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doc(9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目 录1 基本情况11.1 自然概况11.2 社会经济概况21.3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31.4 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212 指导思想和目标262.1 指导思想262.2 规划原则262.3 规划目标272.4 总体思路303 工程建设规划333.1 防洪除涝工程333.2 水资源供给与节水工程393.3 水生态治理工程423.4 农村水利483.5 水文与水利信息化工程504 水利管理与服务534.1 依法治水534.2 防汛防旱管理544.3 水资源保护及管理554.4 水利工程管理574.5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584.6 水利规划计划管理594.7 移民工作管
2、理604.8 安全生产615 水利自身发展能力建设625.1 水利人才队伍建设625.2 水利科技发展625.3 体制机制改革635.4 水文化建设646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分析666.1 投资估算666.2 资金来源分析836.3 实施安排857 保障措施877.1 加强组织领导,履行政府职能877.2 落实投入政策,稳定增长机制877.3 强化队伍建设,推进科技创新877.4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督促检查8821 基本情况1.1 自然概况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处于我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介于东经1182411948,北纬34123507之间。东临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西北与山东
3、省交界,西、西南、东南分别与本省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市接壤。全市总面积7615.29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1%。连云港市位于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以平原为主,兼有山地、丘陵、岗地等,地形多样、层次分明。连云港市地处沂沭河流域最下游和全省北调江淮水末端,水系分区上市境内新沂河以北属沂北区、新沂河以南属沂南区,“因洪致涝”问题突出,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全市地貌基本分为中部平原区,西部岗岭区和东部沿海区三大部分。东、中部沿海平原海拔35m,总面积5409km2,约占全市土地面积70%;西部丘陵海拔100200m。境内山脉主要属于沂蒙山余脉,绵亘近300km
4、;市域范围内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云台山脉玉女峰高程624.4m,为全省最高峰。全市标准海岸线211.59km,其中基岩海岸为江苏省独有。连云港市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属暖温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极端高温40、极端低温-19.5,多年平均降雨量900.9mm,70%的降雨量集中在69月份,最大年降雨量为2000年的1281.2mm。因处于海洋与陆地、低纬与高纬、温带与亚热带的三相交界,具有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旱少雨、冬寒干燥的特点,自然灾害易发。1.2 社会经济概况1.2.1基本概况2015年末户籍总人口530.56万人,其中市区220.72万人。常住总人口447.37万人
5、,其中市区207.73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1.92,自然增长率4.93。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60.64亿元总量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416元;固定资产投资2077.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7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1.77亿元。三产结构由13.3:45.3:41.4,调整为13.1:44.4:42.5。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9.03亿元,农业增加值282.69亿元。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播种面积753.9万亩;粮食亩产480公斤;总产362.15万吨。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08.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18.4%。1.2.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6、展规划根据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时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以双向开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引擎、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绿色生态发展为标杆、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取向,确立我市发展的战略为:以港兴市战略、产业强市战略、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十三五
7、”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围绕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的定位,建设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我国沿海重要产业基地。通过“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连云港市将实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增强,港产城全面融合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阶段性发展目标。1.3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1.3.1 总体评价连云港市“十二五”水利发展
8、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于2010年3月,2011年5月规划正式编制完成,并通过市发改委组织的专家审查。2012年10月,市政府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连政办发2012171号)颁布了连云港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规划主要从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及供给、水资源保护、农村水利、水文站网建设、水利自身发展等方面进行目标量化,提出“十二五”期间拟建28个重点骨干工程(其中16个是包含217个子项的“打捆”项目,合计229项),估算全市“十二五”水利建设总投资143.51亿元,其中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78.33亿元、“十二五”后结转投资65.18亿元。
9、“十二五”以来,按照规划的总体安排,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通过加强水利前期工作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水利改革和管理,有效保障了规划任务的实施。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水利重要领域的建设需要,为了指导各项水利建设,市级制定了连云港市城市防洪规划、临洪河口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工程规划)、连云港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等一批规划研究成果。各县也完成了一批规划成果。通过对照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和重点工程,认真梳理盘点各地各专项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工程项目共完成投资102.90亿元,其中:规划内项目投资8
10、6.64亿元,围绕规划新增项目投资16.26亿元。规划投资完成率为131.37%。规划主要建设任务进展比较顺利。通过防洪除涝工程、水资源配置及供给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建设,主要河道洪水控制能力和水资源调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深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水利信息化和行业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规划实施以来,在不断推进水利重点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水利改革与管理,优化了水行政管理制度,保障了城乡供水安全,防汛防旱、水政监察、水资源管理、取水许可管理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不断得到加强,水管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1.3.
