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6631895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范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范文3篇 熟悉厘米评课稿8篇 熟悉厘米评课稿1 纵观薛教师今日展现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楚,构造清晰。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把握学问。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看的根底上形成体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学问的产生、进展的过程,思维力量得到进展。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终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

2、置,且都特别好有肯定思索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参加,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加本节课活动,把所学学问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当说教师的素养很好。 熟悉厘米评课稿2 一磨: 听了刘教师的课,感觉刘教师和气可亲的教态和语言,和孩子的距离很近,课堂气氛很融洽,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孩子把握学问坚固,下面谈谈自己听课之后对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索: (1)我们教授任何学问,都是由于所求,并不是单纯的讲解、传授。就像这节课的学问,孩子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毫米、分米乃至千

3、米这样的单位,是由于生活中有的物体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所以,在这节课上,刘教师没有中这样的学问冲突,也就是使得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这些新学问的欲望,这点需要考虑。 (2)记得以前在看一位教师授课米和厘米的熟悉时,把这个感知的过程和身体联系起来,知道米是同学伸开胳膊时两臂的长度,但是厘米就是食指的一个小骨节,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张开的开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过厘米以及缺乏一厘米的感知。 (3)学问需要在认知冲突的根底上来进展学习,更需要通过新知的学习建立和旧学问之间的联系,而这点在板书的时候就比拟重要。刘教师的板书使得学问点明确但是

4、却没有显示学问点之间的联系贯串,需要考虑改动一下。 二磨: 听了刘教师教师的其次次课毫米、分米的熟悉,感觉舒服多了,整体环节的设计根本上全部实现了教学的目的,感觉到是为了学生的学,来实现的我们的教,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我们的教学过程去让孩子去做一些活动,是让学生明白是在原有的米和厘米的根底上,已经解决不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才进展分米和毫米的学习,这点是这次讲课改良最大的地方。 其次,整个环节设计的比拟流畅、思路清楚,既到达了根本的学问目标又到达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肯定的情感体验。 再次,板书比上次清楚明白了很多,便于学生的学习、学问的梳理和回忆整理。 但是,在下午上了两次课,之后也有点小

5、的怀疑,两次的公开课都是在下午第一节上的,孩子的心情很不高,几乎一节课的时间没有投入学习,那这样的现象是需要教师来进展调控,但是时间又太短?下午来上一些科目的公开课,如何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上好课,还是需要我们全部的教师思索的一个问题。 三磨: 最终一次刘教师的讲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特殊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并且联系已有学问,通过猜想、观看、操作来熟悉毫米和分米,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当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赐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展适当的评价。还有应多留意留意自主学习与合作沟通相结合,动手操作与仔细

6、思索相结合。 刘教师还让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分米”,帮忙学生形成表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直观操作合作沟通,使学生逐步区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在学生观看、操作、争论、沟通、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教师本节课适时地赐予引导和帮忙,使全部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奇怪心和求知欲,获得胜利感,树立自信念。 但有一点就是,整节课课堂的教学前紧后松,最终使得任务完成的不好,有些练习做的不是很透彻。 熟悉厘米评课稿3 熟悉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参加,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加

7、本节课活动,把所学学问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问阅历和生活背景动身,在讨论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进展思维力量。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索、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小段童话故事”开头,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受用不同方式测量“扶手”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探究测量方法。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测

8、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熟悉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熟悉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看的根底上形成体验。在此根底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蓝纸条的长度,并通过沟通把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学问的产生、进展的过程,思维力量得到进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始终围绕童话故事绽开教学,整个数学过程,特殊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

9、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育了实践力量。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争论,解决了尺子量物体的过程中可能出项的诸多问题。 这节课从故事中量扶手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加以运用,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好玩,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最终,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觉教师设计了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育熟悉厘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制造性地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

10、艺术,这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这节课教师只是单纯的在完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很好的表达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育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最终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到达培育创新意识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方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熟悉1厘米时,教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泼,有说2-3、4

11、-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熟悉。 熟悉厘米评课稿4 今日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熟悉,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是张教师执教。张教师导入得非常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局部非常流畅,各个环节连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熟悉几厘米开头,课堂秩序略微有点混乱,在熟悉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现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略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简单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其次节是左

12、教师执教。左教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探究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争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现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终展现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熟悉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观察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刘教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

