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二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理线索归纳主要特征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线索1社会分裂与门阀政治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线索2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各民族间相互交往,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社会特征。线索3江南经济获得开发从孙吴时期开始,特别到了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获得较大开发。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
2、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也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线索1隋唐盛世局面经过三百余年的分裂,隋朝于589年实现南北统一,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隋唐时代。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唐前朝出现盛世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线索2唐代衰亡与五代十国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环伺,唐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况。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三、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线索1选官制度与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
3、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在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科举制。线索2赋税制度与劳作方式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出现了家庭式劳作和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出现了家庭式劳作和作坊式劳作等形式。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线索1儒佛道的发展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适应社会稳定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唐朝兴起儒学复兴运动。线索2文化科技繁荣与对外交流中国社会处于分
4、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伴随商业贸易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3.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知识点一三国两晋
5、与南朝1.三国鼎立(1)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2.西晋(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3.东晋(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4.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5.江南开发(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
6、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6.南北对峙(1)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知识点二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来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
7、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2)孝文帝改革背景a.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b.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c.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内容冯太后主持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孝文帝亲政后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
8、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知识点三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2.统一(1)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2)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3.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2)兴建洛阳城。(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链接选择性必修1P61】4.民族关系(1)管理机构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主要内容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
9、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5.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知识点四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2.政治统治(1)唐太宗(2)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唐玄宗3.民族关系(1)表现突厥吐蕃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
10、为渤海郡王。【链接选择性必修1P61】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2)主要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3)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链接选择性必修1P64】4.对外交往(1)原因: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表现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11、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知识点五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2)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3)影响2.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五代十国(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2)五代十国五代:指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实力逐渐增强,为
12、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1.西晋曾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摘自必修教材P27)这一印文有何史料价值?提示印文图片是反映西晋时期民族交融的实物见证,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2.东晋建立之初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摘自必修教材P28)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现象?有何影响?提示现象: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影响: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是导致两晋以来政治腐朽的重要因素。3.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摘自必修教材P28)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提示南朝(刘宋政权)。4.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
13、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摘自必修教材P31)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内容?目的是什么?提示内容:改姓氏。目的: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5.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摘自必修教材P32)作者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6.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6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4、,各民族间的交往呈现什么现象?有何作用?提示现象:民族交融加强。作用: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7.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并具本国王名录报。(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61)根据材料指出,当时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提示鸿胪寺。1.重要观点全面认识唐朝出现的“盛世”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而是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的结果。所谓的“盛世”是相对的,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想一想唐朝政局图中“?”处应为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提示唐玄宗统治前期。2.重
15、要概念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想一想为什么士族不与庶族通婚?说明了什么?提示为了保证士族高贵的血统。说明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3.重要概念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经济形式寺院经济。佛教寺院垦殖土地,兼涉商利,从而形成经济实体,大约始于两晋。佛教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寺院
16、经济的急剧发展。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富有僧人的出现,标志着寺院地主经济的最终形成。想一想魏晋到隋唐时期,出现了多次灭佛运动,一个重要原因是寺院经济危及到封建统治基础,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说明。提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依附农民大量增多,且不在户籍,影响了国家管理和小农经济发展。4.重要概念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想一想历史学者陈寅恪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
17、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文中认为李唐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5.重要概念羁縻政策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想一想羁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6.图解历史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想一想从图示中看出
18、唐朝的民族关系如何?提示唐朝通过边疆机构的设置,使得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7.重要概念节度使与藩镇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唐朝中后期逐渐演变为藩镇割据。想一想历史学者认为,唐朝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试举一例说明。提示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考向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角度1从“民族交融”角度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往与改革命题探究史料一北魏墓葬文物图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根据出土
19、地点“大同”“呼和浩特”“洛阳偃师”和“北魏鲜卑墓”可以得出变迁的时空路线图。思考(1)参照人物服饰,按照时序排列上述三幅北魏墓葬文物图片,说明理由并阐述其史料价值。提示顺序:图二、图一、图三。理由:图二中人物头戴风帽,上衣下裤,窄袖,袍衫,属典型鲜卑风格。文物出土于鲜卑族发祥地内蒙古。图一人物头戴小帽,宽衣博带,窄袖袍衫,具有鲜卑服饰汉化特征,出土于平城(今大同),鲜卑族建立政权后曾将平城作为都城。图三人物袖口宽大、长衫,具有汉化特征,且出土于河南偃师,北魏孝文帝将北魏都城由大同迁至此地。史料价值: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政治变革、民族交融等。史料二五胡不是野
20、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都是北朝留下的。思考(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提示为中华民族
21、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等。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局部统一的多次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史论归纳史论1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五大途径史论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四点表现角度2从“文明交流”角度考查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命题探究
22、史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体现了羁縻府州在任命人选和管理上的特殊性。强调羁縻府州的实施推广方式。中央对羁縻府州的管理在加强。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
