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docx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29323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201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docx(20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 年 2035 年)2019 年 11 月序 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 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 (以下简称为“总体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门头 沟区委、区政府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了门头沟分区 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2017 年2035 年)(以下简称“分区规 划”)。分区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定位、任务的深化 落实,是指导门头沟区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 紧扣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

2、展目标,深入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牢固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坚持生态立区发展观, 以 对待生命的态度,守护好京西这一片绿水青山, 筑牢首都西部生 态屏障, 保障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依托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建设,继承发扬门头沟区深 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提升京西古道、古村落品牌,加快传统产业 转型, 构建三位一体绿色创新产业体系, 构建与石景山区联动发 展格局, 努力把门头沟区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绿色宜居、充满活 力的幸福美丽现代化山城。I目 录序 言 I总 则 1第一章 落实功能定位, 明确发展目标与规模 3第一节

3、 功能定位 3第二节 发展目标 5第三节 城市规模 6第二章 完善功能和空间体系,加强全域空间管控 9第一节 优化空间结构和城乡体系 9第二节 建设首都西部独具生态特色的滨水新城 10第三节 实现一线两区全域空间管控 12第四节 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管控 13第三章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15第一节 完善生态空间结构,构建生态管控体系 15第二节 协调水与城市关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9第三节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底线 21第四节 优化绿地游憩体系,绘就京西绿水青山图卷 23第五节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4第六节 推进区域协同治理,共

4、同打造绿水青山 29第四章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31第一节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创新产业体系 31第二节 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带动产业用地转型发展 33第三节 挖掘特色发挥优势,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建设 35第四节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37第五节 要素聚合错位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39第五章 完善职住公服体系, 生活空间宜居优质 40第一节 加强住房供应保障,优化职住空间结构 40第二节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兼容复合优质均等 42II第三节 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47第六章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强化山水城市特色 49第一节 提炼

5、六大文化价值,构建整体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格局 49第二节 加强文化建设,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52第三节 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强化城市设计引领作用 56第七章 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60第一节 建设便捷互联、绿色友好、高效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 60第二节 建设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城乡一体的市政设施体系 64第三节 构建可控可救、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城乡安全体系 68第四节 推进设施智能、服务便捷、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建设 72第五节 建设生态持续、精细舒适、安全便捷的城市地下空间 73第八章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75第一节 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75第二节 加强城镇

6、分区分类引导 76第三节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79第九章 明确实施路径, 促进减量提质发展 82第一节 明确减量任务,促进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82第二节 全面整合挖潜,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 83第三节 划分规划单元,加强规划实施统筹引导 84第十章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保障规划实施 86第一节 健全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管控体系 86第二节 完善精治共治法治的城市治理体系 88第三节 加强城市体检评估,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89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90附表 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指标体系 92附图 95III总 则第 1条

7、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深入贯彻党 中央、国务院对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和对北京发展建设的各项指 示要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立足区域协同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 重长远发展, 注重减量集约, 注重生态保护, 注重多规合一, 促 进门头沟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门头沟区建设成为产业 转型与生态保育相协调、特色旅游与文化传承相融合、服务均等 与职住平衡相匹配, 山灵水秀、文脉悠远、创意荟萃、幸福和谐 的滨水美丽山城。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门头沟区位于

8、北京“一核一主一副、 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生态涵养区,应将保障首都生 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 发展示范区、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的典范区。第2条 主要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1实施的若干意见4.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5.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7.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8. 分区规划实施要点第3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门头沟区行政辖区,总面积约 1448 平方公 里。第

9、4条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 2017 年到 2035 年,明确到 2035 年城乡发 展的基本框架,远景展望到 2050 年。2第一章 落实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与规模分区规划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 对总体规划指示要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 设,做好“四个服务”,对标总体规划,严格落实市委“三个严 禁”要求,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紧扣“绿色发展、生态富 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总原则, 切实发挥规划的 刚性管控与战略引领作用,为体现“绿水青山门头沟”的特质内 涵、塑造城市品牌奠定坚实基

10、础, 努力把生态涵养区的压轴作用 落到实处。第一节 功能定位第5条 贯彻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建好京西后花园坚持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 将门头沟区建设成 为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 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第6条 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全域绿色空间管控,建设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全域绿色生态空间管控, 因地制宜推进全域生态提质。以永定河全流域生态治理与环首都 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 推进区域生态协作。构建以百花山国家级3自然保护区、永定河和清水河生态廊道、浅山区为骨架的生态安 全格局。加强与永