11、2 水利建设主要任务和重要工程完成情况1.3.2.1 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流域性河道(新沭河、新沂河)、重点海堤50年一遇工程及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全面完成。区域和城市防洪除涝治理力度明显加大,实施了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市区及县城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开展区域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1)流域性河道整治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5年8月通过了工程竣工验收。自2011年以来,共完成投资8.7亿元。(2)海堤达标工程“十二五”期间,连云新城海堤防护(共11.85km)、连云区徐圩海堤(包括张圩港泵闸工程)、灌云县海堤水毁应急修复、灌河堤防
12、长茂段应急加固等工程获准实施,共完成工程总投资约2亿元。至“十二五”末,全市重点海堤已全面达到抵御50年一遇高潮位加十级风浪的防潮标准。(3)区域防洪除涝工程蔷薇河综合整治工程中小河流治理蔷薇河下游出口段一、二、三期工程于2013年全部完成。共治理河道12.723km,完成投资1.1亿元。蔷薇河治理工程(小吴场以下段)拟对全线50.66km河道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6.06亿元,其中连云港境内投资5.40亿元。工程自2015年9月开工,预计2016年底完成投资2亿元。古泊善后河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古泊善后河一、二期工程对古泊善后河下游埃字河善后闸段12.97km河道进行了治理,工程总投资58
13、94万元,于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古泊善后河(埃字河以上段)治理未按计划实施。善南地区河道治理工程自2010年开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相继实施了牛墩界圩河尾闾段5.1km河道拓浚工程、五灌河治理工程、五图河下游段9km河道治理工程、车轴河中段11.95km河道治理工程,共完成投资约1亿元。枯沟河、牛墩界圩河(四圩河口以上段)治理未按计划实施。灌云县东门五图河整治工程拟对盐河至场界大沟段30.4km河道进行整治,工程总投资1.65亿元。工程自2015年9月开工,预计2016年底之前完成投资1.2亿元。另外,结合徐圩新区送水工程完成叮当河治理工程(包括叮当河南闸、北闸、涵洞拆建,叮当河涵洞引河及叮
14、当河北段共15.3km河道拓浚),完成投资1.2亿元。善北地区河道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排淡河一、二、三期分别对程圩顾圩段、顾圩开发区段、海宁桥宋跳立交段共16.12km河道进行了治理,工程投资8725万元。前蔷薇河治理工程对前蔷薇河下游海沭大沟河口段6.06km河道进行了治理,工程投资2900万元。排淡河(下游段)、烧香河、妇联河治理未按计划实施。另外,开发区对曹圩河、程圩河、开泰支河等河道进行了治理,共计治理河道长22km,完成投资约7000万元。沂南地区河道整治和盐西除涝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公兴河、老六塘河、沂南河、义泽河、唐响河、一帆河等河道疏浚49.5km、堤防加固89.9km,
15、共完成投资1.5亿元。北六塘河治理未按计划实施。沭南地区河道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石安河一、二期对张庄闸埝河闸段19.8km河道进行了疏浚,工程总投资5688万元。中小河流治理龙梁河治理工程对竹墩闸羽山节制闸段25.62km河道进行整治,工程投资约2900万元。东海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对张湾乡、平明镇等9个乡镇实施集中连片治理,完成马河等7条县级河道及泊阳河等70条大沟的疏浚整治,工程总投资约9000万元。淮沭新河,黑泥沟、黄泥河治理未按计划实施。沭北地区河道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龙王河一、二、三期工程对石堰漫水闸204国道段13.1km河道进行治理,疏浚河道13.1
16、km,完成投资8888万元。中小河流治理范河整治工程对范口以下12.2km河道(其中范河干流段5.1km,范河调尾段7.1km)进行了疏浚,工程投资2981万元。绣针河治理工程及沭北洼地抽排工程未按计划实施。(4)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新海城区完成东盐河(排淡河三期)5.07km“卡脖子”段河道拓浚工程,完成投资2822万元;花果山截洪沟一期工程新开大村水库排洪通道以上段河道,完成投资7000万元;大浦河新浦闸以下段河道一、二期清淤工程已实施完成,共治理河道2218m,完成投资343万元;猴嘴闸迁建工程投资4400万元,水下部分已完工通水,具备基本的排涝调度功能,预计2016年底前完工;大浦河(铁路
17、桥以下段)拓浚工程未按计划实施。连云新城骨干河道西墅新河4.2km河道清淤工程已全部完成,完成投资8000万元。徐圩新区中心河15.5km、张圩港河7.7km河道新建工程已全部完成,完成投资1.2亿元;复堆河、西港河、深港河、纳潮河、刘圩港河、徐圩湖、张圩湖及张圩港泵闸工程正在实施,已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连云区治理山涧沟20条,完成投资500万元;排淡河下游段疏浚于2016年汛前全部完工,完成投资800万元。赣榆新城区环城水系河道及节制闸工程已全部完工,共完成投资8000万元。灌云县完成县城西部防洪河道叮当河北段堤防加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灌南县完成盐东城区城市防洪工程,城市防洪提
18、升一期、二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000万元。(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海县羽山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12年6月经省发改委批准并全部实施完成,共完成投资6180万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东海县河口水库等13座、赣榆区演马场水库等19座,共完成投资8513万元,全市133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成。赣榆区三里墩、东石沟、南康邑、姚葛埠、小吴山以及东海县双龙、恰恰南等7座不在册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共完成投资2670万元。市区网疃、吴窑等14座病险塘坝整治工程基本实施完成,共完成投资3405万元。(6)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蒋庄漫水闸拆建工程于2011年完工,完
19、成投资2900万元。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乌龙河调度闸、赣榆区青口河闸、朱堵桥闸、朱南闸、沙河子漫水闸、石埝漫水闸,灌云县界圩闸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灌南县小潮河闸、灌云县大新闸已批复,正在组织实施。另外,东门闸、范埠闸等8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正有序开展前期工作。(7)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临洪东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于2013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临洪西站、东海县引淮入石泵站、沭南泵站、赣榆区塔山泵站(含古城翻水站、朱堵一、二、三级站、阚岭翻水站)正在组织实施。1.3.2.2 水资源配置及供给工程建设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建成后,连云港市“双源、双线”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徐
