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pdf(10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海淀海淀分区规划(国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空间规划)(2017 年年 2035 年)年)2019 年年 11 月月 序序 言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海淀区委、区政府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了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 年2035 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海淀区作为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2、想为指导,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紧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坚持以“都”的功能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全力服务保障“都”的功能。坚持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保持历史耐心,谋定而后动,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I 目目 录录 总 则.1 第一章 落实功能定位,明
3、确发展目标和规模.3 第一节 功能定位.3 第二节 发展目标.6 第三节 城市规模.7 第二章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功能疏解与提升.9 第一节 优化空间结构,塑造有序发展格局.9 第二节 坚持疏解提升,优先保障核心功能.10 第三节 深化区域联动,构建协同发展体系.12 第四节 划定两线三区,实现全域空间管控.13 第五节 提升空间治理水平,实施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14 第六节 优化用地结构,合理配置三生空间.15 第三章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17 第一节 聚焦核心功能定位,强化创新策源作用.17 第二节 深耕高精尖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18 第三节 依托城市空间
4、格局,发展多样化科技创新空间.19 第四节 完善“创新雨林”生态体系,拓展创新合伙人网络.20 第四章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22 第一节 构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整体历史文化保护体系.22 第二节 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24 第三节 实施最严格的红线管控,恢复山水田园的历史风貌.26 第四节 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彰显历史文化传承典范.27 第五节 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28 第五章 夯实生态本底,守护好中心城区生态门户.30 第一节 严守生态红线,持续拓展生态空间.30 第二节 开展生态修复,构建绿色生态空间体系.31 第三节 增补
5、完善城市绿色系统,提升游憩体验.32 第四节 落实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33 第五节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海绵城市.34 III 第六章 对标国际一流,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37 第一节 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实现全区职住平衡.37 第二节 高质量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40 第三节 匹配创新人才需求,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43 第七章 加强城市设计引领,塑造人文、生态与科技融合的城市风貌.45 第一节 明确城市风貌定位,划定特色风貌分区.45 第二节 彰显城市特色,塑造整体景观格局.46 第三节 优化城市形态格局,完善城市空间秩序.47 第四节 建构海淀高品质、特色化的公共空
6、间体系.49 第八章 强化基础支撑,打造韧性安全的智慧城市.51 第一节 建设高效创新服务型综合交通体系.51 第二节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55 第三节 着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58 第四节 加强防灾减灾和综合应急能力,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59 第五节 建设智慧平行城市,科技引领城市生活.61 第六节 统筹立体空间利用,合理开发地下空间.62 第七节 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63 第九章 推进城乡统筹,落实减量任务.65 第一节 探索与中关村科学城统筹协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65 第二节 落实减量任务,探索内涵集约发展新路径.67 第三节 开展全域全要
7、素土地综合整治,实现资源统筹.68 第四节 划定规划单元,强化任务分解.69 第十章 创新实施方式,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71 第一节 开展城市双修,建立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71 第二节 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管控体系.72 第三节 建立区级层面城市体检评估机制.73 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74 附 表 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76 附 图.79 IV 总总 则则 第第1 1条条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京
8、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 年),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科学配置资源要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着力治理“城市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首都安全保障,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坚决
9、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着力把海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实践区。第第2 2条条 主要主要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4.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5.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7.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8.分区规划实施要点 第第3 3条条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
10、为海淀行政辖区,总面积约430.7 平方公里。第第4 4条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17 年至 2035 年,明确到 2035 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远景展望到 2050 年。2 第一章第一章 落实落实功能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规模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规模 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从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从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方面做好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方面做好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和服务保障。和服务保障。海淀区海淀区作为首都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作为首都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11、“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要着眼于新时期首都发要着眼于新时期首都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彰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理念,以政务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彰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理念,以政务保障为根本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以文化传承为活力源保障为根本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以文化传承为活力源泉,以生态宜居为重要支撑,以城镇化发展为区域任务,力争泉,以生态宜居为重要支撑,以城镇化发展为区域任务,力争全全面面建成古今辉映、国际一流、人民满意的
12、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建成古今辉映、国际一流、人民满意的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第一节 功能定位 海淀区应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实践区。第第5 5条条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全面深入贯彻世界科技强国战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国坐标。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成为承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
