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训练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训练检测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程颗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 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 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颍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 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 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I。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
2、晋升平年间,“有凤 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 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 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 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颖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 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 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 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 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
3、,“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 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儿,不足为 凭。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 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 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埋,倾颓殆半。其间 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 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结合“村支书.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 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 震撼
4、。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傍 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分析 可知,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 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体文章体材特征的能力。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贵州高 原之巅有两座山峰.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 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 村416户
5、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从 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 任务.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 机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 9头猪,最多时养了 11头猪、本文 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 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皿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 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 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
6、建好,给村里 人做榜样”,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 象,富有文学性,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 作品的感染力;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 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为记叙,“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为 描写,“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 族”为议论,“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为抒情,“小韭菜坪,海拔2900.6 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为说明。文章灵活丰富的文学 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
7、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增强本文的文学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土不起。简子投袍 日:“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日:“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土耳, 土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 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 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 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土耳,土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
8、之而 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日:“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日: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 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 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 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 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 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日:“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 ”孔子答日:“不知 其不能也。夫
9、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日:“有罪者惧,是听 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 ”孔子日:“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 则民惧矣。”文子日:“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 ”孔子日:“以礼齐民, 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 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日:“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 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 ”孔子日:“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骏如舞, 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节选自孔丛子刑论)注献公:即晋献公。诬:谎言。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 长
10、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土 G乘之H战大胜。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 意思不同。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速”意思不同。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 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1、)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 土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 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 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 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修如舞,非策之助也。14 .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
12、”的认识有什么不同?【答案】10. CFH 11. B 12. B13 . (1)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句话啊。(2)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 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14 .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 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盾橹作“去的宾语,宾语“盾橹”断开,即C处;“矢石之所及”是“立”的后置状语,“立”前省略主语“简子”,整句话结构完整,在“之 所及后断开,即F处;之是乘”的
13、宾语,“战是大胜”的主语,在“之和战中间断开,即H处。故在CFH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掌管礼仪的官职;行路之人。句意: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水中 有多少行路之人的眼泪。B.错误。都为困乏、疲敝。句意: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 困乏而制服他们。C正确。快,迅速;招致。句意:不更快吗? /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马惧何哉;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 还会惧怕什么呢? /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犹疑什么呢?【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
14、人,使国家领土增加”错误,由原文“惠公即位,淫衍暴 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可知,惠公荒淫无度, 残暴昏乱,被秦人肆意入侵,没有使国家领土增加。【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与不如,与其不如;革车千乘”,定语后置,一千辆兵车;“闻”, 听,听到。(2) “御,驾驭,驾马;“组”,丝带,拿着丝带;“策”,鞭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 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可知,韩非子认为治 理百姓要厚赏重刑;由原文“是以先王
15、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可知, 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参考译文:材料一: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犀牛皮做的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达不 到的地方,击打战鼓然而战士却不进攻。简子扔掉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 么快就疲惫了。”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 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过去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 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的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惠公即位,他荒 淫无度,残暴昏乱,贪恋美女,于是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离晋国国都绛城只有 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惠公死后,文公继承君位,