20、圩新区送水工程、沭新渠改造工程、东温庄水库工程等送水支线及配套调蓄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蔷薇湖、硕项湖等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顺利实施,城市供水水源格局进一步完善。(1)水资源骨干工程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通榆河北延工程总投资14.53亿元,其中连云港市境内投资约10亿元,自2007年12月开工建设到2011年12月,连云港市负责实施的工程建设已按目标要求完成,具备相机送水能力。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增补完善项目也已实施完成,完成投资7800万元。徐圩新区送水工程。徐圩新区送水工程总投资24237万元,分送水工程和蓄水工程两部分,自2011年9月开工建设到2014年底,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并实现全线通水
21、目标。徐圩新区送水工程增补完善项目于2015年底前全部实施完成,共完成投资740万元。蔷薇湖应急水源工程。蔷薇湖应急水源工程总投资10.37亿元,自2013年开工建设到2015年底,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沭新渠改造工程。沭新渠改造工程总投资1.65亿元,是改善连云港市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的重大民生工程。工程自2013年6月开工、2013年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实现全线通水,2014年6月向城市水厂供水。(2)区域供水工程东温庄水库工程。赣榆区东温庄水库工程总投资7.27亿元,工程于2011年开工建设,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灌南县硕项湖备用水源工程。灌南县硕项湖备用水源工程总投资4.88亿元,工程自2012
22、年开工建设,已全部完成。灌南县灌北干渠拓浚工程。灌北干渠拓浚工程已批复,工程总投资8489万元。灌云县伊云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伊云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已批复,工程总投资4.8亿元。1.3.2.3 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1)北六塘河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完成灌南县境内岸线大沟封闭、河道清淤等,共完成投资900万元。由于大部分工程位于市境外,实施难度较大,市境外工程目前尚未实施。1.3.2.4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以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村河道疏浚等民生水利工程为重点,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等工程稳步有序推进。(1)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以来,全市在完成“十一五
23、”135.9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基础上,继续开展第二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编制完成2013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规划,争取35年全部解决剩余189.26万农村居民饮水健康问题。20112015年,全市共解决187.8万农村居民和23.17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投资7.71亿元,制定连云港市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2)农村河道疏浚编制完成连云港市20112012年农村河道疏浚规划、连云港市20132015年农村河道轮浚规划,截至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疏浚县乡河道874条,长3984km,土方8559万m;整治村庄河塘4950条(个),土方67
24、29万m。共完成投资8.05亿元。(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全市农田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截至2015年,全市衬砌防渗渠道1501.38km,新建、改造泵站731座,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47093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8600亩,排水沟道配套改造508.63km,加固加高圩堤462km,土方235万m,完成投资8.38亿元。另外,“十二五”期间在赣榆厉庄、黑林等镇实施了高效节水及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建成园区面积2万亩,生态、经济效益显著。(4)大、中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十二五”以来,全市范围内相继完成东海县沭新渠灌区、沭
25、南灌区、赣榆区石梁河灌区、小塔山灌区等4座大型灌区和灌云县叮当河灌区、灌南县淮涟灌区、涟中灌区等3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2期项目建设,以及赣榆区2011年节水灌溉示范增效项目,累计完成干、支渠道防渗284.62km,新建、改造泵站155座,配套建筑物2300座,疏浚引、排水河道94.2km。工程总投资4.15亿元。(5)水土保持工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开展赣榆县红领巾小流域、赣榆黑林青口河小流域、海州区樊荡河小流域、赣榆芦山小流域、海州区临洪河小流域、赣榆区泊船山小流域等6项综合治理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km2,完成投资3000万。实施丘陵山区开发项目,种植经济果林1.93万
26、亩,建成防护林1650亩,建设喷滴灌875亩,投入项目资金13067万元。(6)移民后扶工程“十二五”期间,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直补款14087.16万元,投入后期扶持资金72448.36万元,建设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2047个,完成总投资8.65亿元。1.3.2.5 节水型社会建设根据市政府批复的连云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我市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及相关部门,并纳入市政府年度考核目标。东海县作为我市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已通过省级终期评估验收。通过推广节水器具,节水工艺等方式,实行以奖代补等政策,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分年度开展节水型园区、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及节水型学