11、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浅山区生 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 大力推动浅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深 山区生态保育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7条 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建设好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统筹生态、生产、生活要素, 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成为全 市绿色发展的标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及国家可持续发展 议程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城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好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依托中关 村门头沟园, 提升产业创新发展动力, 加强与新首钢地区协同发 展, 形成要素聚合、 优势互补的新格局。第8条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

12、化内涵的挖掘、展示与利用,建设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以保护和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及长城文化带为契机,挖掘 历史文化资源, 恢复重要文化景观,加强特色文化线路建设,串 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等丰 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序带动并合理引导周边村镇旅游业发展, 形成京津冀地区休闲度假示范区,实现生态保育、文化传承与休 闲旅游的协调发展。4第二节 发展目标第9条 全力保障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建立以 自然山水为核心的绿色屏障,以天然气与电力输送廊 道为核心的能源保障,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基础的水安全保障, 以 长安街西延线为主的交通保障, 建设成为绿色、安全、有魅力的 京西后

13、花园, 高质量服务政治中心建设。加强区域协作, 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保护与 发展, 体现门头沟区在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决心与担当。依托深厚的京西历史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禀赋, 建设独具特色的京西文化客厅, 积极参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加强中关村门头沟园的创新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产城 融合、宜居宜业的首都西部创新示范新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 设。第 10条 2035 年发展目标全区实现产业转型与生态保育相协调,特色旅游与文化传承 相融合,服务均等与职住平衡相匹配,建成山灵水秀、文脉悠远、 创意荟萃、幸福和谐的滨水美丽山城。 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区域生态治理与协作机制 健

14、全, 绿色生态空间品质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城乡建设用地减量 任务完成,在生态绿色发展的大旗下彰显京西魅力。城乡各具特色、统筹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搭建完成,城 乡公共服务与基础支撑体系高度完善、保障有力,首都西部综合5服务区的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在城乡创新驱 动发展的新模式中凝聚京西力量。两条文化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历史文化保护与可持续 利用体系完善, 特色旅游休闲产业高度发达, 在传统文化保护与 发展中传承京西精神。第 11条 2050 年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城乡典范,成为全 国可持续与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成为富裕文明、绿色宜居、充满 活力的幸福美丽现代化

15、山城。第三节 城市规模落实总体规划要求,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 框定总 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按照分区规 划实施要点, 明确全区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管 控目标, 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 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转型 与城乡功能优化提升的绿色发展新路径。第 12条 加强人口规模管控,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落实全市人口调控目标, 立足首都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的 功能定位,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综合考虑生态本底条 件及环境合理容量,引导山区人口逐步减少, 平原人口适度增加。6到 2035 年全区适宜常住人口调控规模约 38 万人。持续加强环境 综合治理,大幅提

16、高生态环境效益, 扩大环境容量, 提升人口承 载能力。1.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山区人口以小城镇为核心,就地城镇化, 引导新城、浅山区与深山区人口合理分布。新城地区新增人口以 吸引产业转型人口为主、浅山区及深山区转移人口为辅。浅山区 新增人口以本地人口城镇化和承接深山区转移人口为主。深山区 人口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 略有减少,有序向新城与浅山区 转移。2.努力增加就业,促进职住平衡发展围绕三大产业定位,有序增加就业岗位,引导职住均衡发展。3.提升全区劳动力素质与就业水平发挥宜居环境优势, 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提升人才综合吸引 力。实施产业带动人才战略, 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 带

17、动全区劳 动力素质的提升。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及早、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 合理配置养老设施, 凝 聚社会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 提高养老设施及服务供给水平。完善婴幼儿服务体系, 切实提高 生育水平,推动年龄结构持续优化。5.提高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在常住人口 38 万人调控规模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门头沟区旅游休闲人口的服务需求和安全保障, 构建面7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按照常住 人口规模 1.21.6 倍的保障系数进行配置。第 13条 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实现减量提质严格落实

