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doc(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连云港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二一六年九月2目 录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面临形势4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5(一)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目标7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9(一)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9(二)健全企业创新主体机制9(三)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10(四)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10四、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着力推进开放创新11(一)加快引进培养高水平人才11(二)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力度13(三)提升区域创新国际化水平15(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7五、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19(一)加快产业孵育平台建设19(
2、二)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条22(三)加快打造创新产业集群27(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29六、支撑智慧连云港建设,提高科技惠民水平31(一)支撑智慧连云港建设31(二)支撑“三农”发展33(三)支撑社会民生发展36七、保障措施38(一) 加强组织领导38(二) 加大创新投入38(三) 创新科技管理39(四) 优化创新文化402连云港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送审稿)“十三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攻坚阶段。为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根据国家中长
3、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连云港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1.17%提高到1.71%;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000多项,获国家和省级科技
4、拨款10.2亿元,其中,承担“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4项,居全国地级城市首位。累计落实科技税收减免额35亿元,列全省第七位、苏北第一位。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1%,较2010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连续三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8项、科学技术奖22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科技创新产出大幅提高。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75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4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646亿元提高到2181亿元,较2010年翻
5、了3倍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9.1%,较2010年提高5.7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34家增加到180家,7家企业进入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从91个增加到280个,康缘、恒瑞分别建成国内一流的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5年,国务院批准连云港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科技部批准建设连云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政府批准建设省级东海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发
6、展。“校企联盟”达940家,引进建设省级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13个,新建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2个;中科院、省政府和连云港市三方共建的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已累计投入经费5.6亿元,建成我国首套大型燃气轮机多燃料单筒全尺寸燃烧室全温高压试验研究系统,申报创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完成专家评估。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达3.5万件和2.2万件,分别较“十一五”期间翻了5倍和7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苏北领先;3件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列全省第一。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从
7、业人员1.4万人,各类创业孵化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双创人才”51人、“科技副总”41人,入选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人。2015年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连云港)启动运行。 但是,我市创新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除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中龙头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位于产业价值链、创新链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如不计医药行业在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利税率只有8%左右。二是人才总量较少、结构不够合理。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高层次、
8、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偏少,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不匹配,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分布在企业和农村的仅占34.4和0.1。三是科技公共研发平台发展滞后。科技公共研发平台数量较少,现有平台,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研发实力,都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难以发挥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四是科技金融体系仍需完善。创业投资发展缓慢,难以支撑科技企业孵化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对科技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形成了较大制约。(二)面临形势新产业技术革命引发产业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孕育突破,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带来发展思路与方式的重大改革。“
9、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升级”,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结合,江苏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支持连云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创新发展模式、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政策环境。国家战略带来机遇与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全面创新。同时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动,连云港市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发展,集疏运体系快速构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10、,也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连云港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接和融合。江苏区域布局对苏北和连云港的影响。沿东陇海经济带、苏北地区联动发展、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江苏的区域规划和布局,既带来了资源的融合共享和协调发展,又使区域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连云港创新驱动发展面临新任务。连云港港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区域性枢纽港之一、全球百强集装箱港、江苏省唯一的深水大港,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转变发展方式形势更加紧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重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众创空间,加快改革步伐,简政放权,给
11、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留出空间、搭好舞台。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要求加强科技供给,提供高端产品和高端技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连云港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不仅产业附加值不高,也面临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低成本要素驱动的产业发展动力逐步减弱,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必须深化改革,紧抓各种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做好科技创新的“小众”和“大众”的有机结合,为创新创业更为精准的服务,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总
12、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沿海大开发战略、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发挥连云港“一带一路”大陆桥经济走廊首个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围绕“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总要求,坚持“体制改革、开放创新、高端发展、创新惠民”原则,加快政策先行先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聚集人才、信息、知识、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品
