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4499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山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舟山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舟山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舟山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舟山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海洋特色人才港,为打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根据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围绕服务保障系列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落地推进,突出“自贸”和“海洋”两大特色,采取超常规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引育办法,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设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发

2、展环境,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1.党管人才全面加强。建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人才联席会议制度和招才引智“周会商、月研判、季通报”制度,创新推出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目标责任考核和综合考核赋分“三位一体”考评体系,推动将人才工作职能纳入18家市直部门“三定”规定,人才工作齐抓共管格局得到丰富和拓展。各级财政人才投入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比重逐年增长,其中20182020年市本级人才专项投入年均达到1亿元,增长近1倍。2.人才引育量质齐升。全力攻坚“高精尖”人才引育,大力实施“5313”行动计划、新区“特支计划”、高校毕业生聚舟计划、“千岛工匠”培育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计划)。2020

3、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54万人。每万就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3675人,全省排名由2015年第7位,上升至第4位,人才净流入趋势持续扩大。累计引育“高精尖”海洋创新人才227名,年均增长超过38%;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自主申报入选数跃升至全省第二梯队,并实现省特级专家、省创新型领军团队“零突破”。累计新引进高校毕业生45167人,年均增长20%,其中20182020年引进数是前三年的1.5倍,有效扭转了“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的被动局面。3.人才平台提质提效。建好建强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海洋特色高校院所,重点打造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海字头”“国

4、字号”平台,海洋生物、智慧海洋等5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列入省级试点。在沪杭甬建成“人才飞地”6个,拥有海洋领域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3个,高新技术企业211家;累计建成国家级院士专家示范站 1 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5家。4.人才改革持续深化。出台新区人才新政、人才工作服务保障“四个舟山”建设实施意见等42个有力度、有突破的政策,人才政策体系覆盖更全面、指向更精准、支持更有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新区人才新政6方面21条内容,在全省首先推出服务外籍人才八项具体举措。甬舟人才

5、一体化发展在全省推广,成为省域人才均衡发展示范。升级实施“银龄”三师计划,着力破解海岛地区专业人才短缺流失难题,得到中央组织部肯定。5.人才红利加速释放。坚持产业发展推进到哪里、人才支撑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企业143个,2020 年营业收入达4.15 亿元,上缴税费 1437.33 万元;其中营业收入超千万企业达到13家,达人环保、浙江商旅等人才企业新三板挂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6件,居全省第5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6项;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70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5项,形成了国内首

6、艘2万吨级“江海直达”船、世界首座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等一批标志性成果。6.人才生态不断优化。举办海洋经济创业大赛、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重大人才活动,打响中国海洋人才赛会“第一市”品牌。深化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在全省率先将人才服务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推行人才分类认定等事项“一件事”办理。创新推出人才服务云平台和人才码,布局打造“人才之家”等服务综合体,建成高品质、国际化人才社区,办好一批人才“关键小事”。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不足:一是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优。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比较匮乏,自贸区建设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工

7、程师队伍、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紧缺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二是人才平台吸附力还不够强。大院强所、头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数量较少、能级不高,承载力相对不足;人才工作市场化社会化基础较薄弱,人力资源服务、科技中介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比较缺乏,企业招才、融资、市场拓展相对困难。三是人才工作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人才工作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数据采集、绩效评价等方面工作还不够便捷高效,人才投入不足和人才工作条块分割、交叉重叠还不同程度存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克难攻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形势分析“十四五”期间,是我

8、市全面建成“四个舟山”和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个五年,从国际、国内、省、市四个层面来看,人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人才的高压封锁,给海外引才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同时,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内容,人才越来越成为赢得未来的战略资源。舟山将面临人才竞争白热化、人才标准多元化、人才流动高频化、人才环境数字化等更为严峻复杂的内外挑战,需要把人才和创新作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化压力为动

9、力、变挑战为机遇。2.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行全面部署。同时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把人才、人才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舟山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我市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硬核举措。3.我省全球人才蓄水池加快建设。“十四五”时期是浙江基本实现高水

10、平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省委提出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的新定位,对全省人才工作提出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需要更加突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靠人才来引领高质量发展,让人才来释放巨大创新动能。4.舟山肩负着国家战略叠加落地的历史使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舟山正处在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美丽中国海岛样板、品质高端独具韵味的海上花园城市、市域治理现代化先行区的关键阶段。赢得未来发展,需

