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评述_王小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评述_王小锡.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44 DO I :10.15937/j .cnki .issn1001 -8263.2003.12.008 南京社会科学 伦理学研究 2003 年第 12 期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NO .12 Dec .2003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评述 王小锡 1 朱辉宇 2 (1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公共 管 理 学 院 教 授 、 博 士 生导 师 南 京 210097) (2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人文 学 院 博 士 生 北 京 100872)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发 展 , 理论研 究 的广度 和 深度得以 不 断拓 展 。 本 文 基
2、于对 当 前道 德 建设相关研究成果的认识 , 分别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 对以往 道德建设 的反思和具 体实施方 略等几个 方面评述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 。 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努 力 , 充分展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研究 现状 , 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 关键 词 :道德建 设 ;社会主 义 ;市场经 济 中图分类 号 :B 82-0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001-8263(2003)12-0044-05 一 、 市 场 经 济 与 道 德 建 设 关 系 的 研 究 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背景下进行的 。 对于市场
3、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认识 , 直接关系到道德建设 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 关系到道德建设的最后成效和 影响 。 如此 , 将道德建设置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 研究便成为诸多学者着力的方向 。 1.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道德 水 平低落 的根源 。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不是道德水平低落的根源 。 虽然市场经济所具有 的一些消极因素会渗透到道德领域中 , 给我们的道 德建设带来冲击 , 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道德水 平的下降 , 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本身应为整个 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承担责任 。 事实上 , 诸多道德 问题的出现是由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健全的过 程 中
4、, 来自体制 、 法 制 、 具体政策等 多 方面的不完善 造 成的 , 即我们不能将道德问题的出现单纯地归咎于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相反的 , 道德问题的大量出 现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 如当前 信用道德水平的相对低下就严重地阻碍了健康 、 完 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 2.社 会 主义市 场 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道德 建 设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需要进行道德建设 ? 回 答是肯定的 。 在如何理解这种需要关系上 , 不同的 学者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 有的学者从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经济的角度入 手 , 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规范经济 , 要健康地发展 就需 要 有 外
5、在 的 、 他 律 的 规 范 (法 )和 内 在 的 、 自 律 的 规范 (道 德 )共同 作 用 。 社 会 主 义 道 德 建 设 能 够 为 市 场经济提供与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 因此进行 必要的道德建设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的必要保证 。 有的学者从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 认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可持 续发展的经 45 伦理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03 年第 12 期 NO .12 Dec .2003 济 , 需 要 来 自 法 制 、 政 策 和 道 德 等 多 方 面 的 支 持 。 社 会
