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山西金科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5168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山西金科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山西金科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山西金科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山西金科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4月份模拟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本试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

2、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语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当时甘蔗种

3、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

4、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语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糖霜语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

5、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

6、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

7、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沙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

8、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季美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沙糖(饬)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摘编自孟晖宋人的沙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9、.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B.宋代遂宁的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C.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系。D.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B.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C.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

10、,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D.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B.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C.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沙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D.“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沙

11、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4.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4分)5.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羽毛索南才让我盯着一只在窗户外面的土墙上跳来蹦去的土钻子。我的红大门破损得很迷人,我也盯了它一会儿。哪怕这大门再破损,我都没有动过要修好或者更换它的念头,而且它再破再烂,只有关好它睡觉我才觉得踏实。我说的土钻子就在大门旁边的黄土夯墙上点头翘尾。土钻子是一只鸟,它有灰褐色的羽毛,一片白扑扑的肚绒,脑袋黑白和

12、谐,煞好看。它的腿跟身体一样长。它正在用坚硬的喙急速地啄着残破的土墙,它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多少个日子下来,我家的土墙成了现在这副千疮百孔的样子。似乎,这只鸟化身岁月,敲击着这块草原历史的一面。我坐在窗前,正好能看见一个圆圆的小洞,以及从洞里面透进来的白光。我看着那个土洞,这个洞里面的光有些神秘,有一种古怪在努力吸引我。我懒惰的身子坐直了,再次仔细观察。洞里面的光芒逐渐有了色彩,并且又有东西在洞里面跳动着。我打算出去看,又踌躇起来。我怀疑一旦动了身子,那光彩将消失。我重新坐下,那洞里依然在跳动着,并且格外神秘起来。它的神奇,仿佛是为了让我更加清醒。我默默转了身,径直回了房间,也没再去窗前。我

13、扑倒在了炕上,一直睡到晚上。次日清早,外面冷。我来到窗前,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除了几声寒砖的鸟鸣之外,世界喑哑无声。听到鸟的鸣叫,我想到那个神秘的洞。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勇气去接近。我来到窗子前,透过玻璃向那个土洞看去。那里处在一片阴阴的灰暗中,看不清楚。我坐下,椅子就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幽静的空间里这声音异乎寻常。我吓了一跳。这把椅子是去年从镇上搬家时带来的,在这之前它已经内部松散,不成器了。我一直忍受着它,现在终于觉得它已经不再适合使用了。我总是拖延那些需要尽快做的事而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消耗精神,这种时候也是我的精神和肉体对抗最严重的时候。我盯着土洞好一会儿。直到我认为并没有惊动那个神秘之物

14、,才疲惫地舒了一口气。我的眼睛看着书桌上的一摞稿纸,最上面的一页上写着几个字一只鸟的一根羽毛。我写道:从窗子里往外看,有一堵岁数大了的土墙,墙上斑斑驳玩坑洼洼,还有几个被土钻子打穿的洞,其中有一个洞正好对准了我的窗户,对准了我写到这里我停下笔。写这个有意义吗?似乎为了寻找答案,我再一次向外看去。天色又亮了一些,但还是无法看清。于是我又开始写:说起这个洞来,却是格外神秘,它的里面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我没有勇气去接近它,它使我感到恐惧。那是一种说不出感觉的恐惧!正要继续写,身后的门开了。弟弟走了进来。你说的那个神秘的洞在哪里?要不要我们现在去看看?弟弟说。我想我们最好去见识见识。我看还是等阳光出

15、来后再去吧,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好吧,你说了算。他看看桌上的稿纸,你又可以写了吗?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写什么东西了。弟弟出去了,他把门轻轻地带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我观察外面亮起来的天色,有些意志消沉。我搁下手中的笔。我左边抽屉里有一摞报纸,抽出来一张,上面有关于草原沙化的调查报告,仔细读了一段。谷子。我喊道,谷子。怎么?弟弟隔着门问,怎么了?草场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不好搞,很麻烦。草场问题要尽快处理好。他大声说,草场问题我会处理好的。我看着报纸上一张颓废枯萎的草原照片,心里慌张。这张照片,仿佛进一步预示了我的草场的命运。太糟糕了。谷子说会解决,但我不相信。除非还原它原始的姿态,而这个更不可能,所

