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3.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74400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琵琶行之音乐艺术教学设计琵琶行之音乐艺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 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 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 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的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 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琵琶行可谓是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 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同时,也通过音乐向我们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般的知音 故事;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本节课致力于音乐语 言的鉴赏,

2、欣赏其中的音乐艺术。二、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并根据“诱思探究教学” 理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迁移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 学生全面动起来,即“动眼看一一动耳听一一动情读一一动脑思一一动口议一一 动笔写”。教学思路: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一自主思考,交流探究一赏乐仿写, 应用提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到迁移运用的第二次飞 跃,从而全面透彻的理解文本,并学以致用。三、教学方法:1、诵读体悟法:“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 的实践,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3、。吟诵、美读是 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 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2、情境教学法:【追问】一个热闹,一个沉默,为何听众的反应差别如此之大?学生讨论回答。听书的是闲人、贵人,早为王小玉那穿云裂石的嗓音准备好了一声喝彩,这是纯 艺术的欣赏,是为写音乐而写音乐。而琵琶行中,听众是迁客骚人,他并不 是主动地去迎合表演的快乐,而是被音乐叩开了并不轻易敞开的心扉,引发了无 限的情感共鸣,音乐停止之时,正是心潮汹涌之际,于是默对秋江,悄然无声。 2、琵琶行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 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外

4、之音。3、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受。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耐人回味。明湖居 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直白,缺乏诗的意蕴和情味。(五)以写促读心随乐动学生听琵琶曲十面埋伏学习本文的写法,写出听后感悟。【设计依据】赏析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应强调学生在课堂动笔,训练书面表达的 能力.【学生活动】展示交流写作成果八、教学反思灵活运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教学中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对“千古第 一音乐诗”琵琶行的赏析,从音乐描写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描写层次 的探究、分析,领悟诗人根据琵琶曲节奏音调的变化来表现琵琶女“平生不得意” 的高超艺术;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

5、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 力。“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 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 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其二是语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为此,我以情境导 入、赏析、创作三个环节,以此为突破口。这样,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 深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 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

6、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 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 绕文本解读,又为后文联语创作提供支点。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 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一一鉴赏一一创作来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一一学生一一 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 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 的最有效的手段。借助多媒

7、体播放琵琶乐曲创设情境,播放配乐朗诵诗,导其入境。引导学生进 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 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加深对诗文的理解。3、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是有效的语文阅读方法之一。它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法可以促使学生不是停留在接受性继承 性的阅读上,而是在阅读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再创 造。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段落要熟能成诵。过程与方法1、品味鉴赏琵琶行中经典的音乐描写,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 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

8、能力。2、欣赏并学习作者用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聆听乐曲,尝试 写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鉴赏琵琶行中经典的音乐描写,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 手法。【设计依据】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之前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 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教学重在让学生赏读、品 味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的艺术技巧,学习借鉴作者描写音乐的方 法、抒发情感的技巧。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的。【设计依据】音乐是用感官来感

9、受的。学生能听能感受到,但听者、演奏者的心 理是难于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将两者融为一体 是文章的难点。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内容步骤设计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刚才听的是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假如说 此刻让你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这对大 家来说恐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 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 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中的音 乐描写部

10、分。(二)因声求气涵咏文韵【学生活动】自由读指名读听音频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三)赏嚼语言感受技巧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 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 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唐朝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 弹琴、会唱歌,尤其擅长描写音乐。【思考】诗人用了一些什么办法来写,使无形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1)比喻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 化,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比喻句谈谈感受。比喻特征变化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

11、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如裂帛幽细委婉清脆圆润宛转流畅阻塞压抑清冷凝滞激越奔涌高亢雄壮短促急迫急促愉悦轻快停顿爆发一一高昂戛然而止【深入思考】喻体不断变化,乐曲旋律、曲调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的?【学生活动】讨论交流间关莺悟花底滑一 /Ai刀枪鸣疑绝不通声哲敏根据学生的回答副板书自然生成音乐旋律图【教师小结】用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 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女子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 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 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阻塞、低沉

12、; 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停歇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 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凄厉、高亢。音乐的旋律起伏跌宕, 千回百转。比喻传递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喻体不断变化,音乐的旋律也在变化。 【朗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轻快、愉悦。“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的流畅。“冰泉”以下四句为高潮蓄势,语调低沉。“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激烈。“裂帛”句戛然而止,要有停顿。【方法指导】比喻的作用: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 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化抽象一具象化无形一有形(板书)【触类旁通】李煜虞美人“问君

13、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 抽象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李清照”惟恐双溪蚱髓舟,载不动许多愁”(愁f重量)除了以上手法,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2) “嘈嘈”、“切切”、“间关”等拟声词,形象生动地摹拟事物声音。 “弦弦”“声声”“续续”等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3)通感【触类旁通】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张靓颖“听,花开的声音”周杰伦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 静淌”用语文的耳朵聆听流行歌曲。通感一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彼此相通。往往能把抽象的事物描绘的更丰富、 可感。(4)侧面烘托 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

1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默默无言,像被磁石吸住了般,衬托出了音乐的强 大的感染力,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触类旁通】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满座寂然。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乐 声激动的坐立不安,被美妙的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大喜大悲,冷暖刺激,一会儿放块冰在我心里,一会儿有放块炭在我心上。” 陈楚生的歌唱得好不好,还得看观众的反应。李贺

15、李凭箜篌引李凭是以为乐师,擅长于箜篌,名噪一时,颇受皇帝喜爱,“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身价之高。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乐声使神妪来求救李凭;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玉兔也蹲卧在一边,连身上的毛被露水打湿了都没有发现。箜篌之音悚天地、泣鬼神。苏轼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5) “留白”的艺术手法“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就是一种留白,一首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 音乐便没有了生命力.有的音乐会赋予我们美妙的梦幻

16、般的思维,宛若流水一样融入我们的血液,散发着浓郁温暖的气息.音乐的含义不在音符之中,而在音符之 外.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是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欣赏过程中,把 自己的心情揉入画卷,独自悠游于艺术所赋予的空灵氛围中,心灵纵横驰骋.(6)曲中带情琵琶曲之所以能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 聆听,来描摹的。正如我们平日朗读时老师所强调的一样,如果你不在朗读时倾 注自己的感情,就连自己都感染不了,如何去感动别人。(找出有关感情的句子)以情空尸以恬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

17、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 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 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 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 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 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最后才有了 “子期遗恨身先去,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思考】伯牙遇子期,刘备得诸葛孔明,宝玉初会黛玉,那电光火石的心灵契合; 一个天涯

18、歌女,一个文人墨客,因为音乐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大家能不能用对联形式来展现?叹往事诉平生江边共宴饮琵琶一曲荡气回肠有知音感迁谪伤别离天涯同沦落清泪两行千古绝唱无续篇(四)探究讨论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 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优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 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 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 折。几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 山的景象:愈翻愈险

19、,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 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 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 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 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 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 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思考】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与清代刘鹑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

20、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 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 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二者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相同之处:1、开场不凡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 成曲调先有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2、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明湖居听书中小玉说唱过程是:起初低唱 越来越高 拔个尖 降 调回旋越来越低 短暂沉寂 突然爆发霍然收音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

21、然进发, 在激烈高昂处结束,声音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者 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人之处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不同的是明 湖居听书描绘的过程更具体、更复杂。3、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 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 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 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 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 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又用

22、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 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绝壁 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 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 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 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像出声音 如“花鸣春晓”“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不同之处:1、结尾处却略有不同:“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而我们琵琶行中也有与之相似的诗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可是听众的反应却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