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以运河流域(淮安段)民歌文化为例.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855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音乐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以运河流域(淮安段)民歌文化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音乐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以运河流域(淮安段)民歌文化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音乐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以运河流域(淮安段)民歌文化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音乐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以运河流域(淮安段)民歌文化为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 l .36 3,2014 论音乐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 以运河流域(淮安段)民歌文化为例 丁昕春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 : 当下 , 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 使多种文化元素发生碰撞 、 交融 。 原本相对稳定而受化缓慢的民间晋 乐文化 , 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强大冲击与挤压 , 传统音乐的人文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 口传身授 ” 的传 承环链显得越来越脆弱 , “ 博物馆式 ” 与 “ 市场化式 ” 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同样面临着失去精神家园的

2、危机 。 学校教 育作为当前大众获取文化营养的主要途径 ,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应主动参与到地方民族音乐的 传承与保护中来 。 传统的民间传承技艺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 : 音乐文化 ;地方高校 ;传承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 -444(2014)03 -406-4 收稿日期 :2014-3-0 基金项目 :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运河流域 ( 淮安段 ) 民歌类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 的传承研究 ” ( 2013 SJB760007)。 作者简介 : 丁昕春 ( 1972

3、-), 副教授 , 硕士 , 主要从事音乐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 2005年 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 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 下简称 “ 意见 ” ),同年 12月颁布了关于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 “ 通知 ” ),各 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拯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运动 ,大大地促进了对包括地方传统音乐 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已经 失去其生存的生态土壤的情况下,传统音乐能 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保护,相当多的学 者对此忧 心忡忡。 在如何对待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与保护上 ,有识之士们曾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 地: “ 参照国外的模式,现阶段

4、对待非物质文化 遗产有两种方式。对于濒危的、难以推广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只能用 博物馆式 方式保护, 把民族的 记忆 留住 另一形式就是,在对 有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积 极借助市场力量保护文化遗产 ,挖掘更多的商 业价值,使之走向市场化。 ”1 然而, “ 博物馆式 保护方式可以给我们 留住民族的 记忆 ,却不能留住承载 记忆 的 民族。借助市场力量,其保护和利用的着力点 往往在后者的商业价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被 406 抽去精髓和灵魂的文化景观时有所见 ” 2。 由于传统音乐文化本身有其特有的 “ 活态 传承 ” 特点,如果仅采用 “ 博物馆式 ” 与 “ 市场化 式 ”这两

5、种传承与保护方式,难以实现对地方 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承和保护的根本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与系统性需要我 们开拓更为广阔的思路 ,构建多种方式参与的 传承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教体艺厅 200612号)要求把地方音乐文化 教学作为高校音乐专业选修课程,但如何采用, 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传承,无法可循。因 此 ,主动将地方优秀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纳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轨道,使其成为 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当前绝大多数 地方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地方苜乐文化在局校 艺术教育中传承的意义 (

6、一)地方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国务院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 “ 意见 ” 和 “ 通知 ” 颁布以来,各地政府都对地方音乐文 化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也 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加大了资金的投人 ,对地方 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拉网式的普查,收集、整 理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民歌等其他音乐形态。为 有效地改善民间音乐家的生存状况,政府给予 他们一定的生活补贴,或通过节目演出奖励等 方式,鼓励其传承地方音乐的热情。 但是 ,地方音乐的传统人文生态环境的逐 渐缺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民族音乐学 者樊祖荫教授对此分析道: “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民族原有的

7、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包括部分 民俗)发生了急剧的改变,致使原来依附其间 的音乐品种迅速消亡或逐渐衰微 现在由于 青年人外出打工或得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原 2014.3第 3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因,在民间的流传已大大减少。 ” 3仅通过地方 政府这种直接注人营养的方式来推动民间音乐 的自然传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逐渐衰微 的现状,所起到的或许只是延缓其消亡的速度 而已。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传承情况,以 运河流域(淮安段)民歌文化 为例,我调查了当 地几所小学、中学和大学,以了解学生对自己地 方民歌的认知度。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地方 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的传承情况 :在小学有

8、 3 人能说出淮安地方的一首民歌 ,可却无一人会 哼唱,中学有4人知道,仅 1人能大致唱出,大 学稍好点,通过对两个班级的调查,有 11人知 道自己家乡的民歌,但也只有 5人可以演唱。 表一 问题 淮师一附小 (45人) 淮阴中学 (50人)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70人) 你知道自己家乡的民歌吗? 6% 8% 16% 你会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吗? 0 2% 7% 以上数据虽然尴尬 ,却是现在地方民族音 乐文化遗产传承状况的真实写照。无疑,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学 校教育是目前大众获取文化营养的主渠道。在 当代文化生态环境下,承担培养地方音乐文化 “ 种子 ” 任务的地方