16、以怎么可能呢?午后,我再次出神地盯着窗外那个神秘的土洞。那个神秘物一直没有消失。我的眼睛又酸又痛,脑子里面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凝视着土洞。我想洞察它扔给我的某些启示,但太累了。我有几次想起身,直接去掏那洞,但起身后会跟随着椅子的刺耳作响,我不想听那个声音。我叫弟弟进来,欲言又止。我去看看。谷子拍拍我肩膀。谷子不一会儿就出现在窗外,他离土洞越来越近,终于,谷子的身子挡在了土洞之前。我有些紧张期待,感到一股黄糊糊的东西冲进了眼睛。睁开眼时谷子已经不见了。土洞里的神秘物消失了,天光也仿佛失去了色泽,显得昏沉沉。谷子来到我身后,将手递过来,手里面有一枚羽毛,光亮柔弱,好像受不得伤害。居然是一根羽毛,但很

17、好看,你看,好像活的一样。我没有接,仔细观看,真的很好看,不是一般鸟的羽毛。它的色彩说不准确,应该有十几种颜色,轻轻一动便有变化,很神奇。难道你不打算摸一摸?弟弟问。我有些迟疑地打开一本书,让他把它放进去。谷子惋惜地将羽毛往书里面放去,但我突然又不想了,把书合起来。或许,原本的地方更适合,我们不应该打扰它。放回去吧,这样至少我还能看见它。看样子你很在意?或许是这样。是关于创作吗?谁说不是呢。我看着那张稿纸上的小说名字,我想,要是没有一枚羽毛作支撑,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这篇小说的创作。谷子将羽毛放回去。但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之前的所有,化为乌有。重新回到土洞里的羽毛,身份确立,便不再影响我。以

18、后的日子里,我每次看向它,都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样子。我也能从对面看到自己居住的房子。(有删改)【注】索南才让,蒙古族,青年作家,写小说的牧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凭借中篇小说荒原上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只土钻子在窗户外面的土墙上跳来蹦去我的红大门破损得很迷人,小说开篇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引出了下文内容。B.“土钻子”每天都重复地啄着残破的土墙,天长日久,啄得土墙千疮百孔,暗示“我”在单调乏味的草原生活中蹉跎了时光,终日无所事事。C.土洞里的光有些神秘,它吸引着“我”,引发了“我”的关注,让“我”萌生了探究的欲望,但“我”一直没有选择

19、主动前往探究。D.“我坐下,椅子就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此时椅子发出的刺耳的声音影响了“我”,引发了“我”对自身的思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三段描写“洞里面的光有些神秘”“洞里面的光芒逐渐有了色彩”“又有东西在洞里面跳动着”,这样写增加了悬念。后来在弟弟的帮助下,悬念被解开。B.小说前面从动作、形态、色彩的角度对“土钻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土洞里的神秘物是一枚羽毛做了铺垫,目的是表现出我的后知后觉与麻木迟钝。C.小说安排了“我”进行小说创作的内容,着意刻画了“我”对外界的好奇与关注,隐喻奇特的客观世界会给人的内心带来震撼与启示。D.谷子是“我”

20、的弟弟,他的性情特征和行事风格与“我”截然不同,他的出现有利于丰富小说的内容,凸显我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8.小说写了破损的门、斑驳的墙、不成器的椅子、灰蒙的天、喑哑的世界和沙化的草场,相对于“羽毛”而言,是否显得多余?请简要分析。(6分)9.有人评价索南才让的小说:“立足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探究心灵世界,小说风格表现出特别的异质性。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选自论语学而)材料二:大定二年正月丙子,献享山陵,礼毕,

21、(上)欲猎而还,左丞相晏等谏曰:“边事未宁,不宜游幸。”壬辰,上谓宰执曰:“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甚多,近日全无敷奏。朕深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八月癸酉,上谓宰臣曰:“百姓上书陈时政,其言犹有所补。卿等位居机要,略无献替,可乎?正隆专任独见,故取败亡。朕早夜孜孜,冀闻说论,卿等宜体朕意。”十一月丁酉,第职官,廉能、污滥、不职各为三等而黜陟之。三年五月辛亥,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幹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非长策,不听。四年正月甲辰,元帅府言:“宋遣审议官胡昉致尚书右仆射书,来议和好。以其言失信,拘昉军中,以书答之。”及以书进,上览之曰:“宋