18、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加强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管制, 坚持集约发展,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到 2035 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70 平方公里以内。第 14条 划定战略留白地区,保障服务首都功能划定约 3 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用地,为服务保障“四个中 心”功能建设, 承担重大活动、大型事件举办, 以及保障重大项 目建设预留条件。战略留白用地主要布局在新城与浅山地区。第 15条 加强建筑规模管控加强全区总建筑规模管控。加强建设时序管控, 为承接首都 功能、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预留条件。8第二章 完善功能和空间体系,加强全域空间管控门头沟区全域国土空间以山地为主,可建设用地资源稀缺。 本次规划的重要任务

19、是优化国土空间体系,协调各类城乡建设用 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充分考虑生态涵养与绿色发展要求,结 合门头沟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率先在全市实现城市开发边界与 生态控制线两线合一,统筹安排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实施严格 的全域空间管控,让绿色成为门头沟的底色。优化全区空间结构 与城乡体系,强化新城的龙头引领作用,形成独具首都山区特色 的城乡空间格局。第一节 优化空间结构和城乡体系第 16条 构建“一城、 两带、三点、多脉”的城乡空间结构落实总体规划对门头沟区空间发展的要求,统筹全区自然环 境禀赋、生态涵养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构建“一城、两带、 三点、多脉”的城乡空间结构。“一城”:门头沟新城。

20、按照“国际一流、产城融合、功能 完备、生态宜居”的要求,科学配置空间资源, 适度降低开发强 度, 优化城市整体风貌,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挥龙头带动 作用,打造首都西部独具生态特色的滨水美丽山城。“两带”:永定河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带与沿 109 国道区域协 同发展带。凸显历史文化与生态特色, 挖掘永定河、109 国道沿 线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山区生态文化融合发展与区域协同 发展。9“三点”:潭柘寺镇、军庄镇、斋堂镇 3 个重点发展小城镇。 斋堂镇辐射带动深山区各镇村发展。潭柘寺镇与军庄镇积极落实 浅山区保护规划相关要求,在产业、职住空间方面与新城联动。“多脉”:门头沟区全域范围内、 以地

21、区性道路或水系为纽 带、连接镇中心区与山区村庄的重要沟峪。依托自然山水格局, 梳理各类文化线路,串联镇村,以特色沟峪为发展纽带, 加强镇 中心区与山区村庄的联动,促进村镇统筹协调发展。第 17条 构建“门头沟新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城乡体系围绕总体规划确定的门头沟区三大功能定位,形成以新城为 引领、精品小城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基底的城乡统筹格局。发挥新城在门头沟区城镇化中的带动作用,坚持生态涵养为 本, 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各镇街着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水平,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 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引导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市政

22、基础设施的 配置, 分级分类、因地制宜、联建共享。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 美、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第二节 建设首都西部独具生态特色的滨水新城第 18条 发挥新城龙头引领作用,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门头沟新城是首都西部综合服务中心的重要承载地,是全区10人口、产业发展与城市服务的核心,是门头沟区实现绿色发展的 龙头。新城以行政办公、 商务服务、科技创新、 文旅体验为主导 功能,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与海淀山后、 石景山首钢、 丰台河西、房山长阳等地区的协同,建设首都西部 独具生态特色的滨水美丽山城。第 19条 构建“一山、一水,两轴、一带、三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促进

23、新城南北两大组团融合发展塑造新城山、水、城融合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以“一山、 一水”强化新城生态本底,加强与新首钢地区的跨河联动发展, 推动滨河绿色开放空间品质提升。营造新城“一山环绕、一水映 城”的生态格局。以“两轴、一带、三片区”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框架,优化 新城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一山”指以新城西部浅山带为主的生态安全屏障;“一水” 即永定河为主的生态廊道与发展纽带。“两轴”即历史文化轴与创新发展轴。历史文化轴始于圈门 地区, 经东辛房地区延伸至三家店地区。创新发展轴从中关村门 头沟园开始, 沿长安街西延线向东与新首钢地区相连。“一带”指由新城 3 条主要南北向交通干道与轨道交通系 统

24、构成的区域, 集中布局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三片区”包括三家店琉璃渠片区,新城北部片区与新城11南部片区。第20条 统筹人口、用地与建筑规模,促进新城职住平衡1.推动新城人口与就业协调发展到 2035 年新城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 30 万人左右。 2.优化新城用地结构与布局,保障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发展到 2035 年新城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约 40 平方公里,产业与居 住用地比例控制在 1:2 左右。3.以人为本,优化新城建筑规模结构保障常住人口与新增就业人口基本住房需求、产业转型发展 和重点功能区建设, 合理确定岗均规模与产业用地开发强度。保 障三大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品质。第三节 实现一线两区