13、的核心载体。着眼于创3 新城市建设,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使城市成为创新的摇篮,让创新成为城市的基因。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功能区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优化创新服务环境,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突破,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成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第第6 6条条 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 全面提高“四个服务”质量和水平,展现首都特色形象。依托三山五园地区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山水空间格局,把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
14、体现在长安街沿线、三山五园重点地区等区域的整体风貌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上。强化环境整治、景观优化和功能完善,全力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第第7 7条条 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 充分利用海淀文化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聚集的优势,构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文化保护体系,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做好西山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工作,彰显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的作用。围绕文化传承发展,统筹整合科技资源要素,实现与科技创新的功能耦合和空间互动,构建南北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4 撑”,率先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展现海淀
15、独特的文化气质。第第8 8条条 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突显海淀上风上水的生态价值,优化海淀山水共生的空间格局,夯实生态本底,严守生态底线,塑造见山望水、水清岸绿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着力解决“城市病”,创建“智慧平行城市”,开展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深度智慧管理和全领域信息服务。构建舒适便捷、区域联动的综合交通体系,统筹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治理,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着重打造高品质国际化人居环境,满足科技创
16、新创业人才职住需求,吸引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将海淀建设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特色的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第第9 9条条 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实践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实践区 搭建区域资源统筹的城镇化实施建设平台,着力探索与科学城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实施统筹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统筹空间优化和全域生态环境提升,推动创新发展和城乡统筹互联互动。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通过跨镇域、跨地区资源统筹,强化增减挂钩和实施过程管控,实现人口规模控制、建设5 用地减量和绿化空间增加的目标;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重点实现城和镇全面统筹,国家创新产业和农民集体产业全面统筹,就业和居住在空间、主体与对象上统
17、筹,生态环境质量和城镇化建设统筹,积极探索保留村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第二节 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将海淀建设成为人文、生态、科技融合发展的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活力城市,令人向往的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第第1010条条 20352035 年发展目标年发展目标 初步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活力城市,高标准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成为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第第1111条条 20502050 年发展目标年发展目标 全面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
18、活力城市,成为令人向往的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6 第三节 城市规模 第第1212条条 严控人口规模严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优化人口分布 到 2035 年海淀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313 万人以内。1.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以高精尖产业结构构建带动人口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
19、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适应人口动态变化的监测机制。考虑到海淀人口的动态变化性,加强对实际服务人口规模与结构的监测,并适时开展阶段性评估,发挥政策调控作用。2.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 2035 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 42 万元/人左右。第第1313条条 实现城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建设用地规模减量 严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到 2035 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227 平方公里以内,含战略留白用地 2 平方公里。1.建立以规划单元为基础、以政策集成为平台的增减挂钩实7 施机制,变单一项目平衡
20、为区域平衡。2.实施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与减量挂钩,合理确定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结构,鼓励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3.重点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大力推进低效国有用地整治提升。4.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通过腾退整治,实现既有违法建设清零。建立拆除腾退后续管控利用机制,完善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违法建设查处与考核问责机制。第第1414条条 划定战略留白用地,保障服务首都功能划定战略留白用地,保障服务首都功能 积极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做好战略留白,提高规划弹性适应能力。划定 2 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用地,为服务保障“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承担重大活动、举办大型
21、事件,以及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预留条件。第第1515条条 合理控制合理控制建筑建筑规模规模 加强建筑规模管控,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保障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实际承载人口、土地利用价值、功能区发展要求相适应。8 第二章第二章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功能疏解与提升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功能疏解与提升 把握好“舍”与“得”、“都”与“城”的辩证关系,抓住京把握好“舍”与“得”、“都”与“城”的辩证关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坚持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契机,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坚持以以“挖掘文化
22、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打造打造高高品质城市品质城市”为抓手,为抓手,按照按照“两横一纵三轴格局,一两横一纵三轴格局,一带一核多极体系带一核多极体系”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优化城市城市功能布局,功能布局,走出一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实现海淀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模式,为实现海淀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一节 优化空间结构,塑造有序发展格局 第第1616条条 构建构建“两横一纵三轴格局,一
