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安全困境_一个过度解读的现实_谢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安全困境_一个过度解读的现实_谢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际关系 内容摘要 中日之间是否存在着严重的 “ 安全困境 ” 问题?如从军事层面进 行观察,无论从军事力量,还是从军事使用意图来看,中日之间的安全困境并不明显。 此外,中日两国在经济结构上的强互补性以及美国在中日关系中所扮演的平衡者角 色,更是大大减低了双方之间安全困境恶化的可能性。因 “ 中日安全困境 ” 只是 一个被 “ 过分夸大的现实 ” 。这种论断对于我们预判中日关系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 在战略设计上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处理与日本的关系,甚至是充分利用好这 段 “ 周边战略机遇期 ” 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日安全困境军事力量经济相互依赖作为平衡者的美
2、国 作者简介 谢磊,中央党校研宄生院国际政治专业 2012级博士研宄生 导 言 目前很多研宄认为,中日两国在政治层面上的严重分歧导致双方之间互不信任, 而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使双方陷入一种 “ 安全困境 ” 的局面。 :1:不少中日关系研宄学者 都将 “ 安全困境 ” 作为立论的逻辑起点,进而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持悲观态 度。有学者指出,由于安全困境的存在,中日关系可能由 “ 政冷经热 ” 恶化到 “ 政冷经 冷 ” 局面, :2:甚至引发中日之间的严重冲突。 :3: 本文认为中日之间的 “ 安全困境 ” 被过分夸大。首先,对于 “ 安全困境 ” 这个概 Kent Calde “China a
3、nd Japans Simmering Rivalry , ” Vol. 85, No. 2, 2006, pp. 129 130;鲍俊林试论中 H安全困境的主要表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 4期,第 73 75页;黄小用、楚翔宇 “ 安全困境 ” 视野下的巾 H关系,巾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 2期,第 189 196页;门洪华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战略对 ,现代国际关系 2008年第 8期,第 16 22、 53页。 冯昭奎对中 H关系 “ 政冷经热 ” 的再思考 , H本研宄 2006年第 2期,第 1 9页。 Thomas Christense
4、n “China , the U. S - 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Interna Vol. 23, No. 4, 1999, pp. 49 80. 85 中日安全困境 :-个过度解读的现实? W际关系研宄 2015年第 1期 念,目前的研宄普遍存在着过度扩大外延的情况。从这个概念的定义来看,主要是从 传统安全的角度 即从军事层面进行的讨论,但实际上中日之间目前的问题还主 要体现在政治层面上,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还没有恶化到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其 次,从军事层面的物质力量和双方对于军事使用的意图来看,中日之间的 “
5、 安全两 难 ” 并没有当前渲染的这么严重。同时,由于两国经济结构上的强互补性以及美国 在中日关系中所扮演的 “ 平衡者 ”角色的作用,大大减轻了双方安全困境的严重程 度。因此,中日之间的 “ 安全困境 ” 是一个被过分夸大的事实。本文试图从这一角 度,对学界普遍流行的这个观点进行修正。 一、 “ 中日安全困境 ” ? 一个过分解读的现实 1. 安全困境的基本定义 “ 安全困境 ” 自 20世纪 50年代初期进入国际关系研宄的视野,成为国际关系学 的核心概念之一。根据约翰 赫兹在其 1950年经典论文中的定义 “ 安全困境 ” 是 指 “ 在无政府社会中,某一特定集团或个人最为关注的是自身安全
6、问题。为了防止 其他集团或个人攻击自己,这些集团或个人往往会采取争夺权力的方式以避免其他 行为体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其他行为体会感觉到更不安全,常常也会让 这些行为体采取最坏的打算。最终的结果是,各方陷入寻求安全和权力争夺的恶性 循环 ” 。 :1:在 1978年另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中,罗伯特 杰维斯提出了缓 解安全困境的两种可能方式:即将进攻型武器和防御型武器、进攻性意图和防御性意 图显著的区分开来,或是使防御比进攻更占优势。 :27夬定一个国家到底采纳防御政策 还是进攻政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技术和地理条件。其中 ,海洋、大河和山脉充当了与 缓冲区与非军事区等类似的角色;而
7、从军事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即使是拥有核武器 的国家,也并不占据进攻优势,因为核武器主要起到的是一种威慑作用。 之后各位学者对于 “ 安全困境 ” 这一经典概念的研宄大致都沿用了赫兹和同时 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 ( Herbert Butterfield)的定义,以及杰维斯 区分的防御型 /进攻型武器和进攻性 /防御性意图展开的。由于 “ 安全困境 ” 主要讨 John Hera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J World Politics i Vol. 2 No. 2, 1950 p. 157. Robe