11、要利用红利加快补齐科技人才短板,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人才发展新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努力成为人才工作的“特长生”。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十四届省委和七届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坚持“两个超常规”,精准把握人才工作的战略定位、“八个坚持”的重大要求、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党管人才的体系格局,以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为主题,以全方位引进、培育、用好、留住人才为主线,以人才

12、工作全面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以支撑发展、成就人才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六大重点工程、六类重要平台、六项重大改革,再创海洋人才资源“新优势”,争当海洋人才管理服务“先行者”,建设全国一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打造充满活力、近悦远来的海洋特色人才港,为建设“四个舟山”、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供强有力人才保证。(二)基本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四个舟山”、“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建设等中心工作以及数字化改革重大任务,进一步提升人才集聚力、创新策源力和生态涵养力,着力强化

13、以人才链引领支撑创新链、产业链发展,以人才优势激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聚焦重点,统筹推进。突出自贸和海洋特色,聚焦系列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领域,围绕“高精尖”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发展需求,一手抓梯队储备,一手抓高端集聚,做大人才基本盘,建强人才大平台,提升政策精准度,不断增强人才集聚力。深化改革、强化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好“放权松绑”和“满意实惠”两篇文章,有效激发人才创造性张力。抢抓北上广深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长三角一体化、甬舟一体化战略机遇,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14、推动区域、市校人才合作走深走实。党管人才,整体智治。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责任、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强化人才工作合力。坚持数字赋能、综合集成,全面深化以“舟创未来”人才智岛为主抓手的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不断优化“学在舟山、创在舟山、住在舟山、游在舟山”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工作整体高效治理。(三)发展目标人才规模总量更大。到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力争达到35万人。其中,新引育“高精尖”人才400人以上,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3万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6%以上;新增高级职称人才2000名以上,专业技

15、术人才高级职称占比达到7.9%以上。人才平台能级更高。到2025年,全力建好用好东海实验室、人才创业园、人才飞地等特色平台,实现省级实验室、省级人才创业园、省级重点研发机构“零突破”,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布局新建一批“人才飞地”,沪杭甬“人才飞地”扩容提质、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每个县(区)、功能区布局建设不少于1个。高水平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成院士之家2个以上、教授(专家)工作室50家以上,各类平台对人才的承载力明显提升。人才创新创业更强。到2025年,“舟创未来”海纳计划重点支持引进培育创业创新团队项目50个以上,带动集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50名以上,累计培育年

16、营业收入超千万的人才企业23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9件,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30万元/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98人年以上,人才创业创新进程全面加快。人才发展环境更优。到2025年,宜居宜业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才工作数字化应用更加高效便捷,公共服务在均等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高品质提升,人才安居、教育、医疗、文化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更为优越。舟山市“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基数2025年预期人才素质1人才资源总量(万人)25.5435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年)77.6983新引育“高精尖”人才数量(人,指总量)2274004新引

17、进高校毕业生数量(万人,指总量)4.52105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指总量)0.740.956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占比(%)7.37.97高技能人才数量(万人,指总量)7.210.2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3.736人才平台9人才飞地数量(个,指总量)61010教授(专家)工作室数量(家,指总量)1350人才绩效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30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56513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项)3.674.6914年营业收入超千万人才企业数量(家,指总量)1323三、重点人才工程(一)“高精尖”人才引育工程围绕石化及新材料、船舶与临港装备、

18、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海洋生物、现代航空等九大重点产业领域,定期制定和发布“高精尖”人才引进目录,更大力度攻坚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更加精准引进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深入实施“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加强与“两院”院士候选人、“鲲鹏行动”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的对接联系,加大改革力度,探索赋予重点平台直报权、权威专家直荐权。大力实施海洋领域“高精尖”人才项目联合攻关,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的市场化资源调配机制,跨体制、跨区域、跨部门整合资源,探索实行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等配套政策,推动人才、平台、项目和资金一体化配置,多维度参与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完善“高精尖”人才遴选和

19、培育机制,强化连续资助和专项支持,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重点领域,加快培养一批发展急需、能够体现先进水平的领军型创新人才(团队)。到2025年,新遴选“舟创未来”海纳计划人才(团队)400个以上。(二)海洋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工程1.大力集聚自贸特色人才。围绕“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强各自贸区间的交流合作,健全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特色化的自贸人才引育政策,通过合同制年薪、聘任制管理等方式,大力引育石油化工、航空制造、船舶海工以及融资租赁、港贸物流、海事服务、航运金融、大宗商品跨境贸易等自贸领域紧缺高端专业人才,加快形成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自贸特色人才布局。以提升专业化行政管