13、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教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熟悉1厘米的。在学生熟悉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熟悉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教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泼,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熟悉。紧接着,刘教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知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刘教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看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

14、是长1厘米。这个布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熟悉。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熟悉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熟悉。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全部对厘米的熟悉都是在学生亲自参加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学问对学生来说是不简单遗忘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以上三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许多,博采众长,才会有更好的提高。 熟悉厘米评课稿5 “没有学生就

15、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教师的熟悉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受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留意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教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熟悉1厘米的。教学中,鲍教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

16、,告知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教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看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布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熟悉。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熟悉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熟悉。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全部对厘米的熟悉都是在学生亲自参加的过程中学习到的。

17、这样习得的学问对学生来说是不简单遗忘的。 二、留意呈现学问的现成过程 鲍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教师供应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觉,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终得出要量长度,必需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进展进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熟悉厘米后,教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边,学生体会到量的过程中不简单把握小棒,小棒会乱动。这时教师利用学生这一熟悉,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条纸这一工具,再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照片的边,发觉便利多了。接

18、着教师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书本长长的边,学生发觉量过后要数几厘米很不便利,教师让学生想一个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厘米。于是就有学生在彩条纸上标上数字,简单的数数一下就变的简洁多了。一把尺子的雏形也就形成了。这样有血有肉的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喜爱呢? 三、关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培育 教学中,教师提出给照片配一个像框后,后面全部的测量都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尺子雏形的制造过程中,学生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制造性,最终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制造的工具去测量身边的物体。这种学问运用学问解决问题后获得的胜利体验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难怪最终教师问这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学生有的说熟悉了1厘米

19、,有的说学会了测量,这不是我们教师最想听到的吗? 熟悉厘米评课稿6 今日熟悉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参加,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加本节课活动,把所学学问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问阅历和生活背景动身,在讨论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进展思维力量。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施教师注意将主

20、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索、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识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受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加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探究测量方法。接着,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识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熟悉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熟悉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

21、观看的根底上形成体验。在此根底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学期卡的长度,并通过沟通把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学问的产生、进展的过程,思维力量得到进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意熬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亲密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学问能使学生增加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学问的力量。整个数学过程,特殊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育了实践力量。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后,教师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尺断了,怎么办?这就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过的

22、如何看厘米数来解决问题。在课堂完毕时,教师也拓展性地提出了做衣服量手腕的长度。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动身,增加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更注意了运用数学的力量。 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好玩,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育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最终,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觉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育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

23、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制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肯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到达培育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头的学习,教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方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熟悉1厘米时,教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泼,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熟悉。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这节课一开头熟悉1

24、厘米的时候,教师介绍01是1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当,进而转入12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熟悉还停留在以0为起点的熟悉水平,因此当教师问12是几厘米的时候,学生很自然说12是2厘米,这并不惊奇,这是低年级学生的熟悉水平和思维特点所打算的,这时教师应当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晰12起点是1,而不是0,这样引导的话,学生就会顺当说出12也是1厘米,从而不会消失纠缠不清的。 熟悉厘米评课稿7 上次学习了郁教师执教的熟悉厘米一课,这节课上,郁教师为学生供应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沟通的时机,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 我们组的成员

25、觉得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很好。 导入新课时,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通过对“同一条围巾,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这一问题的争论和沟通,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进而引出常用的测量工具尺。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亲密联系。 在教学熟悉1厘米时,郁教师先告知学生“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段叫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这是个开放式的提问,学生思维活泼,说出的答案多种多样,在学生找到诸多的1厘米之后,又引导学生发觉“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这样的小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熟悉。

26、紧接着,郁教师又让学生借助直尺,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短,当学生有了对1厘米的亲身体验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这一系列活动,让抽象的数学学问变得直观、形象。 在教学“想想做做”第5题时,郁教师在学生测量出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后,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猜出长方形的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吗?”通过猜测、验证,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根底。 最终,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课堂上,教师应留意数学语言要精确、严谨。比方说:在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时,一位学生拿着橡皮说:“橡皮的宽是1厘米。”但实际上他想表达的应是:“橡皮的厚是1厘米。”