8、rt Jervis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 ” tFor/c/ Po/也 cs, Vol. 30, No. 2, 1978, pp. 167 214. Robert Jervis u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World Politicsi Vol. 30 No. 2 1978 pp. 194 199. (4) Herbert Butterfield uThe Scientific versus the Moralistic Approach in International Affa
9、irs, ? International Af /ak, Vol. 27, No. 4, 1951,pp. 411 422. 86 中日安全困境 :一个过度解读的现实? 论的是军事因素,同时,对于中日之间政治上的冲突进行研宄的成果己经非常多,因 此,本文主要从军事层面 即物质上的军事力量和使用军事手段的意图两个方面 入手,对于中日两国 “ 安全困境 ” 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2. “ 中日安全困境 ” 的物质力量对比 “ 安全困境 ” 的出现,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两国间军备竞赛的发生,具体到中日关系 中,我们可以分析两国最近一段时间军事力量的发展水平,双方是否因为感受到了来自 对方的威胁,进而引发
10、了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以及两国之间敌意的螺旋式上升等问题。 在本文中主要采取的指标有军费开支、常规军队数量以 及实战经验等几个方面。 (1) 军费开支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 SIPRI)的统计, 1989 -2013年间中日两国军 费开支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 1989 - 1992年,由于依然处于冷战结束前 后、世界发展趋势不明朗的大背景中,中国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维持 在 2. 5%左右的水平。之后,由于当时的中国高层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在中共十四大 报告中明确提出 “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 ,因此自中共十四大召开后 的次年、也就是从 1993年
11、起,中国开始逐步降低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之 后这个比例大致稳定在 2.0%左右的水平, 1997年中国的军费开支所占比重曾达到 历史最低值 1.6%。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军费开 支有所增加,但在 2001 -2013年之间,中国的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 稳定在 2.0% -2.2%的水平。而从日本 方面来看,由于战后和平宪法的限制,日 本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1.0%的水平线上。 长期以来,中国的军费开支一直远低于日本,直到 2004年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军 费开支才首次超过日本,并开始对日本保持优势。但实际上,中日两国军费开支
12、对比 出现逆转、并逐步拉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必 然结果 ;而同一时期,日本经济一直相对萎靡,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较为缓慢,甚至 是连续出现经济负增长,这直接影响到了日本军费在绝对量上的增长。此外,中国军 费开支出现大幅增长的另一个原 因是,最近几年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大幅升值,这进一 步增强了中国军费开支增速过快的假象,但如果按照人民币计价,中国的军费开支实 际上大体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水平。 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by Country , in Constant (2011) US $ m.,1988 - 2013, ” h
13、ttp: /www. sipri. org / research / armaments / milex / milex_database. 87 W际关系研究 2015年第 1期 从军费绝对量的比较来看,尽管从 2004年起,中国的军费开支超过日本,两国之 间的军费开支差距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按照 SIPRI的估计, 2013年中日两国的 军费分别为 1884亿美元和 486亿美元,中国的军费开支几乎已经是日本军费开支的 四倍。但是,中国的人口总数接近日本人口的 11倍,因此,中国的人均军费开支仍远 低于日本。而按照中国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4年中国的国防预算为 8082.3亿 元人