20、理人才国际视野、专业本领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自贸区研究院建设、“创新赋能”培养等力度,开展产业、开放、金融、法律等自贸区关键重大问题研究,集中培养一批自贸领域业务专家、建设骨干和种子人才,着力打造形成一批懂专业、会管理、善实操的自贸政策研究人才团队。2.大力集聚现代海洋产业人才。以领军型企业家、成长型企业家和双创型企业家为重点,大力培养一支优秀企业家和专业化职业经理人队伍。进一步拓宽科技人员向科技型企业家转化渠道,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办企业,探索更多创新人才带项目、专利和团队进行创业。完善“亩均论英雄”制度,探索把引才绩效、人才密度作为作为评价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指标,给予财税金融、人才政策

21、等方面的倾斜。着眼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瞄准海洋类重点城市、高校院所和大企高企,靶向引育绿色石化、船舶海工、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优秀人才,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人才,以及船舶设计、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服务业人才。依托舟山海洋产业优势,深入开展海洋电子、海洋生物、绿色石化等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在舟龙头企业与“双一流”高校共建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到2025年,新建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7家以上。3.大力集聚数字化人才。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

22、术,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探索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开发联盟,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支持数字经济领域创新研发,有力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海上智能终端等海洋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推动相关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施数字经济技术技能培训,整体提升数字应用发展能力。(三)青年人才开发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适当扩大市级重点人才工程遴选规模,新增额度全部用于青年拔尖人才。到2025年,40岁以下青年入选“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市拔尖人才等市级重点人才工程比例超过50%。重点围绕海洋科技产业领域,优化支持政策,加大青年博士、博士后招引力度。推动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更大力度

23、吸引出站博士后留舟创业工作。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高校,新建一批高质量大学生创业基地、实践实习基地和写生创作基地,打造大学生实习应聘、就业创业全链条支持体系,不断增强大学生集聚承载力,建设青年友好城。深入实施大学生聚舟计划,深耕国内重点区域、城市和高校,新布局一批高校引才工作站和特色引才专线,精准实施“一校一码一招聘”,常态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招”。持续实施“舟创未来雁飞东海”大学生实习实践计划,广泛开展大学生实习见习、社会实践、职业训练等活动,推动大学生招引关口前移。大力实施舟山籍青年回归计划,优化省内外高校引才工作站布局,深化与签约的省部属十余所重点高校市校人才合作,进一

24、步建好用好在外舟山籍大学生、意向来舟大学生等储备人才信息库。(四)技能人才锻造工程实施职业(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围绕我市绿色石化、船舶海工、海洋旅游、现代航空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万人舟山技师学院,加强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省内重点高职院校及本地两所高职院校的合作,大力推动职业(技工)教育融通发展,深化“厂中校、校中厂”建设,加快形成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技能人才社会化市场化培训,重点实施“金钥”“金服”“金穗”“金创”“金苗”等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行动,

25、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模式和职业资格衔接互认制度,不断提高技能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实施练兵比武竞赛锤炼行动,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建好用好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永久基地,不断擦亮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品牌,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良性循环。实施“千岛工匠”遴选激励行动,加强优秀技能人才遴选培育,定期开展“舟山大工匠”“舟山杰出工匠”“舟山工匠”和“舟山青年工匠”评选,提高技能人才政策待遇,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到2025年,新培养中高级技能以上毕业生22500人以上,累计培训技能人才18万人次以上,重点培育1000人左右覆盖广泛、梯

26、次衔接、技艺高超的新时代“千岛工匠”骨干队伍。(五)“银龄+”人才引聚工程围绕破解海岛地区专业人才短缺流失难题,面向全国尤其是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工程技术、规划建筑、法律金融等领域优秀退休人才引进力度。有效拓宽人选来源渠道,健全完善“银龄”人才需求征集和目录发布机制,进一步拓展引才范围和领域,依托线上线下渠道,持续扩大政策知晓度,切实提升“银龄”人选质量。探索“统筹配置、组团使用”新模式,充分发挥“银龄”人才传帮带作用,整体推进特色人才团队、特色学科专科建设,并对偏远海岛学校医院、基层单位和重点领域予以倾斜支持,持续擦亮“银龄+”引才工作品牌。到2025年,新招募各类“银