13、牌化发展,打造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生态环保、山海相拥的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主动作为、奋勇争先,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坚持开放创新。充分利用连云港的对外开放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和资源,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高端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掌握一批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新医
14、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坚持创新惠民。 科技促进社会发展,增强民生科技支撑,引导民生科技攻关示范,围绕生命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民生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运用。扎实推进科技富民工程。(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连云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拥有一批国际化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出一批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出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科技进步和创新对
1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创新节点、国家重要的新医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取得一批重大产业技术突破,具备引领全球发展的优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2.5%,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9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件。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顺畅,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科技服务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创新经
16、济更上台阶。创新型企业、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科技政策创新,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激励力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70人年。“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目标主要指标2020年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51.71科技进步贡献率(%)6052.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83.65高新技
17、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039.1科技服务业规模(亿元)20094.45高新技术企业数(个)400180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9082.03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人年)7065 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一)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新型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区域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打破区域行政壁垒,让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分工协作,资助集群内企业可共享技术的开发,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完善基础服务体系。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完善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18、方式,探索财政科技投入新渠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技术推广应用。在成果评价上,注重科技创新实际贡献,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第三方评价,注重评价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二)健全企业创新主体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纵深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企业参与政府创新决策。提高企业在政府创新决策中的影响力,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
19、用,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有效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提高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支持企业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法制环境,建立新型的科研投入、立项机制。重点支持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三)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调整专利目标考核体系,重点优化专利结构,提升企业专利占比,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打造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创造条件设立市本级高价值专利专项工作计划,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争创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推动企业、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
20、构加强合作,支持具有产业基础、研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主要技术领域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形成一批核心专利或专利群。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建设一批产业专利战略支持中心。着力培育商标密集型产业,实施商标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发展壮大版权密集型产业,实施文化产业示范工程,推动版权与文化创意、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执法重心向县区下移,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新模式。积极招引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化与北京东方灵盾、省专利
21、信息服务中心等高端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招标制度,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企业开展专业化服务。(四)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引导、激励和支撑作用,强化政策配套、保障和落实的一系列举措,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快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做好与国家、省级相关政策衔接,紧扣科技体制改革、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主要内容及政策点,完善出台连云港市的相关政策。强化政策配套支撑。统筹协调重大问题,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
22、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健全政策落实协商机制。做好各部门以及连云港市县之间的协商衔接工作,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面向创新型园区和企业,开展“一园一策”、“一企一策”服务,着力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 四、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着力推进开放创新(一)加快引进培养高水平人才1、拓宽国内外引才渠道不断提升平台引才质量。加强连云港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连云港)及创新工作站等载体建设,提升“1234人才行动方案”和“三百引才工程”引才优势。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才机制,瞄准985、21
23、1重点高校,积极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系统相关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开展重点对接,积极引才聚才。不断优化引才环境。深入开展“双创英才聚港城”活动,实施“三百引才工程”、“陆桥英才计划”、“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十项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积极帮助高层次人才申领海外人才居住证和外国专家证;充分发挥优秀拔尖人才政府专项津贴和连云港市突出贡献人才奖的激励作用, 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连云港创新创业,不断放大引进人才、发展企业、带动产业、催生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市级高层次人才发展资金投入,确保人才发展重大
24、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适应不同创新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分类评价机制,实行科研岗位分类管理考核,对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科研奖励、人才计划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2、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树立“人才强企”的发展理念。拓展企业参与人才政策制定渠道,解决好企业引才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企业引才意识和热情。通过人才载体建设、创建科技研发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组织企业外出招才、加强柔性引智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引才搭建平台。优化企业引才扶持政策。对本市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科技项目资助、投资创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25、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形成政企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通过转变企业观念、设立引智基金、创新引智机制、优化政府服务、提升引智规模等措施,加快形成政企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做好江苏省科技副总的申报和管理考核工作,支持和引导高层次人才向连云港市企业聚集。3、加快本地高水平人才培养发挥高校人才培育作用。根据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在连高校的作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高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
