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47901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代谢动力学(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代谢动力学(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指药物的体内过程,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常用数学公式和图解表示。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需要通过各种生物膜。生物膜基本结构:液态脂质双分子结构 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功能蛋白质(载体、酶、受体) 膜孔 转运小分子物质转运方式1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高低)转运。(1) 简单扩散:称脂溶性扩散,高浓度低浓度,转运数度取决膜二侧浓度差、脂溶性、极性、分子量 。 药物属弱酸、弱减性,以离子、非离子型存在,非离子型易转运,解离程度取决药物的pKa(解离常数的负对

2、数),并受pH的影响。弱酸性药物: 解离方程式 HA =H+ +A- Ka(解离常数) =H+A-/HA (两侧取负对数) -logKa = - logH+- logA-/HA pKa = pH - logA-/HA (以指数表示)10 pH - pKa = A-(离子型)/HA(非离子型)当pH = pKa(100 = 1),解离型 = 非解离型 既pKa = 药物解离一半时的pH值。药物的pKa是不变的,pH的变化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 苯巴比妥(弱酸性),pKa = 7.4,在胃中的吸收。 血浆(pH = 7.4) 胃粘膜 胃液(pH = 1.4) HA HA A- A-+ + H+ H+

3、 结论: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易吸收; 在碱性 , 多,难吸收;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多,难吸收; 在碱性 , 少,易吸收;2 主动转运: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逆浓度差转运,耗能,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丙磺舒抑制青霉素的排泄)。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 吸 收吸收:药物经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1 胃肠道给药 口服:经胃肠道粘膜,主要由小肠被动吸收。(1) 胃内pH = 0.9-1.5;小肠内5-8,多数药物都可吸收。(2) 小肠比胃吸收面积大;小肠血流丰富蠕动较快。首过消除(效应):口服给药,药物经过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血循环药量减少。 硝酸甘油、首过消除显著。舌下给药可避免

4、首过消除,吸收较快。直肠给药:避免首过消除,吸收快,不方便。2 注射给药(胃肠道外给药) 静脉注射(iv): 给药量准确,起效迅速。 肌肉注射(im):经毛细血管壁吸收,比皮下注射吸收快。 皮下注射(ih):刺激性大的药物不宜使用。3 呼吸道吸入给药:气体、挥发性药物 (乙醚)经肺泡吸收迅速;10m直径微粒可沉积于支气管,如抗哮喘药。4经皮给药:脂溶性药物可通过,如硝酸甘油、硝本地平贴皮剂等。二、 分 布分布:指药物吸收后的去向,多数药物的分布不均匀。1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有两种形式:游离型:分子量小,容易被细胞膜转运,有药理活性。结合型:分子量大,不易被细胞膜转运,暂无活性(流动储库)

5、。竞争性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低,两药可发生竞争与蛋白结合而置换现象。 如:双香豆素结合率99%,当被保泰松竞争置换而下降1%,效应增强1倍,可致中毒出血。磺胺竞争置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症。 慢型肾病、肝病致血浆蛋白易中毒。2 局部器官血流量 药物首先到达血流丰富的器官,再分布到血运少的组织,如硫喷妥钠先进入脑组织(迅速麻醉),再分布到脂肪(作用消除)。3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如甲状腺主动摄,碘的浓度远高于血浆。4 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部分组成。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通透性低,系脑自我保护机制。能进入血脑屏障可产生中枢

6、作用。 (2)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联系母体与胎儿间的代谢。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药物容易通过。三、 代谢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主要在肝脏,代谢后利于排泄,代谢和排泄总称消除。1 代谢的意义水溶性高的药物多以原形经肾脏排泄,脂溶性药物需肝脏代谢,增加水溶性利于排泄。代谢后的结果:(1) 药物活性减弱(灭活):多数药物如此,称为“解毒”。(2) 形成活性药物:环磷酰胺经肝脏转化为醛磷酰胺具有抗癌活性。(3) 毒性增强:异烟肼的代谢物乙酰肼,具有肝脏毒性。2代谢的方式 分为两步第一步: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多数药物经过上述反应后,药理活性第二步:结合 原形

7、药或代谢物,结构上的羟基、羧基、氨基等,与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酸等结合,药理活性水溶性促进排泄。3 代谢的场所及酶系 药物可在许多组织进行转化,最主要是肝脏。(1)专一性酶: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等。(2)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平滑内质网内,主要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与CO2结合,光谱主峰在450 nm)、还原型辅酶等,催化药物氧化。特点:(1)选择性低,催化多种药物。(2)变异性大,疾病、遗传等致个体差异大。(3) 易受外环境影响。肝药酶诱导剂: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如苯巴比妥诱导双香豆素代谢,使双香豆素抗凝作用肝药酶抑制剂:抑制肝药酶,减弱或减慢

