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项】辅时及物++文以明道:古老的吏治智慧——+无为与有(精读《种树郭橐驼传》)-【教考衔接】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大单元教学与微专题突破(统编版选必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专项】辅时及物++文以明道:古老的吏治智慧——+无为与有(精读《种树郭橐驼传》)-【教考衔接】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大单元教学与微专题突破(统编版选必下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阅读专题辅时及物 文以明道:古老的吏治智慧 无为与有为精读种树郭橐驼传【专题解释】 精读种树郭橐驼传,联读灵丘丈人,分析“种树之道”、“养蜂之术”和“为官之理”,理解无为而治、勤勉有为和尊重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古老的吏治智慧。种树郭橐驼传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实际上作者是糅合了传记散文与一般寓言的写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寓言体的传记,体现了柳宗元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他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强调文章反映现实,“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种树郭橐驼传就是其文学主张的代表作之一【预习任务】 1. 精读种树郭橐驼传,疏通文言字词
2、,扫清阅读障碍,熟悉文章内容。 2. 提供参考译文,联读灵丘丈人,了解文本内容。 3. 设计表格,梳理郭橐驼、他植者与官吏,灵丘丈人和他儿子在种树、养蜂过程、结果和原因上的不同,同时写下自己的看法。 4体会作者的文学主张及现实意义,品析其设事明理针砭时弊的章法【附】灵丘之丈人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腊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君焉。丈人卒,其子继之。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遂贫。陶朱公之齐,过而问焉,曰:“是何昔者之熇熇而今日凉凉也?”其邻之叟对曰:“以蜂。”请问其故,对曰:“昔者丈人之养蜂也,园有庐,庐有守。刳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庮。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
3、坐有方,牖有乡。五五为伍,一人司之。视其生息,调其暄寒,巩其架构,时其墐发,蕃则从之析之,寡则与之裒之,不使有二王也。去其蛛蟊蚍蜉,弥其土蜂蝇豹,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渍。其取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于是,故者安,新者息,丈人不出户而收其利。今其子则不然矣。园庐不葺,污秽不治,燥湿不调,启闭无节,居处臲卼,出入障碍,而蜂不乐其居矣。及其久也,蛅蟖同其房而不知,蝼蚁钻其室而不禁,鹩鸒掠之于白日,狐狸窃之于昏夜,莫之察也。取蜜而已。又焉得不凉凉也哉?”陶朱公曰:“噫!二三子识之,为国有民者可以鉴矣!译文灵丘那个地方有一位老人非常善於养蜂,每一年他能收获好几百斛蜂蜜,收
4、的蜂蜡也和蜂蜜一样多,这样一来,他的富有几乎可以和一位拥有封地的列侯相等了。老人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养蜂事业,不满一个月,蜜蜂就一窝一窝飞去了,可是他的儿子并不关心这种现象。过了一年多,逃走的蜜蜂将近一半。又过了一年多,剩余的蜜蜂全飞走了,他的家此开始败落下来。陶朱公来到齐国,路经灵丘丈人的家,看到他家败落的情况,问道:“这个地方为什麼以前那麼繁盛,现在却是这样冷落呢 ?”他邻居的老翁说:“因为蜜蜂的缘故。”陶朱公又问原因,老翁回答说:“从前灵丘老人饲养蜜蜂时,园内有房舍,房舍里有人看守。挖空树木来作为蜜蜂的居处,不透风,不漏雨。安置蜂房,,间隔宽窄有一定的行列,新旧蜂房有一定的次序,
5、每五个蜂房作为一组。由一个人负责管理,观察蜜蜂生殖繁衍的情形,调整气温的冷暖,巩固支架与结构,按照时节来为蜂房塞孔开洞。如果蜜蜂繁殖多了,就把它们分开,使一窝分成两窝,若蜜蜂少了,就把它们聚拢在一处,不让一个蜂房内有两个蜂王。清除蜘蛛,蟊虫以及大蚂蚁,消弭土蜂,蝇虎的危害。夏天不使它们受到烈日的曝晒,冬天不受严寒的侵袭。暴风吹袭,蜂房不会摇落,大雨浇灌也不会毁坏。老先生采收蜂蜜,只是收取多余的部分罢了,不会耗尽蜜蜂的生机活。.因此老蜂生活得很安定,新蜂也生生不已,老先生不必出门就可以收取蜂蜜的利益。”“现在他的儿子就不是这样了:蜂园中的芦舍不修补,肮脏了也不清理,乾燥或潮湿不加以调节,蜂房的开
6、闭不按时节,蜜蜂的居处危殆不安,进出蜂房有所阻碍,因此蜜蜂也就不喜欢它们所居住的地方了。等到时间一久,小蛾虫吐丝把蜂房都网住了,却还不知道,蛇蚁把蜂房都钻出了孔洞,却不加以禁止,鹪鹩在白天来掠食蜂蜜,狐狸也在黑夜来窃取蜂蜜,却还不加以注意。只知道收取蜂蜜罢了,像这样又怎麼不会变得萧条冷落呢!”陶朱公说:“唉!弟子们要记住这个教训啊,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人,应该以此为诫。”【学习任务】 导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从古至今,为官者希望能治平天下有所作为,出发点虽好,但不一定能实现,因为要做到这些是需要智慧的。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本文以“问养树,得养人
7、术”,巧妙地将官理寓于树理,并“传其事以为官戒”,那么文章主要阐发了什么道理呢?任务一 聚焦文本,破解种树之道 1. 郭橐驼种树,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郭橐驼、他植者和官吏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根据下表的提示,在原文中勾画批注,完成信息的梳理概括2. 3. 小组讨论交流并修改表格中各栏的信息,最后教师形成小结。郭橐驼种树成功的原因不过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的本性即顺应自然,种树时在尊重树木本性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其莳也若子”;种后“其置也若弃”,看似什么也不做,其实是顺其自然生长,为所当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有好的结果。他植者种树时不通木性,粗糙而为;养树时违背规律
8、,殷勤侍弄,急盼其成,“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自然不如郭橐驼。任务二 文本联读,剖析养蜂之术 1. 刘基的灵丘丈人给我们讲了养蜂丈人的故事。结合预习作业,同桌交流探讨,完善表格内容。示例: 2. 讨论交流,整合表格内容,教师补充,最后形成小结。一父一子虽同为养蜂,然一成一败。灵丘丈人养蜂之所以富可敌国,是因其对待蜂简直已经到了爱蜂如子、侍蜂如父的程度。他首先为蜜蜂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专人管理;关心蜜蜂的生活,根据蜜蜂的习性,调节气温;依据一群一王的特点,保持内部和谐;消除外患,取蜜有度,实在是“有为”“善为”之典范。而其子却“园庐不葺,污秽不治,燥湿不调,启闭无节,居处臲卼