25、全域空间管控第21条 强化生态意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动摇。到 2035 年全区生态保护红线总 面积不低于 455.0 平方公里, 占全区总面积的 31.4%。完成生态 保护红线勘界定标,保障落地。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管理,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 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12第22条 划定一线两区,实现全域空间管控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强调生态涵养,加强生态空间管 控,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合并限制建设区与生态控制区, 实现从 两线三区到一线两区的战略转变,即开发边界之外的所有

26、区域为 生态控制区。 统筹林地保护规划、河湖蓝线规划,实现多规相互 协调、互为支撑。城市开发边界以内为集中建设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左右, 主要包括新城集中建设区、各镇街中心区与重要功能组团。引导 人口、城乡建设用地与建筑规模在城市开发边界内集中布局, 提 升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开发边界以外为生态控制区,占全区总面 积的 96%左右。生态控制区内加强分区分级管控,严守生态安全 格局。第四节 落实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管控第23条 合理划分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统筹建设空间和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遵循用途主导功 能的原则,合理划分覆盖全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分区,调整 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格

27、局,实现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 途管制, 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全区共划定城镇建设 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战略留白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对外交通 用地、对外交通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水域保护区、 永久基本农 田保护区、林草保护区、生态混合区和自然保留地等各类国土空 间规划分区。13第24条 统筹安排建设空间全区共划定城乡建设空间 70 平方公里,含战略留白用地约 3 平方公里。 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在不突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 可以用于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或 机动指标落地。划定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保障对外交通 用地、水利建设用地、其他建设用地等用地需求。第25条

28、统筹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 系 统梳理现状非建设空间内各类用地、设施之间的矛盾, 加大对非 建设空间用地治理和土地腾退整治力度, 实现对全域全类型非建 设空间整体统筹管控。14第三章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区、 绿色发展道路。完善全区绿色空间整体结构,加强永定河生态走 廊、深山区生态涵养,推进浅山区生态修复,构建全覆盖、多尺 度的生态控制体系。完善生态涵养配套政策体系, 实现保护与发 展相协调。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实现水城共生

29、、共融。严守永久 基本农田底线,提升耕地质量与生态功能。以永定河流域治理与 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给自然生 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守护好首都西部的绿水青山。第一节 完善生态空间结构,构建生态管控体系第26条 构建“一廊、一环、两区”的全域绿色空间结构依托全域绿色空间结构, 形成蓝绿交织、山水共融的绿色空 间格局, 引领门头沟生态、游憩、文化协调发展。“一廊”:永定河生态走廊。沿永定河形成集生活游憩、自 然生态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新城段打造城市生态岸线,推进 沿线休闲公园建设, 为市民提供游憩场所;郊野段塑造自然生态 岸线,推动珍珠湖、雁翅九河湿地等河段岸线的生

30、态化改造。“一环”:新城休闲公园环。利用新城的自然山水资源,打 造多类型公园,形成包裹新城、山水相融的环城休闲公园集群。“两区”:深山生态保育区、浅山生态修复区。深山生态保 育区包括清水镇、斋堂镇和雁翅镇, 重点加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15改造, 提高林分质量。做好河道生态修复,推进流域综合生态治 理。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做好特有种质资源收集、 保存与利用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 浅山生态修复区包括大台街 道、王平镇、妙峰山镇、军庄镇和潭柘寺镇, 重点加强建设管控 和整治腾退,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 有效提高林地规模。 推进泥石流多发区、矿山治理恢复区等重点地区的土地综合整治 和生

31、态修复。第27条 构建“山水相拥、十字绿轴、五带多园”新城绿色空间结构门头沟新城西临浅山区、东邻永定河,拥有“山、水、城” 融合的生态本底优势,结合新城内已形成的公园、绿廊、水系等, 构建“山水相拥、十字绿轴、五带多园”的新城绿色空间结构。“山水相拥”:东侧临永定河,西侧与山脉相依,形成蓝绿 环抱的山水格局,城区具有良好的绿色生态本底。“十字绿轴”:长安街西延线、砂石坑公园带及防护绿带构 成城区中心的十字形绿轴。以连续的带状公园为主, 打造长安街 西延线绿化景观轴线, 形成东西向的绿化主轴。通过游憩公园建 设, 对砂石坑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形成南北向景观生 态通廊。“五带”:结合新城内