23、带一核多极体系”“两横一纵三轴格局,一带一核多极体系”的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空间结构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空间结构,强化海淀区功能定位,以城市空间承载城市功能,统领城市未来发展,在全域范围内形成贯通联动的“两横一纵三轴格局,一带一核多极体系”城市空间布局。1.两横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首都功能走廊和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首都功能走廊指长安街西延长线及两侧辐射地带,强化政务服务保障,建设成为海淀南部政务服务区。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指北清路海淀段及两侧辐射地带,沿线聚集多个前沿创新园区,强化与昌平南部的联动,提升前沿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联动和区域辐射带动的重要支撑。9 2
24、.一纵轴: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 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以中关村大街为中心,联动南北、辐射东西,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业培育的创新链条,是科技创新引领的标志性区域,是展现新型城市形态和创新风貌的主轴线。3.一带:大西山绿色生态文化带 大西山绿色生态文化带是串联南北的的生态屏障,涵盖西部山区等山水林田湖草绿色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4.一核:城市核心 三山五园地区文化绿心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地区科技智芯,两心聚一核,成为集中体现首都“四个中心”内涵和海淀“两新两高发展战略”的高水平示范区。5.多极:城市发展极 包括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地区原始创新发展极、永丰发展极、翠湖发展极、上地发展
25、极、东升发展极、北下关发展极、西三旗发展极、绿隔发展极等汇聚创新资源的发展极。第二节 坚持疏解提升,优先保障核心功能 第第1717条条 明确疏解目标,坚持疏控并举明确疏解目标,坚持疏控并举 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以政务服务保障为根本,推进长安街沿线、三山五园重点地区等区域环境整治和功能提升,严控建筑体量。以支撑创新发展为标准,有序推进低端产业退出和存量空间“腾笼换鸟”。以融合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快村庄腾退和城乡10 统筹,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以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为导向,持续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第第1818条条 分类分区引导,优先分类分区引导,优先保障保障首都核心功能首都核心功能 分类分
26、区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再利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预留重要国事活动空间;优先用于发展科技创新功能,完善科创服务体系;优先用于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优先用于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1.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实现四大融合 实现目标融合,落实科创、文化、生态发展目标相融合。实现业态融合,推动研发产业和科创服务产业并重发展。实现空间融合,促进城区、园区、社区高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融合,针对创新人群特色化需求,增加科创交往空间,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2.聚焦三山五园地区,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保障政治中心功能,做
27、好三山五园重点地区腾退疏解与功能提升。突出文化中心功能,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逐步扩大国际旅游、国际科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深入挖掘三山五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新动力,建设世界级科技交流平台。11 第三节 深化区域联动,构建协同发展体系 第第1919条条 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带动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带动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 面向国际,与全球创新中心协同互动,服务世界科技强国战略。面向国内,与全国创新高地资源共享,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京津冀,与雄安新区合作互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第第20
28、20条条 联动首都联动首都重点功能区,引领重点功能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发展 加强“三城一区”联动合作。强化与怀柔科学城的分工协作,建立大科学装置共享机制,共同提升基础研究实力。实现与未来科学城的协同互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原始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加强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链条衔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强化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商务中心区等首都重要功能区的紧密互动,并与机场、高铁等枢纽节点高效衔接。第第2121条条 加强近域加强近域合作联动,促进资源要素统筹合作联动,促进资源要素统筹 通过政策协同与空间合作,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融合。加强北部地区与昌平、东部地
29、区与朝阳、南部地区与西城、西部地区与石景山的协同协作,推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统筹优化城市功能,形成发展合力。12 第四节 划定两线三区,实现全域空间管控 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将全区划分为生态控制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实现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保障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通过腾退减量和绿化建设,将限制建设区逐步划入生态控制区和集中建设区,到 2050 年实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两线合一。第第2222条条 严格严格划定生态控制线划定生态控制线 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农田、河流、湖泊等生态用地和水
30、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定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实现生态控制线内以耕地、林地等非建设用地为主。到 2035 年全区生态控制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33%。第第2323条条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严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确定城镇建设空间刚性管控边界和约束性指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到 2035 年全区城市开发边界内集中建设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50%。第第2424条条 优化优化调整调整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 将生态控制线与城市开发边界之间的区域划定为限制建设13 区,进行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强度控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减量等综合治理。到 2035 年全区限制建设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17%
31、。第五节 提升空间治理水平,实施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严格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以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科学划定用途分区,明确不同用途分区的功能导向,制定管制规则。第第2525条条 合理划分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合理划分国土空间用途分区 统筹建设空间和“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按照主导用途,合理划分覆盖全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分区,优化调整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严格落实用途管制制度。全区共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战略留白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对外交通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水域保护区、林草保护区和生态混合区等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第第2626条条 统筹