9、”,但在其看来却是顺其自然,由“蛅蟖同其房而不知,蝼蚁钻其室而不禁”中的“不知”“不禁”等可见其养蜂既不懂规律,又懒惰不为,导致最后“凉凉”。 任务三 文本比较,探求为官之理 1. 讨论:养树时,他植者“勤为”,失败了;郭橐驼“不为”,成功了。灵丘丈人“勤为”,成功了;其子“不为”,失败了。那吏治到底是“勤为”更好,还是“不为”更好? 2. 小结:种树与官理的关系。 郭橐驼认为种树不仅要勤谨更要“顺木之天”,养树当“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很好地阐明了种树养树之道。但作者不限于此,宕开一笔写到为官之道。所以,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 人物传记,而是借种树养树来阐明官理的寓言。作者设事明理,将目标引向为
10、政、施政。根据文本,政令的内容没有问题,关键是政令制定后,官员应该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实施的 问题。本文中政令的内容好比郭橐驼种树是爱民忧民的,政令的实施方式好比他植者养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官吏“旦暮吏来而呼”“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使得百姓“不得暇”,不得“蕃吾生而安吾性”,最后“病且怠”,严重打扰了百姓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文中“若甚怜焉”的“若”解释为“好像”,说明这不是真正的爱民,而是扰民,说明单有内容正确的政令还不够,还需要官员在实施政令的过程中能顺应百姓生产、生活的规律。 3.种树郭橐驼传中倡导不扰民是不是代表什么都不做呢?联系刘基的灵丘丈人,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为官之道,用 5
11、0 字左右的文字写出你所理解的为官之道,再同桌间交流。 丈人之子不打扰,最后凉凉;灵丘丈人勤谨,最后富可敌国。联系种树之道、养蜂之术,可见真正好的吏治既不是他植者的“勤为”,也不是丈人之子的“不为”,而是能把握时机分清 对象,顺民天性而为,即道家的“无为”。可见,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为,其实质是有所作为的,是“善为”,这也是为官的智慧。 任务四 深入探究,把握说理方法和寓意 明确借鉴意义柳宗元为什么提出“顺天致性”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有何借鉴意义?“顺天致性”的发展观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谈到一
12、位种树能手郭橐驼,其经验诀窍却非常简单,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也就是要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而“不害其长”。只要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可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一般人种不好树,往往是因为“爱之过殷,忧之过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但又不是放任自流,提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动力是必要的。他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就是明确方向,“志”就是坚定不移,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而使自己“备
13、四德”,又何必要别人喋喋不休地向他灌输那些教条呢?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是有强烈的启迪性的。“交以为师”的师道观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他在师友箴中说:“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
14、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他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说:“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之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拓展阅读种树
15、郭橐驼传鉴赏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照样使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如果我们了解
16、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则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进步意义。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的。本文共六段,每两段又可合为一大段。第一大段是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 第一小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这里面要注意三点。一、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
17、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二、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三、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
18、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近年电视剧女奴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我国,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19、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第二大段的两小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上下两节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
20、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
21、“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
22、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三大段。第三大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