23、理的特点及影响。提示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史料二唐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祅教、摩尼教以及中亚音乐舞蹈与历史传入中原,中原丝绸、造纸术也传入西方。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的古老民族 ,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流行于古代波斯(
24、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北魏时,祅教传入中国洛阳。在古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在武则天(公元694年)正式传入中国。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陆上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的有利条件。提示政府设置机构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粟特人的重要媒介作用;丝织技术先进、西方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唐前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1)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2)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3)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
25、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史论归纳史论1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五种方式史论2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1)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2)领域全面,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3)交往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4)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东方文明中心,影响具有双向性。考向魏晋至隋唐时期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角度1从“人口迁移”角度认识江南经济的开发命题探究史料一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抓住示意图的关键词“内迁”“南迁
26、”,提炼出“迁”的主要方向:由边疆迁到北方,由北方迁到江南。思考(1)阅读上述示意图,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试作简要说明。提示信息:匈奴、羯、氐、羌基本已迁入传统上汉族活动区域;鲜卑活动于长城边缘;大量流民(中原人)向长江以南迁移。说明:北方出现民族交融局面,江南经济获得开发。史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史料中有什么全面
27、获取信息旨在强调南方的荒地得到开发。说明新的作物品种小麦在南方得到推广。思考(2)依据史料二,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带来的影响。提示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工商业发展及江南城市发展;江南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家国情怀江南经济开发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建设中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力之间是辩证发展
28、的关系。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史论归纳史论1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1)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史论2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影响角度2魏晋时期的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命题探究史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这些“佛图户
29、”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说明农民依附的主体不同。说明农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限制。说明寺院农民脱离了国家管理。思考(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
30、。提示同: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异:佛教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史料二“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南朝对僧人的称谓)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赏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
31、尺土一人非复国有。”据南史循吏列传郭祖琛传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可以看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佛教对俗人的称呼。僧衣黑色,故称俗人为“白徒”。说明寺院经济依附了大量农民,脱离国家户籍。思考(2)根据所学知识和史料二,分析寺院经济有哪些特点?提示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占据大量劳动力;百姓赋税只上交寺院,不上交国家;经济侵夺百姓,加重人民负担。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士族庄园经济是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士族庄园经济,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史论归纳史论1
3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的特点(1)发展模式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性:庄园经济是建立在大量地产私有化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这些大庄园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强的特点;而大地主们为避兵祸往往闭门自保,因此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也是其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2)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为了维护大家族的利益,宗族内部形成了比较严密的、长幼有序的宗法关系。(3)具有武装性:生于乱世,庄园内部又物资充足,为避兵祸,大部分地主豪强在庄园中配置一些武器装备,武装保卫家族利益。史论2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崛起(1)兴起: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
33、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富有僧人的出现,标志着寺院地主经济的最终形成。(2)经济来源:作为僧物的田地、宅舍、园林和金银货币是构成寺院地主经济的基础。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封建统治者的恩赐和施舍,寺院地主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贫苦农民依附于沙门。1.(题型:推理类)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魏书武帝纪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资治通鉴(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C
34、.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答案A解析结合两则史料可知疾疫流行导致曹军作战失利,说明疾疫爆发影响了赤壁之战的结果,故选A项。2.(题型:说明类)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豪强庄园经济()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答案B解析材料“当大规模的自耕农农民并没有响应”体现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时,庄园中农民生活相对安定,故B项正确。3.(题型:目的类)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35、,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南下征伐,练兵强军B.推进汉化政策,改牧为耕C.控制黄河流域,巩固统治D.便于学习汉族,文化改造答案C解析由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可知孝文帝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自身统治,决定迁都洛阳,故选C项。4.(题型:结果类)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36、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5.(题型:影响类)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
37、破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文帝设立的官仓都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便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这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故选B项。6.(题型:反映类)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 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物
38、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其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互通有无,故选D项。1.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材料或史实结论A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B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D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答案B解析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
39、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2.(2020山东聊城期末)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鲜卑血统,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
40、念,故选A项。3.(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下表是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领袖的描述,这说明当时()少数民族领袖概况匈奴族刘聪通读经史,综览诸子百家之言。对草书、隶书及写文章都十分擅长羯族石勒爱好文学,在行军时,也经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鲜卑族慕容宝崇尚儒学,擅长议论和写文章A少数民族领袖的文化素养高B.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趋势明显C.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D.儒学成为增进各民族联系的纽带答案C解析由材料“匈奴族刘聪通读经史,综览诸子百家之言”“羯族石勒爱好文学,在行军时,也经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鲜卑族慕容宝崇尚儒学,擅长议论和写文章”可知少数民族的领袖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41、使其原有的游牧民族文化受到了冲击,故选C项。4.(2019湘豫名校高三联考)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答案D解析“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强调门阀世族的作用,故选D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
42、对象是郡县管理下的交纳赋税的自耕农。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屯田民、兵士、手工业者等不在其中;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也不在户籍中。关于这一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B.自耕农和部分依附人口承担官府赋役负担C.中央集权削弱,多种地方力量并存D.庄园经济盛行,其实质是自然经济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封建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
43、,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答案B解析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7.(2020福建龙岩二模)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
44、南移答案B解析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没有正式户籍则不向国家交纳赋役,故可知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故选B项。8.(2020山东日照二模)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9.(2020山东济南高三期末)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
45、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答案C解析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向北方的转移,而经济重心向江南转移,故C项符合题意。10.(2020福建厦门二模)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答案A解析“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可知唐太宗意识到君民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重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11.(2020江苏苏北七市三模)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于使用。唐代以来,耕牛和牛耕具逐渐被长江下