32、安排统筹安排建设空间建设空间 全区共划定城乡建设用地 227 平方公里。同时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在不突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以用于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或机动指标落地。划定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保障对外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建设用地等用地需求。14 第第2727条条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现状非建设空间内各类用地、设施之间的矛盾,加大对非建设空间用地治理和土地腾退整治力度,实现对全域全类型非建设空间整体统筹管控。第六节 优化用地结构,合理配置三生空间 第第2828条
33、条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立足引领首都科创中心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落实产业用地减量提质、集约发展,构建高精尖产业集群。坚决腾退低效产业,推动产业空间深度挖潜,实现集体产业发展和创新城市建设高质量统筹。第第2929条条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优化调整居住用地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围绕“七有”“五性”,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普遍需求。第第3030条条 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山清水秀 坚持生态空间只增不减的原则,提高生态空间规模和质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底线管
34、控,实现环境15 质量根本改善。16 第三章第三章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深入深入实施实施国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立足,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三大功能定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三大功能定位,高水平谋划前沿创新布局,多维度推动高精尖位,高水平谋划前沿创新布局,多维度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深深层次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层次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全方位推进创新城市建设,全方位推进创新城市建设,着力增强创着力增强创新引领力和影响力新引领力和影响力,
35、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第一节 聚焦核心功能定位,强化创新策源作用 第第3131条条 加强基础加强基础前沿前沿研究研究布局布局 依托、支持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推进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任务,持续加强基础理论探索,不断壮大创新发展的战略储备力量,打造知识原创能力顶尖的科学城。第第3232条条 紧抓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紧抓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合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布局。推进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战略高技术攻关。突出底层技术前瞻布局,强化技术和产业主导权
36、。17 第第3333条条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依托顶尖科学家、优势企业和市场化机制,跨主体、跨领域整合人才团队等创新资源,围绕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推动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第二节 深耕高精尖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第第3434条条 突出突出大信息大信息和和大健康大健康产业主导地位产业主导地位 推动大信息产业引领发展,提升大信息全产业链条的创新力、控制力和辐射力。持续做优做强大健康产业,加快医工交叉、智能医疗、创新药等领域深度布局。紧抓新材料、高端装备、能源环保等产业高价值环节,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第第3535条条 着力推动着力
37、推动科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升级升级发展发展 紧密围绕科技创新需求,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检验检测以及法务、财务、战略咨询等领域,推动科技服务业升级发展,构建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在重点领域搭建面向全球的专业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综合创新服务水平。第第3636条条 有序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有序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技术与城市服务融合。发展智能经济,建设大数据平台和公共数据库,推动自动驾驶、机器人、无18 人机等应用场景的搭建。发展平台经济,鼓励传统企业向平台化转型,推进平台型企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发展共享经济,释放公共资源,促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
38、和开放式服务。发展创意经济,支持传统媒体企业向新媒体、融媒体的转型升级。第第3737条条 大力推动大力推动科技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应用场景建设 以打通企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围绕 5G、智慧医疗、智慧交通、金融科技等方向,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应用场景,构建以应用促进技术转化、以应用验证技术成果的新体系,形成以城市发展需求驱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第三节 依托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多样化科技创新空间 第第3838条条 以“一纵轴”为主脉,统筹高端创新资源以“一纵轴”为主脉,统筹高端创新资源 依托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打造引领科技创新的城市街区,形成展现新型城市形态和首都创新风貌的主轴线。利用不
39、同区段的创新资源与链条环节特征,加速实现创新链条融合。与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共同形成发展复合轴带,沿成府路、知春路、学院路纵深联动。第第3939条条 以“一横轴”为串联,以“一横轴”为串联,提升前沿科技创新联动能力提升前沿科技创新联动能力 整合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沿线创新功能区与科创资源,19 优化创新体系,建设高端创新要素的联动纽带,优化永丰、翠湖发展极创新功能。营造科技创新交流环境,提升创新空间国际化品质,增强科技服务发展水平和配套能力。第第4040条条 统筹空间资源统筹空间资源,拓展创新产业空间,拓展创新产业空间 统筹战略预控与弹性预留,统筹低成本与高端化,有计划地挖掘利用低成本空间,聚焦
40、国际化与高端化功能,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空间协同。有序推进高校院所内外存量空间释放,打造以众创空间、孵化器为主的创新创业集聚区。推进国有低效存量产业用地有机更新,实施集体产业用地整治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创新空间。第四节 完善“创新雨林”生态体系,拓展创新合伙人网络 第第4141条条 深入实施创新合伙人计划深入实施创新合伙人计划 聚焦“创新合伙人”关系构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建立多维度、全链条的人才服务体系,持续探索与“创新关键人”的个性化合作模式,推动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着力拓展中关村科学城与“创新合伙人”的链接深度。第第4242条条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推
41、进全国双创基地建设,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发展硬科技20 服务,推广新型服务模式,引入专业咨询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分类识别企业需求,用好用足市区两级支持政策,切实解决企业问题。第第4343条条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先行先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先行先试 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率先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改革试点,探索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激励机制,推动有利于价值实现的知识产权政策创新,探索新经济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新举措。第第4444条条 加强创新品牌建设加强创新品牌建设 持续做好中关村论坛品牌,建设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谋划系列高水平创新活动,打造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2