27、等等。 熟悉厘米评课稿8 熟悉厘米是二年级的一节概念教学课,重点是帮忙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韩教师为突出这一教学重点,细心设计学生活动,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熟悉1厘米,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知。 韩教师在课中直接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看1厘米、用食指和拇指比划1厘米,找身边的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供应了直观感知。 2、找尺子上的1厘米 韩教师通过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就是1厘米。教师引导学生熟悉数字是从从0开头的,0表示起点;尺子上还藏着字母cm,表示厘米;从0到1,1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1厘米?学生找到“

28、刻度2到刻度3”、“刻度9到刻度10”、“刻度13到刻度14”等,引导学生从直尺上不同的地方找1厘米的长度,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思维的敏捷性。 3、练习设计综合性较强 建议: 1厘米有多长,韩教师一开头:课件出示不完整的尺子,进而来介绍1厘米。能否先出示1厘米的小棒,告知学生1厘米就是这么长,让学生明确1厘米有多长后,再去找尺上的1厘米。让学生有详细直观上升到抽象、表象。 学生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总之,教师应努力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观看数学现象,帮忙他们正确熟悉概念,逐步建立表象,加强体验,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学习力量。 厘米的熟悉评课报告范文2 熟悉厘米评课 熟悉厘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

29、观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刘敏教师的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制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肯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到达教学目标。详细有以下几点: 1、注意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觉厘米的熟悉。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学问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

30、熟悉到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需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刘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介绍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让学生仿说,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泼,答案多种多样,加深了对1厘米的熟悉。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到尺子上去比一比,最终闭上眼睛想象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

31、,顺当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最终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详细的熟悉过程。 2、放手让学生探究,促进学生主动进展。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熟悉几厘米这一环节,刘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4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再通过电脑验证,这一环节的学习,教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示意,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觉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学问的发觉者。又如量固体胶的长度时,教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究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然后教师让小朋友观看媒体,以标

32、准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比照,使学生在比照中产生顿悟,从而把握量的要领;最终再亲自实践,使学问技能的把握经受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3、严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当着力表达“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把握了根本的测量方法之后,刘教师让他们去测量“固体胶”的长,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觉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学问以及作出决策的力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亲密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4、培育学生猜想的意识,这是制造的前提。 在

3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想、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制造性思维的进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育学生估量的意识”,可见,猜想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和测量的一个不断进展的局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鼓舞学生大胆猜想,促进制造性思维的进展。刘教师这节课,在学生对“1厘米”“几厘米”建立深刻印象后,进展“猜想”。在练习用厘米量这一环节,刘教师先让学生猜想红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稳固环节,刘教师两次进展猜想活动,(1)是猜绿色纸条的长(2)是猜黄色纸条的长。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想。这样的设计,使

34、猜想与实际测量相互协作,有效地帮忙学生进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加他们测量的敏捷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想过程中,不断产生制造的灵感,出现创新的火花。 这节课从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熟悉几厘米看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好玩,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育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殊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育了实践力

35、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积存了丰富的活动阅历,很好地表达了新课标理念。 厘米的熟悉评课报告范文3 熟悉厘米 用厘米量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熟悉并会直观的比拟一些物体的长短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进而利用直尺熟悉几厘米。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共性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纳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比拟铅笔的长短的嬉戏情境,在比拟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仔细听讲、积极思索、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

36、作沟通,绽开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整个课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准时精确,是一堂比拟高效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阅历,用比拟铅笔长短的嬉戏引入课堂,当问到:“第3枝占6格,第5枝铅笔占7格,为什么第3枝最长呢?”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第2枝和第4枝都占3格,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对厘米的学习。 2、表达“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 教师始终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

37、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 首先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认真观看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不断用手势表示1厘米。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当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看的根底上形成体验。放手让学生沟通对尺子的熟悉,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与发觉,表达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让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奇怪心和求知欲”。最终,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和几厘米,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不断地积存数学阅历。 3、与实践生活联系严

38、密,让数学学以致用 让学生量教师预备的实物 让学生量自己喜爱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都能让数学学问与实际生活零距离,表达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4、练习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 练习不仅有整厘米也有非整厘米的估测和非0起点的测量,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去运用数学学问形成数学力量。课堂中呈现的缺乏 1、课前小故事的利用。故事暗含着统一测量单位的思想,要不要在这里沟通,还是课堂结尾的时候沟通? 2、建立厘米概念还不够,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1厘米、几厘米,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 总之:全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开心,学生在本课中学有所获,建立起了1厘米的概念也学会了度量1厘米的方法,是一节高效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