27、龄”人才100名以上,打造“银龄”特色人才团队10个以上。(六)专项人才队伍提升工程1.社会治理人才提升工程一是党政人才提升工程。坚持五湖四海,拓宽选用视野,继续发挥“千名干部互派交流工程”的作用,探索面向长三角地区和其他自贸区公开选聘优秀干部人才,稳步扩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制度性交流规模。大力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分领域开展油气全产业链、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花园城市建设、数字化改革等方面专题培训,积极选派干部赴上海、海南、深圳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全面提升干部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坚持用当其时、递进培养,全力打造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建好用好重点工作专项考核等比拼平台、对口支

28、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等考验平台、服务国家战略试点等成长平台,促进更多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加快成长。抓好选调生源头工程,加大工作力度,把更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省部属高校优秀大学生吸引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着力构建符合自贸特色、海岛实际的干部正向激励体系,实现政治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打好职务职级并行、容错裁定、澄清保护、心理关爱等系列“组合拳”,进一步加大对偏远海岛、艰苦岗位干部的关心关爱。二是社会工作人才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社工人才“金字塔”培养工程,开展社工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推广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有效提升社工人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完善社工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强化社工

29、人才专业培训,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优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综合岗位特点、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专业能力水平等因素,建立与岗位等级和绩效考核相衔接的薪酬体系,有效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渠道。构建社会力量参与体系,探索社区基金会运作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支持社工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推动政府、社会和市场多方联动。到2025年,持证社会工作者达到2500人以上。三是法治人才提升工程。提高法治专门队伍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律师队伍等法治专门队伍的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

30、化、专业化、职业化。建立健全法治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育既懂法律业务,又懂数字技术、经济金融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建立健全法治人才培训机制,定期对法治专门队伍开展系统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2.社会民生领域人才队伍提升工程一是宣传文化人才提升工程。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以扩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创新团队、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文艺之星等培养计划,打造文化名家、文艺大师工作室等培养平台,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等名校名院名企,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挖掘和培育宣传文化后备人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海洋经济和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探索打造具有舟

31、山特色的社会学科带头人培育工程和研究基地,加快引育一批高水平社科研究和政策咨询专家。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大众文化团队、“非遗”传承人、民间文化能人等重点群体的培育扶持力度,建好建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二是教育人才提升工程。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启动新一轮“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引育工作,常态化开展本土培养和市外猎聘,大力实施教师高学历提升工程,高质量培育一批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育名师和治校名家。创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定期核定机制,探索建立符合人口流动、学生规模变化趋势的市域

32、范围内教职工编制统筹调剂机制。着力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专技岗位管理制度和分类评价标准,切实强化对偏远海岛地区教师的倾斜支持,进一步发挥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评先正向激励作用。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和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要求,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和教师退出机制,着力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到 2025 年,初中、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10%和22%。三是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工程。进一步拓宽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名医工作室”、医学顾问等形式,加快引进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医生,重点建设医学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青年人

33、才三支队伍,打造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人才梯队。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升级计划,围绕医学高峰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科规划、整合学科资源、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加入国家级专科联盟,与知名医学院校和医院开展学科共建,推动医学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招聘办法,推动优秀卫生健康人才下沉基层,强化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培养一批满足需求的临床基础人才。深化卫生专技人才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完善执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切实优化发展空间和执业环境。到2025年,力争新引育市级以上高层次医卫人才6

34、0名以上、硕士以上专技人才200名以上,新招录卫生健康人才4000名以上。3.城乡建设人才队伍提升工程一是城市建设管理人才提升工程。针对城市规划、建设、运维等方面的需求,依托专业领域院校、行业领军企业及行业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城乡建设拔尖人才遴选,积极引育城市建设紧缺专业团队和技术人才。以在舟高校为依托,通过优化学科设置、研发专业课程、打造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大数字城市管理培养基地建设力度,构建多层次城市管理人才培训体系。到2025年,新增城市建设管理行业正高级工程师5名以上、高级工程师300名以上。二是乡村振兴人才提升工程。根据美丽中国海岛样板建设要求,切实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开发力度,大力推进乡贤

35、回归,积极引导人才向渔农村流动,因地制宜打造一支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的海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升渔农民职业化能力,推行“学历+技能+创业”立体化培育模式,不断扩大职业农民队伍规模。完善乡土人才扶持政策,重点加强渔农村实用人才、渔农业科技人才、渔农村新兴产业人才和乡村发展能人乡贤等“四支”队伍建设,建立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渔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机制,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系,加大农业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农业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承担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提高农技人才创新本领。到2025年,培训渔农村实用人才9000人以上、高素质渔农民1500人以上,乡村人才资源达到3.