27、校等“三区一校”的创建工作。1.3.2.6 水利信息化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已完成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2680万元。其中水资源管理系统(约300万元)、水行政执法系统1100万元,防汛决策支持系统200万元,办公自动化工程50万元,OA协同办公系统建设30万元,防汛指挥中心改造700万元,小水库预警预报系统500万元,工程管理及办公视频监控100万元。1.3.2.7 水文专题建设(1)水文站网建设临洪水文站增设临洪河测流断面。通榆河输水节点水量水质监测站建设完成。黑林水文站水土保持试验基地得以完善。三洋港水文站调整为水位站,设立石梁河水库墒情监测站点,调整黑林墒情监测站点为青口监测站点。(2)
28、水情传输建设连云港分中心实现15分钟完成全部遥测站的数据采集处理,测站与分中心之间采用双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利用公众信息网络平台,适度建立专业无线网,建设测站与分中心双通信道的通信机制。变更现有供电模式,将交流电供电逐步改成直流太阳能供电。建立我市水情分中心原始资料数据库和双机备份系统,利用水文信息库建立和完善水文信息管理系统。(3)水质监测及站网建设建立入河排污口监测网络,建设自动监测站4处(超额完成2处),移动水质监测站1座。全市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站网全覆盖监测。1.3.3 水利改革与政策措施落实情况1.3.3.1 防洪减灾能力建设(1)防汛防旱能力巩固提升成功抗御了2011年特大冬春旱灾和第
29、9号强台风“梅花”外围影响、2012年“7.8”暴雨和强台风“达维”影响,2015年“8.7”特大暴雨影响。全市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达100多亿元。(2)防汛防旱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修订完成连云港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连云港市防御台风应急预案、连云港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连云港市抗旱应急预案,通过市政府批复,并在全市范围执行。编制完成连云港市市区突发强降雨应急排涝预案和连云港市丘陵山区水库抗震预案。完成防汛指挥应用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防指视频会商。完成大中型水库、重点水利工程等视频监视系统整合及全市小水库防汛通信预警系统,全面实现省市县防汛网络的互联互通。(3)抢险队伍建设在原有连云港防汛防旱机动
30、抢险队、灌南县抗旱服务队的基础上,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区、海州区、连云区、开发区均组建了防汛防旱服务队。徐圩新区成立抢险大队,全市各乡镇、村成立群众性防汛防旱服务组织50多支。建成市防汛抢险演练基地。1.3.3.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1)加强科学规划,推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完成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制定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基本编制完成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田湾核电站3、4号及5、6号机组,华能燕尾港燃煤发电机组等大型项目,以及蔷薇湖、沭新渠等水源地取水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先后通过水利部、省水利厅行政许可。编制并实施连云
31、港市地下水压采方案。(2)注重节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公共机构、学校、企业、社区节约用水管理,共创建省级节水型载体104个。突出节水社会试点建设,东海县通过省发改委、水利厅组织的验收,荣获“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进县”称号。指导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南京石化连云港碱厂等企业完成水平衡测试工作。(3)保障饮水安全,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制定出台全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投资27亿元实施城市饮用水“双源双线”工程,兴建蔷薇湖、沭新渠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各县区水源地基本实现“一用一备”。投资7.7亿元,解决21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大圣湖、海陵湖等3个国家级水
32、利风景区,云湖、硕项湖等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实施生态调水,提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3.3.3 工程管理建设情况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对全市河道推行“河长制”管理的意见,市水利局下发关于成立连云港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的通知,各县区成立本级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实施蔷薇河“河长制”试点工作,制定和颁布蔷薇河“河长制”管理方案。细化涉水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做到涉水建设项目全覆盖审批和全过程监管。以千分制考核为抓手,制定全市创建省级管理单位和水利风景区工作计划,并对全市骨干水利工程全面开展日常考核工作。共创建有小塔山水库1家国家级水管单位,石梁河水库等9家省一级水管单位、5家省二级水管单位
33、,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7个,省级示范库24个。1.3.3.4 水利发展能力建设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有11个科技项目获省级财政专项补助,3个项目获市级财政补助,累计获省、市财政专项补助490万元,累计发表科技论文219篇。“连云港市雨资源利用研究”与“石梁河水库大坝安全监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科研成果获得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开展基于我市实际的水库大坝抗震预案、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泵站运行、河道生态、水土流失等多项研究。1.3.3.5 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情况水管单位管养分离基本落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基本实现。机关“三定”方案编制工作顺利完成;事业单位编
