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增效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增效专练.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诗示例与增效专练考点:1 .王维山中和王勃山中意象:叶2 .宋王禹偶春居杂兴一一王国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3 .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一一 “暗示性”4 .黄庭坚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一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 .意象:叶2 .王国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3 .“暗示性”4 .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考点示例】一、王维山中和王勃山中一一意象:叶【考点解读】1 .描写的景色2 .意象叶文本1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文本2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问题1请分
2、析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4分)答案此诗描绘了一幅山行图,(1分)清浅的溪水,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冷肃 的秋意,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 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问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4分)答案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黄叶”是动态的;(2分)王维山中的红叶” 体现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诗意1这是一首描写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小诗。涓涓小溪,露出磷磷白石。天寒风冽,树上红叶渐 稀。山路本无雨,但在空寂的山林中行走却觉伸展在空中的枝 条上的露珠沾湿了衣裳。诗人捕
3、捉 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山景,读来如临其境。赏析1(1)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沪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 东北入潮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 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 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 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 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
4、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 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卜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 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2)这首五言绝句写的是秋天的“山中”景色。全诗无一处写秋天的冷落、肃杀,但却抓住了季 节的特征,让读者一读,便知道写的是秋天。早行山中,一路上欣赏着山景,潺潺的溪水从白色的石缝中流出,树上的枫叶稀稀落落,已经 很少了,这说明天气渐渐冷了,已是深秋时光,显示出季节的特征;山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忽然 觉得衣服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
5、来是“空翠”,即不可近察的“青岚”,也就是秋天空中飘浮 的雾气,原来是它悄悄地把人的衣服打湿了。细细品味,颇觉新鲜有趣。限于“五绝”这种诗歌样式,只能用20个字,王维当然也不能例外,所以这首诗用字极简 洁,无处不见这位巨匠的功力。如写秋季景物的特征,仅用了 “红叶稀”三个字,真是妙不可言。 译文2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赏析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第一句是主观化地写景:“长江悲已
6、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 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诗人为什么会有此感觉?第二句就清楚地 说了出来:“万里念将归”。原来,他远离家乡滞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万里念将归”直 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 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 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 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 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
7、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 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 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 上句的“己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 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 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 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从字面上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 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
8、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 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 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 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 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 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 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 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
9、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 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 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 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 妙。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 “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 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 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 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
10、味。王国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宋王禹便春居杂兴 【考点解读】L对这首诗的赏析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文本春居杂兴宋王禹傅闲写新诗十数篇,晓来铺向竹窗前。无端燕子欺人睡,故落春泥污彩笺。【注】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储任大理评事,执法为 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本诗作于此时。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 句写作者闲来无事写新诗十数篇, 个“闲”学写出了作者生活的闲适和恬然自得。B.诗歌的第二句虽不是直接的景物描绘,但一个“晓”和一个“竹”字让人感到春天早晨
11、的清新 美好。C.燕子本无无意有意,但作者却写燕子故意欺负人睡,弄污彩笺,这是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无 理而妙”的写法。D.整首诗歌一反一般诗歌惯用的写景抒情表达方式,全篇用叙述的手法,记述了一个充满趣味的 生活的片段。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并 不是闲适自得的生活,而是反映了诗人被贬商州时的无聊生活。问题2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请分析本诗中哪些“物”带上了作者 的怎样的感情色彩。答案诗中的春燕、春泥本是美好的东西,但因为作者想到被贬商州的原因,听到到燕子的鸣叫、看到 了春泥也联想到了告之言,正
12、是这些污染了忠臣及自己的清白。表迭了作者对像燕子的人的厌 恶。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结合注释,抓住题干中“以我观 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王禹储时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 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本诗作于此时。本诗采用叙述的手法,记述 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的片段。一个“晓”和一个“竹”字让人感到春天早晨的清新美好。燕子 本无无意有意,但作者却写燕子故意欺负人睡,弄污彩笺。本句写晓来铺向竹窗前的春燕、春泥 本是美好的东西,但因为作者想到被贬商州的原因,听到到燕子的鸣叫、看到了春泥也联想到了 诬告之言,正是这些
13、玷污了忠臣及自己的清白。表达了作者对像燕子的人的厌恶。这就是“以我 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问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 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 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