22、之失信,行人何罪?当即遣还。”五年正月辛未,命有司,旱、蝗、水溢之处,与免租赋。七年十月丁巳,上谓宰臣曰:海陵不辨人才优劣,惟徇己欲,多所升擢。朕即位以来,以此为戒,止取实才用之。”八年正月乙丑,上谓宰臣曰:“朕治天下,方与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九年五月戊辰,尚书省奏越王永中、隋王永功二府有所兴造,发役夫。上曰:“朕见宫中竹有枯瘁者,欲令更植,恐劳人而止。二王府各有引从人力,又奴婢甚多,何得更役百姓?尔等但以例为请,海陵横役无度,可尽为例耶?自今在都浮役,久为例者仍旧,余并官给佣直,重者奏闻。”十年三月戊午,谕左丞石琚曰:“女直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

23、等自丞薄至是,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宜悉敷陈。”(节选自金史世宗本纪)【注】左丞相晏:指左丞相耶律晏。海陵:指金熙宗完颜亮。正隆六年征宋,兵变被杀。大定二年,被金世宗降为海陵郡王。大定十一年,被金世宗降为海陵庶人。女直:即女真。10.用斜线/给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指治理,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字意思不同。B.献替,献可替否的省称,指向君主提出正确的建议,否定不当的政令。C.行人,指使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

24、”的“行李”意思相同。D.黜陟中的黜意思是罢黜,陟意思是升迁,文中偏指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献享祭礼结束后,针对金世宗的打算,左丞相耶律晏等人进行劝告,认为此时边关并不安宁,不宜游玩取乐。B.金世宗下令免去遭受干旱等灾害的地区的租税,符合孔子所说的爱人;他勤于政务,符合孔子所说的“敬事”。C.金世宗认为越王、隋王两府有修建工程,不应该去调用百姓服役,并强调从今以后都城的多余劳役应全部取消。D.金世宗认为,较之直接居于高位的女真人,从基层提拔起来的石琚了解民间的情况。金世宗希望他如实陈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朕深居九重,正

25、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4分)(2)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4分)14.金史海陵王本纪记载,后世之人以“无道”评价海陵王。请从材料二中简要概括出这种评价的依据。(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至(节选)杨万里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澦到峨眉。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水到峨眉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从此无南风。【注】池口:秋浦河人长江的浦口。十里

26、头、潘家湾:池口附近的地名。滟澦:长江水中巨石,在瞿塘峡,今已炸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由池口移舟人长江,在行舟的途中遭遇大风。于是诗人停泊在十里头、潘家湾,这样延阻了大风的到来。B.开篇描写北风连吹五日,江水被搅动、翻卷的景象。其中,“北风”句写出北风持续之久,“江底”句写出风力之猛。C.“大波”“粉碎”二句描写巨浪的起落,前句写出巨浪喷涌的气势,后句写出巨浪跌落的奇景,给人以震撼之感。D.在写景的过程中,本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6.清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写逆风全就江水西流着想。”对这一观点应怎

27、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修身中有这样一句话“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表明了对赏罚措施的态度,谏太宗十思疏中“_,_”两句也表明了相似的态度。(2)赤壁赋中,苏轼以“_”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_”强调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3)在富有浪漫情怀的古代文人的笔下,桥有着丰富的韵味,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15年10月5日,一个名字在中华大地_,她就是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

28、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时光倒流至20世纪60年代。当时,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出现强大的抗药性,原有治疗药物失效,疟疾_,全世界都在受疟疾之苦。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年仅39岁,却已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屠呦呦_,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简陋的设备、匮乏的资源、稀缺的人手,摆在屠呦呦面前的,是一个堪比攀登珠峰的艰难挑战。3个月里,屠呦呦带领组员从2000多个抗疟药方中精选了640个方药,开始逐一排查实验。在经历了190次失败,筛选了300余种中草药后,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一段关于青蔓

29、描述的启发,房呦呦终于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临床阶段,屠呦呦又以身试药,亲自证实了青蒿素抗疟疗效的安全可靠。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广泛在全世界应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一致公认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之一,屠呦的这一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8.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文中横线处。(3分)愈演愈烈 甚嚣尘上 临危受命 临危授命 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处使用了数字,请分