16、围攻卫国,攻下 邺地;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众。 所以,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简子于是丢了盾牌, 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简 子说:“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番话啊。” 有人说:外交官烛过并没有说出有理论价值的话,只是说惠公失败用的是这些人, 文公称霸用的是这些人,却没有发现他们是如何用人招致失败或称霸的。赵简子 不应该这么快就丢掉防身用的盾牌。父亲在包围之中,儿子不怕冒着箭和滚石的 危险去援救,这是孝子热爱父亲的缘故。孝子热爱父亲,一百里面才有一个。现 在认为君主处在危险之
17、中兵士还可以战斗,就是认为从各家各户来的兵士对于君 主都能像孝子热爱父亲一样去拼命,这是外交官烛过的谎言。喜好利益嫌恶祸患, 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感情。赏赐多而守信用,人们就不怕敌人;刑罚重而一定 实行,任何人都不敢败逃了。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数百人里没有一 个;喜欢利赏害怕犯罪,没有人不是这样。统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术数,而 根据百人中无一人能做到的行为行事,外交官烛过其实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材料二: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 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 人感到羞耻。”文子说:“让有罪
18、的人惧怕,是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 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齐国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 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那么百姓就会惧怕。” 文子说:“现在齐国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 一他们的言行呢? ”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用上缰绳, 用刑法来整治齐国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在这边拿着鞭子在那边动,这是善 于驾马。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 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 什么呢? ”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
19、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 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所以,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 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注。注兰杜:兰草、杜若,均为香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照应诗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月初吐”运用比拟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刚刚升起的景象。B.诗的三、四句从视
20、觉角度写水光上映,月光下泻,交相辉映窗棱。“澹”“演漾” 化静为动,生动传神,极具特色。C.诗的五、六句慨叹流光易逝、世事多变,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 年年望相似”一样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D.诗歌紧扣“忆、先写月下美景,由玩月到忆人,由写景到抒情,情景交融,雄 浑开阔,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16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两句表达了思乡怀人之情。 本诗最后四句化用了上述诗句,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四句诗的理解。【答案】15 . D16 .七、八句化用“美人”句,借“美人”这一典故写朋友在这月光普照的夜晚于江 畔苦吟,思念自己,通过想象朋友的行为更突显自己对朋友的深
21、深牵挂。最后两句化用“隔千里”句,借“明月”来抒思念之情,“微风吹兰杜”句,借兰草杜 若之芳,赞扬友人的美好品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雄浑阔大”错。诗歌写景,月光的照射使水面和树木蒙上了一层清辉,月光在 窗户上荡漾,意境恬淡悠远;再到思乡怀人,抒情委婉含蓄。【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德高望重的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 思越之苦。句中“美人”指崔少府,化用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句,借“美 人”这一典故写朋友在这月光普照的夜晚于江畔苦吟,思念自己。此处从对面写 起,通过
22、想象朋友的行为更突显自己对朋友的深深牵挂。“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 的兰杜。诗句化用邛鬲千里兮共明月”句,借“明月”来抒思念之情,“微风吹兰杜” 句,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孟子尽心下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屈原列传“两句也表达了相近的意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运用叠词描绘了一幅树木茂 盛繁荣、泉水潺潺流淌的图画。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一经上映,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请写出含有“长安” 二字的诗句,如“,【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
23、义远(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 日看尽长安花/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称、指、迩、见 义、欣、涓、捣、蹄、疾、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 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 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 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
24、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 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氯的热气里伸进筷子, 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够着吃力, 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 乌;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 豆腐。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 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 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 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有一回
25、我上街去,回来 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 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们”一家人相依相守的情状,请简要分析这一 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答案】18 .但炉子实在太高了听起来似乎很远家里却老是春天(家里却很温暖)19 .环境衬托,用环境的“空空”反衬一家人相依相守的踏实和温馨;句式的反复(叠词),句式“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的重复,突出强调“我 们四人”相依相守的满足;范围
26、、程度的加深,从“台州空空”到天地空空”范围和“空”的程度都加深,突出 强调“我们四人”相依相守就是幸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后文“够着吃力”可知,此处说炉子高,应填“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此处和后文“想不到就在窗外”为转折关系,应是感觉说话的声音远,应填“听起 来似乎很远”。此处和“外边虽老是冬天为对照句,且是转折关系,说家里温暖,应填“家里却 老是春天”或“家里却很温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似乎台州空空的”为环境衬托,用环境的“空空”反衬一家人相依相守的踏实和温 馨;“空空”为叠词,句式“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为反
27、复修辞,句式的重复运用, 突出强调“我们四人”相依相守的满足;从“台州空空,到“天地空空,范围增大,“空,的程度加深,突出强调“我们四人”在一 起就是世界的全部,相依相守就是幸福。(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火山爆发时喷射出大量炽热岩浆,为什么会导致气温变低呢? A原来火山爆发时 就像地球打了一个“饱嗝儿、矿物粒子及颗粒物会裹挟着烟尘形成庞大的蘑菇 云,如果爆发的强度足够大,便会瞬间穿透对流层,进入相对稳定的平流 层。其中一部分颗粒物很快会随风雨降落到地面,且另一部分以硫化物为主 的物质在平流层中长期无法沉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 会
28、迅速扩散,像遮阳伞一样反射太阳光,也被称为“阳伞效应工这些气溶胶颗粒又是形成云层冰晶的凝结核,这也导致火山灰波及之处多为阴雨 天气。而水汽在向液态、固态水转化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正是因为 太阳辐射被大量反射或吸收,在强烈火山喷发活动后,地表会出现明显的降温现 象,有时这一效应会持续数年,B便会形成“火山冬天、进而引发所谓的“无夏之 年”。这种邛日伞效应”的降温作用能否帮助我们抵消全球变暖呢?火山爆发带来的危 害远大于积极效益,靠火山爆发去解决全球变暖,不仅不靠谱,反而会适得其反。20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
29、 .文中有两处画横线句子,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引号的作用。A.原来火山爆发时就像地球打了一个“饱嗝儿,B.便会形成“火山冬天”。22.上小学六年级的弟弟对火山爆发可能引发“无夏之年”的说法颇为不解,请你 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向他解释主要原因,表达清晰流畅,不超过80字。【答案】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 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 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 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 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
30、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 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 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 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 刻。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 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 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 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
31、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 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 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 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 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 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 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 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
32、造,但题 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 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 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 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 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 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 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 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20 .“矿物粒子及颗粒物会裹挟着烟尘”改
