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 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9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课 文写了一个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 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本课有7个自然段,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 一场“盼望”。课文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看似平静,实则蕴含情感的波澜。 课文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细致地描写了 “我”从满怀期待、兴奋雀跃到焦急、无 奈,最终失望、委屈的过程。这个部分展现了一系列孩
2、子气十足的动作和心态,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一个刚开始内心满怀期待,最后逐渐沮丧失落的孩子的心情。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 段)描写了 “我”的情绪郁积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这一自然段中的短句,语气似断非 断,表现了 “我”期盼落空的悲伤。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 “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对“我” 动作、内心独白的细腻描写中,还融入在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 阳光明媚”透露出“我”的兴奋与期待;“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凉”的 是“我”内心的沮丧和失落。作者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本课中 的插图也别具匠心,如第一幅插图对应
3、的是第4自然段的内容,呈现的是“我”跳房子、看 云彩走、拨弄蚁穴和翻看画报四个情景。同一个人做四件不同的事,集中在一幅画面中,将 不同时空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紧凑感和紧张感,生动地展示了 “我”在 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一教学活动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媚、砖”等生字和“明媚、拨弄”等词语。2 .默读课文,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3 ,体会作者对人物内心、动作、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4 .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2 .体会作者对人物内心、动作、环境
4、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教学策略1 .字词教学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 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读音上要注意“砖” “绽”是翘舌音,“惶”是后鼻音。本课 要求会写的字有13个。在生字书写教学时,要注意这13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 右宽,“叨”的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力”;揉”的右上是“矛”不是“予”;“搓”中的 “差”一撇靠左;“吻”的右半部分“勿”不要写成“匆”。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
5、文、结合生活实际和查字典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明媚、草丛、画报、荒凉”可以结合图示法进行理解,“拨弄、翻箱倒柜、念叨、停顿、 晃动、耽搁、惊惶、亲吻、依偎”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理解,“沉郁、漫长、休止、时光、 挽回”可以用查字典的方式来理解。2 .阅读教学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可以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弓I入本课 的学习。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讨论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勾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词句,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等。 在学生体会到“我”心情变化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细读课文。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
6、怎样表现“我”的心情的呢?基于学生的发现,可重点围绕三个方面 的内容展开交流。一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如“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 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交流这 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将焦急的 心情融入这些具体事例的叙述中。二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交流这部分内 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体会口头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早现出来的“我” 焦急、不耐烦、迫切的心情。三是体会作者如何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如“我感觉到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的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
7、越远越来越缥缈,引导学生发现作 者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实际上是在写“我”的心情越来越沮丧,让学生学 习作者把情感融于景物中的写法,然后让学生寻找其他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地方。3 .交流运用引导学生在学完本课后,回顾匆匆,比较两篇课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可以先 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篇课文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中一 连串的问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作者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更多地将情感融 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对于相同点的认识,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困难。可弓I导学 生再读匆匆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么写时光匆匆流逝的,体会到作者借助描写太阳 的
8、行走来写时光的流逝,把对时光匆匆的感慨融在太阳这个具体的事物中。再联系那个星 期天引导学生发现二者都用了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只说结论, 相同是什么,不同是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结合两篇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阐述自己的思考。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 .搜集并阅读史铁生相关资料。3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2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的心情变化。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谈话导入: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快乐的
9、,童年的乐趣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有着美好的愿望,比如期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场,期待和小伙伴 们一起放风筝等。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期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 那个星期天。2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 .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 2010),作家、散文家。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 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原曜官展(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
10、的地方多读几遍。(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2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量陶自国“砖、绽”为翘舌音,“搓”是平舌音,“惶”是后鼻音。3 .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曲直雷昌“搓”右边的“差” 一撇靠左。“惶”左边的“十”右点上靠。“吻”右边的“勿”最后两笔撇的起始位置在“勿”字横折弯钩的横上,第二撇要长于 第一撇,但不要托住“口”。“偎”右下部分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但不宜过长。4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明媚拨弄草丛画报翻箱倒柜念叨停顿晃动耽搁沉郁漫长休止时光惊惶亲吻依