26、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加强区县人才引进培育。高度重视区县人才引进和培育,重点做好市开发区新医药、市高新区智能制造、东海硅材料、赣榆海洋水产、灌云染料化工、海州高端装备等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二)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力度1、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壮大投融资规模。不断增加连云港市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投和风投公司入驻,提升创业投资服务水平。对创业投资企业参股投资的高成长中小科技型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优先申报
27、市级及省级计划项目予以支持;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和创业投资企业配套奖励制度,鼓励创业投资机构以资本、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创业投资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优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为创业投资提供丰富的项目源,积极开展创业投资项目推介,加快建立创业投资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专业中介机构发展,为创业投资提供一条龙的优质高效服务。2、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加快发展市级天使投资。引导高新园区、众创空间、投资机构等共同组建天使投资基金,支持新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初创期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债权融资。吸引
28、社会资本参与天使投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园区、民营企业等合作组建天使基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等多种方式建设与运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实现创业项目、科技人才、银行创新产品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提升供需双方合作规模与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天使投资规模达到3亿元。3、打造科技金融服务链创新科技金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深入开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创业投资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申请“苏科贷”,实现全市科技与金融资源集
29、聚共享、业务高效衔接。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转化机制,通过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许可转让、融资担保等市场规则。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推动金融行业设计更多的知识产权金融产品。集聚各类科技金融资源。集聚各类科技金融主体,引导资本要素向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聚。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鼓励金融机构在连云港设立科技支行,支持和引导市外金融机构在连云港落户和开展金融业务,逐步完善全市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三)提升区域创新国际化水平1、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发挥连云港的区位优势
30、和综合集疏运特色,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提升人才、技术、资金的集聚能力。提升区域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加广泛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加强国际产学研合作。重点推进美国、欧盟、以色列、韩国等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或地区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及单位合作,进一步引进国外的知名高校、企业,不断壮大和提高连云港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载体的规模和质量,激发创新载体的动力、促进创新要素有效有序的流动,加
31、快连云港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中外联合实验室、中外联合研究开发机构;积极实施大企业“走出去”战略,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吸引一批国外高层次人才。加强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法律援助等平台建设,为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综合性服务。2、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合作抢抓“一带一路”交会点建设的战略机遇,加速连云港和沿线城市协同创新进程,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总体实力。加强接轨苏南发达地区。不断通过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吸引苏南地区的科技型企业、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等落户连云港,加快推进与苏
32、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等先进园区的合作,推动连云港国家高新区和各类园区的创新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强化承接产业和技术配套服务,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格局。加强与苏北兄弟市的创新合作。强化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创新人才流动,探索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机制。3、支持领军企业跨国创新坚持“引进来”。支持领军企业主动争取国际创新资源,扶持恒瑞医药、康缘药业、中复连众等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创新,鼓励其引进世界一流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成果,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坚持“走出去”。鼓励有
33、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走出去”建立海外分支机构,选派研发人员到国外一流研发机构交流、学习与合作。支持企业加入世界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设立海外孵化器。支持领军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对标和接轨国际一流标准,主动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大力挖掘在生产流程、技术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潜力,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充分发挥淮海工学院、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等本土重点高校院所的作用,支持其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建立科研创新基地。支持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围绕特
34、色产业,联合市内外高校院所、企业共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建设一批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打造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为一体的较高层次的研发平台,每年促进一批行业内国内外领先的技术成果在基地内实现转化。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支持联盟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及成果的保护、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引导创新资源向一线流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人员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的机制。加大对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力度,建立持续深化服务的保障机制。
35、2、建立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协调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的关系。鼓励大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和综合发展能力,通过购买知识产权、兼并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式,加速提升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创新合作。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以连云港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为载体,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大力推进连云港高新园区、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积极打造重点领域创新平台。整合、重组和优化现有技术、人才、金融服务、市场交易等科技资源,搭建起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
36、基础条件保障,不断放大平台综合服务效应。3、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构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激发企业活力,打造优势特色。深入开展“技术转移促进行动”,依托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连云港)中心、淮海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各种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网络,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服务,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转移。加强产业技术中试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技术成熟化、工程化、集成化与转移转化;开展高新技术及产品应用推广示范,以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户连云港。鼓励高
37、新园区围绕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进一步激发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活力,大力推动技术创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企业股权并购等技术转移有效途径,积极推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入股、国内外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落实好现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积极研究探索支持单位和个人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充分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市级相关部门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