6、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能够为市场经济创建一定的道 德秩序 , 更会引导人们产生相应的内心信念 , 进而促 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有的学者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诸 多问题亟待解决的角度出发 , 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 逐步建立健全的过程中 , 人们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 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 人们对个人利益和功利的 过分 关注导致了个人主义 , 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妨 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亟需解决 。 进行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 如此 , 道德建 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 3.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 建 设提供 了新的发展条件
7、 。 在理解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的各 类 观 点 中 , 值 得 肯 定 的 一 项 是 :市 场 经 济 的 建 立 与道德状况的提高并非水火不容 , 它不仅不是道德 旁落的根源 , 相反还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新 的发展条件 。 第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 供 了经济基础 。 很多学者都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巨 大经济进步的角度 , 论述其为道德建设提供的发展 条件 。 一方面 ,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 看 ,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经济 基 础 , 为 道 德 建 设 的 有 效 进 行 提 供 了 切 实的 保 证 ;另 一方面 , 道德建设
8、的进行本身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物 质条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满足了这 一 要 求 , 大 量 物 质 的 、 资 金 的 投 入 保 证 了 道 德 建 设 的 顺利进行 。 第二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道德建设提 出了新的道德要求 。 部分学者提出 , 市场经济的健 康发展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础 , 需要包括道德在内的 各种制约力量的合力作用 。 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有 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 , 特别在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 型的大环境下 , 这种道德要求更显迫切 。 这样 , 新的 或更为复杂的道德问题的出现给我们的道德建设提 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 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的
9、新发展 。 第三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创 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有学者提出 ,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体制的 变革 , 使真正 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法治得以实现 , 从而 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外部保障 。 在这种高度民 主 、 法制 健 全 的 社会 中 , 在与政 治 、 法制等 多 种力 量 共同作用的前提下 , 道德领域的进步成为可能 , 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的顺利推进获得了可靠的保证 。 第四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 进 步 , 为 道 德 建 设 提 供 了 新 的 方 法 、 手 段 和 载 体 。 很 多学者都认同并阐述
10、了相似的看法 。 举例来说 , 科 技 的 发 展 为 道德 建 设提供了诸如影 音 设 备 、 多媒 体 软件等众多的新载体 , 使得我们能够将抽象性 、 文本 化的 社 会 主 义伦 理 道德观念转化为 具 体 的 、 易于 受 众理解和接受的有形 、 有音的形态 , 从而极大地提高 了道德建设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 二 、 对 以 往 道 德 建 设 的 反 思 对过往道德建设方式 、 思路及 成 效的认 识 和 反 思 , 成为许多学者在讨论道德建设问题时的自觉行 动 。 普遍的认识是 , 以往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 展 , 但它的效果不够理想 , 至少从建设投入与实际效 果的比较来看
11、, 以往的道德建设是低效能的 。 主要 的缺陷和不足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 1.道德教育的方式呆 板 。 道德教 育是道德建 设的基础 , 没有科学的道德教育就没有效果良好的 道德建设 。 很多学者在分析以往道德教育失误的过 程中都曾指出 , 以往的道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 主要 采用了直接灌输式 , 而疏于对其它道德教育方式的 省察和应用 。 在运用灌输式教育时 , 教育者往往过 于生硬 , 甚至流于形式主义 , 从而让受教育者产生逆 反心理 , 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抵制道德教育的内 容和方式 , 使得这种道德 教育收不到应有 的效果 。 同时 , 以往的道德教育过于政治化 。 在这种教育之