11、偎挽回荒凉5 .齐读词语,强化记忆。6 .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提示:课 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 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7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内容)脚陶圈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了 “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 情中等候母亲,最终失望的过程。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讲了 “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 的安慰。板块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 .学生默读描写早晨
12、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提示:第25自然 段)(1)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语句。教师点拨:“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达了“我”满怀期 待的心情。(2)自由默读第3自然段,感受作者是如何表现“我”在开始等待时的心情。句段1: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 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阳光明媚” “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我”的动作, 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3)通过第4自然段的描写,体会“我”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句段2:这段
13、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 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我”的心情。作者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写“跳房子” “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 自然地表现出“我”在等候过程中焦急兴奋的心情。一个“挨”字体现出“我”等待时的无 聊。(4)学生交流讨论,在第5自然段中找出生动形象地表现“我”急切心理的词语。(提示: 念念叨叨)(5)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概括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提示:期待愉快焦急兴 奋委屈急切)2 .小结:这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了整个
14、上午“我” 的心理变化。下节课我们将围绕重点语句,分析作者是怎样将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出来的。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感知课文表达的情感 学习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2 .和匆匆进行对比阅读,总结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异同。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 .对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进行组词听写。2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板块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学生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1) “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句段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 觉睡过头。我想
15、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作者用“蹲” “看” “一声不吭”等动 作描写,“无声”地表现出“我”焦急的心情;“再不” “再不” “决不”三个词,写出了 “我”后悔、焦急迫切的心理。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细腻的内心独白,表现出 “我” “盼”的心情。(2)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句段2: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 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并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境,理解“沉郁”“缥缈”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囱图图显沉郁:低沉郁闷。“沉郁”
16、在课文中形容光线逐渐暗淡的同时,也在表现“我”心情的 沉闷抑郁。 缥缈:在文中指光线的慢慢消失,希望的渺茫。意思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的东西。2 .学生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 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句段3: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 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 天。“光线漫长而急遽变化写出“我”漫长的等待以及渺茫的希望;“声音永无休止就像 时光的脚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家务繁多,“我”的耐心等 待。
17、作者用光线和声音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在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以及等待无果的伤心, 这样的写作方式可以细腻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结合课文语境,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对“急遽”“休止”“惊惶” “依偎”进行理解。圆值雷圈急遽:急速、匆忙、仓促,形容极快的变化。休止:在课文中用夺张的手法来形容漫长的等待时间,本义是停止的意思。惊惶:惊慌。在文中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表现母亲看到孩子难过时的紧张、慌张。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3 .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1)提示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期盼兴奋焦急后悔
18、失望绝望。4 .总结归纳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异同。(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相同点:两篇课文都抒发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不同点:匆匆一文直接抒情,将抽象的时间化为具象,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 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间接抒情,作者用动作、环境、心理等 描写,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中,细腻真实地表达“我”一天的心情变化,自然地 流露情感。板块三课堂小结,巩固提升1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那个M期天等一会儿,买完菜去 等忙完去下午去 等洗完衣服去希望箫空,倍感伤心君甲、激动
19、 焦急、兴奋 焦急,无奈 失领、委的 然虑、无奈Je以忘怀的盼望 卜 艮 玲 早,黄2 .小结:学完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通过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 和景物中的写作方法,真实自然地流露感情。我们通过对比感知了匆匆与本文在表达情 感方式上的不同,希望同学们在今年后的写作中也能够运用不同的抒情手法,表达自己真实 自然的思想感情。练习设计完成对应训练。.教学反思总结.1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作者从语言、动作、环境、心理等描写,细 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 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以及在表达内心感受时 的精彩描写,都值得学生吸收借鉴。通过对比感知匆匆与本文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不同, 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2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正视学生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经验,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作出解读后,及时给 予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的方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情 咸C 心、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