14、民币,约合 1320亿美元两国之 间的军费差距并不悬殊。此外,即便是中国新 增的军费,也主要用于武器的升级换代、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军队 体制编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化人才以及改善基层官兵待遇等方面。此外,中 国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最低的一个,根据 SIPRI公布的数据显示,美、俄、英、法在 2013年的军费开支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分别为 3. 8%、 4. 1%、 2. 3%和 2. 2%,而中国当年数据仅为 2. 0%。 :2:日本 2014年 财政年的军费开支达到 4. 88兆日元(约合 2814亿 人民币),与 2013年同比增长
15、了 2. 8%。 :3:与中国 2014年国防开支比 2013年增长 12. 2%相比,这种增加的幅度仍属于 正常增长的范畴。由于和平宪法的规定,日本军费开支长期维持在 1%左右,仅仅 维持在最低自卫的水平。 (2) 常规军队 一般来说,除了军事开支以外,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常规军队的 规模以及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而造成两个国家安全困境急剧恶化的重要标 志就是,这些指标在较短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迅速的增加趋势。只有在常规军队规模 迅速扩大以及进攻性武器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才可能 判定,双方感受到了对方的敌意, 因此将对方当作假想敌,力争通过增强自身军事力量的方式以应对来自对手的敌
16、意。 尽管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常规军队数量已经不如冷兵器时代那么重要,但是, 维持一定规模的军队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在面临外部入侵的时候迅速做出反应,特别 是在与对方武器装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常规军队的数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 中日两国主要采取的是防御性军事政策,因此在军事人员规模方面都坚持了 “ 适度 ” 原则。 中国国防费增长 12.2%维护国家安全正当需要,新华网, http: / /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 -03/05/c_l 19623528. htm。 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by Country , i
17、n Constant (2011) US $ m.,1988 -2013, ” http: /www. sipri. org / research / armaments / milex / milex_database. 聂鲁彬日本追加 2014年国防预算创 1996年来最大增幅,环球网, http:/mil. huanqiu. com/world/ 2014-01 M746044.html。 88 中日安全困境:一个过度解读的现实? 在经过建国后多次裁军后,目前中国的总军力约为 230万。根据 2013年 4月最 新公布的中国国防白皮书的数据显示,中国陆军数量约为 85万人,海军 23.
18、5万 人,空军 39. 8万人,其余为第二炮兵、武警和民兵组织。在中日政治关系急剧恶化的 这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常规军队规模没有扩大,反而在 2005年时由 250万再度裁 减 20万达到现有规模。日本自卫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 25万人以内,这样的军事规 模显然无法对中国这样的大国造成实质性打击。日本维持小规模的军事力量,除 和平宪法第九条的约束以外,由于美日同盟的存在,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安全上的 保障,日本完全可以利用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力量获得在安全上的庇护。此外,日本的 岛国特征也为本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安全屏障。 (3) 实战能力 实战能力是检验一个国家军事力量最为直接的标准。实战能力作为一种主
19、观上 的经验,虽然并不是直接的物质因素,但在面临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实战能力可以迅 速转化为在军事行动中的相对权力。因此,越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军队,越是可能在军 事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许多军中人士认为,缺乏实战经验是中国军队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 :1:尽管目前 中国每年都会进行多次多国、跨军区或军区内的各类型、各兵种的军事演习,但却不 能模拟一些必须在实战中才可能出现的条件 尤其是实战过程中作战人员的真实 心理状态。因此,军事演习尽管可以模拟实战环境,但却很难取得类似实战的效果。 日本在战后几十年时间里都不能派兵海外,即便 在参与联合国框架内的各种维和行 动也需要严格遵守所谓的维和行动 “ 五原
20、则 ” 。日本在真实战争状态情况下的实战 经验与中国一样几乎为零。 因此,尽管从实战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军队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对于军队作战而 言是一个负面因素,但实际上这反而对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是一种极为有利的条 件。由于对本国实战能力的不自信,使双方在派遣部队之前都不得不更加审慎评估, 一旦爆发战争,本国军队是否真正有能力进行作战。这极大避免了双方矛盾过于激 化导致兵戎相见局面的发生。 3. 防御性意图占主导的对外战略 现有一些研究对于 “ 中日安全困境 ” 的解读还往往忽视了意图在其中发挥的重 马晓天上将:中国军队缺一样东西即实战经验,环球网, http:/mil. huanqiu. co
