,学习观察现象,理解反应事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方法在化学学习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问题l:请用分子式
33、、电子式、结构式分别表示出甲烷。问题2:前一节课中,学习了甲烷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可以发生什么反应?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来。学生思考,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评价学生的回答情况。过渡: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除了与性质活泼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以外,如果遇到活泼的氯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环节二:讲演结合,讲授新课板书:甲烷的取代反应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实验:取2个100mL的量筒,第1个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20mLCH4和80mLCl2,用黑袋套住,观察发生的现象。第2个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20mLCH4和80mL
34、Cl2,放在光亮的地方,不让日光直射,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第1个量筒没有变化,第2个量筒壁上出现油滴,量筒内的液面上升,气体颜色略微变浅,并析出白色晶体。教师引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可能生成什么物质?请大家互相讨论,然后回答并说出理由。学生讨论并回答:氯气参加反应,因而逐渐减少,黄绿色逐渐变浅,液面上升,油状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分子式中应该含有氯原子,还可能生成氯化氢,可以用pH试纸验证。教师用pH试纸验证,得出pH试纸变红的现象。教师引导:生成氯化氢,那么另一种生成物的化学式应该怎样书写?请大家试着写出来。教师讲述:
35、像甲烷这样,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作取代反应。一取代产物称为一氯甲烷。实际上,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是被氯原子逐步取代的,请大家依次写出其他的反应产物。环节三:动画演示,巩固提高多媒体:动画演示甲烷的取代反应就是甲烷分子中处于四个顶点的氢原子逐个被氯原子取代,生成氯化甲烷的过程。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取代反应与以前学过的什么反应类型有相似之处?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并回答:与置换反应有相似之处。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区别:(1)取代反应不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而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2)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该反应能否进行,一般受温度、光照、催化剂等影响较大。而置换反应是无机反应与这些条件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3)取代反应逐步进行,一般为可逆的。环节四:小结作业,结束课堂师生总结本节的学习历程及主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