12、下 , 主体的道德行为不是自觉自愿进行的 , 很多是将 遵循道德规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应付 , 长此以往 使得人们缺乏道德选择和行为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 2.道德要求的层次划分简 单 。 许 多学者在提 及以往的道德建设时都指出 , 过去道德建设中道德 要求的层次性不明显 , 没有对道德要求进行具体的 、 科学的划分 。 以往我们没有认识到道德要求先进性 和普泛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 没有针对不同的受教育 46 伦理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03 年第 12 期 NO .12 Dec .2003 者及其道德层次 , 进行有序 、 有区别的道德
13、 建 设 , 而 是 简 单 化 地进 行 统 一 要 求 、 同 一 标 准 的 道德 说 教 , 使 得那样的道德建设越来越倾向于形式化和空洞化 , 并最终导致道德建设效率和效果的低下 。 3.道 德建设的系统性 缺 乏 。 道德建设是 一项 促进道德进步的系统工程 , 是一个塑造人的 、 长期的 和系统的工程 。 有学者就此提出 , 以往的道德建设 缺 乏 系 统 性 :首 先 , 道德建 设 作为塑造人的 工 程 , 没 有深 入人 心 , 从提高 人 自身素质的 角 度来认 识 ;其 次 , 道德建设没有从实 际出发 , 进行有序地道 德教 育 ;再 次 , 道 德 建设中没有 将
14、社 会 、 学校和家庭有 效 的 统 一 起 来 , 对 社 会 公 德 、 职 业 道 德 和 家 庭 美 德 三 方 面 的 投 入 也不 够 合 理 。 1 可 以 说 , 以 往 我 们 没 有 将 道 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 , 从而造成了很多 的失误 。 4.道 德实践能力的培 育 常被忽视 。 许多 学者 皆指出 , 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过于重视道德规范的 简单灌输 , 而漠视 了道德实践能力 的培育和建设 。 这 里 的 “ 道 德 实 践 能 力 ” , 指人们 基 于道德主体意 识 而具有的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 、 道德 行 为和道德评价的能力 。 对培育道德实
15、践能力的忽视 常带来巨大的不良后果 , 不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健全 的 道 德 主 体意 识 , 促 进 受 教 育 者 增 进 道 德行 为 、 选 择 的 权 利 感 、 责 任 感 和 自 信 心 , 更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限 制 了 主体道德选择 、 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 , 使 得这些受教育者在面对实际道德问题时局限于道德 主 体意 识 薄弱 和 道 德 选 择 、 行 为 、 评 价 能 力 不 强 的 困 境 , 无力进行有效的道德实践 。 5.公 德建设易被忽 视 。 随着社会的进 步 和 道 德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 , 我们日益认识到社会公德 建设的重要性 , 而这恰
16、恰是以往道德建设过程中被 忽视的一个方面 。 我国历来有重个人私德的传统 , 即在道德教育 、 修 养的过程中将 主 要的精力运用 于 个人道德素质 、 道德修 养 和道德境界的提 高 上 。 这 种思维模式往往造成人们在道德观念上公私德不分 或重私德轻公德 , 继而在实际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对 社会公德采取轻视的做法 。 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严 重的 , 不仅可能因为对个人行为干预过多而束缚个 性的健康发展 , 更会导致人们 “ 对社会应有体制 、 机 制 、 法 制 规 范 体 系 健 全 的 忽 视 与 放松 ” 。 2 三 、 道 德 建 设 具 体 实 施 方 略 的 探 讨 1.正 确
17、对 待 传统文 化 和外来 文 明 。 第 一 , 坚 持 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在社会主义 道德建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特别是如何对待 中华传统道德的争论是比 较常见的 。 一种观点认 为 , 中 华 传 统 道 德 是 一 种 狭 隘 世 俗 化 、 高 度 政 法 化 的 伦理文化 ,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全不适应 , 要进 行根本改造 , 在道德 建设中没有吸收 的必要 。 一种观点则认为 , 中华传统道德全是精髓所在 , 我们 没有必要对之进行改造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它完全 能够推陈出新 , 阐旧邦 、 辅新命 。 更多的观点认为 , 以往我们批判
18、得太多 , 而扬弃的做法太少 , 对传统文 化 、 传 统 道 德 应 采 取 扬 弃 的 方 式 。 我们认为 , 应以扬弃的方式去对待传统道德和 伦 理 文 化 , 继 承 并 发 扬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美 德 ;同 时 弘 扬 时代精神 , 赋予优良的传 统文化以新的时 代特征 。 具体地说 ,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 , 我们应认识 到当前的道德建设不能割裂于历史之外 , 必须继承 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 。 同时 , 又 应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 赋予其鲜明 的时代特征和适宜的作用形式 , 使之在新的时代环 境和气息中发挥新的作用 。 总之 , 我们的
19、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必须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大力吸收传统文化 的精粹 。 第二 , 坚持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与抵制其中 消极因素相结合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 , 如何 对待外来文明 , 理论界存在着一些争论 , 但绝大多数 学者都认为 , 应汲取优秀的外来文明成果并自觉抵 制其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 有的学者从道德建设应有 理论资源的角度出发 , 认为不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来汲取 , 而且要吸收和借鉴外来 文明的优秀成果 。 同时强调不能混淆文明和文化这 两个概念 ,“ 文明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 文化则有中西 之 分 , 承认 文 明 的 高 低 并 不 会 否 认 文 化 的