21、m/china/2010 -07/ 916589.html。 89 W际关系研宄 2015年第 1期 要作用,即杰维斯在 1978年论文中所提出的 “ 进攻性意图 ” 还是 “ 防御性意图 ” 占主 导优势 即一个国家主要倾向提倡使用和平手段还是黩武主义解 决国家间的冲突 和争端问题。从意图的角度来看,这种防御性意图不仅仅只是反映在军事因素这个 单元层次,还进一步反映在国家对外政策所坚持的整体理念和原则。 (1)中日两国在武器使用方面主要采取防御性政策 两国各自拥有的众多现代化武器是众多研宄者担心中日之间出现安全困境的重 要原因。例如,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包括反卫星导弹试验
22、等 领域的成功给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1:而由于中国军事力 量的上升、朝鲜多次进行核试验以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崛起,为日本发展出一支独 立于美国之外的强大进攻性军事力量创造了条件。 :2:由于在现有军事条件下,将进攻 性军事武器和防御性军事武器进行显著区分已经相对困难,因此判断这些武器使用 方式到底是以进攻性还是防御性为主,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应该是使用这些武器时的 国家意图,即国家对待武器使用、尤其是具有大规模杀伤效应武器时的政策宣示。从 武器使用意图的角度来看,中日之间的这种 “ 安全困境 ” 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美国出售给日本的武器尽管先进,但日本在使用这些武
23、器的时候受到了美国的 严格限制。美日同盟以及和平宪法的制约,使得日本不可能进行单 方面的军事行 动,再加上日本在战后长期发展出的和平文化,也使得日本没有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 针对第三国的进攻性意图。与此同时,尽管中国拥有包括核武器、洲际导弹在内的各 类进攻性武器,以及不断增长的远洋投放能力,同时也积极参与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 的军事演习活动,但是,在中国政府发布的各种官方文件、军事白皮书以及在各种外 交场合中国领导人的表态中,一直强调中国坚持走一条合作型的、 “ 始终不渝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 ,不主张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国家间的 冲突和争端。中国也是有核国家中唯一做出 “
24、 不首 先使用核武器 ” 的国家。 因此,中日两国主要坚持的都是一种防御性的军事政策。这种防御性意图占主 导地位的情势,避免了双方军事误判的发生,从而避免了中日之间爆发严重的军事冲 突。 Bruce W. MacDonald “China , Space Weapons, and U. S. Security, ” C57? No. 38, September 2008. Daniel Pinkston and Kazutaka Sakurai “Japan Debates Preparing for Future Preemptive Strikes against North Korea,
25、 , 77ie 尺 oreazi Jowma/ Vol. 18, No. 4, 2006, pp. 95 121 ; Ke Wang “Japans De fense Policy : Strengthening Conventional Offensive Capability), ? 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i Vol. 8, No. 1, 2008, pp. 87 99. 90 中日安全困境:一个过度解读的现实? (2)中日两国在对外政策中坚持的理念 从意图的角度来看,除了军事这个单元层面的考虑外,另一个需要强调的因素 是,在对外政策
26、的推行过程中,一个国家是倾向于采取和平的外交手段、还是强硬的 军事手段解决外交冲突问题。而在中日两国的外交政策中,主要都是通过和平的方 式解决外交上的争端问题。 中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中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国 家间的争端 “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 ” 。傅泰林 (Taylor Fravel)在对中国官方各种文件的分析后也认为,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保守 性质而非扩张主义倾向的。 1实际上,构建 “ 和谐世界 ” 以及 “ 和谐周边 ” ,既是中国政 府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在处理对日关系依据的基本准则之一。而日本战败后所制 定的和平宪法,则从法理角度
27、避免了日本再度军国主义化的可能性。尽管日本国 内要求重新修宪的呼声高涨,尤其是在安倍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动修宪进 程,并且力图解禁集体自卫权,但避免本国再度武装化和右翼化,加强而非挑衅与中 国的关系,一直是日本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 普通民众的共识。例如, 2014年朝日 新闻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所做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反对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的 日本民众比例高达 64%,而赞成的比例仅仅只有 29% ;对于集体自卫权解禁的问题, 也有 63%的受访民众表示了反对。 这些规范,共同构成了避免中日关系陷入安全困 境桎梏的坚实基础。 因此,尽管在冷战后中国对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都造成了一定挑战,
