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755929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提升训练考点:1 .黄庭坚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一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2 .杜甫冬至一一内容呼应3 .(五代)徐昌图临江仙一一作者表达的情感4 .范云效古诗一一理论应用:“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L作者表达的情感5 .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呼应6 .理论应用:“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考点示例】一、黄庭坚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一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 【考点解读】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2.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文本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黄庭坚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

2、材。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注】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康瓠:破瓦壶,多喻庸才。豫章:大木,樟类乔木。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力排南山的壮气豪情。B. “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运用典故,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缜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 “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错误,尾联写黄庭坚自己感悼七叔

3、祖黄 注豪情壮志落空挥泪离开。故选D。问题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了 “眼”和“酒”, 试分析两句不同的表达意义。答案登快阁通过“青眼”写自己因“佳人去”只能喜爱美酒的百无聊赖的生活,抒发了知音难觅 的无奈和伤感;本诗通过“白眼”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通过“举觞三百杯”表现其畅 饮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七叔祖的才情和傲岸性格的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目已经提供了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眼”和“酒”,都涉及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是指诗人因“佳人绝去,朱弦难续”,所以纵情美酒, 以借酒消愁。史

4、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 o “青眼”只因百无聊赖的生活,故而借“酒”纵情,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本诗中“白眼举觞三百杯”,是赞美黄兴孤傲、豪迈的性格,举觞豪饮三百杯,傲视青天,睥睨 切,旁若无人,俊美之姿宛如玉树临风。“白眼”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而“举觞”则表现其畅饮的豪迈。二、杜甫冬至一一内容呼应【考点解读】L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呼应文本冬至 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5、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久滞他乡,时时遭受穷困和愁苦的磨缠。B.颔联写旅居之地远在天涯,但当地人节日的好客热情带给诗人些许安慰。C.颈联以自身孤老之处境对比出仕在朝的官员,虚实结合,极具面感。D.尾联中“三秦”指长安和朝廷,“路迷”表达诗人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 “但当地人节日的好客热情带给诗人些许安慰”错误,“天涯风俗自相亲”意思是:这万里天 涯,一些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天涯风俗更让诗人增添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故选B。问题2首联中“长为客”是全诗纲领,以下三联都注重与之呼应。请简要分析。答案颔联:“天涯”点出旅居之地僻远

6、,因为“长为客”,“穷愁”缠身,诗人才会形容“独老”。 颈联:身临“丹壑”遥想“紫宸”,是久客异乡对朝廷和故乡的思念。尾联:“心折”“路迷” 之慨,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颔联“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写诗人旅居之境况,因为“长为客”,因此漂泊江上 才会有“独老”的愁绪,才会因为天涯与故乡不同的风俗而更加思念家乡。颈联“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写诗人在这个风俗自亲的冬至日里,扶杖而行,身临 “丹壑”,而意想“紫宸”,由眼下的凄清、落魄,想到昔日的热闹、得意。正因为“长为客”, 诗人才会想念朝廷,思念故园。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承上,

7、因想到长安,更增愁恨。此时诗人心中的“穷 愁”变得更加不可排解,故而有“心折”碎句,因此,那种要结束这种漂荡生活而重归故里的心 情更加强烈,可回家的路却寻不着,所以诗人不禁要悲叹:“路迷何处见三秦”。之所以“路迷”, 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表达出诗人对人生路途产生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译文每年冬至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穷困和愁苦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 好像只有我在衰老,而这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雪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 丹壑,不禁想到宫中早朝刚散,正离开紫宸殿宫门的官员身上佩玉鸣响。此时我的心仿佛已经折 碎,不剩 寸,前路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赏

8、析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都是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 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 想。八句皆对,律对严整,感情深挚,具有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一二句“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直接叙写诗人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正因为 自己是“长为客”,久滞旅途,所以时光一年年的流逝,才更让诗人心生悲愁,故下一句诗中有 “穷愁泥杀人”之语。这样直露地抒写,正如那“冬至”日的寒冷一样直扑人面,一下子便把读 者摄入一种愁苦、阴冷的氛围之中。三四句落笔来写诗人自己旅居之境况:“江上形容吾独老”是承上联“穷愁”来写,这样形

9、 容独老,正是穷愁所致,而“天涯风俗自相亲”却更让诗人增添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因为这份“自 相亲”是与其客居生活有关。而且在这联诗中,诗人以粗线条把其“形容”勾勒了出来,使上联 写到的那种穷愁更加形象化。五六句首先写诗人在这个风俗自亲的冬至日里,扶杖而行,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 由眼下的凄清、落魄与昔日的热闹、得意形成对比,把今日的“穷愁”更加深切地表达了出来, 而“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属对工整,两幅画面的形象感也非常强烈。而且这联 由这“忆”,使诗意更进一层。最后两句承上,因想到长安,更增愁恨。“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此时诗人 心中的“穷愁”变得更加不可排解,

