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139596 上传时间:2024-04-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黄鹤楼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五首唐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体现了唐代诗歌创作繁荣的景象。这些诗 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转变 和成长。其中,崔颖的黄鹤楼以登临感怀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感受 诗歌意境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储备也会影响他们对 诗歌的理解。因此,本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诗 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二、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五

2、首唐诗,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品味诗歌的韵律、意象、意境等美学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唐诗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五首唐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的韵律、意象、意境等美学元素。(3)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1)理解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诗句的含义和情感表达。(2)体会诗人登高远望的感受以及表达的

3、人生哲理。(3)感受诗人狂放不羁的人生态度和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创作背景。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诵读,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境法: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诗歌所表达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 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传说,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产生兴趣。黄鹤楼,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自古以来就与许多传说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它的名 字,就来源于一个富有诗意的神话故

4、事。据传,在三国时期的吴国,道士驾鹤至黄鹄山,后人 因此名之黄鹄山。而在更早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在此地建高楼,用以抵御外敌。到了 三国时期,孙权在此建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然而,黄鹤楼历经数个朝代的更迭和战火摧残, 多次毁于战乱,又多次重建。最著名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 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这座楼的重建不仅保留了历史古迹的魅力,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唐代诗 人崔颖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 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

5、楼“。黄 鹤楼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故事,它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 的文化瑰宝。2 .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地位和价值,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其艺术 价值和思想内涵上。唐诗的价值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繁荣的数量和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唐朝在约二百八十九年中,产生了有名记载的诗人就有 两千三百多位,诗作近五万多首。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唐诗所表现出来的美学追求和人生态度,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 诗所创造的诗歌语言、艺术手法、诗歌风格等,成为了后世

6、诗人学习的典范。唐诗对中国的诗 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唐诗表现出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之间的 关系。唐诗家们对于人性、人情、人道等问题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表现了人性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关注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民的苦难。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后世的诗 歌创作和思想观念。(二)新课学习1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正音正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教师讲解诗歌内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诗中,诗人怀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却发现仙

7、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 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诗人通过描述仙人和黄鹤的离去,为全诗定下了怀古伤今的基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感叹黄鹤一去不返,只有白云在空中飘荡了千百年。这里,诗人 用黄鹤和白云的形象来象征曾经在黄鹤楼生活过的仙人以及那些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的历史人 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诗中,诗人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阳光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 芳草茂盛。这些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黄鹤楼的美丽和悠久历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最后两句诗,诗人表达了怀乡之情。夕阳西下时,家乡在何处?只看见江面

8、上的烟雾波涛,使 人心生烦愁。这里,诗人通过对江上烟波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思乡的哀愁氛围。2 .分析诗歌(1)学生分组朗读,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这首诗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诗歌中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作用?(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黄鹤楼诗歌的主题在于描写作者登楼远望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情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 来此游憩的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以此寄托思家的情感。诗歌中用了以下几个意象:黄鹤:代表着传说中仙人乘黄鹤的离别与不再复返,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白云:空悠悠的白云,象征着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汉阳树和鹦鹉洲: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的

9、景色,也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引发了诗人的怀乡之情。日暮和烟波江: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苍茫的景色,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在于:以黄鹤楼的传说为起点,引入主题,展开对家乡的思念。通过描绘黄鹤楼及其周围的景色,进一步深化主题,将读者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最后以日暮和烟波江的景色收尾,首尾呼应,使诗歌的结构更加完整。3 .深入理解诗歌情感(1)分组朗读黄鹤楼,思考以下问题:你如何理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的含义?(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颖的一首佳作,其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 诗是全诗的核心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

10、黄鹤楼历史的追忆和怀古之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首先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的描绘和赞美。黄 鹤是传说中的神鸟,与黄鹤楼有着密切的传说关联。诗人在这里用“黄鹤一去不复返”表达了 对黄鹤楼的敬仰和追思,而“白云千载空悠悠”则用白云的飘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 迁。其次,这句诗也寄托了诗人的怀古之情。黄鹤楼的传说在历史上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但 无论哪一个版本,都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通过对黄鹤楼的描绘,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这 座历史名楼的敬仰和追思,也通过“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此外,这句诗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黄鹤一旦离去,便不再回来,而白云虽然飘荡 在空

11、中,却无法抓住。这不仅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也体现了人生的无奈和不可预知。诗 人通过这种意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三)拓展延伸1 .对比阅读(1)学生阅读登高和临洞庭湖,思考以下问题:两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象上有何异同?登高和临洞庭湖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2 .迁移应用(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首关于登高的诗歌。(2)全班交流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四)小结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难点。(五)作业布置请学生自选一首唐代登高诗进行赏析,撰写一篇小文。 请学生搜集唐代登高的诗歌,并进行

12、整理和赏析。六、教学反思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颖的一首佳作。诗歌描绘了黄鹤楼的空阔与辉煌,营造了一种神 秘与瑰丽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自然与人生的深深思考和感慨。这次教学, 我尽力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第一,我通过多种方式,如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 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同时,我注重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他们正确的停顿和节奏, 让学生逐渐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第二,重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他们理 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同时,我让学生

1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探究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 句子的含义,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我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问题,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诗的含义和情感。 同时,我让学生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掌控不够 到位,有时候学生讨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需要我及时引导回来。其次,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 训练还不够充分,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不够准确或者混乱。最后,我在多媒体资源的应 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总的来说,这次教学让我受益匪 浅,我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