20、多元 ” 。 3 归纳起来说 , 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能闭 门 造车 , 应 加 强 与 不 同 国 家 、 民 族 和 地 区 之 间 的 文 化 思想交流 , 主动进行不同道德文化的比较研究 。 在 对 外 来 文化 进行 必 要 的 分 析 、 鉴 别 和 筛 选 的基 础 上 , 47 伦理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03 年第 12 期 NO .12 Dec .2003 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文化和思想成果 , 并自 觉抵制外来文化中的那些消极腐朽的道德观念和思 想 , 杜绝那些消极因素对道德建设顺利进行的窒碍 。 2.完 善
21、 道 德 建 设的内部 协 同机 制 。 第 一 , 坚 持 先进性道德要求与普泛性道德要求相统一 。 很多学 者提出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从道德要求的层次性 出发 , 改变过去对先进性道德宣传过多的做法 , 立足 于现实的社会经济与道德状况 , 将先进性道德要求 与普泛性道德要求统一起来 。 先进性的道德要求指 共产主义道德 , 主要是针对共产党员和社会先进分 子 提出 的 , 对 社 会 道 德 具 有 指 导 性 ;普 泛 性 的 道 德 要 求 指对 广 大群 众 的 基 本 道 德 要 求 , 主 要 指 “ 五 爱 ” (爱 祖 国 、 爱 人 民 、 爱 劳 动 、 爱 科 学
22、 、 爱 社 会 主 义 )。 有的学者更是对不同层次的道德建设提出了要 求 , 主 要包 括 :首 先 , 应坚持先进 性 与广泛性的辩 证 统一 , 促成两者的互相包容和互相支持 , 避免将两者 人为 对 立 起 来 ;其 次 , 应 同 时 进 行 两 个 层 次 的 道 德 建 设 , 防 止 一 种 倾向 掩 盖另一种倾 向 ;再 次 , 应大力 提 倡先进性的道德要求 , 发挥其主导凝聚和潜移默化 的作用 , 不断将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到更高 、 更新的 层次 , 最终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现人们道德觉悟的 普 遍 提高 。 4 第二 ,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 社会 主义道德
23、建设应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 实现以点带面 、 整体发展的目标 。 一种观点认为 , 在道德建设中应以职业道德为 重点 , 通 过 加 强 职 业 道 德 建 设 , 促 进 整 个 社 会 道 德 风 尚的进步 。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 特殊行为规范 , 是社会道德水平的主要标志 。 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应着力提高各行 各业的职业道 德水 平 , 由此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 一种观点认为 , 道德建设的重点对象应是领导 干部和青少年 。 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从事的是一 种特殊职业 , 是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者 , 更是人民利 益的代表者 。 他们的道德状况对广大
24、人民群众具有 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 所以 , 干部道德建设应成 为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 。 同样 , 青少年是祖国 的未来 , 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 加 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盛衰 。 我 们应依据道德教育的规律 ,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 , 利用 能够 调 动 的 所有 资 源 , 对 青 少 年 进 行 综 合 、 系 统 的 教 育 。 3.强 化 道 德 建设的 外 部保障 机 制 。 第 一 , 增 强 道德建设 的物质基础 。 普遍的观点是呼吁政府加大 投入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行需要有强大的经济 后盾 , 政府的相关经济投入是道德建设顺利进行的
25、 主要 和 基 本 的资 金 来 源 。 有的学者提出 , 可以将道德建设与产业化相结 合 , 以此为道德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后盾 。 当前 , 产 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 道德作为一种无形产品渗透到 有形产业中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 。 自觉地将道德因素融于产品之中 , 促进产业的发展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 这种互动关系可以表述为 : 道德建设促进产业的发展 , 产业发展获取效益 , 反过 来 为 道 德 建 设提 供 经 济 支 持 , 推 动 道 德 建 设发 展 。 5 有学者还指出 , “ 道德建设与产业化相结合还指 各种道德基金不仅要依靠社会各界的资助 , 而且更 重要的是
26、要将基金会的资金投资到各类产业中 , 或 者自行创办企业 , 将获取的利润用于道德建设的各 项 工 作 中 , 开辟 道 德 建 设 资 金 的 多 种 来源 ” 。 6 第二 , 推进制度化保障机制的建立 。 道德约束 , 主要是一种依靠内心自省的柔性约束 , 它的有效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主体自身的道德觉悟水平 , 往 往约束力不强 。 这样 ,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 中就必须坚持柔性约束和刚性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 尽可能地增强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 一种观点认为 , 应逐步将一些具有普遍约束力 的道德规范法律化 。 这种观点以目前我国社会的道 德现状为依据 , 提出了增强道德建设有效性