36、5万人以上。四、重要人才平台(一)打造一流海洋特色创新平台围绕打造全国重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谋划建设滨海科创大走廊,推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扎实推动东海实验室建设,依托浙江大学、国家海洋二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科研优势,布局建设一批国际领先、产业所需的海洋大科学装置,探索发起全球海洋大科学计划,大力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创领军人才(团队),打造成为我省涉海科技人才汇聚高地、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主引擎和前沿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力争创海洋领域省级实验室。推进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加快建设绿色石化研究院,努力打造成为绿色化工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基地、

37、高端人才汇集地和产业技术高地,全力争创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全国一流海洋科创中心,建好建强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在舟高校,以及国海舟山海洋科技研发基地、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服务基地、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创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海洋协同创新联盟。持续引建一批院士工作站、院士之家和教授(专家)工作室,扩大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规模,探索建立教授(专家)工作室科研助理、产业助理制度,根据绩效加大建站后扶持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来舟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头部企业积极争创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二)打

38、造一流科技人才创业平台高质量投运舟山人才创业园,围绕建设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海洋生物中试基地,推动与我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总部基地、普陀湾众创码头等园区建立全面对接机制,布局建设“试验基地+创业苗圃+产业基地”三位一体园区,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的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系统性优化全链条孵化体系,持续打造绿色石化、海洋电子、生命健康等一批特色人才创业园区。依托浙江大学科技研发和人才储备优势,加快建设浙大舟山海洋科创园,推动各类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推进创业孵化、科技产业、技术交流一体融合发展,力争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及“双创”人才培养集聚基地。持续加大人才要

39、素赋能重点产业园区力度,探索推进重点园区创建领军人才产业园,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和风投机构,切实提升人才创业服务能力。升级打造“舟创未来”人才飞地,按照“一体多翼”模式,在北广深布局新建人才飞地,推行运营绩效赛马和产业双向融通机制,建强建优沪杭甬人才飞地,加快项目来舟产业化进程和落地见效。(三)打造一流海洋赛会活动平台持续擦亮中国海洋人才赛会“第一市”品牌,高水平办好海洋经济创业大赛、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海洋经济特色产业人才高峰论坛、海洋特色系列技能比武等赛会活动,并在世界油商大会、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等各类国际性活动、论坛、会议中全面融入人才元素、嵌入人才内容,有效提升活动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争取承办

40、各类高端人才活动,引导各类国际学术机构、产业联盟在舟举办海洋主题鲜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产业)论坛,吸引全球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人士参与,更好吸纳整合各类国际高端人才智力资源。探索举办自贸区人才主题峰会和新区海洋科技创新论坛,广泛开展项目路演、政银企对接、产学研合作等活动,切实提升以会引才、以赛引才的能级水平。(四)打造一流综合配套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大力吸引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来舟设立分支机构,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集聚度和人才市场活跃度。加快培育面向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市场,引导人才服务机构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本、技术、信息服务机构融合发展,进一步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机制

41、,为人才提供多样化服务。完善重大引才活动服务外包机制,加强前期精准推介、中期深入对接、后期跟踪问效,建立与绩效挂钩的奖励激励制度,有效提升人才引育绩效。加大人才安居住房配建力度,前瞻规划不同定位的专家公寓和人才公租房,推进国际青年人才社区建设,打造富有海岛特色的“人才之家”。着眼于人才多样化需求,持续提升舟山城市品质,加强优质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供给,更大力度探索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子女入学租售同权,高标准建设三甲医院和高水平医学中心,培育发展文化秀场、艺术展馆、特色街区等设施以及体育赛事、旅游节庆等活动,对接开通长三角重点城市人才直通车,加快打造创新共享圈、品质生活圈和文化交流圈,构建人才工作和生活