10、故而有“心折”碎句,因此,那种要结束这种漂荡生活而重 归故里的心情更加强烈,可回家的路却寻不着,所以诗人不禁要悲叹:“路迷何处见三秦 O之 所以“路迷”,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这一句则又是扣住首句“长为客”来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人 生路途产生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这首诗把杜甫晚年那种漂泊生活的苦与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而且在表达上,诗人注 重诗的每一句都遥相呼应,所以读完这首诗时,读者仿佛真的感受到了寒冷与愁绪。因为诗人年 年“长为客”,故而“路迷”难归;因为他有无法摆脱的“穷愁”,所以他才会“形容独老”、 肠断“心折”;正因为他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因此他才有“心折”“路迷”之慨,这 首

11、诗就是这样情浓意切,读来有浑然体之感。【考题对接】一、(五代)徐昌图临江仙一一作者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临江仙(五代)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两句直接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 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B.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 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C.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

12、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 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D.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 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E.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 “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2.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五代)徐昌图临江仙【答案】1. BC【解析】B项,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而不是离别“前”的情景。C项,“浮生长恨飘蓬”中“恨” 是直抒胸

13、臆。2. “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 情,“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解析】在羁役前,徐图昌为了抒发对心上人的眷恋和难消的离愁而在与恋人驿站饮别时写下了这首词。故选BCo上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是实写。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 字则是直抒胸臆,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且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 出了 “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 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

14、“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 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 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暮 天红”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 景。下阕都是词人想象中的情景。首句以问引起下文。“潮平淮月朦胧”暗示他那离别时的剧烈情绪已逐渐平 静下来,可是心头却又一片迷惘。心里空虚只能借酒浇愁,可是在短暂的麻痹之后,还是要醒来,醒来时 的静夜中心头却是更加空虚,更加愁苦难耐。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 在的空

15、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 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末两 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描绘的是一幅多么凄凉可怕的景象。灯里的油就要燃尽,灯火忽明忽暗; 一个人躺在枕头上,没有人陪伴,想入睡做个梦都不可得;五更时的寒风吹来更是倍增寒意。而从“潮平” 到“残灯”再到“五更”,足见行人一夜未睡,“愁浓”之情不虚,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译文】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 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孤单

16、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配红。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 绪倍加难以排遣了。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赏析】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 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 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 上旅途,从此开始了 “飘蓬” 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 而这恨又是“长恨”,

17、这就道出了 “饮散” “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 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 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 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 o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 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 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 愁情寄

18、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 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 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 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 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 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 观了,

19、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 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 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濠,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 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 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 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

20、“奈”字,突出了词 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 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 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 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 客中情味也”。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 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

21、渲染和烘托,处处 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离愁难奈,感人至深。二、范云效古诗一一理论应用:“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 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效古诗范云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注释】范云,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 大兴安岭;后句的“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此二句所言战事,为 汉代名将李广、霍去病与匈奴展开的激战。前军,指前将军李广;后句的“嫖姚”,指嫖姚校尉霍去病。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22、,此二句是说李广、张骞因意外的失误与挫折而受到军法惩处。今天子,指 汉武帝。L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句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前句动中见静,后句则静中寓动。C.中间四句描述出塞健儿接战强虏,“朝驱”“夜薄”突出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令人神往。D.结尾两句,诗人热烈地赞叹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追古思今,感慨良多,寓不尽之意于言外。2.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 “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的?二、范云效古诗【答案】1.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 “前句动中见

23、静,后句静中寓动”错,表述与诗歌的实际表达正好相反,“寒沙四面平”写浩瀚的飞沙, 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平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飞雪千里惊”则又动中见 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故选Ao2.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诗人置身事中,描写塞外风光、叙写出征健儿在名将带领下杀敌报国、缅怀英 雄、歌颂汉武帝,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似为亲历,格外真切、动人;倒转时空,化古为今。如诗歌中 “今逐”“今天子”等词句,作者仿佛把自身带入了数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僮健之中,造成了一种古今 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从

24、叙述人称上看,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平”写浩瀚的飞沙, 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平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 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 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诗人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借助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 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从表达方式上看,跨越古今,让读者

25、产生穿越的错觉,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 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 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 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 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 “朝驱左贤阵,夜薄 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 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赏析】也许是长

26、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 往热衷于汉人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 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 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径像之中。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平”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 中猛然静歇,填平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 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 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

27、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 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 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 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 句,使之近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 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

28、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 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 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 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平,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 “夜薄(迫近)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骡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 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 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

29、、六年。诗中却以“朝驱”、 “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 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 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 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 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 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

30、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 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 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 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 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 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 “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 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

31、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 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 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 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 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 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 “朝 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 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