32、 5 条东西向沟渠两侧设置带状公园, 连接西侧山地绿色空间及东侧永定河沿岸绿色空间。“多园”:包含石门营文化公园、滨河世纪广场公园等多个 城市综合公园, 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的同时,提升新城整体16生态环境品质。第28条 实行生态控制区分区管控,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框架构建包含水生态、地质灾害与水土流失、生物保护、文化遗 产与游憩、视觉审美等多要素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作为生态控 制区分级分类管控的基础。按照生态重要性、环境敏感性与脆弱 性, 将生态保护红线外的生态控制区分为生态敏感区、缓冲区与 协调区, 细化对生态控制区内城乡建设空间的管控与引导。生态敏感区实行严格的建设用地管控, 原则上区内

33、城乡建设 用地规模不增加。执行地质灾害、水源保护、暴雨洪水的最高防 护标准, 保护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 落实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 护要求, 逐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腾退,积极推进环境治理与 生态修复。执行严格的建设项目准入制度。必要的区域性基础设 施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应充分论证其生态安全性,严格建设管 理。生态缓冲区以生态修复为重点,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大力推动工矿用地减量与转型发展, 严格控制建设开发强度。区 内应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加强河湖水系环境治 理, 大力推进林草保护与品质提升, 协调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保 护的关系,保护生物栖息地与迁徙廊道, 提高生物多样

34、性,加强 对文化遗产与山水景观的保护,推动区域旅游服务网络的建设。生态协调区在满足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允许适度的城 乡建设用地增量。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提升生态基础设施、农 村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实现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基17础设施配套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建设以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为主的生态基础设施,形成支撑 全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骨架。生态廊道包含三级水系廊道、 防护廊 道、 生物保护廊道与文化游憩廊道。 生态斑块包括水库与湿地斑 块、 水源涵养地、 生物栖息地、矿山修复区域、旅游游憩区域、 乡土遗产保护区域等。第29条 建立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完善

35、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提高区域环境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确保突发 环境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第30条 构建生态指标体系,推动生态型控规编制技术与管理机制落地妥善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基于生态过程的 科学规律,对城乡建设进行精细化、动态化管控。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生态“体检评估”,精准识别城乡建设 用地与生态过程的冲突类型,基于生态控制指标,对规划建设项 目提出生态建设要求,对用地类型、开发强度、 海绵城市建设、 园林绿化、文物保护、建筑设计、 城市声环境质量等进行优化。18第31条 完善生态涵养区配套政策体系,实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推动自然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 对水域、森

36、林、山岭、草原、 荒地、滩涂与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统一进行确权登记, 建立归属清晰、权属明确、监督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进一步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 内村庄、矿山的腾退复绿,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内用地腾退、生态 修复与空间管控专项政策体系。在全市统一部署下, 建立区级生 态补偿与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 建立区域生态交易市场,加大对从事生态建设的单位与个人的扶 持力度,适度提供生态公益就业岗位, 提升生态相关就业人员待 遇。第二节 协调水与城市关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32条 控制用水总量, 提高生态环境用水量,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节水器具推

37、广、节水技术普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成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全区用水 总量控制。到 2035 年全区年用水总量符合市级要求。全区再生水资源 利用量达到市级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在 2015 年基础上 降低 40%以上。落实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加快永定河 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并以永定河综合治理为契机,带动全区河道 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开展河湖环境生态需求分析, 确定生态流19量, 不断增加河湖生态用水规模。加大外流域调水和水系连通工 程建设力度,增强河湖水体流动性,提高水体自净和纳污能力。第33条 加强区域统筹,争取外调水,加强水源地保护积极推动南

38、水北调河西支线和相关泵站、水厂建设, 提升水 资源的安全保障度。按照外调水与本地水结合、常规水与应急水 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水源保障格局。划定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加强永定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加强地下水资源涵养和保护。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 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 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 项目; 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 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 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第34条 提高防洪标准,保障城乡安全坚持以防洪排涝安全为核心,确定“流域控制、分片防守、 洪涝兼治、化害为利”的