28、日本 也始终不愿意放弃战后本国一直以来对中国的优势地位,但至少在东亚区域层次上, 日本政府一直坚持的立场是,仍然将中国作为一个可接触的对象进行考虑,因 为建立 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双边互惠关系是发展两国关系的一块重要基石。 二、经济结构强互补性和美国的平衡者角色 从军事角度来看,中日之间在物质层面都没有 “ 完胜 ” 对手的能力,两国对于军 Iaylor Frnvel “Ghinas Search for Military Power, ” 77 Vol. 31, No. 3, 2008, p. 126. “Asahi Shimbun Special Public Opinion Poll (0
29、4/07/14) , ” April 7,2014, http:/mansfieldfdn. org/pro- gram/research -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asian - opinion poll database/asahi - shimbun - special public -opinion - poll -040714/. Christopher Hughes “Japans Response to Chinas Rise: Regio nal Engagement, Global Containment, Dan gersofCollisi
30、on, ” / 加 Vol. 85, No. 4,2009, pp. 839 848. 91 W际关系研宄 2015年第 1期 事手段的使用意图也主要是防御性的,因此中日并不存在严重的 “ 安全困境 ” 问题。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日关系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而异常复杂,所以 双方仅靠抑制军事力量的发展以实现两国间的彻底安全并不可行。正因如此,两种 重要的辅助机制 双方在经济结构上的强互补性,以及美国在中日关系中所扮演 的 “ 平衡者 ” 角色,也为中日两国不至于陷入 “ 安全两难 ” 局面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 用。 1.经济结构上的强互补性降低了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相
31、互依赖关系并不一定会改善两国的政治关系,但是按照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解释,这种强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一个重要好处是,两个国家的政 治关系虽然可能冷淡,但是经济方面的利益以及不可替代性可以促使两个国家形成 一个 “ 经济命运共同体 ” ,从而降低双方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1)中日经济存在结构性的相互依 赖关系 中国从 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30多年的崛起首先就是经济层面的崛 起。 :1:日本在中国经济起步、发展和腾飞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现 在,中国依然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国和最大的进口国。双方经济关系最为重要的一 个特征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本成熟的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
32、性。具体表 现为两国在经济结构存在层级差的情况。 :3:这种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有利于双方经 济关系的发展,也避免了双方之间可能出现贸易战的情形。如果中日两国因为政治 上的冲突而选择放弃经济上的这种相互依赖,甚至是采取 军事手段以解决政治上的 冲突,那就将面临在短时间里无法找到合适替代选择的困境,或者说这种情况是有损 两国经济利益的: 首先,经济战对经济上存在结构性相互依赖的两个国家往往是无效甚至是一损 Susan Shirk, CTiizia: FragZ/e * 5 N e 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13 34. Masaru T
33、amamoto “How Japan Imagines China and See itself , ,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 22, No. 4, 2005/06, p. 55. 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第三层级和第四层级产品分别为:战略资源及最高端技术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且 能生产的国家相对较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业制成品和初级的加工贸易品、几乎没有科技含量的农产品 和手工制品,参见高成瑨、赵长峰中日关系 “ 政冷经热 ” 再思考一 “ 结构性相互依存 ” 的视角,日本问题研 究 2012年第 2期,第 13 18页。 92 中日安全困境:一个过度解读的现实?