33、为“烟尘会裹挟着矿物粒子及颗粒物” 或矿物粒子及颗粒物被烟尘裹挟着”(答“矿物粒子及颗粒物会掺杂/混合在烟尘 中”亦可);“且改为“而”或“但是”。21 . A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在这个比喻句中把火山爆发比作打饱嗝,用常见 的生理现象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的表达了火山爆发时喷射出大量炽热岩浆引 发强烈的气流冲击的景象。B句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为“强烈火山喷发活动后,地表出现明显的降温”的效 应可能持续数年的现象起的形象的名称,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22 .火山喷射出的一些物质形成的气溶胶会反射太阳光,水汽转化成雨雪时要吸 收太阳辐射,因为太阳辐射被反射和吸收,所以热度减弱,地面温度下降,就
34、可 能引发“无夏之年”。【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主客体颠倒。这句中“烟尘”是主体,“矿物粒子及颗粒物”是客体。关联词使用不当。句之间是转折关系,“且”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所以 这里应该改为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或者“但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如果选A, A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打“饱嗝儿”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胃中气体 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此处“火山爆发时就像地球打了一个饱嗝 儿: 形容火山爆发时喷射出大量炽热岩浆引发强烈的气流冲击的景象。此处运 用比喻,把火山爆发比作打饱嗝,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打“饱嗝儿”具有了特
35、 殊含义。如果选B, B句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火山冬天”是一种特定称谓,指强烈火山 喷发活动后,地表出现明显的降温的效应可能持续数年的现象。这一称谓形象生 动,加引号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文中有,这些气溶胶颗粒又是形成云层冰晶的凝结核,这也导致火山灰波及之处 多为阴雨天气。而水汽在向液态、固态水转化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 正是因为太阳辐射被大量反射或吸收,在强烈火山喷发活动后,地表会出现明显 的降温现象,有时这一效应会持续数年,便会形成火山冬天,进而引发所谓的无 夏之年: 我们可以据此来向他解释原因,注意表述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弟弟, 语言要
36、通俗易懂,尽量避开使用专业性术语,如“气溶胶颗粒叫疑结核”等,表述 因果关系必须成立,要点不能落下。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 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 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中央领导人的话,用“钉钉子”的比喻形象说
37、明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做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 锤一锤接着敲”说明,钉钉子,如果只钉一两下,钉子就容易掉下来;再钉三四 下,看似钉紧了,不久就会松动。抓落实也是一样道理,只部署就相当于“钉一 两下”,偶尔的推动就相当于“钉了三四下”,只有始终盯紧目标、不断推进,这颗 “钉子”才能钉牢固。钉钉子精神,意味着各项工作抓落实,应该脚踏实地、找准 目标、坚持到底,既强调谋定而后动,也强调笃行以致远。于工作事业来讲,体 现的是对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追求;于个人成长而言,体现的则是对意志品格 的磨炼和考验等。行文构思上,先概况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
38、钉钉子精神,助力人生成功。 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不懈努力,久久为 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如同起高楼,地基部分深 藏地下、不显山露水,但作用大、必不可少。二、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迎难而 上,艰苦奋斗。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 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三、发扬钉钉子精神, 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紧跟形势变化,不断在方式方法上革故鼎新、推 陈出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立意:1 .年轻人要有钉钉子精神。2 .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3 .发扬钉钉子精神,恪守自身职责。积小步,致
39、千里一一从钉子看人生钉子,寻常物件,却寓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一锤一锤地敲击,一颗一颗地钉牢,以耐 心、毅力和扎实的功夫,方能成就大事。人生之路亦如此,需步步为营,以钉子的精神, 扎实走好每一步。一、钉子的启示钉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需要耐心,需要毅力,更需要扎实的 方法和策略。犹记得荀子劝学的名句: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钉子的过程,正如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辍努力。二、小步走,大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大的目标,再远的路程,都要始于脚下。每一步都是新的一 步,每一步都是为了更好的下一步。如同古人所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40、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难。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钉子要一颗一颗地钉,是因为只有专注一点,才能将其打牢。如古人所有:“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心无旁鹫,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有专注于一 点,才能将其做到最好。因此,钉子的过程,也是专注的过程。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正如论语公冶长中所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方。”只有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才能有明确的前方。只有一步一步地走,才能走得更稳、 更远。五、全面
41、看问题钉子不能一次性钉牢,需要一锤一锤接着敲。这也就意味着在做事的过程中,需要全面 看问题,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就妄下结论。正如古语所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X 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否则,就像只钉了一颗钉子就以为大功 告成,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岌岌可危。六、注重细节一颗颗钉子的敲击,实际上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过程。细节决定成败。钉子的成功与否, 往往取决于每一次敲击是否到位。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 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无论目标多么宏伟,都有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要学会注重细节, 以实现更大的目标。七、坚持不懈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钉子的过程需要坚持不
42、懈。正如古语所云:“水滴石穿。”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因为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勇气,更需 要坚持和毅力。只有持之以恒地敲击每一颗钉子,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总之,“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它告诉我们人生之路需要步步为营。我们要 学会用钉子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对待每 一个细节,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钉子 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吧!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 刻“曝经石”。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
43、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 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 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 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 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 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
44、历史原貌, 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 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 关的题刻、碑文。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侄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 沈侄期的龙池篇致敬。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 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C.晚明时期,因崔颗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 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
45、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 “兰亭”的历史记忆。4 .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 要分析。5 .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 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 D2. D3. A4 .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不同之 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 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5 .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 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题写
46、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 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 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 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D.“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错,材料二“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 (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 峪真正的胜迹所在、可见不是同等重要。【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认为“题 刻
47、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 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A.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 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可见,材料一肯定 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 “取胜迹而代之” 材料二“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 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肯定了 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但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 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遗迹所剩无几, 不足为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