39、规划思路, 加强山区洪水控制, 定期开 展现状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提高山区洪水控制能力; 根据山区河道特点, 遵循生态防洪理念, 维持山区河道的天然形 态, 确定河道行洪控制线,结合村镇高程情况, 通过多种措施保 证村镇防洪安全;加强防汛体系保障及防汛信息化系统建设, 形 成多级防洪体系,提高区域防洪能力。新城防洪标准为 50 年一遇,镇中心区为 20 年一遇;永定河20新城段右堤按照 100 年一遇标准筑堤,山峡段按照 20 年一遇行 洪线以下严格禁止建设, 50 年一遇行洪线控制建设。第35条 加强雨洪管理,建设海绵城市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城 市建设

40、过程中优先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对已经破坏的水体及其他 自然环境, 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 贯彻海绵城市理念, 对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以“渗、滞、蓄、净”为主, 兼顾“用、排” 等功能需求,并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目标落实到城市建设各个 环节,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将 门头沟区建设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 城市。到 2035 年 80%以上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要求。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为 75%,其中源头控制改造片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0%,砂石坑整体调控片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80%。年径流污 染控制率 30%;内涝防治标准为 20 年一遇

41、; 河道蓝线划定率为 100%;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 35 年, 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雨 水管渠及泵站设计重现期为 1030 年。第三节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底线第36条 坚守耕地规模底线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 强 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城市扩展的刚性约束, 严格建设占用耕地审批,21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坚守耕地保护规模底线。到 2020 年耕地保 有量不低于 3.7 平方公里(0.55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不低于 3.3 平方公里(0.50 万亩) 。到 2035 年不断推进耕地和 永久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保护, 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规模总 量、空间

42、布局达到市级要求, 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 保护目标。第37条 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 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 于技”战略, 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政策, 积 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 不断提高耕 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推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第38条 强化耕地生态功能科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 将区内建设用地减 量与区外建设用地增量相挂钩, 促进区外零散的耕地和永久基本 农田不断向区内集聚, 注重发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规模生态 效益和生态屏障作用。适时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加强农业生 态保护和修复。22第四

43、节 优化绿地游憩体系,绘就京西绿水青山图卷第39条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完善森林生态网络,重点在生态廊道和重要生态节点集中布 局造林空间, 构筑城市外围绿色生态屏障,建立由道路林带、水 系林带等廊道串联组成的森林生态网络, 让森林进入城市,形成 树种丰富、更高质量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到 2035 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 43.27%提高到 55%以上。新城街区内规划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小微绿地等城市绿 色空间, 营造尺度多样、类型丰富的公园绿地系统, 构建“山水 相拥、十字绿轴、五带多园”的绿地结构。到 2035 年建成区人 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31 平方米,公园绿地 500

44、 米服务半径覆盖 率达到 95%。新城外各镇街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农田林网和农村“五 边”绿化的建设,拓展镇村公共绿色空间,构建以乡土植物为主 的村镇绿化体系。到 2035 年每个村新建或改造提升 1 处面积不 小于 0.5 公顷且游憩设施完善的小游园。第40条 形成内涵丰富的全域游憩空间依托门头沟的园林绿化资源优势,打造以生态、游憩、文化 等为特色的游憩体系, 通过多功能、多层级的绿道网络串联, 形 成内涵丰富的全域游憩空间, 更加方便市民亲近自然。新城依托现有绿化资源及重点建设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 形成 7 个大型公园、 35 处中型公园、众多的游园及小微绿地, 全23面提升城区绿色

45、空间品质和公园游憩体验。浅山区依托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资源,打造以休闲、 娱乐为特色的游憩体验带。深山区依托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帝山森林公园、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等高品质山水生态环境 和丰富民俗文化资源, 构建以自然科普教育、森林康养休闲、民 俗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游憩体验带。依托河湖水系、绿色空间以及文化资源, 构建功能丰富、特 色彰显、顺畅便捷的全区绿道系统。 到 2035 年全区规划市、区 级绿道总长度达到 318 公里以上。第五节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41条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 推进移动源低排放化。大力推进车 辆电动化,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排放车严管严查力度, 开展在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贯彻落实北京市非道路移动机械 备案和环保标识管理政策,开展对辖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备案、 环保标识发放、执法检测等工作。深化燃油车监管, 加强非道路 移动机械管控。坚持标本兼治, 推进扬尘污染管控精细化。加强施工扬尘控制,加强扬尘违法行为闭环管理,整治面源扬尘。按照“标本兼 治、动态治理”的原则, 各镇街组织对辖区裸地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