34、 俱损的。实践也证明,经济制裁作为实施国家战略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取得预期效 果。 :1:因此,尽管中日在政治问题上存在着非常严峻的争端,但中日两国很少采用经济 战手段以期获得政治上的好处。因为两国政府深深意识到,与对方的贸易是有利于 本国经济的,也有利于建立和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所以,尽管目前两 国都有一些民族主义者鼓吹经济制裁打压对手, :2:但两国政府很少采纳这样的建议, 因为经济上的制裁往往适得其反。 :3: 其次,从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来看,中国在两国相互依赖结构中的单边脆 弱度要大于日本, :3: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出口到 日本的产品也主要
35、是附加值低,存在众多同类竞争对手的产品,比如机电产品、纺织 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长期以来,中国的轻工产品,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 包,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在 50 -70%之间。 :5:但是,由于这些产品的科技水平较低,可 替代性较强,因此一旦日本选择进口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将对中国很大部分以出口 为导向的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而日本出口中国的产品中,则大多具有较高的附加 值,科技含量较高,中国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产品,因此,在 中日两国结构性相互 依赖关系中,由于日本在贸易结构上占有优势,较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占更加有利地 位,这也是尽管中国在与日本政治争端中虽然常常占有道义制高点,但却往往
36、只能采 取克制政策的重要原因。 (2)经济利益决定了中日相互依赖关系的深化 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重要驱 动力。在这三十多年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一直位于外国在中国投资额的前列。 Robert Pape “Why Economic Sanctions Do Not Work?” Vol. 22, No. 2, 1997, pp. 90 136 ; Robert Pape uWhy Economic Sanctions Still Do Not Work?,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 1, 1998 PP
37、. 66 77;石斌有效制裁与 “ 正义制裁 ” 论国际经济制裁的政治动因与伦理维激,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年第 8期,第 24 27页。 梅新育对日经济制裁 :选择与节制 ),金融博览 2012年第 22期,第 20 21页。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控制了目前世界市场对稀土 的支配权。 2010年,中国曾经采取中断对日本稀土出口的方式,以谋求日本在政治事务上对中国的让步和妥 协。但现实情况是,当日本企业用完制造高科技部件所需的稀土后,中国需要使用这些高科技部件的产品开始 出现断货的情形。这种局面显然导致 “ 两败俱伤 ” 情况的发生,最后的结局是,
38、中国不得不恢复对日本稀土的再 度出口。 高成瑨、赵长峰中日关系 “ 政冷经热 ” 再思考一 “ 结构性相互依存 ” 的视角,日本问题研究 2012 年第 2期,第 12 18页。 根据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 2006 -2014年 “ 日本货物贸易及中日双边贸易概况 ” 历年数据整理,商务部 国别数据网, http: / / countryreport. mofcom. gov. cn / record /indexl 10209. asp 93 国际关系研宄 2015年第 1期 日本对中国提供的政府发展援助计划 ( ODA)中的许多资金也用于了日本对华的各 项基础设施建设上, 1979 -200
39、5年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 31330亿日元 的贷款、 1457亿日元的援助和 1446亿日元的技术合作项目。 1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 位列 2014年财富世界五百强的 56家日本企业已有接近 50家在中国设立了工厂 或总部,此外,其他一些没有进入中国的日本五百强企业并不是因为对中国市场不感 兴趣,而是由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对部分产业外资准入的限制政策所致。 :2:另一个众 所周知的事实是,日本作为一个受财阀政治影响极深的国家,大企业在日本国内政治 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在政治事务中影响力巨大、同时在中国 有极大 经济利益的利益集团,这些(有些甚至是反对中日友好的)大企业也会竭
40、力避免两国 发生灾难性的军事冲突,以寻求它们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因此,当两国发 生严重政治冲突时,这些大企业往往会对日本政府作出过激行为后进行紧急的 “ 灭 火行为 ” 。例如, 2004年日本最重要的几个商会就曾公开表示反对小泉政府在二战 历史上所持的官方立场。 :3: 日本企业选择在中国进行投资的原因除了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前景外,中 国劳动力价格较低,素质较高,与日本接近的地理特征有利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尽快 运回日本国内发售等也扮演 了重要原因。因此,尽管受到了 2012年钓鱼岛及其附属 岛屿争端的影响,一些日本企业在华损失较为严重,但前景乐观且极具诱惑的中国市 场,使这部分日
41、本企业仍然坚定了扎根中国的决心。例如,丰田公司 2012年年底宣 布,将在华公司的名称由 “ 丰田中国 ” 改为 “ 中国丰田 ” ,继续大力推行生产和销售的 本地化战略,以让 “ 中国的消费者理解和认识到中国生产的丰田产品,就是一个中国 的品牌 ” 。 :3:由于日企在中国所占的比例较高,如果日方因为严重的政治冲突撤资对 Reinhard Drifts The End of Japan s ODA Yen Loan Programme to China in 2008 and Its Repercussions, ” Japan Aktuell (Journal of Current Jap