8、其他药物的代谢。如普萘洛尔抑制利多卡因代谢,麻醉毒性四、 排泄1肾脏排泄: 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 (1)肾小球滤过:小分子药物或代谢物可经滤过排泄。 (2)肾小管分泌:青霉素经分泌排泄。竞争性分泌排泄:如丙磺舒使青霉素浓度。(3)重吸收: 脂溶性高的药物可被重吸收,作用时间,如强力霉素。 尿液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解离型易排,碱化尿液,苯巴比妥排泄,解除中毒。2.胆汁排泄 :药物经肝脏转化随胆汁。 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排泄,在小肠水解出游离药物重吸收。3其他排泄途径:有些药物也可通过呼吸道,汗液,唾液,乳汁等排泄。第三节 房室模型房室模型 药物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转运不同,

9、将人体设为若干房室组成的系统(非特定的解剖部位)。一室模型:药物转运速率快,迅速在体内均一分布,达到平衡(图)。二室模型:药物在不同组织转运速率不同,分为二室。中央室- 血浆及血运丰富的肝、脑、心、 肾周边室- 血运少,皮肤、脂肪、骨等。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dC /dt = -KCn C:血药浓度 t:时间 K:消除速率常数(h-1),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率。n = 0(零级动力学消除);n = 1(一级动力学消除)(1)一级动力学消除dC /dt = -KeC (积分后得)Ct = C0 e-Ket C0:初始浓度 e:自然对数的底(二侧取自然对数)ln Ct/C0 = -Ket 当

10、Ct/C0 = 1/2, t = t1/2ln 1/2 = -Ke t1/2 (整理后)t1/2 = 0.693/Ke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1) 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按固定百分率消除.(2) t1/2不变,(不受给药量,方法影响)。(3) 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t1/2药物可消 除96.9%。At = A0 e-Ket 因为 Ke=0.693/t;t = n个t1/2At = A0 e-0.693 n = A0 (1/2)n At = 3%(4) 间隔t1/2给药,经5个t1/2体内达稳态血药浓度。药物t1/2与其在体内累积排泄量t1/2数 累积排泄量1 50 %2 75 %3 84.5%4

11、93.8%5 96.9% (2)零级动力学消除 dC /dt = -KCnn=0 dC /dt = -K (积分整理后) Ct = C0 - Kt Ct = C0/2 时t1/2 = 0.5C0/K特点(1) 其t1/2 不固定,随C0的下降而降低.(2) 体内药量过大,药物以最大能力,恒量消除. 第五节 体内药量的药量-时间关系时量关系(曲线):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包括潜伏期、持续期、残存期。 c c MTC A MEC B C t 时量曲线图 药物的三种剂型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指经血管外给药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12、和速度。F = 口服等吸收的药量 / 给药剂量 100%F = AUCpo / AUCiv 100%(绝对生物利用度)F = AUC(待测药)/ AUC(标准药) 100%(相对生物利用度)AUC(area under the curve,AUC): 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图3-4、5) 生物利用度受原料药颗粒大小,结晶型填充剂,赋形剂,工艺等的影响,同一药物,差异数倍。2 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的全部药量(D)按血浆药物浓度计算(C),理论上占有的容积。Vd仅是理论值,可推测药物体内分布的大体情况。Vd = F.体内药物总量(D) / 血药浓度( C )血浆

13、容量 0.05 L / Kg;细胞外液 0.21 L / Kg;总液体量 0.55 L / Kg;肝素 Vd = 0.058 L / Kg, 分布限于血浆庆大霉素 = 0.25 L / Kg 分布细胞外氯喹 = 185 L / Kg 蓄积于某组织3.血浆半衰期( 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需要的时间.4.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肝、肾等)清除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L/h)。 5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稳态血药浓度(Css):多次给药后,逐渐达到给药量与消除量平衡 。(1)恒定间隔给药:经过5个t1/2达稳态血药浓度。(2)恒速静脉点滴:血药浓度无明显波动。(3)负荷剂量:给予负

14、荷剂量可立即达有效血药浓度。 Ass = Css Vd = RA/Ke = RA/0.693/t1/2 =1.44 t1/2 RA第七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静滴给药,可将第一个t1/2静滴量的1.44倍在静滴时推注,能立即达到并维持Css(4)间隔t1/2给药,首剂加倍可达Css。Ass = Dm + Asse-Ket Dm:维持剂量 Asse-Ket:残留剂量Dm = Ass - Asse-Ket = Ass(1- e-Ket)D1 = Dm /1 - e-Ket t:按间隔t1/2给药D1 = Dm /1 - e-0.693 = D/0.5 = 2D2 c 1 1 2 3 4 5 6 t1/2 静滴浓度波动小;肌注浓度波动大;剂量小浓度。时间安排:3学时重点内容: 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肝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半衰期、一级与零级消除动力学概念及含义。 掌握结论: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易吸收;在碱性酸性环境中 ,解离多,难吸收;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多,难吸收;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碱性环境中,解离少,易吸收;难点内容:一级与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需结合实验方法和数学公式讲解。作业思考题: 用具体药物举例说明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用肝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说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物跨膜转运解释巴比妥中毒的解救。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