34、外用工全部合同制管理,事业单位顺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了津贴、补贴。1.3.4 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1)防洪(潮)除涝“十二五”期间共完成防洪除涝工程投资38.16亿元,为规划完成投资39.63亿元的96.3%。其中:流域性河道整治工程完成投资3.7亿元,完成率100%;区域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完成投资9.85亿元,完成率85.7%;海堤达标(巩固)建设完成投资3.69亿元,完成率103.9%;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完成投资13.49亿元,完成率103.9%;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98亿元,完成率79.2%;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40亿元,完成率58.3%;大
35、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投资4.06亿元,完成率135.3%。 (2)水资源供给水资源配置及供给工程共完成投资21.05亿元,为规划投资13.67亿元的154%。其中:水资源骨干工程完成投资13.21亿元,完成率283.48%;区域及城市供水工程完成投资7.84亿元,完成率87.01%。(3)农村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工程共完成投资37.26亿元,为规划完成投资18.14亿元的205.4%。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完成投资7.71亿元,完成率166%;农村河道疏浚完成投资8.05亿元,完成率40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成投资8.38亿元,完成率335%;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投资4.15亿元,
36、完成率60%;水土保持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率 80%。(4)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工程共完成投资4.59亿元,为规划完成投资6.09亿元的75.37%。 根据上述规划目标,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水利工程项目完成情况,客观评估各项目标(指标)见表1-1。表1-1 连云港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 2015年规划目标2015年水平完成情况防洪减灾流域性河道(流域洪水重现期)巩固50年一遇50年一遇完成区域性骨干河道达到20年一遇1020年一遇未完成洼地除涝标准(区域暴雨重现期)510年一遇35年一遇未完成城市防洪除涝标准(市区)防洪5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50年一遇排
37、涝1020年一遇基本完成城市防洪除涝标准(县城、重要乡镇)防洪2050年一遇排涝10年一遇防洪1020年一遇排涝510年一遇未完成全市重点海堤防潮巩固50年一遇高潮位加十级风浪50年一遇高潮位加十级风浪标准完成供水与节水水资源有效供给保证率()9587.9基本完成生活用水保证率()9797完成工业供水保证率()9595完成农业灌溉保证率()7580完成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85/基本完成万元GDP用水量(m3)300135.6完成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0.60.58基本完成水环境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058.8基本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98完成农村水利灌排工程配套完好率()707
38、9.6完成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7579完成水土流失治理率(%)9062.9未完成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二五”期间,连云港市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相比,在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水利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薄弱环节。(1)防洪减灾体系不够完善,区域防洪除涝及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足防洪(潮)除涝能力总体偏低,尤其区域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十二五”期间,沂北地区埒子口淤积、沭北地区洼地除涝等多年来严重制约区域防洪除涝能力提升的薄弱环节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期间实施的蔷薇河、古泊善后河、龙王河、排淡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由于投资所限仅对部分河段进行
39、了治理,其全河段的防洪排涝问题仍然存在。现状大部分区域骨干行洪河道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沂南、沂北部分地区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市区城市防洪与国家规定标准(100年一遇)仍有较大差距,仅东、北面防洪屏障海堤和临洪河堤防达到50年一遇标准,西面屏障蔷薇河市区段堤防按蔷薇河20年一遇碰新沭河50年一遇组合洪水标准进行建设,南面屏障古泊善后河左堤(埃字河口以上段)不足50年一遇;市区老城区受建成区限制排涝能力仍不足,部分新辟城区除涝配套工程建设相对滞后,达不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灌南、灌云、东海三县县城及赣榆城区依托区域治理,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2)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相对脆弱,用水效率仍需提
40、高连云港市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400m,是典型的缺水地区,相当一部分用水依靠外调水供给。目前,连云港市“双源、双线”的供水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地处省江水北调供水体系的末端,受沿线排污影响,调水水质存在一定程度污染风险;境内水污染负荷日益增大,通榆河等调水线沿线水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改善,导致调水线沿线水环境恶化、用水紧张局面加剧。同时,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用水方式粗放,节水型社会建设仍亟待加强。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达135.6m;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约80%,农田灌溉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3)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