42、anese Affairs) i Vol. 16 No. 1, 2008 p. 3. 例如,由于中国对通讯和电力等行业较为严格的控制,使得包括新日本钢铁、日本邮政控股公司、曰本 电话电报公司等在内的著名企业都无法在中国通过建立总部、直接设厂或开设公司的方式,扩展自己在中国的 业务。 (3) 美 陆伯彬权力政治的平衡与中国的崛起 东亚各国的接纳或平衡战略,栽 美 威廉 凯勒、 托马斯 罗斯基编,刘江译,朱锋校中国的崛起与亚洲的势力均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第 129页。 陈镟大西弘致 “ 丰田中国 ” 要变 “ 中国丰田 ,新快报 2012年 11月 28日,新浪汽车, httP:/a
43、_. sina. com. cn/news/2012 - 11 -28/07191070375. shtml。 据广汽丰田 2013年年初发布的一则广告称,该公司强调 自己是 “ 中日合资公司 ” 而不是 “ 日资公司 ” 。截至 2012年,公司直接解决就业超过 4万人,在中国拥有超过 135 万的客户,在中国的公益捐款超过 4700多万人民币,并且在中国高校设立相关的奖学金项目,为中国培养人才。 该公司一辆售价 23.4万元人民币的轿车,其中交纳中国政府的税收是 8万多元,而仅仅只交纳日本政府税收 1240 元。 94 中日安全困境 :一个过度解读的现实? 中国工人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
44、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中国经济在失去日本市场 后对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也是中国政府在采取对日政策中必须考 虑的实际问 题。 中国一直坚持 “ 走出去 ” 和 “ 引进来 ” 并行不悖的发展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针 对中国的现实,为了更好解决就业问题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基本日常需要,中国主要 引进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产品为主 ;但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民群 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目前中国引入更多的是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以实现整个产 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客观地说,日本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一直扮演了重 要角色。除了日本科学技术和工业能力往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外,另一个不可忽 视的因素是
45、,日本产品的一个突出特质是更加注重用 户的使用体验,人性化设计在其 产品设计中表现的较为突出,日本产品更加符合东方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放弃日本, 而选择欧美国家的技术,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种太好的替代选择。 此外,中日两国如果放弃在经贸关系上的相互依赖,而选择其他国家作为贸易伙 伴,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合时宜的,毕竟从地理临近性的角度来看,双方的 贸易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以及生产的产品快速抵达对方国家,对于一些要求时限的 产品(比如鲜花和新鲜蔬菜)来说,这种优势更是得天独厚的。此外,贸易对地理临 近的国家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以较为显著的减少各方 的冲突。 :2:由于地理临近国家之 间的互动更为频
46、繁,如果它们没有较为密切的贸易关系,那么这些国家很可能就会因 为政治上的争端(尤其是领土上的冲突)出现敌意螺旋式的上升,甚至引发极端严重 军事冲突的发生。 :3: 因此,中日两个国家在贸易上的密切关系、特别是这种强相互依赖关系的存在, 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在政治问题上严重对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依 例如,中国在 21世纪初期刚开始实施高速铁路战略的时候,曾经引入加拿大、 H本、德国和法国等国的 技术,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原型为 H本川崎重工生产的 H本新干线 E2 - 1000型动车组(即中国南车青岛 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并国产化的 CRH2系列,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具有自
47、主知识产权的 CRH380A/ AL)最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座椅设计比较符合东方人的身材特征,从东方人的角度来看,乘坐时感觉更加 舒适;而其他动车组则主要为西方市场量身定做。 John Robst, Solomon Polachek and Yuan Ching Chang “Geographic Proximity,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CooperationIZA Discussion Papersi No. 1988,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IZA), Bonn, Germany, 2006, pp. 1 30. Beth Simmons “Rules over Real Estate: Trade , Territorial Conflict,and International Borders as Institu tion, ” Vol. 49, No. 6, 2005, pp. 823 848.例如,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