27、的方案 , 即 “ 将 道德 规 范 中 那 些 具 体 的 、 可 操 作 的 内 容 不 同 程 度地纳入法律之中 , 以他律性的法律来规制人们的 社 会 行 为 ” 。 7 一种观点认为 , 应尽可能使道德规范成为一种 可以操作的 “ 制度 ” 。 有的学者就此提出建立伦理制 度的要求 , 所谓伦理制度是指依道德规范而设置的 , 督 促 、监 督 、 保障 主 体遵循道德规 范 , 实现 道 德价 值 的一套 “ 鼓励 ” 与 “ 惩罚 ” 的制度 。 而要建立健全伦理 制度 , 作为道德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应当注意从两 48 伦理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28、 NANJING 2003 年第 12 期 NO .12 Dec .2003 个 基 本 环 节入 手 :一 是 “ 在 全 社 会 相 应 建 立 道 德 建 设 的执 行 机 制 ” ;二 是 “ 健全道德建 设 和道德进步的 社 会评 价 机 制 ” 。 8 事实上 , 道德法律化 的过程是将道德规范上升 为法律法规的过程 , 这种方案很可能导致道德与法 律界限的模糊 , 且实际操作性较差 。 相反 , 将道德规 范进行适当制度化的观点则要合理得多 。 伦理制度 是为倡导特定的道德规范而人为设定的要求人们必 须怎样做的规定 , 是人们从事选择活动的理由 。 在 本 质 上 , 伦 理 制
29、 度 不是 法 律 、 行 政 法 规 意 义 上 的 规 范 制度 , 而是 “ 一种与道德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 监 督 机制 ” 。 9 建 立 这 种制 度 化 的 规 范 约 束 机 制 不 是 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 但却是外在他律走向内在道 德自律的必要手段 。 这样 , 我们就应充分发挥伦理 制度的社会调控作用 , 增强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全面 的调节作用 ,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顺利进 行 。 道 德 规 范 ;政 府 主 动 引 导 社 会 舆 论 , 利 用 软 约 束 的 方 式 来 支 持 道 德建 设 ;政府 专 门为这些道德 规 范配 置 政策 化 的 硬 性
30、约 束 手 段 , 做 到 软 硬 两 手 抓 。 事实上 , 道德建设不是孤立于社会管理和社会 调控系统之外的封闭系统 , 它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 所以 , 我们有必要将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 管 理 之 中 , 完 善 道 德 教 育 与 社 会 管 理 、 自 律 与 他 律 相 互 补 充 、 相 互 促 进 的 运 行 机 制 , 切 实 有 效 地 推 动 社 会 主义道德建设的进步 。 第四 , 营造良好的道德建设社会氛围 。 社会主 义道 德 建 设 作为 一 种 开 放 的 、 复 杂 的 社 会 系统 工 程 , 在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互动 , 互 为影
31、响 。 有的学者就此提出 , 应利用一切现代化传 媒 手 段 如 电 视 、 电 台 、 报 刊 、 电脑网络等以 各 种方 式 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道德评价和导向 , 为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文化氛围 。 第三 , 加强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 普遍的观点 是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 既要靠道德教育 , 也要靠法律 、 政策的支持和 保 障 。 所以 , 我们必须将引导 与约束 、 自律和他律结 合起 来 ,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 充分发挥科学管理的支持作 用 , 推动道德建设的进步 。 有的学者则从道德与法律的体用关系入手 , 阐 发了法律支持对道
32、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 他们认为 , 因为道德和法律不仅具有 “ 相互渗透 、 相互影响 、 相 辅 相 成的 原始 共 性 ” , 还 在 建 构 方 式 、 性 质 、 作 用 方 式 上具有互补性 , 所以两者在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浑然 一体的道德为体 、 法律为 用 的 “ 体用关系 ” 。 这样 , “ 用法律的形式来表达道德规范的实质内容 ” , 就能 够 发 挥 法 律为 体 的作 用 , 促 进 道 德 建 设 的发 展 。 10 有 学 者提 出 , 各 项 政 策 、 规 章 对 道 德 建 设 的 顺 利 进行亦有重大影响 。 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 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33、的需要 , 还要充分 考虑道 德建设的要求 , 为 道德建设提供正 确的政策导向 。 具 体 的 工 作包 括 :政 府 出 面 设 计 、 预 制 并 推 广 相 应 的 参考文献 : 1 邹凤 珍 : 论经 济 全 球 化 背 景下 道 德 建 设 的 基 本 思 路 , 发展论 坛 , 2002(1), 10-12 。 2 李德 顺 : 当前道德建 设 的重大 课 题 , 天 津社 会 科 学 , 1994(5), 4-7。 3 张 立 波 : “ 市 场 经 济 与 道 德 建 设 ” 学 术 研 讨 会 综 述 , 教学与研 究 , 1997(2), 61-62 。 4 朱 庆 荣
34、: 论 道 德 建 设 中 应 坚 持 的 基 本 原则 , 前 沿 , 2003(2), 73-75。 5 赫鸿 雁 、 孙 智 捷 ; 新世 纪 道 德 建 设 的 新 思 路 , 行 政论 坛 , 2002(5), 53-54。 6 章海 山 : 21 世 纪 道 德 建 设 的 创 新 思路 , 哲 学 动 态 , 2001(4), 12-14、 29 。 7 黄 海 昀 、 程 敬 贤 : 以 道 德 法 律 化 促 进 公 民 道 德 建 设 , 社会科学论 坛 , 2003(2), 89 -92 8 9 钱广 荣 : 论道德建 设 , 道德与文 明 , 2003(1), 4-8。 10 张树 志 : 道 德为 体 法律 为 用 , 湖北 社 会科学 , 2003(3)。 责 任 编 辑 :春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