41、生态保护力度亟待加强市域范围内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养殖等活动产生的面源污染没有得到全面治理,乡镇企业、工业集中区、城市污水集中纳受处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改善仍面临较大压力,全市范围内普遍存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水利保障依然薄弱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配套建筑物不全,部分工程老化损毁失修,引水困难、排水不畅。基层水利管理存在机构不完善、编制不到位、经费不落实等问题,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5)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地方配套建设资金压力较大受地方财力所限,水利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部分县区由于工程建设强度高,
42、配套资金需求大,地方财政投入有局限,又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市场化投融资渠道,影响了工程的及时竣工验收、支付等环节。另外,由于水利建设缺乏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资金筹措机制和补偿机制,运行期间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工程维修养护亦存在经费不足问题。(6)水利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水利改革任重道远城乡一体化的涉水管理体制未形成,包括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在内的基层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仍在探索之中。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重建轻管”现象依然严重。河道、小型水利工程等管理中仍存在职责不明晰、经费到位不足、总体水平不高等较突出的问题。水法规配套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水行政执法工作和队伍
43、建设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意识有待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水利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基层专业人才。1.4 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时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水利发展改革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正确把握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力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水利厅的总体
44、安排,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如下:(1)深入贯彻中央要求,推动治水思路战略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节水优先,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要求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需水管理、总量控制、效率控制,更大力度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我市水资源条件决定了水资源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将进一步显现。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解水
45、资源、水环境瓶颈的重要措施。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水资源的总量控制、效率控制管理,开源节流并举,优化水资源配置,不断完善沿海片区输配水网络,打造北调江淮水沿线清水通道,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空间均衡,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要求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不断强化需水管理和用水过程管理,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协调发展。根据我市水资源实际情况,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农业和城市节水;严格水环境纳污总量控制管理,控制面源污染,加强河库生态保护与修复,进一步
46、推进区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治理,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治理,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要求立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推进水系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两手发力,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从水的公共产品属性出发,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服务型政府,要求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创
47、新水利发展机制,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水利基础研究,加大新兴信息技术利用力度,强化水利人才队伍管理建设,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公共服务能力。(2)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把握沿海发展机遇,推动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连云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东方起点,已规划建设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上合组织出海基地,是全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十三五”期间,连云港以建成联结“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为目标,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进入全面建成阶段,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举措,将为构建连云港沿海大通道、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临港空间的发展水平,建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东中西产业合作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