38、革,对科技人员实施激励。 五、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一)加快产业孵育平台建设1、大力支持高新区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江苏沿海开发、东中西区域合作、“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加快完善国家、省级高新区发展规划、扶持政策与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品牌价值,把高新区建设成全市的创新创业核心区、产业提升引领区、体制机制试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连云港高新区建设,以争创国内知名的创新型特色园区为总体目标,按照“大平台、大孵化、大协作”的发展理念,凝心聚力抓好创新创业,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和国际化水
39、平,建设大数据中心、金融中心、众创集聚区,加快构建以大健康、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主导、科技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成为全市创新驱动的大平台、创新资源的集散地。加快推进东海高新区建设,重点打造硅材料特色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主导产业,培育先进制造、新医药、新型建材等培育型产业,努力将东海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硅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东陇海产业带外资集聚示范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鼓励赣榆、海州等符合条件的经济开发区向高新区转型。2、不断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园区有机融合。围绕“一
40、区一产业”,重点发展市开发区生物医药、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海州现代装备等特色产业园,注重园区创新系统的建设、核心创新功能的塑造,逐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金融体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加快园区平台建设。鼓励各类开发园区完善产业创新服务功能,提升创新活力及效率,推动产业集聚。通过政产学研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市场、检验检测平台,支持组建各类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等创新网络组织,强化产业创新基础,促进创新市场的形成,加速创新价值的实现和有效重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依托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连云港杰瑞科技创意产业园等文化科技产业园的创新优势,积极探索新型产业形态的成
41、果转化途径,形成高端科技研发产业、健康医疗产业、3D打印材料产业、以花果山为主题文化创意等都市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建设、申报工作,推动城市发展创新化,创新发展产业化。3、全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创新众创空间建设模式。加快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指导意见,支持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鼓励行业领军企业、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拓展山海经创客家园、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港城创客之家等众创空间功能,有效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提供良好的研发、孵化和创业环境条件,逐步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孵化链条,形成
42、产业孵化能力。建立健全孵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加强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加强青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等培育,推动更多群体投身创新创业。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机构,提供投资路演、交流推介、培训辅导、技术转移等增值服务。到2020年,全市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达到40个
43、,在孵创业企业与团队达到3000家。(二)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条1、探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石化、新医药行业骨干企业和相关高校院所等创新载体,探索建设连云港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东海硅材料产业、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等区县优势,创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建设新型管理体制。明确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法定职责与权益,促进和保障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推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进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确用人及薪酬分配制度,市场化手段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管理团队、高层次人才和项目经理,形成稳定工作队伍。确立组织运行机制。探索以“一所两制”为特征的研究所建设机制、以“合同科研”为特征的
44、技术开发机制、以“项目经理”为特征的项目组织机制以及以“股权激励”为特征的衍生企业培育机制,努力打通“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通道,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加快产业化。开展政策先行先试。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激励、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营造研究院发展良好政策环境。2、加快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进一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工作机制,集成全市各地、各部门资源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力争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高
45、层次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支持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引导其开展前沿应用基础研究,牵头组织或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加快突破行业核心技术、研发战略目标产品、开发重大装备。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研发机构集聚,充实创新团队,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工作站点建设,大力促进人才互动交流;全面推广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知识产权贯标和创新方法培训,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研发体系;推动企业加快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引导企业主动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
46、。力争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90%。3、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汽轮机试验装置”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打造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省、市科教资源优势,集聚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专业人员和品牌业务,建设一批区域性科技服务平台,面向大众创新创业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开展专业化服务。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立由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建设市场化服务平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
47、、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现有科技服务资源,构建跨区域、综合性、网络化的科技服务集成平台,促进科技服务由单项向“全链条”服务转变。加快构建连云港技术转移联盟。整合淮海工学院、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及载体优势资源,建立连云港技术转移联盟,更加有效地促进连云港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4、加快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加快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在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医药、新材料、石油化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海洋产业等领域,瞄准高端环节和产业链关键节点,集中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进一步优化发展传统产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48、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规模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新医药。依托恒瑞医药、豪森医药、正大天晴、康缘药业等医药行业领军企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为重点,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抗病毒、手术用药、创新复方中药、生物制药等特色创新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公斤级原料药、形成不同剂型与品种的品牌创新药物产业链。以仿制药为重点突破口,吸引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内仿制药生产企业,参与国际仿制药市场竞争。生物制药领域重点发展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和新型疫苗等。加快发展化学新药、中药和天然药物、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三大产品群,积极发展海洋生化技术。加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培育发展以健康管理和数字健康、养生保健、体育健身等为重点的健康产业。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新型复合材料和硅材料。依托中复神鹰、奥神新材料等企业,大力发展T800、T1000级别碳纤维材料、高强高模型聚酰亚胺纤维、氨纶弹性纤维聚合体、新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制备与产业化技术。依托中鹏新材料、华海诚科等企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