9、高校应主动承担地方民族 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的重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 的优势与传统的民间传承技艺方式有机结合, 可以相信这一定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选择。 (二)地方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有助于学生民族音乐身份的认同。 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百年里,西方经济文 化对我们产生猛烈冲击,国 人渐渐迷失了对自 己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在完全西式的 音乐教学体系下,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得到西方 人认可的 “ 中国音乐家 ” 们,他们大多把具有民 族风格的音乐看作落后与粗俗的代名词,对其 视如敝屣,却对西方的音乐文化顶礼膜拜。即 使是国内的一些颇有影响的学者也高呼着要用 西方的音乐来改造或代替中国音乐

10、。 “ 出路在 于向西方乞灵 ” ( 蔡仲德语)便是其代表。直至 今日,这种心态并没有丝毫改变。张振涛教授 在他的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 “ 序言 ”中道: “20 世纪对传统文化教育失误的现代教育体制 中培养出来的学子的知识 结构大概基本如此: 不懂传统音乐,甚至浅薄地认为它落后。这一 体制已不把掌握传统作为评价知识体系完整的 标准,这算不算现代知识的贫困? ” 4 地方音乐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不被重视, 究其原因,并不是其没有足够的艺术价值,而在 于我们大多深受西方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洗礼的 音乐教育者对其所蕴涵的艺术价值不愿面对或 无法准确认知。当务之急是在高校中构建地方 优秀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

11、的平台,通过对地方 优秀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明白音 乐文化的多元性,改变对待西方音乐的卑微心 态,明白民族音乐记录的是中华民族 历史嬗变 的呻吟、痛苦和欢乐,是劳动大众微观心理世界 的精神内核与本质,寄托的是一种民族深远的 理想与情思。只有真正明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音乐文化才是我们创造未来音乐文化的宝贵基 因,通过对自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认同,才 能把握民族音乐的精神要义,从而开启繁荣当 代音乐艺术的大门。 因此 ,如何直面这一份先辈留下的珍贵文 化遗产,冷静地面对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不卑 不亢地面对、汲取与借鉴外来音乐文化经验,并 使之发扬光大,是每个关爱祖国和民族音乐文 40

12、7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 l .36 3,2014 化发展的人应去深沉思考和履践的课题。 二、淮安运河流域民歌音乐文化在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思考 京杭运河流域淮安段全长 63公里,是京杭 运河航运的黄金水道,区位优势独特。历史上 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 ,驻有漕运总督和河道 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 运河沿线的“ 四大都市 ” ,有 “ 运河之都 ” 之称。 是 “ 青莲岗文化 ” 的发源地。从秦时置县以来, 已有 2200多年的历 史,有着悠久的经济社会发 展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

13、的地理位置和得 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淮安流域丰富的 民歌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遗产资源。 地处淮河流域一带的乡土民歌,唐人不仅 有“ 白马湖平秋日光,渔歌引来马上郎 ” 的美丽 诗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泛舟白马湖,有 “ 萧鼓欲沉淮上月,轻歌意留白马蹄 ” 的感慨。 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描述了当时民 歌小调在明宣德至隆庆年间流传的盛况: “ 自 两淮以至江南一带,则不分南北,不问男女,不 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 ” 淮阴 史学家张煦侯作于民国二十五年的淮阴风土 记 .小王集与赵公河 ( 1936年)中,也记载了 当时的音乐状况: “ 时值农闲,村人演唱小戏, 就地为戏场

14、,三弦净净与声疾徐,所演虽不外离 合悲欢,亦复曲尽人情。 ” 清安宜县志也记载 “ 高宝歌台上千首,风味最佳新河头。 ” 经过历代地方民歌手们的即兴创作与口头 传唱 ,及民间艺术家的梳理和润色,淮安地区逐 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歌文化,其中 “ 金湖秧 歌 ”“ 南闸民歌 ” 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淮阴小调 ” “ 盱眙、白马湖劳动号子 ” 等人选了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些优秀的地方 音乐文化特别是民歌文化如果不能选择恰当 的、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保护与传承,留给我们的 只能是渐渐模糊的民族 “ 记忆 ” 的背影。 (一)将传统民间传承模式与高校音乐教 育模式有机结合。 随着国务院

15、 “ 意见 ” 和 “ 通知 ” 两份文件的 颁布,淮安地方政府对包括地方音乐文化在内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倾注了极大 的关注与热情,加大了财政投人 ,对全市的音乐 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初步掌握了流域分 布、传承脉络、流变情况,申报了 “ 淮海戏 ”“ 南 闸民歌 ”“ 金湖秧歌 ” “ 盱眙、白马湖劳动号子 ” 等一批国家、省、市级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 筹建了一些音乐传承基地,使得一些优秀的地 方民歌与其他音乐文化在声音、图像、文本等资 料形态方面得以积累和存储。 由于民歌具有 “ 活态传承 ” 的特点,如果只 采用音像、文本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式,是难 以有效地对地方民歌进