30、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_。比如,不少网络平台很早就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ChatGPT能给人留下“高精尖”的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

31、“应对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_,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_,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21.伴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汉语中也会出现一些新词汇,比如文段中的高精尖。请简析其构词特点,并从生活中另举一例。(3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梁思

32、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建筑要标准化,基本上是要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的步骤有透彻的了解,汇集各种不同的技术,制订出一套大家都认为最合适可行的办法。不止建筑业,其他行业也有各自的“标准化”。对于“标准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4月份模拟考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答案】D(3分)【解析】从文章最后可以得知,唐代之前已经出现了固体糖。2.【答案】C(3分)【解析】因果关系表述有误

33、,且宋代熬制沙糖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缺少依据,3.【答案】A(3分)【解析】“只集中这五个地方”不符合文意,原文说“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4.【答案】作者考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费“砂糖”;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贺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考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沙糖,可见沙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

34、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作者首先指出自己的观点有误,在文中通过研读糖霜谱和现代一些学者的论著进行考证。学生需要认真梳理即可得到答案。5.【答案】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研究中要尽可能研读更多的文献资料;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作者能在文中指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存在问题,可以归纳出第点;作者通过研读不同的文献资料来考证,可以归纳出第点;在考证过程中,作者引用

35、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第点。作者在文中指出“很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结果得出错误的观点,由此可归纳出第点。6.【答案】B(3分)【解析】“暗示我在单调乏味的草原生活中蹉跎了时光”,联系全文看,对该描写的作用解读属于无中生有,主观附会;“终日无所事事”也不符合小说内容。7.【答案】B(3分)【解析】“土钻子”与“羽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存在铺垫关系,“后知后觉与麻木迟钝”属于牵强附会。8.【答案】不显得多余。这些物象和场景的描写,组合在一起,营造了凋残荒寂的氛围,便于凸显出“羽毛”色彩鲜艳繁多与柔弱神奇的特点;这些物象组合和场景描写,也便于交代“我”的生存环境特

36、点,更好地体现“羽毛”能够激发“我”在此生活现状下的挣扎与思索,从而进一步生成小说主旨。(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学生首先思考这些物象和场景的描写营造的氛围,而小说题目为羽毛,结合起来思考可以得出第点;从我的生活现状出发,结合我的经历,思考主题方面的作用,可以得出第点。9.【答案】“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指的是作者笔下所描摹的物象与场景,根植于牧民所生活的真实场景,体现了草原自然环境苍古、荒寂与萧瑟的特点;“探究心灵世界”指在生存的困顿与理想的挣扎中,意识到自己既想突破当下生活的窘境而又缺乏果敢与行动力的矛盾内心,并由一

37、枚“羽毛”的美唤起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感悟和写作的热情;“异质性”,指小说在内容上以独特的草原生活为背景,在日常生活的描摹中融入细腻的心理感受,在手法上用多镜头的场景组合营造朦胧迷幻的行文风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学生应抓住“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探究心灵世界”“异质性”三个关键词,结合“我”的行为表现和试题提供的注释进行探究即可。10.【答案】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每对一处得1分,多于三处不得分,句末画“/”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是:

38、尚书省请将天德间被杀大臣的奴隶以及随从窝斡叛乱的人编入军籍,皇上认为四方刚刚平定,民意稍稍复苏,而又签差人当兵。原文标点为:尚书省请籍天德间被诛大臣诸奴隶及从窝斡乱者为军,上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苏,而复签军。11.【答案】D(3分)【解析】“文中偏指黜”表述有误,此处不是偏义复词。12.【答案】C(3分)【解析】“应全部取消”表述有误,原文“久为例者仍旧”,强调“久已有先例的仍旧”。13.【答案】(1)朕深居宫廷,正需依靠卿等帮助,各人思考自己最精通的问题奏闻,朕怎能厌倦懈怠?(“九重”“赖”“赞襄”“闻”各1分)(2)处理事情有不对的,各人应当面陈述,以弥补朕的不足,千万不要顺从讨好。(“辅”