14、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 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考题对接】“暗示性”一、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中国诗较之外国诗篇幅短小,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 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虽“简短”却“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人从易尽里望见了 无垠 这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告诉我们,中国 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冯友兰先生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 无不如此。”
15、的确,在诗歌等艺术作品中,暗示与明晰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同一艺术作品中,二者 不可得兼。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加之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 事而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锐感触,所以当他们将这些感触诉诸笔端时,常常文字简约, 惜墨如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以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谈中国诗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这一特点。 一是将读者引入边涯,接着是深秘的静默。有时候,作者将你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 静默
16、。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和“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一般。这是中国诗使用“暗示” 手法的第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静默不言,欲说还休。二是行文不了了之,引得人遥思远怅。 譬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 中,云深不知处”两首诗,这两个“不知”简直撩人心魄。三是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说,“中国诗 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问而不答,以问为 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可从意象、题目、作者、注释等方面的暗示性入手。譬如意象,意象
17、是主体与客体、 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 些意象反复出现,具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古诗词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暗示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 则暗示离愁别绪,抒发思乡之愁;鸿雁则表达了游子思乡羁旅之情。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国人的思维。掌握这些意象的含意,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氛围、 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总之,中国古代诗歌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意象、题 目,还是作者、注释,无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选自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有删
18、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钱钟书认为中国诗的艺术欣赏简短如闪电,却可于尽头处望见“无垠”,此观点与宋代诗人梅尧臣形近 意远的诗词观相近。B.诗人创作时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是由于中华民族内向的民族心理以及儒家讲求内敛的处世主张,影 响到诗人对外物的敏锐感触。C.冯友兰认为,正因为同一艺术作品很难兼有暗示与明晰两个方面,诗歌、绘画及其他中国艺术形式都富 有暗示性,而不够明晰。D.钱钟书认为陶渊明得到生活的真谛时却欲辨忘言,正是诗歌“暗示性”的表现,在语言文字的表达尽头, 引人思索,静默中神会。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典诗歌行文上也体现出
19、“暗示性”安排,诗人在行文不了了之时,运用一些词语引入遥思远怅,于不 明朗中铺开丰富的想象。B.古诗中的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也就是指意象既是客观的物象,也是 诗人主观情思的流露。C.中国人的性格不喜直白、坦露,这影响到诗歌创作,表现为多用暗示性的语言,促成了诗歌“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艺术效果。D.钱钟书先生认为中国诗比西洋诗更懂得利用疑问语气来表情达意,“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带给读者的 又何止是一种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钱钟书先生在他文章谈中国诗中着意从语言文字、行文结构和巧用句式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诗歌具 有“暗示性”的特点。B.诗
20、词中冰雪暗示心志的忠贞,鸿雁表达羁旅思乡,这已是约定俗成的意义,只要掌握这些文化密码,我 们就能完全掌握中国的古诗词。C.正因为中国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也就给后世鉴赏古诗留下了诸多可循之迹,比如意象、题目、 作者、注释等都可能有暗示。D.中国诗歌语言的简短特色,并不代表诗歌内容的简单。这不仅透露出中国文人对文字极致的追求,也是 对丰富情感的理想化表达。一、由 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答案】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正因为同一艺术作品很难兼有暗示与明晰两个方面”错误。由原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 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
21、以及其他无不如此。的确,在诗歌等艺术作品中,暗示与明 晰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同一艺术作品中,二者不可得兼”,由“的确”可知,原文二者不是因果关 系,选项强加因果。而诗歌、绘画及其他中国艺术形式都富有暗示性,而不够明晰的原因是“富于暗示, 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故选Co2.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中国诗比西洋诗更懂得利用疑问语气来表情达意”表述错误,原文是“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 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可知选项“懂得利用”没有依据,表述错误。 故选D。3.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
22、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只要掌握这些文化密码,我们就能完全掌握中国的古诗词”表述绝对化,原文是“掌握这些意象的含 意,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可知原文是“大体抓住”而非 “完全掌握”。故选B。二、黄庭坚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一分析两句同词的不同表达意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黄庭坚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注】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康瓠:破瓦壶,多喻庸才。豫章:大木,樟类乔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23、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力排南山的壮气豪情。B. “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运用典故,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蕴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了 “眼”和“酒”, 试分析两句不同的表达意义。二、黄庭坚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答案】1.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黄注因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错误,尾联写黄庭坚自己
24、感悼七叔祖黄注豪情壮 志落空挥泪离开。故选D。2.登快阁通过“青眼”写自己因“佳人去”只能喜爱美酒的百无聊赖的生活,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无奈 和伤感;本诗通过“白眼”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通过“举觞三百杯”表现其畅饮的豪情,表达 了作者对七叔祖的才情和傲岸性格的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目已经提供了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眼”和“酒”,都涉及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是指诗人因“佳人绝去,朱弦难续”,所以纵情美酒,以借酒 消愁。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青眼”只因 百无聊赖的生活,故而借“酒”纵情,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本诗中“白眼举觞三百杯”,是赞美黄兴孤傲、豪迈的性格,举觞豪饮三百杯,傲视青天,睥睨一切,旁 若无人,俊美之姿宛如玉树临风。“白眼”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而“举觞”则表现 其畅饮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