16、行 “ 原汁原味 ” 地传承 与保护的。因此,对于地方民歌与其他音乐文 化的保护应是多元化的,要有多种传承方式的 参与。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机构 学校 对于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主动参与其 中。学校系统有序的音乐教育模式与传统民间 传承模式的结合,有 助于形成全面、互补、多元、 长效的活态传承机制,有助于扩大和稳定地方 音乐传承的受众群体。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体 系,进行的不仅是个体传承,而且培养了可以传 播淮安地方民歌文化的 “ 种子 ” 人才,通过这种 系统性的培养逐渐使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地方 音乐文化知识以及传承民族音乐的自觉性和责 任感。将地方优秀民歌手根据民间经验创造出 的特有的

17、演唱、表演等传统模式 ,与高校音乐教 育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 的活动模式有机结合,有助于形成可持续传承 模式,无疑是一种适宜与明智的选择。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 随着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承问题的持续热情的关注 ,各类文化单位、科研 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也都积极参与其中。 各级高校在音乐课程的设置上也或多或少涉及 了地方音乐文化的内容 ,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教 学体系,没有形成显著的效果,充其量仅是一种 点缀而已。 表二是目前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关于地方音乐文化的部分,可以看到, 在设计上几乎囊括淮安地方的所有音乐类文 化,

18、要求要修满 6学分,要求每个同学必须要在 戏曲、民歌、舞蹈、曲艺里选择 3门课程进行学 习,每门课时为一学期 32课时。然而在实际的 操作上,根本无法达到,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讲 座形式完成的。即便可以达到所要求的课时, 这里所说的新河头即是今天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集镇所在地。 408 所起到的作用也仅止于走马观花般地了解,根 本无法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学习与掌 握。因此设计合理并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和课程建设,是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基础。 表二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学分 课时 第五 学期 第六 学期 区域文化 (戏曲 ) 2 32 2 区域文化(民歌 ) 2 32 2 区域文化 (舞蹈 )

19、 2 32 2 区域文化(曲艺 ) 2 32 2 社会文化活动 (讲座 ) 1 讲座 2 应修小计 6 96 注 :区域文化选修 6学分 ;社会文化活动为必选。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应建立在地方音乐文化的可持续传承观念的基 础上,以培养具有地方音乐表演和学校音乐教 学双重能力的人才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 目标之一。要培养能演唱、演奏淮安地方的民 歌、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能准确表演淮安地 方民歌文化的综合性能力。而不是对区域音乐 文化知识的简单了解。 其次 ,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应全面有序。 既要有技能的掌握也要有理论的分析,可开设 “ 淮安地方民歌演唱 ”“ 淮安地方民歌文

20、化概 论 ”“ 淮安地方民歌形态分析 ” 等课程。 除此之外高校要利用现有的优质教师资源 加大对淮安地方音乐文化的科研力度,规划地 方音乐文化的教材建设 ,加强与地方优秀传承 人的沟通,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 稳定的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的师资队伍。形成理 论建设与实践传承的同步推进。 (三)构建灵活多样的地方民歌文化实践 教学平台。 1、课堂教学与传统民歌传承方式相互沟 通。地方民歌音乐文化的生成特性决定了乡村 是民歌文化的生存土壤、生存之根,因此在教学 中一定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要走向乡 间、村落,深人实际的生态语境中,了解真正的 地方民歌音乐。要将课堂教学与田野采风结 合、高校

21、的教师与民间的师傅相结合,聘请有成 2014.3第 3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就、有修养的从事本土音乐文化研究的专家和 民间艺人进人高校的课堂进行讲学、授课与表 演 ,这样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淮安民歌的原 生态魅力。 2、要积极参与地方民歌的艺术实践活动。 尽可能多地参加与地方民歌文化相 关的民族民 俗音乐活动,主动到乡镇农村去为群众演出,与 当地的民间演出团体合作、交流等。通过多样 化的实践活动,加强对民歌文化生存环境的体 验和认识,真正地感知、理解、掌握地方民歌文 化的精髓。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生态语境下,民 歌等音乐文化遗产才会质朴地焕发出它奇异美 妙、丰富多彩的艺术光芒。 在新

22、的历史环境中,对于淮安民歌文化的 传承与保护,要通过自我调整、自我运作、自我 创造的方式与手段构建多渠道、多方位的音乐 文化流转机制,使传统民歌文化能够适应社会 文化环境的变迁,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形 成生生不 息的音乐文化长河。 在传统音乐正在远离我们视线的时候,通 过高校音乐教育参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 行动,将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民族嬗变过程中的 痛苦和欢乐,寄托为一种文化的情思,播撒在青 少年的心田上,镶嵌在他们的大脑中,使学生准 确地感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 独特作用;在如何对待 “ 雅 ” 与 “ 俗 ” 、 “ 中 ” 与 “ 西 ” 的争论中,立足母语,加强学生对民族音 乐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主动地参与地方音乐文 化的传承与保护,形成代代传承、永不消失的文 化记忆。这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樊娟 .拿什么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J.新经济导 刊,2007(7) :56. 2 赵塔里木 .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 承J.艺术评论, 2007(12) :53. 3 樊祖荫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多元文化音乐 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J.中国音乐, 2004(4) :13. 4 张振涛 .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 M.济南:山东 文艺出版社, 2002:3. 责任编辑 :孙义清 4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