39、“不逮”“博”“何顺”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九重,宫廷;赖,依靠;赞襄,帮助;闻,奏闻。(2)辅,弥补;不逮,不足;慎,千万;阿顺,顺从。14.【答案】专任独见,不能听取臣下的正确建议;不辨优劣,随心所欲地提拔了很多人;役使百姓没有限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15.【答案】A(3分)【解析】“这样延阻了大风的到来”表述有误,诗题中“阻风”意思是被风所阻。16.【答案】陈衍的观点指出了此诗艺术构思的特点:诗人基于“江水西流”作层层推演来描写逆风。诗人由江上大风

40、吹动江水想象长江西流。接着诗人以里程计算来夸张:倒流的江水流速达到一日二千里;最初的浪头如今已越过滟澦堆,到达峨眉山下。诗人继续想象:再刮两天风,倒流的长江必然枯竭,海水会倒流进来。最后,诗人再发奇想:倒流的江水,到了峨眉山下就无处可去了,而且后续的倒流江水接不上来,前面倒流的江水像要回去,也会忘了归路。(每点1分,答出五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陈衍指出了此诗艺术树思的特点和独创性。长江西流,实际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夸张想象,是违反常理的。诗人却偏要执着于这一想象,并进行层层的引申与推衍,生发出一系列奇特的想象。学生结合相关的诗句分

41、析即可。17.【答案】(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烟柳画桥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仍在长桥卧波人迹板桥霜(答案不唯一)【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第一、二题内容分别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苏轼赤壁赋,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第三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应理解情境,再联系相关篇目的内容作答。18.【答案】家喻户晓愈演愈烈临危受命(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语境一个名字在中华大地应选择家喻户晓;第二空,依据语境原有治疗药物失效全世界都在受疟疾之苦,应选择愈演愈烈;第三空,依据前面

42、语境应选择“临危受命”。19.【答案】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2分)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公认的抗疟疾标准疗法。(2分)(其他修改方法正确亦可)【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两处:广泛修饰应用,应放在应用之前;公认已经包含一致的意思,可将一致删去。或者将一致公认改为一致认为。20.【答案】多用数字,突出了屠呦呦团队在研发道路上面对的挑战之艰巨;多用数字,表达了对屠呦呦团队不惧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的敬佩;多用数字,使表达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分析词语作用的能力。多用数字,突出了屠呦呦团队在研发道路

43、上面对的艰难挑战。在困难面前,屠呦呦团队能够迎难而上,取得关键性胜利,表达了敬佩之情。多用数字使得表达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1.【答案】构词特点:将三个(1分)形容词单字(1分)并列合成为一个新词。举例:高富帅(1分)(所举例子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构成、仿写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高精尖”的构词特点,这个词是由三个单音节形容词构成的,语言简洁,可以形象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类似的如高富帅等。22.【答案】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并非真正的理解(每空2分)【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根据前面提到的关键词“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和后面的

44、信息可推断,第处应填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根据后面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1可推断第处应填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根据前面的关键词理解和后面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可推断第处应填并非真正的理解。23.【解析】材料第一句话为学者梁思成的观点,由此引出关键词“标准化”。第二句话阐述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如何产生。这句话对考生了解标准化有启发作用。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的步骤有透彻的了解,强调在制定标准化之前需要对建筑业的规律等有深刻的认知;汇集各种不同的技术,强调制定标准化需要参考不同的技术等,从不同层面衡量比较;大家都认为最合适可行的办法,强调制定的标准化适合行业大多数人,能让大多数人更好地发挥才

45、能。第三句话由建筑行业引申到其他行业,强调各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化”。考生首先需要明确“标准化”的概念。所谓“标准化”就是行业或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标准化意味着规范性、可复制性等。其次,考生可以思考“标准化”的积极意义,如“标准化”可以起到规范作用,可以提高效率,让行业内大多数人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再次,考生可以从材料第二句话得到启发,思考如何制定标准化。如对行业的特点、存在的规律有清晰的认知,也可以集思广益,借鉴不同的意见等。当然,考生也可以进一步思考。例如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标准化就有可能成为桎梏。标准化能让行业大多数

46、人有抓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有才能的人的限制。“标准化”是“死”的,执行“标准化”的人是“活”的。【评分细则】(一)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二)评分等级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类别分值审题立意主要特征一等卷4860分一等上54分以上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语言表达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充分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角度选择精当,有层次展开,结构精巧独特,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感染力强。一等下4853分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能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观点正确,角度恰当,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有逻辑性,感染力强。二等卷3647分二等上4247分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通顺,言能达意。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