42、1 第四章第四章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擦亮三山五园金名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片 海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脉底蕴深厚,是历史文化与新兴海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脉底蕴深厚,是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精华荟萃之地。落实首都文化中心战略定位,精心保护、传文化精华荟萃之地。落实首都文化中心战略定位,精心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脉,构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文化保护体系,承、利用好历史文脉,构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文化保护体系,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做好西山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做好西山永定河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彰显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围绕文化传承发展统筹
43、保护传承,彰显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围绕文化传承发展统筹整合科技资源要素,实现与科技创新的功能耦合和空间互动,整合科技资源要素,实现与科技创新的功能耦合和空间互动,将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文化“软实力”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率先完成国家率先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展现海淀独特的文化气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展现海淀独特的文化气质,构建人文活力型城市形态。人文活力型城市形态。第一节 构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整体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海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 3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44、 23处,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107 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167 处。历史文化保护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展示为重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为纽带,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第第4545条条 构建“一心两带多片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形成以构建“一心两带多片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形成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空间保护体系三山五园为核心的空间保护体系 一心是指三山五园地区。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恢复山水田园的自然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利用好三山五园这张“金名片”。22 两带是指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全面梳理沿线文化资源,持续开展沿线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恢复重要文化景观,推动形成历史文脉与生态环
45、境交融的新风貌。多片区主要包括凤凰岭、上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片区。对区域内文物古迹、文化景观、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突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景观节点,提升场所文化氛围,形成充满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第第4646条条 加强各类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的保护和保护和利用利用,全方位,全方位彰显历史彰显历史文化文化底蕴底蕴 1.加强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精心保护世界遗产,有序推进颐和园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加强颐和园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做好圆明园遗址考古与展示工作。2.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系统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
46、传、展示与交流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第第4747条条 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以“五四精神”、“香山精神”为特色的红色文化,着力推动以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保护利用好贝家花园、“一二九运动”纪念地等重要节点,构建23 红色文化传承体系。第第4848条条 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 1.加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利用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与传承有机衔接,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工程。保护西山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推动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村,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
47、和民俗演出节目,展现海淀乡村民俗文化。2.加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 以“理顺水脉、追溯文脉、疏通路脉、保育绿脉”为策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构建,完善历史文化展示和休闲旅游功能,探索有条件的恢复部分历史水系。第二节 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地区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拥有以世界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古典皇家园林群,集聚一流的高等学校智力资源,具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质人文底蕴和优美生态环境。应建设成为国
48、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并使其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24 第第4949条条 系统系统保护三山五园保护三山五园的的整体格局整体格局 深入研究全盛时期三山五园的整体格局,围绕皇家园林核心地区,挖掘赐园与官绅宅园林立、京西稻田成片、村镇寺庙棋布、水系御道串联、八旗驻防环列护卫的历史底蕴,整体保护以山水格局为基底、“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园林集群地。深入阐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建设思想,塑造新时代山水田园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环境典范。第第5050条条 保护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历史文化魅力彰显历史文化魅力 保护好三山五园地区不可移动文物,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充分
49、展示皇家园林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寻“三山”历史渊源,全面梳理评估“五园”遗址情况,进一步挖掘应纳入保护的文化遗存,实现区域保护全覆盖。利用部分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的文物实体空间,进行开放展示和文化宣传,培育创意文化产业,充分传播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彰显文化魅力。第第5151条条 以以科技科技创新创新促进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传承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精细化管理、展示体验与传播,推动形成文物数据管理平台。25 第三节 实施最严格的红线管控,恢复山水田园的历史风貌 第第5252条条 增绿连水,恢复大尺度绿色空间增绿连水,恢复大尺度绿色空间 构建三山五园重点地
50、区大尺度绿色空间,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提升绿化质量,强化西山山脉生态廊道连通。梳理地区历史发展脉络,局部恢复水稻田园风光。对历史水系分级评估,恢复重要历史水景观,优化水网系统,部分重现水网串联的历史水系格局。建设生态文化游憩带,连接香山、西山等绿色空间。整合沿线西山森林公园、北坞公园等城市公园,融入文化艺术综合功能,形成公园成群、绿树成荫、山水交融的良好环境。第第5353条条 恢复历史节点,织补文化路径恢复历史节点,织补文化路径 恢复三山五园代表性区域的历史风貌,重点加强历史文化资源节点的挖掘、修复与利用。进一步做好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深入挖掘皇家御道文化,对御道沿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