42、“双栖地”的最优生态。(五)打造一流先行先试改革平台围绕人才服务管理“全链条”,加快编制实施海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规划,支持以东海实验室等重点的高能级平台建设,探索在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聘、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方面给予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对符合条件的单位突破编制、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设置特设岗位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政策精准创新和瓶颈突破,有效激发人才内生活力。加大外籍人才政策开放力度,进一步扩大永久居留、长期居留和 R 字签证申请范围,适当放宽石化、航空、金融等自贸试验区急需外籍专业人才来舟就业条件限制,探索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为外籍人才来舟创业创新提供更多

43、便利。(六)打造一流人才吸纳融入平台完善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人才制度,高质量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用好身份吸纳、评优吸纳、活动吸纳等形式,切实强化人才政治引领。搭建人才参政议政、作用发挥的平台,引导人才立足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技术下乡、项目帮扶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加强市博士(后)联谊会、海外联谊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建设,有效整合群团组织、人才社团资源,积极拓展人才交友联谊圈。研究制定具有辨识度的人才标识标语,定期更新发布舟山城市人才主题宣传片,构建“海纳百川、面向未来”的舟山城市人才形象识别体系,营造“舟创未来、越来越

44、好”的浓厚氛围,推动实现人才与城市深度融合。五、重大人才改革(一)健全“多元立体、精准高效”的人才引育体系创新人才招引新机制,更大力度推进专案引才、以产引才、活动引才和以才引才。顺应海内外引才新形势,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海外联谊会等组织优势,持续举办定向招募、云上招聘等引才活动,搭建“引才大使+引才工作站+孵化器”的引才网络,进一步拓展海内外引才渠道,推动更多人才智力回归。探索产才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机制,加快绘制产业、人才、服务“三张地图”,科学梳理人才需求、分布、招引渠道和服务保障清单,围绕产业链精准配置人才链,切实提高产业人才匹配度。完善产学研用全链条育人新机制,支持在舟高校建立以海洋

45、、自贸为特色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校地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兼职教学科研、共同合作研究等机制,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积极引导企业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校合作共建一批海洋领域国家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重点产业人才实践实训基地,开展重点领域卓越工程师、涉海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二)健全“立足产业、服务发展”的人才使用体系坚持人才以用为本,建立健全“揭榜挂帅”“赛马”等竞争性使用机制,打破人才、设施、数据等各类创新资源“单位所有”,探索“揭榜组团”新机制,进一步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对人才密集、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用人单位,探索赋予充分的自主权,明确授权清单、责任

46、清单和负面清单,对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按照约定问责。聚焦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探索实行战略科学家领衔机制,支持战略科学家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和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任务,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布局建设东海实验室为契机,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舟山特色的新型科研管理制度,落实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改进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管理方式,加快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三)健全“市场导向、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改革,完善多元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以薪酬、业绩、技能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要求统一、规范有序、竞争择优、有机衔接的人才分类评价办法。针对基础研

47、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创新服务等不同人才群体,分别采用以代表作品、工作履历、薪酬待遇、职业资格等为重点的评价标准,将发展紧缺急需的人才纳入分类目录。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化职称评审机制,扩大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开展行业职称评审范围。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四)健全“优势互补、共享互通”的人才协同体系坚持人才合作共赢大方向,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重点区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引导支持区域内开展宽领域、立体式、项目化的多元人才合作,有效承接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高端

48、智力溢出效应,推动开展更大规模干部人才挂职培训,促进区域内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全面落实省委“甬舟一体人才先行”的要求,以实施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六年行动方案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两地人才共引、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和服务共融,着力提升人才合作的协同力与竞争力,高水平打造省域人才均衡发展先行示范。按照“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赢发展”的原则,深化与省内外重点高校的市校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平台共建、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合作,争取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区域人力资源产业园优势互补、错位共享,探索组建一批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学会)联盟,促进产业(行业)人才交流集聚。(五)健全“分层分类、实用实效”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实施人才工作容错免责机制,对科技成果定价、资产评估等方面的决策行为,如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符合程序规定、未非法牟利,不作为责任追究,促进人才开发管理更加科学。实行科研项目审计、监督、检查结果互认,一个项目周期实行“最多查一次”。切实强化人才创业服务,加强资源、功能等要素集成,健全“线上+线下”“前台+后台”的双创服务阵地,积极搭建创投机构与人才项目对接平台,为人才提供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升级市科创基金投资办法,加强与省级金融机构合作联络,加大本地金融项目创新力度,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